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精选多篇
本文共有8520.5字,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第一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第二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第三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第四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第五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正文第一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以前买书在当当网,一般要3-4天送到,这次上了卓越,6号中午下的订单,不想,7号一早就有人敲开了送书的门。
卓越比当当快?
不能下这样的结论,刚看了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如何提升哲学素养?
培养思考习惯、掌握整体观点……咱也活学活用一下嘛,至少不以偏概全。
“对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将更为圆融。
”
哲学,高中时学了一点点理论,到底是该如何定义,恐怕要对不起老师了。
当年的老师是个魁梧的老师,很有激情的,印象中,他总是用两只熊掌一样的手在头顶上比划,“哲学嘛……”,人在教室四周走动,小数点也在教室横飞。
一上课就很忘我的老师,是个好老师,只可惜,我的智商实在不高,无法理解老师的许多话。
记忆中,高二时,我还当了一年的政治课代表。
这门学科我没有任何特色,至今不明白班主任的用意。
是拿掉我的英语课代表的职务于心不忍,还是有别的激励的意思?
不清楚,班主任没找我谈一句话,我那时一直在黑暗中想,老师为什么只照顾到急于在英语学科上要进步的同学她呢?
老师有没有想到我的感受?
后来,也在一直假设,要是老师那时找我们多谈谈心,也许……学生时代的我多么渴望老师给予的言或行的鼓励啊。
而今,我当老师了,我当然知道孩子们在心智上需要什么。
于是我毫不吝啬,该付出的绝不占有着。
“生命是丰富的,但对每个人来说,都只能活在当下。
”
今天读了第十三章,《教育与自我》,收获颇丰。
主要内容是:
教育是风格的培养:
教育的三阶段1、浪漫期——小学阶段;2、精密期——初中高中的6年;3、展望期——上了大学以后。
教育就是自我的要求。
人生四大领域:
群体、自我、自然界、超越界
教育与自我生命的发展:
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成长、自我超越
我认为值得回味的语录现在供大家一起分享:
我们常说教育是“自我教育”,就是因为它需要受教育者的配合……教育是一个需要靠自己去承担的责任。
小孩子在尚未准备好接受现实世界之前,必须先以这些浪漫题材所提供的故事情节作为他所相信的世界,然后再慢慢成长,接受真实的挑战。
若是忽略此一阶段的需求,幼小的心灵将会受到伤害。
如果在中学阶段没有好好努力,那么这一生在知识的领域中,恐怕必须放弃许多权利了。
“很多人不快乐,就是因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然而,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
一个人在念中学的时候,人生的意义是要考大学;念大学的时候,人生的意义则是要顺利毕业或继续深造。
这样的意义一直往后推延,最后总是要碰到结束,而在这个关卡上,不能在以一个具体的东西作为意义了(如赚到多少钱、当到什么官)。
这个意义是一个人在生命过程中无法达成的,因此不能向外探求,只能内向寻找,也就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达成一种最高的、圆满的境界。
”
与别人相处的时候,如果发现别人的意见和我们不同,不但不要生气,反而要借这个机会反省。
所谓“最好总是要碰到结束”那就是死亡吧。
一个人一生中会完成一件件有意义的事,难道当他死了后,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没意义了么?
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
你既然问了,那就一定有意义。
很少人能达到圆满的境界,但生命的意义不就是在追求圆满的过程中么!
只有人才会有这样的提问,才会有这样的终极思考,动物不会,这就是动物与人最根本的区别。
“一个人的生命内涵由他所选择的价值所构成,如果无法回答:
‘人生中什么最重要’?
代表你根本不了解自己。
”
从古到今,人们都会用“盛世”和“乱世”来形容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历史状况,其实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都是“俗世”。
在现实世界里,人们通常用利益来衡量一切,并学习各种求生的本领来适应社会,以致不被社会所淘汰,这样是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的。
然而人们会忽视一些人之所以被称之为“人”的那些精神价值,信仰、真诚、尊严、正直、忠诚、率真、爱情……这些东西本来人人都有,可是人们在追逐名利的时候或多或少的把他们丢失了、遗忘了,遗忘和丢失的不是这些东西而是他自己,他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更不知道人是什么。
有些人一生都在追逐一样东西却始终追不到,就像狗总喜欢咬自己的尾巴,却总是咬不到,我们只看到那只狗拼命地在转圈,却始终跳不出那个圈子。
愚人尽量想让别人多了解自己,而智者是希望能了解自己。
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怎么能奢望别人来了解自己呢?
