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40184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课题(教学内容)

数学广角——数与形

课时

教学目标:

1、发现、理解“数与形”的关系。

2、能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

借助数与形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用形表示数。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纸卡若干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1.课件出示问题。

小兰和爸爸、妈妈一起步行到离家800m远的公园健身中心,用时20分钟。

妈妈到了健身中心后直接返回家里,还是用了20分钟。

小兰和爸爸一起在健身中心锻炼了10分钟。

然后,小兰跑步回到家中,用了5分钟,而爸爸走回家中,用了15分钟。

上面几幅图哪幅是描述妈妈离家的时间和离家距离的关系?

哪幅是描述爸爸的?

哪幅是描述小兰的?

2.学生讨论、回答。

(图2是描述妈妈的,因为妈妈在健身中心没停留;图1是描述小兰的,因为她回家路上用了5分钟;图3是描述爸爸的)

3.揭示课题。

借助图形不但能帮我们直观了解小兰离家时间与离家距离的关系,还可以帮我们解决复杂的代数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与形”。

设计意图:

通过解决与图形有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关注图形与数学的关系,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题。

看图,把算式补充完整。

1=(  )2  1+3=(  )2  1+3+5=(  )2

(2)看图与算式,总结发现。

①观察、讨论。

仔细观察,看一看上面的图形和算式左边有什么关系?

②汇报发现。

发现一:

算式左边的加数的个数与对应的大正方形中每行(或每列)的小正方形的个数相同;

发现二:

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

发现三:

算式左边的加数和正好等于大正方形中每行(或每列)的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可借助学具摆一摆)

①1+3+5+7=(  )2 (1+3+5+7=42)

②1+3+5+7+9+11+13=(  )2 (1+3+5+7+9+11+13=72)

③____________________=92 (1+3+5+7+9+11+13+15+17=92)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题。

(2)观察、试算、发现规律。

①观察算式中加数的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是前一个数的

②分步算一算,你有什么发现?

(发现加下去,等号右边的分数越来越接近1)

(3)数形结合,验证规律。

①引导验证:

你发现的规律成立吗?

请结合图示进行验证。

②汇报、交流。

a.结合圆的面积验证:

用一个圆的面积表示单位“1”,则原算式可表示为:

b.结合线段图验证:

用一条线段表示单位“1”,则原算式可表示为:

(4)明确结论。

(5)交流对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感悟。

(数形结合的方法把抽象的代数问题形象化,使其直观、简洁、易懂)

设计意图:

教学时,观察、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借助不同的几何图形解决例题中的代数问题,使学生在理解、掌握例题中数与形关系的基础上,充分体会用数形结合方法解决问题的直观性,感悟数学的极限思想。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08页1题。

(让学生独立读题、分析、解答,鼓励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2.完成教材108页2题。

[第6个图形:

红色6个,蓝色18个;第10个图形:

红色10个,蓝色26个。

根据图示可知:

红色小正方形的个数与图形的序数(第几个)相同,蓝色小正方形的个数=(图形的序数+2)×3-图形的序数或蓝色小正方形的个数=(图形的序数+2)×2-2]

3.完成教材110页4题。

[因为小狗和小亮的行走时间相同,所以不必考虑小狗的行走路线。

由“小亮走到这条马路一半的时候,小狗已经到达马路的终点”可知:

小狗的速度是小亮的2倍,所以小亮走200m时,小狗走了200×2=400(m)]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板书设计

 

个性调整补充

 

课题(教学内容)

位置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表示的方法,能用数对来表示某一物体的位置。

2、能借助方格图用数对来确定位置。

3、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与位置有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

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数对的形式来解决相关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初步感知 

1、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能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吗?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个”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

让学生先说说 

2、我们全班有48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3、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知探究 

1、教学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自己的位置吗?

 

学生对照座位图初步感知,说出自己的位置。

个别汇报,集体订正。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

(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

××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

(2,3)。

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

(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

(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

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比较(2,3)与(3,2)的不同。

 

{在比较中发现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对的更深了解。

3、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

(3,0)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0列、0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

(投影讲评) 

三、应用反馈

1、游戏接龙

请用数对准确说出自己在教室的位置。

2、说说自己所在的列或行的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时,有什么共同点?

