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28624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新人教版.docx

《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新人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新人教版.docx

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检测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右图是一幅民国时期时尚女性的图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在风俗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

B.大部分国人已采用西方生活方式

C.中西文化习俗共存共容

D.国人固守自己的传统社会习俗

解析 从图片的穿着看,是改良后的旗袍,反映了中西结合的特点。

答案 C

2.近日,一本距今80多年前的青年男女的“情书大全”——《求婚尺牍》吸引了众多网友眼球“一不尚貌美,但需端正清白;二需先经几度口头谈话,半年或一年,以朋友资格相处,然后方可订婚;三有知识而无旧式闺秀恶习,且非自命不凡,专尚新时者;态度温和,身体健康;四有牺牲及服务社会之精神。

”这反映了当时(  )

A.传统婚俗受到挑战B.择偶必须借助传媒

C.新式婚姻蔚然成风D.女性实现婚姻自主

解析 从《求婚尺牍》的内容来看,可以看出婚姻观念变了,要求婚姻自主,冲击了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俗。

所以选A项,B、C、D材料没有体现。

答案 A

3.民国初年中国人的着装,据1912年3月的《申报》记载,当时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现象。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民国时期人们服饰观念开放

B.民国时期告别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C.辛亥革命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

D.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 A项“开放”说法不准确;B、C两项中的“告别”和“瓦解”说法不对;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服饰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西服”代替长袍马褂。

改变了传统的具有尊卑观念的礼仪,取之以西方的平等的握手等礼仪。

改变缠足、留辫等陋习等。

答案 D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择偶观经历了五次重要变化。

下列符合20世纪50年代择偶标准的是(  )

A.穿着打扮排第一B.家庭人口要简单

C.经济条件必须好D.首选工人老大哥

解析 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工业化的起步时期,工人的社会地位比较突出。

答案 D

5.下图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的变化情况。

这一变化趋势主要说明(  )

A.中国粮食生产呈下降趋势

B.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粮食越来越少

C.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D.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能力不断下降

解析 从图中可知,1980~xx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其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呈下降趋势,食品消费支出比重下降意味着居民家庭在衣着、娱乐、旅行等方面的消费比重增加,这反映了中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答案 C

6.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作用时说:

“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

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  )

A.调运快捷B.连接中外

C.资源开发D.经济交流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作者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军事方面,能起到调运快捷的作用,故A项正确;连接中外、资源开发、经济交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 A

7.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

“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未靖广……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

”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A.毛鸿宾属于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B.当时修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

C.因列强的干涉中国当时不能自主修铁路

D.太平天国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

解析 两广总督提到的种种理由,实际上反映了守旧势力对修建铁路等新现象的阻碍。

答案 B

8.如图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国文教科书的一页插图,从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近代科学技术已经在中国运用

B.采纳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此教科书由中华民国组织发行

D.新式通讯工具在中国广泛使用

解析 由图中人物外表特征可判断这一时期是清末,而手拿电话进行通讯,可以判断近代科学技术已经开始应用,故A项正确。

答案 A

9.某历史教研网站设计了一个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及习俗变化的网页链接,其中包括服饰、社会习俗、饮食居住、礼仪、大众传媒、交通通讯。

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  )

A.流行语言B.网络普及

C.自驾旅游D.民航大国

解析 交通通讯包含了网络和自驾旅游及民航,故可以增加流行语言的网页。

答案 A

10.1861年,《上海新报》发刊词写道:

“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世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

”其创办的目的是(  )

A.报道重大时事B.宣传政治主张

C.评价社会风气D.传播商业信息

解析 从材料中的“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来分析,《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传播商业信息。

答案 D

11.1897年9月5日上海《游戏报》第74号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记载自己观看某艺术形式的感受:

“如影戏者,数万里在咫尺,不必求缩地之方,千百状而纷呈,何殊乎铸鼎之象,乍隐乍现,人生真梦幻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观。

”这一艺术形式是(  )

A.皮影B.电影C.戏剧D.杂技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文字叙述,可以看出这是对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感受。

答案 B

12.“点赞”“女汉子”“且行且珍惜”“nozuo nodie”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这表明(  )

A.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

B.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解析 题干材料中“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表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故选D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6分,14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了剃发令,规定“京城内外限旬月,直隶各省地方,至部文到日亦限旬月,尽令剃发。

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蒋良骐《东华录》卷五

材料二 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张枬《论辫发原由》

材料三 60年光阴荏苒,中国女性的发式变化越来越丰富,从建国之初流行的长长、粗粗的系着红绳或者彩带的麻花辫,经过了齐耳短发的“刘胡兰头”……到如今兼容并包、变化多样、与世界时尚同步的各种美丽发型。

中国女性越变越美丽,发型成为女性打造自我魅力的重要的一环。

——《中国女性60年发型变迁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在头发问题上有哪两种不同的认识?

