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36707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总结.docx

《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总结.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总结.docx

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总结

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学总结

第一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一、单元学习目标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流派众多的诸子学说,浩如烟海的古代史籍,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

  本单元选取了《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经典篇章,以及《左传》《史记》的精彩片段。

阅读这些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二、单元学习任务

  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

初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特征,体会相关课文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格。

阅读史传文,要关注文章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先秦诸子学说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高峰,影响深远,值得我们深入理解。

阅读诸子的著作要把握他们的主要观点和思路,从中吸取思想养分。

学习本单元所选的三篇先秦诸子文章,完成以下任务。

  1.孔子表示“吾与点也”,孟子提倡“保民而王”,庄子重视“依乎天理”。

把握这样一些观点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深人理解相关文章,也能帮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从这三篇文章中任选一篇,找出并分析文中的重要观点,进而深入理解全文。

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与同学讨论。

  2.《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和《齐恒晋文之事》都展现了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阅读这两篇文章,结合文章写作时的社会现实,思考这些理想的意义,理解儒家治理国家的主张,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阅读史传作品,了解了史实之后,还要进行深人思考。

甚至对史书的记载提出质疑。

  本单元所选的两篇史传中就有不少值得探究的问题,例如:

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

《鸿门宴》中是谁真正主导了事件的走向?

司马迁对鸿门宴的记述有没有不合常理的地方?

细读课文,探究上述问题(也可自己设计问题),写出自己的看法。

  4.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在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

从以下两个话题中任选其一。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话题1:

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

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

又有哪些不足?

  话题2:

经典寓言的寓意往往是多重的。

有人认为“随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4.学习文言文,需要多诵读,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和语法知识,逐步形成文言语感。

  如文言中一些常见的实词,义项较多,可用卡片记录下来,总结梳理不同义项及相关例句。

并根据学习情况随时增补新的内容。

仿照示例,为本单元的一些义项较多的实词制作卡片。

三、单元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1.孔子与《论语》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

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

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492章,12700字。

《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2.孟子与《孟子》

1)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

(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2)《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

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

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

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

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3)“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

“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

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

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 

4)孟子名言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孟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 

孟子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孟子离娄下》

3. 庄周与《庄子》

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周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偏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其主要作品为《庄子》。

《庄子》今存33篇,书中散发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和悲观厌世的虚无思想。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

鲁迅先生赞誉说: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其散文对后世影响很深。

4. 左丘明与《左传》

左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

丘穆公吕印的后代。

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

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

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

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

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

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历代帝王多有敕封:

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

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

春秋三传

《尚书》和《春秋》: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

”这是中国古代有记载的(甲骨文)最早的两部书。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

现仅存左丘明编写的《左传》。

《春秋》和《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

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榖)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

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

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与《左传》的关系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左传》以《春秋》为本,并采用《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

“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桓谭《新论》进一步认为:

“《左氏》经之与传,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

”杨伯峻在《左传》一文中归结《左传》传《春秋》的方式共有四种:

即“说明《春秋》书法、用事实补充《春秋》、订正《春秋》的错误和增加无经的传文”。

5.司马迁与《史记》

  

(1)司马迁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约公元前90),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父司马谈任汉朝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

十岁诵古文,随父至长安,受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等。

年二十,遨游大江南北,其后侍从武帝巡游长城内外,足迹几遍全国,这些考察见闻为写《史记》做了充足准备。

二十几岁任郎中,三十六岁父谈死,三十八岁继任太史令,广泛阅读皇家藏书和档案,四十二岁主持改订历法,修“太初历”,同年开始写《史记》。

五年后,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因《史记》未完成而忍辱接受宫刑。

  

(2)《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记载了历代帝王诸侯和人臣的言行事迹与时代兴亡礼法制度。

  《史记》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这部作品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语言简练朴素,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这部书中的内容贯穿古今,使中华文化历经千年风霜,百川汇海,生生不息。

它让一个个时代的英雄和他们所创造的辉煌,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永存。

  2.背景资料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

  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

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孙心做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

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

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在巨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

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进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

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

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

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

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3.相关知识

  

(1)纪传体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首创纪传体史书。

它的特点是:

“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

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

”这是它的特点,也是它的优点。

其缺点也很明显:

“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于《高纪》则云‘语以《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纪》’;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擢居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遂使汉之贾谊将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沫与燕荆轲并编。

”(以上引文均见《史通二体》)虽然如此,但纪传体史书纪、传、志、表等分工清楚,故其书囊括内容广泛,且记述详明,是其他任何体裁的史书无法比拟的。

所以我国的“正史”,均为纪传体史书。

在“二十四史”中,只有《史记》是通史,其他均为断代史。

  

(2)关于鸿门宴的座次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宴会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鸿门宴中“项羽、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而力量的悬殊,刘邦的处境已令人忧心。

