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决赛.docx
《重庆市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决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决赛.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决赛
重庆市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决赛
班主任工作故事(小学组)
宝贝儿,还好吗?
重庆市丰都县第一实验小学余建娟
午休时,手机响,是一串陌生号码,“喂,余老师吗?
我是小军啊!
”“小军?
真的是你?
宝贝儿,还好吗?
”
小军,是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提起他,我就想起和他的第一次见面:
刚调入新学校的我走在乡间小路上,带着对不曾见面的学校的向往,一路高歌。
忽然,我被一条手指粗的绳子绊倒,一个倒栽葱,狼狈地摔倒在土堆上。
“嘻嘻,太好耍了”我气极了,抬头一看,一个十岁左右,衣衫褴褛,脸颊像只大花猫的孩子从我旁边飞快的窜走了。
“快回来,你的书包,看你往哪里跑!
”可是孩子转眼就不见了。
我无计可施,拿出本子一看:
三年级一班,小军。
上课了,我来到教室,一眼就看到了他——小军,我的小冤家!
很显然,他也看到了我,一丝惊诧过后,眼里满是不在乎,我说:
“真想不到,我们又相见了!
”实在是太巧了,他就是我新接班级的“小军”。
开学不到一周,告他状的人就排起了长龙:
有的说他讲了不文明的话,有的说他邋遢,有的说他在课堂上捣乱,有的说他是“优秀拳击手”,平时不大与人说话,遇上问题总是用拳脚来解决……我利用班队课讲了要如何如何与同学相处,可是对他来讲,好像并不起作用。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照样我行我素,也经常孤独地站在走廊的一角,目光空洞地凝视远方,当他发现我在看他时就迅速转身离去,留给我一个瘦弱的背影。
我矛盾了,这与我开学时相逢的那个小军和同学们眼中的那个小军相差太远了,到底哪个是真正的他呢?
带着许多疑问,我来到了小军家,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两间破旧的木房,家里没有一样东西能称得上家俱,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小军的爷爷)正躺在床上呻吟着。
据他爷爷讲:
小军的父亲因拒捕被公安击毙,无力承受生活重压的母亲远嫁了。
当别的孩子背着书包上学时,他还得给家里唯一值钱的大黑猪喂食;下午,当别的孩子在愉快追逐嬉戏的时候,他还得上坡割草;傍晚,当别的孩子在爸爸妈妈身边撒娇时,他还得帮着爷爷洗衣做饭。
当别的孩子穿上漂亮衣服,还揣上零花钱去欢庆“六一”的时候,他还得为借一双白球鞋参加节目表演而腼腆地乞求别人……可怜的孩子呵,真让人心痛!
我心里默默念叨:
“得救救他。
”
于是,下课后我主动来到小军的座位前,坐在他旁边。
刚开始他诚惶地往边上挪移,因为他没想到,在这个曾经被老师同学遗忘的角落里,新来的老师竟然坐在他身边。
我一边帮他收拾垃圾堆般的抽屉,一边跟他拉家常,还给他讲一些有趣的故事。
精彩处,我从他的眼里看到了一丝闪耀。
以后,我总是找些机会给他讲些优秀人物的故事,也讲讲自书读书时的故事,还借给一些好书让他读,我要让他明白,命运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关键看自己怎么把握。
一次,在语文课上,一向没有良好坐姿的小军胳膊肘超过了“三八线”,被同桌用钢笔尖刺破了胳膊。
我第一次在课堂上发怒,并且郑重地向全班宣告:
谁都不可以歧视他!
谁都不可以欺负他!
因为他也是老师的宝贝儿!
下课了,他跟在我身后,怯怯地问我:
“老师,我真是你的宝贝儿吗?
”
我愣住了,望着他纯真的眼神,想到他不幸的遭遇,眼眶里竟有些泪湿。
我蹲下身,抚拭去他脸上的点点灰尘,将他轻轻地拥到我的怀里,温柔而坚决地说:
“小军,你永远是老师的宝贝儿!
