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35373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3.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物理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初二物理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初二物理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初二物理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初二物理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物理整理.docx

《初二物理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物理整理.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物理整理.docx

初二物理整理

《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练习:

(1)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声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

  

(2)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

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练习: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0.29s(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练习: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

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声波

  2.骨传导:

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

声音的高低。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

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

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

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赫兹,符号为Hz。

如果物体在1s内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Hz。

超声和次声:

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从20Hz到20000Hz,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人类都听不见,但有些动物能够听见。

 

3.响度:

声音的大小(或强弱)。

响度

(1)跟发生体的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2)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弱。

(3)与声音的发散程度有关,声音越集中,响度就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

(1)增大振幅

(2)拉近听者与声源的距离(3)控制声音的分散。

  4.音色:

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特色。

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等因素决定的)。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

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

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噪声的来源:

(1)交通运输噪声:

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等。

(2)工业噪声:

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等。

(3)施工噪声:

逐鹿、高楼时的打桩声等

(4)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噪声等

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

在声源处减弱(如给内燃机加消声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加隔音设备,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在人耳处减弱(如带耳塞耳罩防声头盔等)。

 

五、声的利用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如:

蝙蝠靠超声波探索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海豚利用声纳探测海深或鱼群。

2.声音能够传播能量。

如:

超声波除垢,超声波碎石。

3.回声定位:

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超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传来的方向和时间,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叫回声定位。

利用回声定位进行探测可以获得信息。

在军事上,利用雷达进行探测和导航;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的信息。

《光现象》复习提纲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

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

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看到物体条件:

有光射入人的眼睛

若物体是光源,则发出来的光直接射入人眼。

若物体不是光源,则它反射其他物体的光射入人眼。

3、探究:

光是怎样传播的?

(1)猜想:

(2)设计和进行实验:

(3)得出结论(规律):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4.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用

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

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5.应用及现象:

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激光准直)

影子的形成: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日食月食的形成:

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射击瞄准;排队看齐;手影游戏;

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6.光速:

 真空中的光速最大;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二、光的反射

1.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提出问题】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

【设计和进行实验】⑴实验装置:

⑵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步骤:

①在白纸上画出平面镜的位置、法线和三条入射光线,量出入射角分别为30°、45°、60°。

②用激光笔沿入射光线射入,找到反射光线并画在纸上。

③量出三条反射光线对应的反射角,填入表格中。

表格:

⑶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

【演示】(课本P40图2.2-4)

将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能否看到反射光线?

【分析和论证】

通过实验,你发现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

①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②“三线”共面;

③“两线”分居。

即: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理解:

一条入射光线对应唯一的一条反射光线。

3.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

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

反射面平滑。

应用:

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

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漫反射:

定义:

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

反射面粗糙(凹凸不平)。

应用:

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⑴不同点:

镜面反射:

表面平滑;平行光入射时,向同一方向反射。

漫反射:

表面粗糙;平行光入射时,向各个方向反射。

⑵相同点:

都遵循反射定律。

4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⑴有利:

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⑵有弊:

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

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

 1、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与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设计和进行实验】

⑴实验器材:

(如图1)

思考:

①为什么要用两只大小相同的笔帽做实验?

(答:

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

②为什么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答:

不仅可以成像,而且能透过它看见后面的物体,从而确定像的位置。

③为什么要用到方格纸?

(答:

可以记录物体、平面镜和像的位置。

⑵实验步骤:

①按图摆放器材,在纸上记下镜面的位置。

②把笔帽1放在玻璃板前面,(用手电筒照笔帽),观察它在玻璃板后的像;再拿一只相同的笔帽2,在玻璃板后移动,观察笔帽2是否与像完全重合。

③在纸上记下物体和像的位置。

④改变笔帽1的位置,重做两次实验。

⑤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物体和像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⑶记录表格:

实验

次数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

1

2

3

【分析和论证】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位置:

①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物等距);

性质:

③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④像是正立的;

⑤虚像。

即:

像的性质是正立、等大、虚像。

【交流与评估】

①两个像——

②像的位置偏高或偏低——

③像太暗——

④能用纸板承接像吗?