“一个人如果刻意追求快乐,往往得不到快乐,就算得到也很容易失去。
相反的,当一个人化解自我的执着之后,就不再刻意追求快乐了,结果当他不去追求快乐,快乐反而自己降临,换言之,真正的快乐是在无意之中来到的。
快乐是一种由内而发的感受,不是向外探求所能获得的
记得很多年以前,我就职于一家建筑单位,在这家公司里有很多和我年纪相仿的同事,大家都很谈得来,既是同事又成了朋友。
那段日子过得很快乐。
后来由于企业不景气而裁员,我也不得不离开那了。
本来每天朝夕相处在身边的同事一下子就没有了,心里非常的失落,总希望他们有空时来看看我,大家聚聚,回忆以前开心的日子,我也非常期待每次的聚会。
可是很奇怪,每次聚会结束后,心里失落得感受比没聚会时还要厉害,有点举足无错的样子,后来对于聚会,我既是期待又是担忧,矛盾极了。
后来,我渐渐地养成了看书的习惯,从散文、诗词、到孔孟之道、经典著作等等,虽然看的书不多,却能在阅读中感受到无比的快乐和精神上的愉悦,每看完一本书就像经历一次旅程,在旅程中感怀历史、感悟人生、感知生命,感激这些文字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
晓风残月,青灯黄卷,丝丝秋雨,手捧香茗,此情此景,岂不快哉!
朋友,向外探求;读书,由内而发,两者兼顾,相得益彰。
活在当下,珍惜高峰经验——是一种能够让人在一刹那之间觉得无所缺憾、一切美好圆满的感觉。
第二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土木0903刘志海0609101310
最近刚看完一本名为《哲学与人生》的书,这是一位台湾作者写的书,这本书被列为“高等学校哲学通识教学指导专家推荐用书”,这位教授在大学开设“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17年以来座无虚席,本书集作者数十年授课之精华,开宗明义地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通俗易懂,无半点枯燥乏味之感。
有人或许会问,“学哲学有什么用?
又不能当饭吃。
”的确,学哲学是不能当饭吃,但学了后却能知道“吃饭是为了什么?
”以下有一些句子和段落看了后颇有感触,摘抄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能找到共鸣。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
——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这句话太精辟了!
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
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十几年的人生虽然经历不少,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不多,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
——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在解释这句话之前,先讲这句话“文化有三个层次:
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理念层次。
”那么这句话和上面这句话有什么关系呢?
打个比方,现代人都讲究快乐,做什么事都是以是否快乐为前提。
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
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
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
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
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
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
制度也是一样。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
“至于教育,我们知道关键在于内涵而不在于程度。
”——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这句话使我联想起前不久在电视上曝光的那位从事教育工作的硕士生硬闯红灯,不听劝阻并阻挠民警执法,还故意推桑民警,最终被治安拘留的事件;以及最近出现的大学生开车撞人却还不知悔意的事件。
这些事情都不禁让人对现今的教育产生怀疑和失望。
不管是初中文化、大学文化、硕士生、博士生,哪怕是小学文化甚至文盲,这只能说明一个人的学历或教育程度,不能说明这个人的人品是按照学历排列的,博士生的学历最高,所以一定是很有文化,人品一等。
教育工作所承担的是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古人说,君子要三省吾身,其一就是“传不习乎?
”意思就是,学到的知识用到实处了么?
显然,那位硕士生肯定没有学到实处,更不知道她是怎么教育别人的,中国的教育如果都落在这等人身上,那将是中国的悲哀。
中国历史文化延续了几千年,从未断绝,然而却在今天慢慢流失。
这种流失与亡族一样可怕。
看完作者入木三分的哲言,那就做一个简单的最直观的感觉
哲学的原意是“爱智”。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这种态度称为“爱智”。
作者同时指出“爱智”的原则,“拥有智慧不等于爱好智慧”。
爱智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
所强调的“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
第三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最近刚看完一本名为《哲学与人生》的书,这是一位台湾作者写的书,这本书被列为“高等学校哲学通识教学指导专家推荐用书”,本书集作者数十年授课之精华,开宗明义地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通俗易懂,无半点枯燥乏味之感。
有人或许会问,“学哲学有什么用?