”我拉着他来到寝室,为他洗去脸上的锅烟灰,再为他洗头,并为他换上儿子的新衣服,拿着小镜子对他说:
“宝贝儿,你看,镜子里是谁?
他长得真帅!
”他看着镜子,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他自己……被同学刺伤时没哭的他,一下子扑到我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小军变了。
不仅遇见我开始打招呼,更重要的是他能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听着老师跟同学如天书般的对话。
一次单元测试后,他拿着试卷呆坐着,黝黑的脸上写满不甘与无奈,这情景,既让人生气又让人怜爱。
可我转念一想:
如今的他除了成绩差点儿,还有什么不如别的孩子呢?
他有礼貌了,爱劳动了……我不忍心再去要求他什么。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留痕迹的在学习上帮助他:
课堂上多向小军提问;给他重新安排了座位,还给他指定了个小“老师”,并对他说:
“宝贝儿,今后,你有朋友了,有什么事,不但可以问老师,还可以请你的朋友帮助你。
”课后,我总不会忘记上前去询问一下:
“宝贝儿,今天的作业能交上来吧?
”课余十分钟,我主动关心:
“宝贝儿,怎么不去和同学玩?
他们都在等你呢!
”一有空闲,我就有意识地跟他说话,问长问短。
起初,他只是点点头,并不答话。
渐渐地,一句话,两句话,他能和我对话了,脸上也有了些笑容。
小军的点滴进步,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和同事聊起小军的转变,班长小玉气喘吁吁地跑到门口,大声说:
“余老师,小军把教室的玻璃打碎了。
”我三步并作两步来到教室,只见小军被同学围在中央,手里还握着一根竹竿,竹竿的一头绑着一块抹布。
孩子们正七嘴八舌的指责他,小军一脸的无助和委屈。
我上前抓住小军的手,心疼地问:
“伤着没有?
”小军低声说:
“没有。
”“没有就好。
”我舒了一口气。
我对孩子们说:
“没事,都散了吧。
”孩子们悻悻地离开了。
我轻声问他:
“跟老师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小军沉默了一会儿,说:
“我想打扫墙壁上的蜘蛛网,没想到把玻璃打破了。
”我想起又到了大扫除的时候了,因为孩子们还小,打扫天花板、墙壁这样的活,都是我亲自做。
原来小军是想帮助老师打扫卫生啊。
我紧紧拉住小军的手,告诉他说:
“我知道你想帮老师。
宝贝儿,你真的长大了。
”小军却“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边哭边说:
“老师,谢谢您!
”从那以后,小军学习特别用功,他由考试不及格到及格,再由及格到能考八十分。
后来,小军随着母亲去了外地的新家,他时常写信告诉我:
他写的文章发表了;他还被评为了“三好生”,考上了重点中学……看到他的健康成长,我由衷地笑了。
调离了原单位的我,在新班级里遇学生调皮的时候,我就想起小军:
“宝贝儿,还好吗?
”
评析:
一句“宝贝儿”,尽显关爱与尊重。
君不见,古人敬风雨,乃得五谷丰登;尊大川,乃得细水长流。
大教育家陶行知说:
“教育从爱开始。
”我们关爱弱势群体,不仅需要爱,更多的是需要尊重。
“谁都不可以歧视他!
谁都不可以欺负他!
因为他也是老师的宝贝儿!
”简单的一句“宝贝儿”,彰显了平等、尊重、爱与关怀的现代教育价值理念,唤醒了孩子生活的信心,给他枯萎的心田撒播了温暖的阳光。
余老师讲故事让小军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使他看到生活的希望;对小军实行低标淮严要求,再安排朋友帮助他,还交给学习方法,使他尝到“成功”,能够抬头生活挺胸做人。
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人文性,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终极关怀,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
学生是一个人,一个和我们成年人一样的大写的平等的“人”,他们和我们一样,更需要尊重,需要关爱!