3、举例说说数对在生活中应用?

4、完成练习的第一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你还有什么疑惑?

 

个性调整补充

 

课题(教学内容)

鸡兔同笼

课时

1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假设法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本质特征,能运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热

教师与学生通过“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游戏消除学生紧张并为课堂教学进行简单的预热。

提问:

如果是44条腿那么是多少只青蛙呢?

老师现在把青蛙换成鸡和兔子,而且是在同一笼子里的,已知腿和头的数量能不能求出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呢?

二、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

书中说: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生共同理解讨论题目的含义?

请学生讲讲自己的理解。

教师讲解:

这段话意思是:

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

问笼中鸡和兔各有几只?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鸡兔同笼问题,如何解决这个1500年前古人提出的数学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课题:

鸡兔同笼问题)

三、解决问题

简化题目:

(课件出示)例1:

鸡兔同笼,有8个头,26条腿,鸡、兔各有几只?

(同时出示鸡兔同笼情境图)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一种或者几种解决方法,并理清思路准备讲解给其他小组。

学生初步交流,教师提炼:

可以用列表法、可以用假设法、还可以用方程的方法。

学生思考、分析、探索,接下来小组讨论、交流、争辩。

(老师参与其中,启发、点拔、引导适当,师生互动。

小组活动充分后进入小组汇报、集体交流阶段。

学生汇报,教师整理:

1、列表法:

(展示学生所列表格)

学生说明列表的方法及步骤:

学生汇报:

我们先假设有8只兔这样一共就有16条腿,显然不对,再减去一只鸡,加上一个兔,这样一个一个地试,把结果列成表格,最后得出3只鸡、5只兔。

鸡87654321

兔01234567

脚161820222426

师:

同学们的探索精神和方法都很好,都能用自己的方法成功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不过上面的两种方法,老师还是觉得比较麻烦,又是画图,又是列表的,有没有更方便简洁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假设法:

教师引导:

观察上面的表格我们发现。

如果8只都是鸡,则一共只有16条腿这样就比26条腿少10条腿,这是因为实际每只兔子比每只鸡多2条腿。

一共多了10条腿,于是兔就有10÷2=5(只),所以我们还可以这样去想:

板书:

方法一:

假设8只都是鸡,那么兔有:

  (26-8×2)÷(4-2)=5(只)

  鸡有8-5=3(只)

同样如果8只都是兔,则一共只有32条腿这样就比26条腿多6条腿,这是因为实际每只鸡比每只兔子少2条腿。

一共多了6条腿,于是鸡就有6÷2=3(只),所以我们还可以这样去想:

  板书:

方法二:

假设8只都是兔,那么鸡有:

  (4×8-26)÷(4-2)=3(只)

  兔有8-3=5(只)

3、列方程:

我们还可以根据“鸡的腿+兔的腿=26条”列方程解答:

  解:

设兔有X只,那么鸡有(8-X)只。

  4X+2(8-X)=26,

  16+2X=26

  2X=26-16

  X=3

  8-3=5(只)

  即鸡有3只,兔有5只。

师:

通过以上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想法吗?

生:

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四、小游戏:

教师出示一个信封,装一些一元,五角7枚。

让学生猜猜可能是多少钱?

怎么样的情况是这个钱数。

五、想一想,做一做:

1.尝试解答课前提出的古代《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问题。

书中说: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看看我国古人是怎么解这个题的。

2、有龟和鹤共2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56条。

龟、鹤各有几只?

3、自行车和三轮车共10辆,总共有26个轮子。

自行车和三轮车各有多少辆?

<四>、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鸡兔同笼问题,发现这类问题可以用画图的方法解决、可以用列表的方式进行分析,还可以用假设的方法(亦可称作置换法)。

可以先假设都是同一种事物(换成另一种事物),再根据题中给出的条件进行修正、推算。

有的同学还用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个问题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解决,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呀!

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学习中也能象今天一样肯于动脑,勤于思考,使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越学越聪明。

 

个性调整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