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26123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docx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docx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1

  课后,笔者对此题的教学比较满意,因为在这题的教学中,体现了数学问题的开放性,学生思路开阔,交流充分。

在当天的家庭作业中,笔者设计了一道同类型的练习题:

小明买一只书包要48元钱,他可以怎样付钱?

请你写出三种不同的付法。

在笔者看来,从那多种方法中写出三种,要求应该不高。

然而,在第二天交上来的作业中,居然有较多学生写不出三种,尤其是一些学困生,只写出一种甚至连一种也没写对。

问题出在哪儿呢?

笔者立即找学生谈话,这才了解到较多的学生只记得自身想出的付钱方法,对别人的那多方法“当时好像知道,但过后便忘记了”。

  反思

  一.热闹≠有效

  在学生热闹的交流中,教师听懂了每个学生的想法,学生呢?

事实上,除了几种常规的付钱方法外,其余的付钱方法几乎就是几个优秀生的“专利产品”,他们你争我抢地进行发言,使课堂气氛显得很热闹。

而大多数学生却成了“配角”,他们听得一知半解,于是就有对别人的那多方法“当时好像知道,但过后便忘记了”的情况出现。

个别学困生在课堂上根本就是一个看客,连最基本的方法都不理解,更何况其他的方法呢!

热闹的交流过程只是表面现象,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交流,这样的交流也谈不上有效的交流。

  二.累积≠建构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的汇报结果全部罗列出来,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这些方法。

事实上,学生想出的方法存在一定的重复,这种杂乱无章地罗列出来的知识只是量的累积,而不是质的建构;不但不能帮助学生合理建构知识体系,也不利于学生应用知识时对信息的提取。

如果教师能及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类将各种方法整理沟通,并通过板书表现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肯定能加速实现“量的累积”到“质的建构”的飞跃。

  三.正确≠合理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要求是答案越多越好,于是学生挖空心思去想不同的方法,导致出现了用各种角币去付52元钱的答案。

应该说,这些答案是正确的,但仔细想想:

这些答案与现实生活贴近吗?

合理吗?

有没有推广的必要呢?

还有,在交流结束后,教师说“在这么多种付钱方法中,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呢?

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看似尊重学生的选择,却与实际生活不符合。

生活中人们的付钱方式不是因为喜欢就用固定的某一种,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简便的付钱方法,因此这个环节也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2

  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孩子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有一定的直接经验。

在这次活动时,我充分利用了这一点,以小朋友的生活经验为前提,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促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参与活动。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让孩子们认识人民币,以及他们的面值,一开始就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后面的环节里,主要是让孩子们学习钱币的换算,主要是让孩子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

其中我采用了小组和个别的形式,小组讨论有利于全体幼儿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师幼之间、幼儿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不同思维的碰撞。

认识人民币的知识比较适合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既鼓励他们独立尝试,又重视幼儿间的合作互助,给幼儿提供了多向交往的机会。

幼儿在学习中互相交流,提升了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用新的课改理念武装自身,真正走进新课堂,尊重孩子的思维和想法,让孩子们喜欢学习,从而彻底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3

  网课期间,一直都有登录河南省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去听名师专家的课,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前没有机会听到这么多专家、名师的课,随着这次网络教学的开展,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工作都发生了改变。

深刻意识到教师已不再是信息的传递者,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

  名校课堂学习,适应学情,为学生科学规划了作息时间、学科课程,制定了共同的学习内容,多平台播放,满足学生的需要。

  名校课堂,主动听课,使我在思想上、专业理论知识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课堂上,认真聆听名师的讲解,学到了不少经验,受益匪浅。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4

  教学中还有很多处理欠佳的地方需要反思,自身在今后的教学中定要不断健全。

  1.有购物经验但在支付方式上欠灵活,课后要做进一步的拓展。

  2.学生有一定小组合作意识,但如何相互交流,如何互相整合意见,学生仍然存在困难,合作学习时倾听意识模糊,需要在今后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进一步指导,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3.合作式学习,落实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人数多的班级,一节课下来,总会有一部分同学成了观战者,需要老师、小组长、小组同学密切关注,引导他们也要积极参加小组活动。