讲台上的“坏孩子”
重庆市铜梁县师范附小宗仁华
“老师,我的眼镜不见了。
”
“报告老师,我的钢笔不见了!
”
“老师,我放在课桌里的五元钱也不见了。
”
这段时间,教室老是丢东西。
开学到现在才一个多月时间,就已经有十来个孩子向我反映东西或钱不见了。
我早就听说班上的曹同学有这种不良的习惯。
开学以来,孩子们对她的意见挺大,有好几次我都找她个别谈话,试图从正面对她进行教育引导,但她对拿人钱物的事矢口否认。
这次丢东西的大都是和她坐得很近的同学,丢钱的同学还是她的同桌,我一猜想便知是她干的。
于是,我决定立即到教室找她问个清楚。
我怒气冲冲地走进教室,孩子们看见我一脸严肃的表情,刚才还十分喧闹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望着一双双清澈明亮的眼睛,我的目光不由得在墙角停滞住了,曹同学的那一双眼中分明有着几分惊恐和紧张,略带着不安,但仍然掩盖不了那份清澈明亮和纯真呀!
我突然犹豫了,不由得记起了上初中时的一位“偷”拿别人钢笔的“小偷”。
他被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得抬不起头。
后来,那位同学辍学了,听说在社会上鬼混,触犯了法律,还坐了几年牢。
现在偶尔碰见那位同学,我还觉得他的眼光怪怪的。
想到这里,我冷静了下来。
我觉得自己不能轻易伤害学生,不能因为学生在小学时代不小心走错的这一步而影响他的一生,背负“小偷”这个罪名该是如何沉重呀,它会像一副巨大的枷锁,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就像我的那位同学……
我看了看孩子们,他们一个个伸长了脖子,好像正等着我的宣判。
此刻,我多像一个掌握着生杀大权的宣判长呀,我深感自己责任重大!
但我深知,学生不是罪犯,老师更不是法官,去直接宣判学生的命运。
我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情绪。
终于,我开口了:
“孩子们,老师已经把小偷揪出来了。
”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的长吁短叹,一脸不屑;有的四下张望,满脸鄙夷;有的金刚怒目,咬牙切齿。
“孩子们,”我示意大家安静下来,“现在,你们可以想想接下来知道谁是小偷以后最想对他说的话,五分钟以后,大家可以把这些话当面说给他听。
”
五分钟很快过去了,孩子们第一次不用我提醒就安静了下来。
从那一双双充满期待,同时又带着愤怒的眼神中,我知道他们已经准备好了。
于是,我将讲台旁闲置的一把空椅子搬到了讲台上。
孩子们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我,又布满了疑惑。
“孩子们,偷东西的坏孩子已经抓到了。
”
“在哪里?
哪里?
”
“就在这把椅子上。
”在孩子们的疑惑声中,我平静地说:
“虽然我们暂时看不见他,但是他能听到我们讲话。
”
“咦……”教室里又是一片嘈杂,孩子们显然有些失望。
我的心隐隐作痛:
纯净的心灵容不得一丝欺骗,难道还能承受住一份伤害吗?
“请丢东西的孩子先上讲台教训这个坏孩子吧!
”我有些无奈,却没有丝毫的犹豫。
话音刚落,丢眼镜的孩子已经觑着眼睛走上了讲台。
“小偷呀,你是我的同学,你应该知道我是一个高度近视眼。
没有眼镜,我看不清黑板上的字,看不清习题上的公式,这会影响我的学习呀!
你偷我的眼镜有什么用呢?
难道你是近视眼吗?
如果是,那你就更应该知道丢眼镜对高度近视眼来说意味着什么。
你真是可恶呀!