有何相同之处?

(12分)

(2)据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女性发型变化的趋势怎样?

说明促使这一变化的原因。

(14分)

解析 第

(1)问,注意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尽令剃发。

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得出两种认识。

(2)问,把“中国女性的发式变化越来越丰富……”等信息具体化来回答“发型变化的趋势”,“变化原因”可联系时代变迁来考虑(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

答案 

(1)认识:

剃发留辫就是归顺清王朝;剪辫就是支持排满革命。

相同:

将辫子问题政治化。

(2)由单调到丰富多彩,由从众到个性化,与世界时尚同步。

原因:

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自由,社会生活水平提高。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

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

——据《大公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

(1905年)整理

材料二 《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

类 别

篇 数

比 例

列强在中国

215

47.4%

经济/财政/商务

87

19.2%

总论(变法维新主张)

19

4.2%

——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

〈时务报〉

译稿研究》(引者注:

《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

上海,1898年停刊。

梁启超任总主笔)

材料三 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之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

举其著者,如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其他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尤不可以计数,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其意见。

于是维新运动,顿成活跃之观,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所示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

(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

(8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时务报》创办的积极影响。

(10分)

解析 第

(1)问,依据材料信息,从办报的数量、办报者、办报的主体、报纸发展情况等方面分析归纳。

(2)问,从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析。

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喜康梁之议论新颖”“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天足会、禁烟会等”“维新运动,顿成活跃之观”“杂志亦风起云涌”和所学知识概括。

答案 

(1)上海办报数量居全国首位;办报者多元;国人自办占主体;大部分报纸没有持续下去。

(2)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或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实业救国”“设厂自救”的呼声高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的逐步展开。

(3)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推动了各种学会和组织的建立(或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国人办报热潮的形成。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习新人教版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鸦片战争前:

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后:

____________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1)衣

①“______”、“______”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____________后,孙中山设计了__________。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服、____________、旗袍、学生装和______等服装更是五花八门。

(2)食:

__________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

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

(4)社会风俗

①维新派:

主张“______________”“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____________。

②辛亥革命前后,“____________”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____________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④大城市的婚丧仪式改为____________,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20世纪50~70年代

(1)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但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______计划供应,总体水平较低。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2.改革开放后:

党和政府把____________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1)衣:

服装颜色从____________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__________。

(2)食:

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____________,政府还倡导“______________”。

(3)住: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____________”。

(4)风俗习惯:

______________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____________、讲究卫生、__________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知识点一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竞尚洋装”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

B.西方服饰具有时代特征

C.民国政府以法令形式推行新服饰

D.人们思想解放,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

2.在下列区域中,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最明显的是(  )

A.西部内陆B.东部沿海

C.大中城市D.通商口岸

3.在中国近现代,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立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

它是下列服饰图中的(  )

4.“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明朝B.清朝C.民国D.新中国

5.客家民居是中国四大民居建筑之一,是研究民族、民俗、社会人文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以下是建于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几种客家民居,从中可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客家围龙屋       客家椭圆楼

城堡围楼      东西合璧式围楼

①聚族而居 ②小农经济的基地 ③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④近代受到西风东渐的影响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③

6.“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上述材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民国初年社会的风貌

D.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变化

7.“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造成民国时期婚姻变化的原因,包括(  )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知识点二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8.“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能够说明(  )

时期

所送的嫁妆

80年代

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

90年代

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VCD机、彩电、冰箱、摩托车

①保留了传统特色 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③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④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目的是(  )

A.实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的理想

B.解决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问题

C.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住房问题

D.开发商品房市场,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10.“粉丝”是现在年轻人中的时尚语言,它来源于英语的fans。

这说明当代中国语言变化的原因是(  )

A.为适应新事物而创造词语

B.受外来语言的影响

C.受港台和地方语言的影响

D.受生活水平的影响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历史名人的一举一动往往透露出一个时代的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蔡元培的三次婚姻

第一次婚姻:

1889年,迎娶王昭(1900年病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第二次婚姻:

1902年,迎娶黄仲玉(1920年病逝);他提出五个条件:

不缠足,识字,男不得娶妾、姨太太,若夫先死妻可改嫁,意见不合可离婚;婚礼:

开演说会代替闹洞房。

第三次婚姻:

1923年,迎娶周峻;他再次提出条件:

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年龄略大,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婚礼:

蔡元培西装革履,周峻身披白色的婚纱。

在婚礼的宴席上,蔡元培向大家讲述了他和周峻的恋爱经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男装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服饰西化的原因。

 

(3)上述材料印证了近代中国婚俗怎样的变迁过程?

 

(4)归纳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规律。

 

(5)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社会发展变化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12.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

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的。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请回答: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答案解析】

知识清单

一、1.物质文化生活 社会习俗

2.西方文化 

(1)①洋布 洋装 ②辛亥革命 中山装 ③粗布大衫 裙子 

(2)吃西餐 (3)西方建筑样式 (4)①断发易服 婚姻制度 ②断发易服 ③剪辫易服 ④简约文明

二、1.

(1)票证 

(2)勤俭节约 无私奉献

2.实现小康 

(1)灰蓝色调 多样化 

(2)温饱问题 菜篮子工程 (3)安居工程 (4)休闲娱乐 注重环保

赈济灾区

对点训练

1.A [伴随着列强的侵略,西方的近代文明和生活习惯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社会旧的风俗习惯,中国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风尚。

]

2.D

3.B [题干材料叙述的服饰符合中山装的特征,四个选项中B为中山装。

]

4.B [题干中描述的外来食品摆上中国餐桌,是在鸦片战争后,据此可知最早可能出现于清朝时期。

]

5.C [从民居的规模和外观上看可知①②③正确,从最后一幅图片的风格可知④正确。

]

6.C [从题目中的“男女平权”“阴阳合历”可知当时开始使用公历,这符合辛亥革命后的史实。

故C项正确。

]

7.B [本题以近代文明婚礼的程序、内容为情境,考查近代婚姻礼俗的变迁及原因。

与旧式婚姻相比,新式婚姻一是主张婚姻自主,二是婚姻礼俗删繁就简,仿效西方新式婚礼。

这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西方思想的传播、近代教育的发展及重大社会政治、思想运动等都有密切联系。

新式婚姻在清末民初就已出现,故④不对。

]

8.C [本题考查的核心是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②选项“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

9.B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目的是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

10.B [紧扣题干材料要求即“粉丝”由英语音译而来,B为最佳选项。

]

综合运用

11.

(1)变化:

由传统服装到西服,由西服到中山装。

(2)原因: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主要原因)。

②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的涌入。

③社会政治运动的影响。

④生产方式的变化。

⑤外来文化的冲击。

(3)过程:

由旧式婚姻到中西合璧,再到完全新式。

(4)规律:

①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②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③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④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并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⑤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5)联系:

①社会生活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

②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化导致了社会生活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中国近代生活习俗变迁的原因和规律的掌握。

在解题时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特别是对原因和规律的归纳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思考。

12.

(1)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

(2)变化:

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

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

(3)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

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

(4)这一传统观念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但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

教材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请思考:

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方法点拨 把握问题的关键词“当今”,从经济、政策、科技、物质文明的创造者等角度分析归纳“产品丰富的原因”。

答案要点 首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实现小康社会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其次,新时期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了极为丰富的商品生产体系;再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逐年提高,政府还启动了“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项目,使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四,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五,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请回答:

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方法点拨 可列举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衣、食、住、风俗习惯等方面变化的表现,然后从外因和内因分析变化的原因。

答案要点 

(1)变化表现:

①衣的方面,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②食的方面,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再到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健康;③住的方面,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④风俗方面,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

(2)变化原因:

①外因:

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

②内因:

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中国共产党以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为工作重心。

二、学习延伸

对自己家庭在改革开放前后的物质生活变化情况(包括收入、住房、衣食、家用器具等)进行调查和比较,再用表格形式展示出来。

答案要点 

(1)调查对象可以是自己所在班级的同学家庭生活的变迁;也可以通过向父母咨询,以自己的家庭物质生活的变迁为主题进行对比分析。

(2)列表时注意时间是“改革开放前后”,内容是“物质生活”。

可以参照以下格式: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穿着

饮食

住房

出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