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练习1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38502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练习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练习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练习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练习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练习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练习12.docx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练习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练习1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练习12.docx

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练习12

理解文言实词

(分值:

53分;时间:

45分钟)

[对点突破练]

1.解释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

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王公不答。

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鞠大失所望。

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

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

人或问其故,答曰:

“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

”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1)释褐为大理评事:

                              

(2)知杭州仁和县:

                               

(3)以谢平昔奖进:

                               

(4)课其职事甚急:

                                

[导学号29530166] 

答案:

(1)脱下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 

(2)掌管 (3)以往,过去 (4)督促

参考译文:

鞠咏考中进士,他凭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

等到王化基做了杭州知府,鞠咏也被提拔,被朝廷封为大理评事,后掌管杭州仁和县。

鞠咏赴任前,先写了一封信和一首诗寄给了王化基,以感谢王公以往对他的栽培奖进,(又说)这次在王公手下为官,能够以诗文往来同乐等内容。

王化基却没有给鞠咏回信。

鞠咏到任后,(王化基)并未给予他任何特别的礼遇,而考察督促鞠咏的政事却非常严格。

鞠咏大失所望。

从此不再奢望得到王公的额外关照,而是专心治理县事。

后来,王化基入朝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他到职后首先推荐鞠咏。

有人问他原因,王化基说:

“鞠咏有才干,不怕被埋没。

我所担心的是他气盛和骄傲,所以我才有意压制一下他这种情绪,以使他的品行更高尚。

”鞠咏听到这些话,才认识到王化基是真正的良师益友。

2.解释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

(疑难处可以推断其义)(10分)

(1)艾子浮于海,夜泊岛峙中,夜闻水下有人哭声,复若人言,遂听之。

其言曰:

“昨日龙王有令:

‘一应水族有尾者斩。

’吾鼍也,故惧诛而哭。

汝虾蟆无尾,何哭?

”复闻有言曰:

“吾今幸无尾,但恐更理会蝌蚪时事也。

(苏轼《艾子杂说》)

理会:

                                    

(2)“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成言,初非偶语①,古今义士未有改之者。

宋子京②于《李靖传》乃易“疾雷”为“震霆”,易“掩”为“塞”,不惟失真,且其理亦不安矣。

雷以其疾,故不及掩耳,而何取于震?

掩且不及,复暇塞哉?

此所谓欲益反弊③者也。

(选自《滹南遗老集》)

【注】 ①偶语:

随便结合的词语。

②宋子京:

宋祁(998—1061),宋朝史学家,与欧阳修同修《唐书》。

③欲益反弊:

想要好一点的表达效果,反而出现了弊病。

不安:

                                    

(3)冯异为人谦退不伐。

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

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

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

光武以此多之。

①伐:

                                    

②辄:

                                    

③表识:

                                    

④止舍:

                                    

⑤屏:

                                    

⑥部分:

                                    

⑦属:

                                    

⑧多:

                                    

[导学号29530167] 答案:

(1)追究 

(2)不妥当 (3)①夸耀 ②总是 ③标明的旗帜 ④驻扎宿营 ⑤退避 ⑥部署安排 ⑦读zhǔ,跟随 ⑧赞扬

参考译文:

冯异为人处世谦虚退让不自我夸耀。

出行与别的将军相遇,总是把马车驶开让道。

军队前进停止都有标明的旗帜,在各部队中号称最有纪律。

每到一个地方停下驻扎宿营,其他将军登上座位讨论功劳时,冯异经常独自退避到树下,军队中称他为“大树将军”。

等到攻破邯郸,要重新部署安排各将领任务,每人都要分配隶属,士兵们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

光武帝因此而赞扬他。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每句5分,共20分)

(1)黄武初,魏使曹休来伐,齐(指传主贺齐)以道远后至,固住新市为拒。

会诸军遭风流溺,所亡中分。

将士失色,赖齐未济,偏军独全,诸将倚以为势。

(选自《三国志·吴书·贺齐传》)