”
丢眼镜的孩子不停地埋怨着走下了讲台。
丢钢笔的女孩子走上了讲台,情绪显得有点激动:
“哪支钢笔是前两天我过生日,我爸爸从广州寄回来的。
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离开了我们。
爸爸为了供我和哥哥上学,常年在外打工,我已经几年没见到爸爸了,见到这支钢笔,我就好像见到了他,可是……”小女孩的声音哽咽了,泪水模糊了她的眼睛,“请你把钢笔还给我,求求你了!
”
丢钱的孩子也迫不及待地跃上了讲台:
“小偷,你这可恨的小偷,你可知道你偷的是我今天中午的午饭钱和今天下午回家的路费,现在我还饿着肚子,下午回家还得走路,要走两个多小时的路呀!
”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不管是丢过东西的还是没有丢过东西的,都争先恐后上台教训小偷,显然,他们已经把空椅子当成真正的小偷了。
“你这个小偷,虽然没有偷过我的东西,但这种坏习惯对你是没有好处的,如果不改,将来长大后,你会成为真正的小偷!
”一个孩子说。
“也许你是我的朋友,但你的行为让我觉得可耻,一旦被揭穿,谁还敢和你做朋友呢?
”另一个孩子说。
“你这个坏孩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贼!
”最激动的一位孩子竟然用手不停地点着椅子狠狠地说:
“如果再这样下去,将来坐牢,后悔可就晚了!
”
这时,我再次用眼角的余光看了一下坐在墙角的曹同学,她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但凭我当老师的直觉,她的眼中应该有了愧疚和悔意。
结束的时候,我说:
“刚才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对小偷的看法,可见我们大家对小偷的态度都是深恶痛绝的。
‘小偷’历来是让人厌恶、鄙视、避而远之的字眼。
作为少年儿童,作为祖国末来的接班人,我们怎能让自己纯净的心灵被‘小偷’这个肮脏的字眼轻易玷污呢?
有这样不良习惯的孩子,老师多么希望你能改正呀!
”
“他偷了这么多东西,还能改吗?
”孩子们议论纷纷,表示质疑。
“人不可能不犯错误,只要能认清错误的本质,知道错误的危害,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仍然会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应该给这位孩子改正的机会。
”我顿了顿,接着说:
“所以,今天我不打算说出这位孩子的名字。
”
“那他不改怎么办?
让他继续偷下去吗?
”有孩子问。
“伤口的愈合既需要良药,也需要时间。
”我徐徐地说,“我希望今天所说的话能触动这位孩子的心灵。
孩子们既然已经用你们的行动开出了一剂良方,为什么不再给这位病人康复的时间呢?
孩子们,我们对待病人的态度应该是什么?
”
“是关心和爱护。
”“是细心的照顾。
”“是一个温暖的微笑。
”孩子们不假思索就纷纷给出了答案。
“是啊,对待犯了错误的孩子,我们也应该像对待病人那样,不是恶言相向,不是疏远孤立,而是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帮助他改正错误,成为一个合格的少先队员。
孩子们,让我们用温暖去融化冰雪,用微笑去善待他人,好吗?
”
许多孩子大声说:
“好的!
”看来他们已经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先前失望的脸上也有了笑意,那无疑是纯净心灵深处情感的一次碰撞,一次升华。
第二天早上,那些丢失了东西的孩子惊奇地发现,他们的东西不知在什么时候物归原主了,并且还附上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对不起!
”三个字。
以后的日子里,班上丢东西或丢钱的现象绝迹了,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没有孩子再来向我报告,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既出人意料又是预料之中的事。
【案例分析】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
”孩子是纯真的,只是有时他们分不清是非,或是即使他们知道是非,因为年幼的原因,控制不住自己。
纯净的心灵是需要小心呵护的,我们做老师的应该懂得维护孩子的自尊,以一颗宽容之心去包容孩子暂时失当的行为,用巧妙的方法去唤醒孩子暂时迷惘的灵魂。
每个孩子都是在不断地犯错、认错、知错、改错中成长的。
试想,一个孩子一旦被扣上“小偷”的帽子,他的处境将是多么的艰难,他的内心负担又将是多么的沉重!