  4.一年级的学生贪玩好动,组织纪律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吸取教训,组织所有学生有效学习。

  5.教具准备不够充分,老师自身可以准备能在黑板上粘贴移动的钱币,也可以帮学生准备小信封装好钱币,让学生操作完后能及时摆好。

  起初,我选课题的时候就很纠结,是选课堂比较容易掌握的算理新课,还是这种课堂很“活”的操作应用课,最后还是决定挑战自身,突破自身的固有状态。

在这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几次试课的效果都不如人意,期间多亏了师傅张迎春老师的耐心指导,最后呈现的效果对比上学期末的汇报课还是有了质的进步。

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城南的一年是非常难忘的一年,现在的状态较之学生时代已经有了较大的不同,虽然目前我还只有一年的功力,但我会继续汲取养分,在慢慢积累中,实现更好的自身。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5

  《认识人民币》这个单元是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习解决一些和购物有关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能正确、熟练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知道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进行合理、灵活地思考;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正确地收集、整理和加工相关信息;能正确地解决购物时常见的问题?

?

要完成这些目标,要依赖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

对于“人民币”,学生都再了解不过了,对于它的用途,更不用我们去讲。

但大部分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是认识了人民币,如何能让他们正确的取币、换币、付币、找币,原本3个课时的课,是肯定不够的。

  首先,并不是每个孩子、每张人民币都认识,因此在开展“认一认”活动时,我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人民币,让他上台找出来展示给大家看,在交流中基本认识了人民币。

在接下来的分一分的活动中,学生就能正确的分类,通过分类,知道了纸币和硬币。

还知道了按元、角、分来分类。

为下面认识人民币的几种辨认方法做好准备。

  其次,我发现学生对1元、5角较了解,认识很快,对它们的换算也得心应手。

对于2角、1角、5分、2分、1分比较陌生,在换算“几张2角可以换成1张1元”时,只有班级里思维比较灵活的几个孩子积极举手。

我想,要理解“几张2角可以换成1张1元”这个问题要用到“倍”的知识,再加上一年级小朋友很少自身花钱买东西,并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用1角、2角的机会几乎是零,为了让学生明白“5张2角可以换成1张1元”,我先一张一张地出示2角,再用加法计算5张2角是10角,也就是1元,让学生直观理解元和角的换算,过程较繁琐,效果也不满意,因为有的学生很快就忘了。

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只有单位相同,相应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在教学中,我也强调了这一点,半数以上的学生记性不错,很注意观察插图,认清人民币上的面值,明确单位,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糊里糊涂,看到数字就进行计算,出现了30元+2角=32元这类错误,于是又重点明确要求学生在计算时,要先换算成统一的单位名称再进行计算。

  还有一些小细节也需要注意:

  1.书上和练习册上的人民币有些是旧版的,而学生现在用的几乎全是新版的人民币,因此对于旧版的不是很了解,于是在介绍人民币时,老版和新版的我都一起给学生看了,在后来的练习中也就没有问题。

  2.在课后练习中,有很多人民币兑换的实际问题,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利用学具盒中的假币自身先拿一拿,再做题。

如:

4元3角、50元、80元6角等

  这节课我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设计了看钱、认钱、、换钱、摆钱、购物等活动,让学生为主体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积极思考。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6

  1.由于大部分小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见过也接触过人民币,因此我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首先引导小学生们认真仔细观察人民币,使学生能迅速、准确地辨认出各中面值的人民币。

在学生学会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尝试把人民币分类。

  2.本课的重点是在人民币的换算上,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我创设了学生兑换人民币的游戏。

(人民币的兑换就是不同的付钱方法,如拿1元,有些学生没有1张1元时,可以想办法用5角或2角的凑齐1元。

同样1角的付钱方法也是利用兑换人民币的游戏)。

从而使学生知道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再以一些练习来巩固加深对1元=10角1角=10分。

最后创设了购物活动,让学生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购物,学会自身付钱。

  3.在课中我组织了商店购物的活动,让学生在付币、找币的活动中渗透了人民币的简单加减法计算。

教学时,认币、换币、取币、找币等活动都做到人人参与,有的是个人思考,有的是同桌合作,有的是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

学生们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但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习探索知识的方法,并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了更大的学习兴趣。

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整个活动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于每个学生的回答,都给以热情鼓励或表扬,你真棒!