译文:

                                    

                                    

                                    

                                    

(2)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

嘉靖丁亥,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意斟满酒一口气喝完),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

(选自程启充《游千山记》)

①嘉靖丁亥,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译文:

                                    

                                    

                                    

                                    

②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

译文:

                                    

                                    

                                    

                                    

(3)(周梅圃)复授山西蒲州知府,调太原。

清厘积狱,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民德之。

(选自《惜抱轩全集·周梅圃君家传》)

译文:

                                    

                                    

[导学号29530168] 答案:

(1)恰逢各路军队遭遇强风巨浪而顺水漂流淹没,死亡人数达到一半。

得分点:

会:

恰逢;风流:

“风”指强风,“流”指巨流、巨浪;溺:

淹没,落水。

(2)①嘉靖丁亥年,我在抚顺戍守,丙申年又调到盖州,来到了辽阳,才得以与志同道合的徐、刘两位先生到那里游玩。

得分点:

道:

名词活用作动词,取道;同志:

古今异义词,志同道合;焉:

之。

②东面的山峰高耸险峻,徐、刘两位先生斟满酒一口气喝完,在此期间正好有一个吹奏胡笳的人,乐声振动树林,听到这种乐声让人感到凄楚神伤。

得分点:

危险:

古今异义词,高耸险峻;适:

恰好;愀然:

悲伤的样子。

(3)修复了风峪山堤坝,挡住山中积水,并疏导水流使它进入汾河,老百姓感激他。

得分点:

障:

堵住,挡住;潦:

积水;德:

感激。

其中“潦”可用教材联想法推出《滕王阁序》中有“潦水尽而寒潭清”句,“德”可由语境推出。

[综合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常同,字子正,邛州临邛人,绍圣御史安民之子也。

登政和八年进士第。

靖康初,除大理司直。

高宗南渡,辟浙帅机幕。

建炎四年,诏:

“故监察御史常安民,抗节刚直,触怒权臣,摈斥至死。

今其子孙不能自振,朕甚悯之。

”召同至行在,至则为大宗丞。

绍兴元年,乞郡,得柳州。

三年,召还,首论朋党之祸:

“朋党之结盖缘邪正不分但观其言行之实察其朋附之私则邪正分而朋党破矣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勿为小人所惑。

”时韩世忠屯镇江,刘光世屯建康,以私忿欲交兵。

同奏曰:

“昔汉诸侯王有过,犹责师傅,今两军幕属赞画无状,乞先黜责。

”上以章示两军。

吕颐浩再相,同论其十事,且曰:

“陛下未欲遽罢颐浩者,岂非以其有复辟之功乎?

臣谓功出众人,非一颐浩之力。

”颐浩罢相。

论张俊丧师失地,遂诏俊福州居住。

同与辛炳在台同好恶,上皆重之。

伪齐宿迁令张泽以二千人自拔来归,泗州守徐宗诚纳之,韩世忠以闻。

朝论令世忠却泽等,而械宗诚赴行在。

同奏,诏处来归者于淮南,释宗诚罪。

张俊乞复其田产税役,令一卒持书瑞昌,而凌悖其令郭彦参,彦参系之狱。

俊诉于朝,命罢彦参,同并封还二命。

俄除集英殿修撰、知衢州,以疾辞。

七年秋,以礼部侍郎召还。

未数日,除御史中丞。

车驾自建康回临安,同奏:

“旋跸之初,去淮益远,宜遣重臣出按两淮,询人情利病,察官吏侵扰,纵民耕垦,勿收租税。

数年之后,田野加辟,百姓足而国亦足矣。

”乃遣枢密使王庶视师,同乞以此奏付庶,询究罢行。

又言:

“江、浙困于月桩钱,民不聊生。

”上为减数千缗。

同乞郡,除显谟阁直学士、知湖州。

复召,请祠,诏提举江州太平观。

绍兴二十年卒。

(选自《宋史·卷三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五》,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朋党之结盖缘/邪正不分/但观其言行之实/察其朋附之私则邪/正分而朋党破矣/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勿为小人所惑