可是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也确实需要纠正,采用与空椅子的对话的方法去旁敲侧击,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又触动了孩子的心灵,有效地达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
在对不良行为习惯孩子的教育中,我深切地呼唤家庭、社会的协助,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青蛙”蹦出来的故事
巫溪县城厢小学陈德坤
今天第二节课,我照例伴着悦耳的上课铃声轻松走进教室。
可是,我刚进门,带有几分顽皮的王小宁同学就举起了小手,我点头示意:
“请讲!
”他结结巴巴地说:
“陈老师,下课的时候,我和谭兴在玩纸折的小青蛙,赵亮把我的‘小青蛙’抢去了。
”我随即心平气和地示意王:
“嗯,你坐下,一会儿再说吧!
”王也只好坐下了。
我很快进入上课的状态,开始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由于今天多媒体“罢工”了,因此我就在黑板上用五根小棒摆了一架飞机,接着问:
“有哪些同学也想在黑板上用小棒摆飞机呢?
”同学兴致很高,都跃跃欲试地举起了小手,王小宁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嘴里还忙不迭地喊:
“我来!
我来!
”我看机会来了,索性把王叫起来,“你想摆几架飞机?
”“摆三架。
”“刚才赵亮不是把你心爱的‘小青蛙’拿去了吗?
(我特意把他说的“抢”变成了“拿”。
)说明他也特别喜欢你折的小青蛙。
你能帮老师折一只小青蛙送给赵亮吗?
老师也帮你多摆两架飞机。
”有点顽皮的王陡然愣住了,我也有些纳闷。
“你不愿意帮老师吗?
你有什么困难吗?
”他吞吞吐吐地回答说:
“我这只‘小青蛙’是小姨折的。
”“哦,你也不会折。
不过不要紧,你可以跟你小姨学呀,学会了再折,好吗?
”他愉快地答应了我的要求,我也开始协助他摆小飞机。
新课进行得非常顺利,转眼间下课铃声就要敲响了,这节课也进入了总结阶段,同学们纷纷举手交流这节课的收获,畅谈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方法……赵也战战兢兢地举起了小手,压低声音:
“陈老师,我不该抢王小宁的‘小青蛙’,我要把这只‘小青蛙’还给他。
”为了缓解当时的气氛,我故意打趣道:
“你真聪明,听王小宁说要给你折新的,你就不要这旧的啦!
”他的确很聪明,马上反驳:
“不是的,我不该抢他的‘青蛙’,我真的错了!
”这节数学课就这样结束了。
抢“小青蛙”的事在两位同学之间好像可以了结了。
作为班主任,在我看来事情还不能了结,我得问个为什么?
这件事发生在一个小学二年级学生身上是偶然的呢,还是存在着某些必然因素呢?
是个案,还是带有一定普遍性呢?
赵亮究竟为什么要抢别人的玩具?
是搞恶作剧,有意识地惹同学生气,然后让老师注意他,甚至让老师也很生气呢,是霸王作风,以强欺弱呢,还是有其他原因呢?