——

⑤刻度尺的作用——

2.平面镜成像原理:

⑴光路图:

(课本图2.3-2)

⑵原理:

由于平面镜对光的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所以看到镜中的像。

因为镜中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而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叫虚像。

3球面镜:

 ⑴凸面镜:

使平行光线发散;增大观察范围。

凸面镜性质:

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凸面镜应用:

汽车后视镜。

⑵凹面镜:

使平行光线会聚;得到平行光。

凹面镜性质:

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凹面镜应用:

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练习: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

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

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

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

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路图:

2、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演示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

光路图:

结论:

三线共面,居两侧;

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折射角<入射角)

②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随之增大。

【演示2】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或玻璃中。

光路图:

结论:

③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折射角=入射角=0°)

【演示3】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和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

光路图:

结论:

④光从水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界面方向偏折。

(折射角>入射角)

⑤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解释折射现象

①铅笔“折断”。

②池水“变浅”和硬币在水中“上升”的原因。

③岸上的人看水里的鱼比它的实际位置高还是低?

水里的鱼看岸上的人呢?

④铅笔“错位”。

⑤“彩虹”(彩虹是由于阳光射到空中的水滴里,发生折射造成的。

⑥“海市蜃楼”。

(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时发生折射,形成的虚像。

⑦早晨刚刚升起的太阳比实际位置高还是低?

五、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

白光(太阳光)→三棱镜→各种色光

例:

彩虹——光的色散(原因:

发生折射)

白光的组成:

红,橙,黄,绿,蓝,靛,紫。

 2、色光的混合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3、物体的颜色

⑴透明物体的颜色:

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

⑵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4、探究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⑴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⑵结论:

混合规律不同。

六、看不见的光。

 1、光谱:

红外线→红~紫(可见光)→紫外线。

2、红外线

⑴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

⑵特性:

①热作用强。

应用:

红外线胶片、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灯取暖(浴霸)。

②穿透能力强。

应用:

利用红外线遥控电视机。

卫星遥感照相

3、紫外线

⑴特性:

①生理作用强。

应用:

有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骨骼生长;能杀菌。

危害:

过量对人体有害(使皮肤粗糙等)。

②使荧光物质发光。

应用:

验钞机验钞。

⑵大部分紫外线被臭氧层吸收。

《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提纲

一、透镜

1.透镜:

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玻璃元件叫透镜。

(1)透镜的分凸透镜和凹透镜两类。

①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

(远视眼)

②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近视眼)

(2)由冰、塑料等透明材料磨成的,与透镜形状相似的物体都可以看成是透镜。

(3)透镜的主光轴与光心

①主轴:

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O1O2的直线。

②光心:

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光心。

二、透镜的光学作用

1、光心(O):

透镜的中心叫光心;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

2、焦点(F):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一点;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于一点,是虚焦点

焦距(f):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3、光学作用: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4.如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放上光屏,来回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用刻度尺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长度,这长度就是凸透镜的焦距f。

5.从凸透镜焦点处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6.几条特殊光线

①与主轴平行的光线,折射后通过(或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

②通过焦点(或反向延长线通过)的光线折射后与主轴平行。

③通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

☆7、你有几种方法,辨别某一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方法一:

“结构”。

通过比较观察透镜,若中间厚、边缘的薄加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方法二:

“成像”。

通过透镜去观察近处物体,若物体所成的像是放大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方法三:

“对光的作用”。

让透镜正对太阳光,若在另一侧能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三、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

(1)原理:

根据凸透镜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来工作的,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2)构造:

由镜头、胶片、调焦环、快门等几部分组成。

照相机最重要的部件是相机的镜头、镜头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3)成像特点:

①照相时,呈缩小、倒立的实像。

②拍照时镜头距离越远,所成的像越小,像离镜头的距离越大

(4)调焦:

为了使远近不同的景物在胶片上能够产生清晰的像,需要旋转镜头上的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并非调焦距。

①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②拍摄远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

2.投影仪

(1)原理:

根据凸透镜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来工作。

把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调节镜头,投影片上的图案通过这个凸透镜形成一个放大的像,投影仪上面的平面镜的作用就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能成在屏幕上。

(2)构造:

有光源、镜头(凸透镜)、聚光镜(螺纹透镜),平面镜、投影片等组成

(3)成像特点:

①使用投影仪时,所得到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实像。

②凸透镜与投影片之间的距离可以调节的,要想让屏幕上的像大一些,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减小投影仪到屏幕间的距离。

(4)说明:

①投影仪上的平面镜的作用只是改变光的传播,使像不成在天花板上,而是成在竖直的屏幕上。

②投影片通过凸透镜在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为了使观察者看到物体正立的像,因此要把投影片倒放。