你们真了不起!

等充满激情的话语,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兴趣浓厚。

  4.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使得课堂尽量做到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切实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7

  一.教学认识1元及1元以下人民币

  1.一年级的孩子对人民币已有一定生活经验,于是设计提问你们认识人民币吗,学生都很自豪地回答认识!

,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不过,并不是每个孩子、每张人民币都认识,因此在开展认一认活动时,我明确提出2人一组仔细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你认识哪些?

还要说一说你是怎样辨认的?

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觉的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

  2.同桌合作交流后反馈,请学生上来向大家介绍你认识的人民币,进而追问:

你们怎么知道每张人民币是多少钱呢?

学生的思维由发散指向集中,指出认识人民币的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3.渗透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时,力求自然的,避免僵硬的说教,当学生介绍人民币提到到国徽时提问:

看到国徽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想到了国家、我们国家的国旗、天安门等等,自然就有孩子想到要爱护人民币。

  二.教学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1.引用教材中的情境,明确提出:

1元钱,小明付10角可以吗?

当有学生指出1元就等于10角时立刻予以肯定,然后带着全班同学一起数一数,明确1元=10角。

  2.虽然使学生知道1元=10角并不难,但对其的应用是本课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将教材中的试一试情境化,小红也想买这本1元的笔记本,可她身上都是5角的,她要付几张5角就是1元?

小刚身上都是2角的,他要付几张2角才是1元?

学生在解决换钱的问题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元、角、分进率的理解与掌握,也有了一定的成就感。

  三.换币游戏

  这是认识了进率之后很自然地引出的环节,也是买东西时经常会碰到的问题。

这是这节课的难点,针对难点,我在学生知道了1元=10角后,创设故事情境,安排了1元钱的不同组成情况的练习。

几张5角就是1元?

5张几角才是1元?

通过这个练习,为后面棒棒糖5角钱怎样付打好一定的基础。

学生在解决换钱的问题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元、角、分进率的理解与掌握,也有了一定的成就感。

  四.模拟购物活动

  既然认识了钱,就是为了要学会买东西,因而最后的环节我设计了解决实际问题:

买东西。

这一环节在教学中反而是学生得心应手的一环节,也许是和实际的生活经验相沟通而使得有了共鸣。

如:

学生根据提示猜本子的价格,看着物品的价格表,说说1元钱可以买什么?

买1样,什么情况?

买2样,又是怎样?

买3样,1元钱够吗?

等通过深入挖掘这类问题,学生解决的很好,只有少数学生(缺乏买东西经验或是一些后进生)稍微有些困难,不过在讲解之后都能很好地完成。

  在示范怎样进行买卖活动后,我便组织学生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买卖游戏,最后要求营业员汇报卖掉了哪几样物品?

算一算应收多少钱?

并数一数实际收取的钱,力求练得扎实。

  当然教学中还有很多处理欠佳的地方需要反思,使自身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健全。

  1.学生在认识人民币时对其附加价值缺乏了解,对主辅币之间的十进关系没有上升到知识重点的高度。

有购物经验但在支付方式上欠灵活。

  2.学生有较强的观察兴趣,但观察角度不够宽泛,深度欠缺,学生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3.有一定小组合作意识,但如何相互交流,互相整合意见学生存在困难,合作学习时倾听意识模糊,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有待提升。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8

  学生虽然见到过人民币,但并不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在教学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手实践的过程:

将人民币进行分类。

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的脑海里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能不能将几分几角几元的人民币各分一类?

为什么可以这样分?

元、角、分到底是什么?