面对重重疑问,我不得不开始思考、研究、诊断,然后对症下药。
赵亮出生于干部家庭,父母都是县局的中层干部,家庭条件还算不错,孩子的生活是完全有保障的,家里也有各种各样的洋玩具;家庭教育也比较严格。
赵从幼儿园到小学二年级表现一直比较好,几乎没和同学发生过矛盾,更不用说欺负小同学。
可以肯定地说,他的道德品质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经调查发现:
赵从小到大基本上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大小事都由祖辈、父辈包办代替,所以到二年级了还经常连脸都洗不干净,更别说自己动手制作玩具。
无独有偶,王小宁同学动手能力也比较差,他玩得痴迷的“小青蛙”也是他小姨折的。
说到这里,问题基本有了头绪:
赵之所以会抢王的“小青蛙”,一是因为赵同学缺乏是非观念,用粗野的手段占有别人的东西;而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这孩子缺乏动手能力,更没有“劳动创造幸福”的意识。
这件事发生在赵同学身上有一定的偶然性,可是发生这类事件却有一定的必然性。
家长都在全心全意地把孩子打造成“学习型”人才,但同时又在极力造就一个又一个“享受型”、“不劳而获型”的小皇帝。
笔者认为要从根上解决这个问题,既不能靠空洞的说教,也不能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而应该打一场“持久战”。
对他们的教育既要注意面向全体,又要注意突出重点;既要注重教育形式的生动活泼,又要做到润物无声。
因此,要改变学生的教育现状,除了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以外,学校应重点采取集体教育形式,寓教育于潜移默化、不露声色的班级活动之中。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抓住动物的某个特点,从中获得启示,开展发明创造。
语文老师对此十分重视。
于是,我和语文老师及班干部召开了“诸葛亮”会议,决定把这个发明创造活动和班队活动结合起来,开展一个系列活动。
一、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去观察某种动物,进而研究设计自己的作品。
当然,要制造出来并将作品带到学校进行展出,则需要两周时间;二、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发明成果后,简单的写出自己作品制作过程和作用,在队日活动中进行交流,并且评出创新成果奖,发给奖状;三、现场“献艺”,和同学分享成功的喜悦——把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连同美好的祝福送给最好的朋友。
这项活动历时四周,同学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出了各式各样的风筝、机器人、轮船、飞机、车子、小动物……孩子们过了一把创造发明瘾。
交换礼物的日子到了。
这一天既是同学们分享劳动成果的日子,也是教师享受教育成果的日子。
同学们拿着好朋友送的礼物仔细端详,爱不释手。
赵亮则将自己的奖状送给了王小宁。
王小宁拿着赵亮送给他的一张漂亮的奖状,仔细地读着,虽然上面仅有“奖状”二字,但完全让王置于惊讶之中。
笔者也感到纳闷,为什么赵亮将自己的奖状送给同学呢?
直到听了赵亮的话,大家才明白。
赵亮怯生生地对王小宁说:
“谢谢你的宽宏大量,我抢了你的‘小青蛙’,你不但不责怪我,你还经常帮助我。
我要向你学习,以后再也不抢别人的东西了。
我们以后做好朋友,好吗?
”王小宁高兴地答应了,也随即拿出自己早已准备好的礼物——碧绿的荷叶上蹲着的一只蓄势待发的“小青蛙”……
(注:
文中学生姓名均为化名)
反思: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
“教育无小事,处处皆教育。
”笔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件看似平常的小事背后所蕴含的不平凡的教育因子,既没有无限上纲上线扣帽子,也没有不了了之,而是慎重思考,积极探寻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
整合学科资源,抓住语文教材的《创造发明》这一主题活动不放,与语文教师密切配合,积极引导王某主动帮助赵制作小玩具,使王与赵的恩怨在相互交流学习中烟消云散。
“劳动创造幸福”的真谛已在赵某和所有学生的身上生根发芽。
此后,我班再也没有发生过抢同学玩具的事件。
学生亲手制作并交换发明创造成果的活动,使学生辨明了是非,增进了友谊,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自立精神,在教育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收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我让学生当“主任”
大足县珠溪镇官仓小学张明炳
那是在一节班会课上,我总结完上周的清洁、纪律、安全等情况后,开始布置这一周的有关工作,学生们在全神贯注地听着。
看到他们那认真而略带崇拜的眼神,一种巨大的幸福感涌上心头,我欣慰于自己的辛勤付出能得到学生的体谅和认可。
正在我沉醉之际,一个很小的声音传进了我的耳里:
“当学生真烦,干了这样干那样,看看老师多好,布置完任务就没事了,想怎样就怎样……”我一听就知道这是我们班上的“调皮大王”包雨杰的声音。
他是一个聪明却贪玩好动的男孩儿,自我约束力较差,总是随心所欲地做事,给我添了不少麻烦。
在他身上,我可没少下工夫,批评、表扬、谈心……各种能用的方法我基本上都试过了,可就是不见成效。
这回竟然说:
“我真不想当学生了,要是能当老师那该多好呀……”我知道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一心想玩的他早已对班主任的那份所谓的“自由”、“尊严”羡慕至极。
此刻,听他这么一说,我不禁想起了这样一句话:
人类天性中最深切的冲动,以希望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最为强烈。
我何不借他这句话,让他和同学们都来当一回班主任,让他们亲身感受一下其中的酸甜苦辣,给学生创造一个自我管理、自我体验的教育氛围呢?