B.朋党之结/盖缘邪正不分/但观其言行之实/察其朋附之私/则邪正分而朋党破矣/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勿为小人所惑

C.朋党之结/盖缘邪正不分/但观其言行之/实察其朋附之/私则邪正分/而朋党破矣/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勿为小人所惑

D.朋党之结盖缘/邪正不分/但观其言行之/实察其朋附之私/则邪正分/而朋党破矣/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勿为小人所惑

[导学号29530169] 解析:

选B。

答题时要注重两个方面:

一是对比,找到四个选项中不同的停顿点;二是根据语法分析,判断出正确的断句点。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在,即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或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B.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

C.诸侯,指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辖区内,诸侯独立于朝廷之外,掌握军政大权。

D.缗,指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又指成串的钱。

一千钱为一缗。

[导学号29530170] 解析:

选C。

“诸侯独立于朝廷之外”错,诸侯在自己的辖区内有军政大权,但要听从王命,不能独立于朝廷之外。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常同因其父被授予官职。

常同是已故监察御史常安民的儿子,常安民坚持节操、刚直不阿,因为触怒权贵而被排斥致死,皇帝出于怜悯,将他的儿子常同任命为大宗丞。

B.常同能透过现象分析根源。

在韩世忠屯兵镇江、刘光世屯兵建康时,两人因为个人恩怨想要互相动用武力,常同就上奏皇帝说,这是他们二人的幕属挑拨造成的。

C.常同敢于弹劾同僚。

在吕颐浩第二次担任宰相时,常同上书论说他的十件事情,最终吕颐浩被罢相;张俊损失军队、失守土地,常同上书论说,使他最终闲居福州。

D.常同关心民生。

绍兴七年,皇帝回到临安,常同上书请求放任百姓耕种土地,不收田租赋税,后又上书说江、浙一带的百姓因为支应军费的问题,生活艰难,皇帝就有所减免。

[导学号29530171] 解析:

选B。

“这是他们二人的幕属挑拨造成的”曲解文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陛下未欲遽罢颐浩者,岂非以其有复辟之功乎?

臣谓功出众人,非一颐浩之力。

译文:

                                    

                                    

(2)张俊乞复其田产税役,令一卒持书瑞昌,而凌悖其令郭彦参,彦参系之狱。

译文:

                                    

                                    

[导学号29530172] 答案:

(1)陛下不想立即罢免吕颐浩,难道不是因为他有帮助陛下恢复帝位的功劳吗?

我认为功劳出自众人,并不是吕颐浩一个人的功劳。

(2)张俊请求恢复他的田产税役,派一名士卒带书信到瑞昌,欺侮违背县令郭彦参,郭彦参把士卒拘囚在监狱。

参考译文:

常同,字子正,邛州临邛人,是绍圣年间御史常安民的儿子。

常同政和八年考中进士。

靖康初年,被授任为大理司直。

高宗南渡,征召任用常同为浙帅机幕。

建炎四年,皇帝下诏说:

“已故监察御史常安民,坚持节操、刚直不阿,触怒权贵,被排斥而死。

如今他的子孙不能自立,我非常怜悯他们。

”征召常同到皇帝所在地,到了以后便任命他为大宗丞。

绍兴元年,向朝廷请求到郡县任职,得以担任柳州知州。

绍兴三年,朝廷召他回朝,他首次论述了朋党的祸患:

“朋党的症结,是由于邪正不分,只要观察他们的实际言行,知晓他们互相勾结的私心,那么邪正就会分明,朋党也就消除了。

希望陛下始终为好人做主,不要被小人迷惑。

”当时韩世忠驻守镇江,刘光世驻守建康,因为私人恩怨想要互相动用武力。

常同上奏说:

“从前汉朝诸侯王有过失,还责罚师傅,现在两军幕属辅助无功,请先加贬黜责罚。

”皇帝把奏章给两军看。

吕颐浩再次担任宰相,常同论说他的十件事情,并且说:

“陛下不想立即罢免吕颐浩,难道不是因为他有帮助陛下恢复帝位的功劳吗?