同学们自然不会对上述问题无动于衷,经过一番思考,在他们的头脑中会形成一些比较朦胧的认识,再经过教师必要的点拨,同学们就豁然开朗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并不等于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方式。

因此具体到每一节课,每一个班级,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基础,都会有不同的教学方式。

在教授人民币这一课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我对他们做出了不同的要求。

一些对人民币有较多认识的学生,我请他们从不同的标准出发,尝试以不同标准来对人民币分类。

而一些对人民币不了解的学生,在他们分类的过程中,我在旁边指导,点拨,希望他们能尽快地对人民币建立起一个感性的认识。

  整节课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主探索中、与他人合作中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低年级的孩子好动。

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都沉浸在老师给他们准备的模拟钱币上,因此在上课的调控上有所欠缺,导致了后面的时间来不及,草草了事。

今后继续加强组织教学,不让学生如此兴奋。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9

  这是叙事性案例研究——《认识人民币》的第三阶段(新行为阶段)由邹晓桃老师执教的一节课。

邹老师在前两次教学的基础上,经过全组成员的讨论研究,反思上节课的教学环节实行怎样,进行改善,以求新理念的落实。

这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反思活动的整个过程,我认为有如下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一开始,教师出示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情境,学生马上联想到要用钱,产生学习动机,并初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

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后,又创设买价值6角的本子和价值1元的笔的问题情境,通过合作交流,体验不同的付款方法,学生有强烈的尝试欲望。

在学习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后,老师创设1元钱能买哪些东西的购物情境,学生的学习情绪到了高潮,人人参与简单的购物活动,充分体验如何取币、付币、找币,体验1元钱的价值,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怎样区分不同的人民币,能怎样付款。

这些都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让学生在分类中自主认识。

充分利用学生购物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拿一拿自身最喜欢的人民币,并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认识面值在1元以内的各种人民币。

教师尊重学生的意愿,引导学生观察图象、汉字、拼音、数字、颜色等特征,初步知道认识人民币的方法,由直观到抽象,建立数学模型。

通过付款活动,买6角的本子、1元的笔,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激发,自主探索出了多种付币方法,并理解了1元=10角,为进一步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和模拟购物活动奠定基础,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领会不同的付款方式的共同点,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3.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买东西要付钱,1元以内的人民币可以买些什么,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特别是怎样付2元4角钱快,使学生领会在购物中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决定付款方式,既重视了算法多样化,又体现算法优化。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学习,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10

  今天要先表扬自身,同时再跟自身提一个要求。

表扬:

根据教材,推测出了隐藏在显性知识点后的隐性思维要求,这是教材解读上的进步。

要求:

重视课程标准,重视教师用书。

这两类书,应该熟读精思,利于教学重难点的掌握。

  例题:

16元钱正好能买下面哪两种物品?

棉花糖4元不沾钩6元玩具汽车7元童话书9元

  关于解决人民币“正好”问题,我的思考

  一.学生需要有的基础:

能正确计算人民币的简单加减法计算

  二.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1,理解“正好”就是不多不少,正好等于多少。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有序排列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需要掌握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

为以后用有序排列的方法解决后续更复杂问题,打下基础。

  三:

网络直播课堂后,学生家庭作业出现的情况:

  1.直接勾选出答案

  2.直接只写出一个算式

  3.把所有可能用算式表示出来了,但没有说最后答案。

  关于解决人民币“正好”问题,教师用书要求

  教材解读:

  1.让学生继续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重点在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

罗列和尝试——调整策略.

  2.在阅读理解环节,知道“正好”就是所买物品价格总和为16元。

  3.尝试和罗列是解决问题最基本的两种策略。

这里重点教学调整的方向性和罗列的有序性,指导学生有序思考。

  4.“做一做”巩固所学的策略,让学生体会有序思考的优势。

计算不是重点,重在策略,只要学生能有序思考,并找到一种结论即可。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数据进行教学。

  对比发现,自身确实有些许进步,表扬表扬,哈哈。

感性激动之后,还需要理性总结,才能进一步成长,随将感想记录如下:

  今日看到这个问题,能思考到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关键,是自身的一大进步。

但能有这个进步,源于对教师用书的重视,同时曾经在三年级讲过类似的问题。

由此可以,教师用书的重要性以及对小学数学1-6年级教材了解的重要性。

  思考中意外发现:

数学教学的很多理论,方法是在不断的利用并逐步升级的过程。

想起了两年前备考招教,一个前辈给我建议:

“把整个六年的书,都放到一起,抓一个知识点,然后把每一册出现的这个知识一起看,更利于你对教材的把握”。

但那时,心浮气躁,未曾实施,计划接下来要去试着这样做。

  附今日狂想曲:

  

(一)

  目标:

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得到重视,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获得成就感,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觉得自身很重要。

在有限的时间,给更多不同的学生展示自身的机会。

  计划方案:

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分4个周期,每周一总结。

记录每节课提问学生的次数,以及提问学生的个数,可以录制音频的方式记录。

整理下自身每节课,每周,会提问多少学生,为在课堂上给孩子更多展示机会做准备。

  

(二)

  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计划:

为我的学生也是为我自身建立一个数据库。

每节课后,以类似本文的模式记录自身的课后反思以及学生易错点。

从而推动自身对教材及学生的更深的了解。

便于以后,制定出更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方案,并形成自身的工作常规。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11

  1.从教案的初稿到终稿,修改了近10几次。

虽然最后的教案还不是很健全,但这里面却容纳着我的一些想法和创新,也包含了我对一年级数学的理解。

它在我心目中非常成功。

而且在修改教案的过程,试讲的过程中我收获很多。

不单单是对本节课的知识,更多的是对低年级学生,乃至小学数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2.最初的一份教案,我是这样引入的:

通过创设一个生活情景,小朋友买东西不知到怎样付钱,引出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人民币。

但备好后通过翻阅一些资料才了解到,其实学生在生活中已有初步的识别方法和较丰富的使用经验。

但缺乏对人民币的清晰,系统的认识。

虽然有购买经验,但在支付方式和购买方案上欠灵活。

于是,我将引入改为“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付钱的场景,引出人民币在生活中非常重要,我们要认识人民币。

”因为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初步的认识,我特意安排了小老师训练检查同学们的预习。

  3.为了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巩固新知部分我特意安排了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

故事的设计中有认识人民币的训练,有付钱的训练,有换钱的训练,还有检查1元=10角的训练。

在其中还渗透了节约的教育,购物文明的教育。

可以说灵感是在长期对一件事深思熟虑时的自然流露。

  4.但从两次试讲的效果中我发现了很多欠思考的地方。

如,1虽然考虑了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新知,但观察角度方面不够宽泛,深度欠缺。

2虽然本节课我有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但在实际操作时,我给他们的时间和指导不够,小组学习有待提升。

3环节不够紧凑,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5.给我下段工作的一些启示:

1孩子们的各方面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在平时加强训练。

2多了解孩子们,最重要的是在自身脑子里将小学数学知识形成脉络。

将自身10年的教学历程取精华,去糟粕,扬长避短。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12

  《认识人民币》是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内容.由于大部分小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见过也接触过人民币,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首先引导小学生们认真仔细观察人民币,使学生能迅速、准确地辨认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在学生学会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尝试把人民币分类。

  《认识人民币》这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小面额人民币,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体会一元的币值。

难点是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人民币之间的正确兑换。

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我认为创设学生兑换人民币的游戏。

(人民币的兑换就是不同的付钱方法,如拿1元,有些学生没有1张1元时,可以想办法用5角或2角的凑齐1元。

同样1角的付钱方法也是利用兑换人民币的游戏)。

从而使学生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再以一些练习来巩固加深对1元=10角1角=10分。

最后创设购物活动,让学生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购物,学会自身付钱。

  我认为设计淘气买一支铅笔怎样付钱,首先是有利益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第二是有利益让学生主动去解决买一支铅笔,一块橡皮应该怎样付钱等简单的实际问题;第三是通过学生之间怎样付钱的交流与对话,使更多的学生不但能感受到付钱的方法的多样化,而且对从中提炼出来的知识(1元=10角,1角=10分),有更直观的理解。

  《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我认为重视了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设计了看钱、认钱、、换钱、摆钱、购物算钱等活动,让学生为主体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自身寻求答案,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13

  第二次上课选用的是一1)班的学生,一1)班的学生相对比较活泼,在换钱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对人民币换算方面掌握得还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