之后,我精心策划了“我当一日班主任”的活动。
本着“以人为本,育人为主”的教育思想,我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建立了“班主任工作手记”,还做了一个“小小班主任”的标志牌。
当我宣布开展这项活动时,学生们热情高涨,都争先恐后地踊跃报名,想要尝尝当班主任的甜头。
在我高兴于同学们的热情时,特别留心到了坐在最后一排的包雨杰眼中流露出来的惊喜,热切而又怯懦的神情,他向我这边看了几眼,然后又沉默了。
我知道他渴望这样的机会,但又因自己平时的表现而缺乏信心。
于是,我轻轻地走到他的身边,目光中流露出鼓励和信任之情。
他看到我的眼神,满脸通红,怯怯地说:
“张老师,我……我也想当一回班主任。
但我……”他欲言又止。
“只要你认真,你一定能干好的,而且老师和同学都会支持你的。
”我忙不失时机地鼓励他。
他望了望我,使劲儿地点点头,脸上绽放出笑容,举起了手。
“下面我宣布,我们班第一个走上岗位的‘小小班主任’是——包雨杰。
让我们尊重和支持这位新班主任的工作吧!
”学生们领会了我的用意,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惊喜、激动、兴奋,平时一切都无所谓的他,此刻面对着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竟表现得手足无措。
第二天,教室里出现了一个忙碌的身影,带着“小小班主任”胸卡的包雨杰最早来到教室,从检查值日生打扫卫生,少先队员们的领巾佩带,学生们的出勤情况,安排朝读,到组织学生做广播体操、眼保健操,再到处理同学间的突发事件、总结班级情况等,平时一切该由班主任老师做的事情现在都由他自己承担完成。
一天下来,他忙得不亦乐乎,可以看得出他十分的劳累,但他的脸上却写满了兴奋、自豪与骄傲。
在和下一任“小小班主任”的交接仪式上,我对他的表现作了肯定,同学们也对他的表现感到十分的满意。
他在日记中这样写到:
“今天,我要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给了我这样的机会,原来当一名老师是如此的操劳,如此的辛苦。
以前的我并没有体会到这些,而只是单纯地认为只有做学生的才累,于是,就有了以前的种种不同表现。
现在,我终于体会到了做老师的不易。
我们在老师的悉心呵护下是多么的幸福。
从现在开始,我要学会自我管理,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努力学习,遵守纪律……”
果然,在后面的学习生活中,包雨杰时时刻刻以“班主任”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不断地进步来实践着自己许下的诺言。
他的成绩越来越好,日常的表现也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现在,“调皮大王”这个称号已经成为他永远的过去了。
在他的影响下,我们班上的其他同学也不甘落后,学风、班风有了很大的改变。
看着这些天真活泼、焕发着青春朝气的孩子们,我不禁感慨万千,这些犹如璞玉的孩子,如果我们这些做老师的,不注意对他们的教育引导,也可能把他们“雕刻”成“顽石”呀!
看来,“主任”虽小,作用和影响却是巨大的。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
促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