我认为功劳出自众人,并不是吕颐浩一个人的功劳。

”吕颐浩的宰相职位被罢免。

(常同上奏)论说张俊损失军队、失守土地,于是皇帝下诏让张俊闲居福州。

常同与辛炳在御史台好恶相同,皇帝都重用他们。

伪齐宿迁县令张泽率领两千人脱身来归附宋,泗州太守徐宗诚接纳了他们,韩世忠把这件事上报朝廷。

朝廷商议命令韩世忠赶走张泽等人,并押送徐宗诚到皇帝所在地。

常同上奏,皇帝下诏把来归附的人安置在淮南,赦免了徐宗诚的罪过。

张俊请求恢复他的田产税役,派一名士卒带书信到瑞昌,欺侮违背县令郭彦参,郭彦参把士卒拘囚在监狱。

张俊向朝廷申诉,朝廷命令罢免郭彦参,常同一并密封退还二命。

不久,常同被封为集英殿修撰、衢州知州,因病推辞。

绍兴七年秋天,朝廷用礼部侍郎的官职召回他。

几天后,任命他为御史中丞。

皇帝从建康回到临安,常同上奏说:

“皇上刚回到临安,离淮河一带更加遥远,应当派重臣出京巡视两淮,询问人情利弊,视察官吏侵扰情况,放任百姓耕种土地,不收租税。

几年之后,开辟的田地更多,百姓富足国家也富足了。

”于是,皇帝派遣枢密使王庶视察军队,常同请求把这个奏章交给王庶,研究停止或执行。

又上奏说:

“江浙一带的百姓苦于支应军费杂税钱,没办法生存。

”皇帝就给那里减去数千缗。

常同请求到郡县任职,授任显谟阁直学士、湖州知州。

又被朝廷召回,请求做祠禄官,皇帝下诏让常同担任提举江州太平观。

绍兴二十年去世。

理解文言虚词

(分值:

73分;时间:

60分钟)

[对点突破练]

下面的文段以故事的形式将18个文言虚词的多种用法串联在了一起,理解运用这些语句可以形象、有效地帮助考生掌握虚词的用法。

每个语段3分,共54分。

1.判断加点的“其”在文中的意义。

狐谓狼曰:

“羊肉①其鲜乎?

君②其有意,叼③其一而啖之,得饱④其口福。

”狼曰:

“⑤其如猛犬何?

”狐间于犬曰:

“羊数詈君,⑥其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⑦其无闻邪?

⑧其畏主人邪?

及⑨其嬉逐,愿为一雪⑩其耻,君⑪其许之!

”犬笑曰:

“欲加之罪,⑫其无辞乎?

”护羊愈谨,狐与狼愤然而去。

答:

                                    

[导学号29530173] 答案:

③④⑥⑨⑩这五个“其”均用作代词。

③相当于“其中的”;④相当于“自己”;⑥相当于“它的”;⑨相当于“它”;⑩相当于“这(个)”。

①⑤⑪⑫均用作副词。

①表揣测,大概;⑤相当于“将”;⑪表祈使语气,一定;⑫表反诘,相当于“难道”。

②⑦⑧三个“其”字,均用作连词。

②表假设,如果;⑦⑧表选择,是……还是……。

2.判断加点的“于”在文中的意义。

“黄鸟①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笑也。

然②于吾等,则久别矣。

自十年前偶见之,③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

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④于昔。

吾乡之美已闻⑤于四方。

世人皆欲老⑥于吾乡,此乃多人言⑦于我也,非吾杜撰耳。

⑧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⑨于是,不亦乐乎?