  (3)楚汉之争

  继推翻秦朝之后,项羽和刘邦之间又进行了四年多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当时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故称楚汉之争。

  初时楚强汉弱,但战争却以项羽自刎乌江、刘邦夺取天下而告终。

项羽失败,有两线作战,疲于奔命,刚愎自用,不能用人等种种原因。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是,他的政治理想只是作割据诸侯的霸主。

这从亡秦后他分封诸侯王而自称霸王看得很清楚。

但这种战国式的政治格局曾使人民饱受战争之苦,非民心所向;且经秦的统治,地方割据的社会基础已经薄弱,不合历史发展潮流。

加上他处事不公,制造和加剧了各诸侯间的权力纷争,他所架构的政治格局先天不稳。

而刘邦与楚争权的过程,实际上是又一次吞并诸侯、统一天下的过程,他所建立的是与秦一样的一统的帝国。

(二)重点字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通假字

  1、鼓瑟希(稀)

  2、莫春者(暮)

  3、唯求则非邦也与(欤)

  二、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2、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

  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官职、大的官职)

  4、曾皙后(方位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三、古今异义(古/今)

  1、加之以师旅(泛指军队/军队编制单位之一)1

  2、且知方也(是非准则/方向、对方、方法等)

  3、如五六十(或者/如果,像)

  4、如其礼乐(至于/如果像)

  5、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写作)

  四、一词多义

  

(一)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

  2、毋吾以也(认为,动词)

  3、则何以哉(做、为,动词)

  4、加之以师旅(用、那,介词)

  5、以俟君子(而,连词)

  

(二)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你们,代词)

  2、子路率尔而对曰(…的样子,词尾)

  (三)言:

  1、亦各言其志也(说、谈,动词)

  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话,名词)

  五、文言句式

  1、不吾知也(宾语前置)

  2、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3、尔何如?

(宾语前置)

  4、何伤乎?

(宾语前置)

  5、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状语后置)

  6、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7、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8、尔何如(宾语前置)

  9、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

  10、以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

  11、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12、浴乎沂(状语后置)

  13、风乎舞雩(状语后置)

  14、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宾语前置)

2.《齐桓晋文之事》

一、重点字词

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

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2、保民而王 保:

爱护,安抚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

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

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

(1)吾老

(2),以及人之老

(2) 

(1):

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 ; 老

(2):

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

(1)吾幼

(2),以及人之幼

(2) 

(1):

形容词作动词,爱护 ;幼

(2):

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

(通“型”)名词作动词,示范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肥甘:

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 轻暖:

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 危:

动词的使动,使……受到危害

  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欲:

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13朝秦楚 朝:

使动,使……来朝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小: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 ;大:

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5、寡固不可以敌众 寡:

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 ;众:

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6、弱固不可以敌强 弱:

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 ;强:

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7、以一服八 服:

动词的使动,使……降服

  18、然后从而刑之 刑:

名词作动词,处罚

  19、是罔民也 罔:

(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

名词作动词,穿

  21、树之以桑 树:

名词作动词,种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闻:

使动,使……听到

  二、文言文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1、百姓之不见保 见:

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明以(之)教我

  5、及(之)陷于罪

  6、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

  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 之

  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 之

  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 何

  4、牛何之(牛之何) 之

  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 之

  6、舆薪之不见 舆薪 见

  7、何以异  以何

  8、未之有也 之

  状语后置

  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5、独何与

  6、树之以桑

  三、文言文一词多义

  ⑴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芷阳间行(取道)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启发)

  ⑵之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

  牛何之(往)

  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⑶舍

  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放)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

  ⑷诚

  然,诚有百姓者(的确)

  是诚何心也(真的)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四、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 爱:

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及:

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 至于:

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妻子:

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中国:

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 从而:

接着就

3. 《庖丁解牛》

一、字音

(1)砉然(huā)     

(2)騞然(huō)

(3)謋然(huò)    (4)批大郤(xì)

(5)导大窾(kuǎn)  (6)肯綮(qìng)

(7)大 (gū)     (8)新发于硎(xíng) 

二、成语积累

写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所包含的成语

(1)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目无全牛:

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2)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游刃有余:

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3)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踌躇满志:

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文中意为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4)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庖丁解牛:

比喻技术高超,出神入化。

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砉然向然 通“响”,声响

(2)技盖至此乎 通“盍”,何,怎样

(3)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此指拭擦

2.古今异义

(1)所见无非牛者

古义:

没有不是。

今义:

只;不外乎。

(2)依乎天理

古义:

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义:

天然的道理。

(3)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

虽然是这样。

今义: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视为止,行为迟

古义:

动作因此。

今义:

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3.一词多义

(1)然因其固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虽然,每至于族:

代词,这样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

连词,但是沛公然其计:

动词,认为……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