又不能当饭吃。
”的确,学哲学是不能当饭吃,但学了后却能知道“吃饭是为了什么?
”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
”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
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哲学课。
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全部精华,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代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
相信看过此书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看淡人生许多名利和挫折。
在此,我仅举几句我略有所悟的话与大家分享。
谈到分享,傅先生有句话说得好,“人生所有一切都不能带走,故要与人分享。
这种分享不单指财务,还应包括关怀、信念、尊重等。
”是啊,人本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何必一定要固守自己的东西,封闭自己的心灵呢?
这样或许守
住了自己的财产,却错失了许多机会,但与人分享后也许就不同了。
这就算是我举的第一句话吧。
我想举的第二句话是,“一个人受过教育之后,最大的特色就是:
对于许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去做。
”这句话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的确,人生可做的事实在太多,其中有关系自己前途和生计的大事,比如学习、工作,也有只涉及当前蝇头小利的小事,比如丢了一块钱,被人骂了一句等,如果把这些小事都耿耿于怀,又哪来时间做好自己的大事呢?
第三句话是,“享乐分为很多层次,若只把享乐定位在身体的、官能的需要,是属于较低的层次,这种享乐的背后实际上是痛苦。
较高境界的享乐是内求于己,而非依赖其他因素,因为越是依赖外部条件,这种享乐就越没有保障。
”对于这句话,我也是深有感触的。
当今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为了追求一时的感官满足不惜花大量金钱蹦迪厅、泡酒吧、参加演唱会,但很少有人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找出一点快乐,这样,当他们蹦完迪、泡完吧、闹完会回来从事自己赖以生存的工作时就又不得不愁眉苦脸了,以至于许多人因此丢了饭碗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或自闭甚至自杀,这又何苦呢?
第四句话是,“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
他们让我们懂得:
烦恼
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
”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
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就说,“一个人?
有?
的越多越不?
是?
他自己。
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
”在介绍道家思想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细细想来,这些话句句皆是真理。
此外,还有许多让我有所感悟的话,比如“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有什么成就,而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人生态度有二:
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一是珍惜你所有的。
前者常在压力之中,后者则可自得其乐。
”“如果一个人表现不好就怨天尤人,那么当新的机会来到时,反而容易错过。
”等等。
这些话无一不能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从书中可以看出,傅先生是位唯心主义者,而我是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者。
也许有人说,我们的思想基础都不同,又怎么会有共鸣呢?
其实不然。
正如周国平在推荐语中所说,“人们是否同意书中的某些观点,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人能由此受到启发,思想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
”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或许我不尽赞同,但由于此书谈论的是人生,对于人生,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
爱因斯坦的话说,“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
因为其中充满了许多奥秘,而这些奥秘永远不能被解释清楚。
”既然是奥秘,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动,更何况傅先生说的许多东西又是那么正确呢?
这本书我已经看了好几遍了,但总是百看不厌,而且每看一遍就有新的收获。
每当我遇到什么烦心事而又无法与身边的人诉说时,每当我心中充满太多欲望而又无法实现时,我都会找出它来看一看。
看着看着,心情就舒畅了,欲望也消失了。
所以它对我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副心灵的净化剂啊。
第四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冲刺拼搏,在前进中寻找乐趣。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最近刚看完一本名为《哲学与人生》的书
老师推荐我看的
这是一位台湾作者写的书
这本书被列为"高等学校哲学通识教学指导专家推荐用书"
这位教授在大学开设"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
17以来座无虚席
本书集作者数十年授课之精华
开宗明义地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
通俗易懂
无半点枯燥乏味之感
有人或许会问
"学哲学有什么用?
又不能当饭吃
"的确
学哲学是不能当饭吃
但学了后却能知道"吃饭是为了什么?
"以下有一些句子和段落看了后颇有感触摘抄出来和大家分享
希望能找到共鸣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
--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这句话太精辟了!
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
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
也无法去处理
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
更没有感知力
不久以后就忘了
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
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
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
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
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
很无视
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
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
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
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
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
--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在解释这句话之前
先讲这句话"文化有三个层次:
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理念层次
"那么这句话和上面这句话有什么关系呢?