答:

                                    

[导学号29530174] 答案:

①助词,动词词头;②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于”;③介词,可译为“到”;④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⑤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⑥介词,表示方位,可译为“在”;⑦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或“向”;⑧同现代汉语,可译为“于是”;⑨介词,可译为“在”。

3.判断加点的“为”在文中的意义。

“天行有常,不①为尧存,不为桀亡。

”此②为至理,当③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④为巫所惑。

巫者,以诡⑤为业,其所⑥为皆⑦为利也。

故⑧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

⑨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⑩为?

答:

                                    

                                    

[导学号29530175] 答案:

①介词,可译为“因为”;②动词,可译为“是”;③介词,可译为“对、向”;④介词,可译为“被”;⑤动词,可译为“作为”;⑥动词,可译为“做”;⑦介词,可译为“为了”;⑧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⑨介词,可译为“替”;⑩句末语助,可译为“呢”。

4.判断加点的“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①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②之应。

久③之,此僧以箪食瓢饮④之助至南海,夸⑤之于唐僧:

“此何难⑥之有?

”唐僧曰:

“汝⑦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

然汝⑧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⑨之乎?

答:

                                    

[导学号29530176] 答案:

①动词,可译为“到、往”;②代词,可译为“他”;③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④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⑤代词,可译为“这件事”;⑥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⑦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⑧结构助词,可译为“的”;⑨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5.判断加点的“以”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①以也。

”若②以己关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③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

故自当④以书卷为伴,弃夷⑤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⑥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⑦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⑧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⑨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⑩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

⑪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⑫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⑬以权贵交,⑭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⑮以”之叹。

答:

                                    

[导学号29530177] 答案:

①名词,可译为“原因”;②动词,可译为“认为”;③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凭借”;④介词,可译为“把”;⑤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⑥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⑦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⑧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⑨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⑩介词,可译为“因”;⑪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⑫介词,可译为“在”;⑬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B14连词,表界限或范围;⑮动词,可译为“用”。

6.判断加点的“而”在文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①而二螯,否则,何以胜?

故冯婉贞曰:

“诸君②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③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④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⑤而思也。

三思⑥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⑦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⑧而。

答:

                                    

[导学号29530178] 答案:

①连词,并列关系;②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③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④连词,递进关系;⑤连词,修饰关系;⑥连词,承接关系;⑦代词,同“尔”,可译为“你”;⑧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7.判断加点的“何”在文中的意义。

“徐公①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②何可胜道也哉?

然其妻如此言者,③何也?

其所据④何为?

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

可见,情之误,⑤何其大也!

然⑥何人能忘情耶?

⑦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⑧何如?

答:

                                    

[导学号29530179] 答案:

①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②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③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④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⑤副词,可译为“多么”;⑥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⑦可译为“凭什么”;⑧可译为“怎么样”。

8.判断加点的“乎”在文中的意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①乎?

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②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

“以此可塞赋敛。

”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③乎!

而王胡为④乎如此好乐?

若恢恢⑤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

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⑥乎?

答:

                                    

[导学号29530180] 答案:

①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②相当于“于”;③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④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⑤助词,词尾,不译;⑥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9.判断加点的“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①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②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③乃忠贞之士也!

然亦有人不齿,④乃曰:

“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⑤乃不得已而谢。

答:

                                    

[导学号29530181] 答案:

①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②代词,可译为“你的”;③副词,相当于“是”;④副词,可译为“竟然,却”;⑤副词,可译为“才”。

10.判断加点的“且”在文中的意义。

“存者①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

若此,帝尚每日声歌,②且委政非人。

则李唐③且亡,必矣。

于斯世,河水清④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

纵有“死⑤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

答:

                                    

[导学号29530182] 答案:

①副词,可译为“暂且”;②连词,表递进,“并且”;③副词,可译为“将要”;④连词,表并列;⑤连词,可译为“尚且”。

11.判断加点的“若”在文中的意义。

“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奇哉②若人之思,③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④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

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⑤若龙之一爪也。

⑥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