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有哪些节日.docx
《高山族有哪些节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山族有哪些节日.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山族有哪些节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高山族有哪些节日
篇一:
民族风情:
高山族节日——各种祭祀
高山族性格豪放,喜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举行宴请和歌舞集会。
每逢节日,都要杀猪、宰老牛,置酒摆宴。
高山族节日宴客最富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用各种糯米制作的糕和糍粑。
不仅可作节日期间的点心,还可作为祭祀的供品。
也将糯米做成饭招待客人。
高山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的习惯,这些祭祀活动大多与生产有密切关系,诸如:
祖灵祭、谷神祭、山神祭、猎神祭、结婚祭、丰收祭等,凡是大规模举行祭仪庆典,高山族人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舞集会,这些祭仪也成为高山族人的节日活动。
在高山族的各种节日中,以“丰收祭”最为隆重。
“丰收祭”也成丰年祭、粟祭或丰收节,每年举办一次,届时除摆酒席供品外,还伴以各种文体活动。
节日里,人们穿起节日盛装,妇女们戴上手铃、手镯,颈上挂起珠串,头晌插上鲜花,男子在腰间佩带一串铜玲,族人自带一缸酒到场,围着篝火,边跳舞、边吃边饮酒,庆贺一年的劳动收获,甚至通宵达旦。
篇二: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节日
篇三:
我国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我国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
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
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
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
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
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
如:
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2、德昂族
德昂族原名“崩龙族”。
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
“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
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
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
3、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
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
按伊斯兰教规定:
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
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4、侗族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
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
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
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
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
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
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
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
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
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
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
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
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
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
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
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5、白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
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
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
它和“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饶有特色。
其他主要节庆活动还有大过年、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
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
6、独龙族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
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
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
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
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唯一的传统节日年节(独龙语:
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
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7、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
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
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
8、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
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不多,只有春节、氏族的“莫昆”大会和宗教活动“奥米纳仁”,还有篝火节。
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近现代,鄂伦春人的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宗教信仰也淡出了鄂伦春人的思维,
“莫昆”大会和“奥米纳仁”已被篝火节所取代。
现在的鄂伦春族受其他民族的影响,也过中秋节、端午节、新年等节日。
春节对于鄂伦春人来说是庆祝狩猎丰收、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因此鄂伦春人对春节十分重视。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
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
9、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
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
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
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0、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
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
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
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
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
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
11、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
“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
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的美誉。
高山族的节日很多。
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2、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各地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春节,是仡佬族最大的节日。
农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是仡佬族民间特有的节日。
13、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
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
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
这五大节日是:
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节)、端午节、
秋夕(中秋节)。
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老人节)。
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
14、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15、僳僳(lisu均四声)族
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
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
主要节日有阔时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
阔什节,“阔什”是僳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
阔什节,是僳僳族人民的节日。
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
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16、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
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
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17、赫哲族
赫哲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世代以渔猎为生,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文字。
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不同名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
与其他兄弟民族相比,赫哲族的节日不算多。
除与汉族相同的年节、正月十五、二月二及七月十五之外,还有“河灯节”“跳鹿神”和“乌日贡节”。
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
“乌日贡”赫哲语是“喜庆吉日”之意。
我国赫哲族的传统节日“乌日贡”大会是集赫哲民间文化、体育项目为一体的赫哲族人民的节日盛会。
18、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
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
开斋节:
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称“肉孜”节。
古尔邦节:
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
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
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
圣纪节:
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
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
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19、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
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添仓节:
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
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
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
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虫王节:
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
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20、景颇族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
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
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
“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一年一度的最大的传统节日。
“目瑙”(亦称“目脑”)是景颇语的音译,意即“大伙跳舞”。
景颇族语称大型歌舞盛会为“目脑”,称景颇族各支系为“纵歌”,统称“目脑纵歌”。
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
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21、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
“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