打个比方
现代人都讲究快乐
做什么事都是以是否快乐为前提
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
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
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
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
人的欲望用无止境
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
而颜回的"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回不堪其优
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
人也是可以快乐的
显然
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
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
器物不能代表文化
制度也是一样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
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
我看不一定
"至于教育
我们知道关键在于内涵而不在于程度
"--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这句话使我联想起前不久在电视上曝光的那位从事教育工作的硕士生硬闯红灯不听劝阻并阻挠民警执法
还故意推桑民警
最终被治安拘留的事件
不管是初中文化、大学文化、硕士生、博士生
哪怕是小学文化甚至文盲
这只能说明一个人的学历或教育程度
不能说明这个人的人品是按照学历排列的
博士生的学历最高
所以一定是很有文化
人品一等
教育工作所承担的是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
古人说
君子要三省吾身
其一就是"传不习乎?
"意思就是
学到的知识用到实处了么?
显然
那位硕士生肯定没有学到实处更不知道她是怎么教育别人的中国的教育如果都落在这等人身上
第五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本学期的毛概课,孙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建议阅读的书目。
原本对这些书籍并不感冒,而且也有不少已经度过的书目,完成作业并不是难事。
但是作业并不是全部,一方面我想了解一下哲学,另一方面想通过阅读书籍引发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就像我推崇的“大学就是要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的时期”。
其实,本身对于这本书并没有太大的期望,毕竟提起哲学,大家的反应总是很木讷。
但是当我深入阅读时发现,作为哲学通识读物,这本书的内容还是相当不错的,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引起了我无尽的思考与遐想。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就会带着一个这样的疑问:
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有什么含义?
可以说这是一个永远无法解答的问题,我们只能向“真理”无限靠近。
自从新文明诞生,无数的思想家都在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我看来,思考哲学,不妨从人类文明开始。
人类比起动物,最有控制力的一点就是人类有着发达的大脑,可以对世界进行自我思考。
古代的人们会思考自己的起源,《圣经》就是代表作之一;当今的人们会思考如何改造世界,会思考宇宙的起源,然后进行不断地探索,也就有了现在各个“谜题”的学派。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一个共同点,用一个词概括的话,我们可以称之为“思考”。
或许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就是我们当今称之为哲学的事物,但从古到今,人们的不断思索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在傅教授看来,哲学常讨论最根本的问题,虽然诸如“: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人是否有罪。
”这些问题看来没有定论,但不能因为没有定论就不思考,就被忽略,因为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我们的“人生应该如何”的问题就无法说得清,而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则哪怕是有再好的享受也会觉得无聊。
傅教授对于哲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当他描述哲学时,我们可以看出:
人生的意义正是在于不断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也就是说,人生这场“旅行”的过程无异于询问的过程。
哲学发展的过程也是培养智慧,发现真理,印证价值的过程。
只有不断去思考,不断去体会人生的哲学,才会让人生更有意义,更为明确,让生活更有色彩,更有价值。
人生是很精彩的,现在的自我思考,合理的推理,对人生的猜想,跟别人的交流和将对未来的创造等,可以用一句话归结:
人生是快乐的。
当我第一次步入大学校园,对未知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但是当我真正去追求理想中的快乐时,却遇到了很多的烦恼。
这也让我真正意识到,当一个人刻意地追求快乐时,他永远都得不到真正地快乐的。
道理很简单,追求是因为缺乏,说明我们缺乏快乐。
就好像彩虹一般,如果你刻意在寻找彩虹,我相信你很难找到;但是也许在某个时候你不经意的一次回头,就可以看到最绚丽的画面。
这都不是我们能够强求的。
因此,我们的快乐是由内而发的,不要刻意追求人生中所谓的幸福,那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通过阅读《哲学与人生》,我也懂得了孙老师为什么会将“推荐书目”作为我们的弹性作业。
记得上大学前曾经看到周国平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道:
“我举得大部分中国当代作家非常可悲的是,他们不阅读,或是阅读非常有限,尤其对于哲学,所以他们的作品很少能观照到人类的基本问题,大都浮在表面。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多了解、多思考、多探索、多实践才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的大学生。
也希望能借傅佩荣老师的《哲学与人生》,能够为自己翻开崭新的一页,走向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希望你能阅读以下以下相关范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西方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目标ii&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哲学与人生》(傅佩荣)读后感
《哲学的人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