③聚光镜的作用是会聚光,光源位于凹面镜的焦点处,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发射后,再经聚光镜汇聚,使照在投影片上的光更强一些。

3.放大镜

(1)原理:

利用凸透镜(焦距较短)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成像特点: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调整适当之后,就能得到放大、正立的虚像。

放大镜所成虚像要人眼透过凸透镜才能观察到,像和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内侧,要使看到的物体的像更大一些,可使放大镜适当远离被观察物体;但放大镜放大物体是有一定限度的,当放大镜与物体间的距离超过一定值时,将不再起放大作用。

仪器

镜头的作用

像与物体的比较

像的虚实

像距与物距的比较

照相机

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缩小、倒立

v>u

投影机(幻灯机)

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放大、倒立

v>u

放大镜

凸透镜

放大、正立

v

四、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大、缩小

虚、实

u>2f

缩小

f<v<2f

照相机

u=2f

等大

v=2f

测焦距

f<u<2f

放大

v>2f

幻灯机

u=f

不能成像

u<f

放大

v<u

放大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1)结构:

目镜、物镜、载物台和反光镜(凹面镜)。

①物镜及其作用:

靠近物体的凸透镜叫物镜。

其作用是:

使物体通过物镜成一个放大的实像。

②目镜及其作用:

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目镜。

其作用是:

使物镜放大的像再放大一次(虚像)。

③载物台的作用:

承载被观察物体。

④反光镜的作用:

将光反射到物体上,便于观察。

(2)显微镜的原理:

物体通过物镜成一个放大的实像,目镜使物镜放大的像再放大一次,从而能看清很微小的物体。

2.望远镜

(1)结构:

目镜、物镜。

①物镜及其作用:

靠近物体的凸透镜叫物镜。

其作用是:

使远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缩小)的实像。

②目镜及其作用:

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目镜。

其作用是:

使物镜成的像放大。

(2)望远镜的原理:

远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缩小)的实像,目镜使物镜成的像放大,从而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3.影响人们看清物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视角。

视角与物体的大小及眼睛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物态变化》复习提纲

一、温度

1、温度(t)

定义: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

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常用液体温度计)

⑴结构:

玻璃泡(装有酒精、水银等液体)、玻璃管、刻度

⑵原理:

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⑶分类:

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3、摄氏温度:

用字母C表示

⑴单位:

℃,读做“摄氏度”

⑵规定:

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

(3)读数:

4、温度计的使用:

 

⑴认清量程、分度值、零刻度

【注】所测温度不能超过量程。

⑵测液体温度时:

①玻璃泡要全部进入液体中;

②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

③要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④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⑤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练习: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

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

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读数准确。

5、体温计:

⑴结构:

“细管”或“缩口”——体温计离开人体时能使示数不变;

横截面“三角形或圆弧形”——放大作用

⑵量程、分度值:

⑶使用方法:

使用前把水银甩下去

读数:

二、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

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变化。

熔化:

固态→液态;凝固:

液态→固态

【例】炼钢时,金属由固态变成液态;放在冰箱里的水变成冰,由液态变成固态。

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要吸热,温度可能不断上升、下降或不变。

【设计实验】

⑴目的:

研究蜡和海波的熔化过程。

⑵实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图4.2-1)采用“水浴法”加热,目的是使试管内的固体受热均匀。

实验装置如右图

⑶步骤:

①安装好实验器材,点燃酒精灯。

②温度升至40℃时,每隔0.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并观察物质状态。

③物质完全熔化后约1分钟时,熄灭酒精灯。

【进行实验】

每小组4人:

分别负责报时间、报温度、报状态和记录。

【分析和论证】

⑴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画出海波和蜡的熔化图象。

(实物投影)

方法:

①描点;②连线(“平滑曲线”)

⑵分析图象和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①海波在熔化前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②海波在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固、液态共存;

③海波在全部熔化后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④蜡在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升高,由固态逐渐变成液态。

【评估】

⑴温度计始终测的是固体熔化的温度吗?

答:

不是。

测的是熔化前、熔化时和熔化后的温度。

⑵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的原因有哪些?

答:

原因有:

①海波不够纯净,含有杂质②温度计的玻璃泡容易碰到试管。

③固体不易搅拌,受热不均匀。

④温度计不准确。

⑤读数时粗心大意。

3、晶体和非晶体

⑴晶体:

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

例如:

海波、冰、各种金属。

⑵非晶体:

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例如:

蜡、松香、玻璃、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