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专题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24861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专题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专题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专题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专题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专题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专题3.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专题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专题3.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专题3.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专题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失败

苏联的发展历程

一、列宁的有益探索

(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临严重困境,既有内忧也有外患

•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口在反革命势力控制之下,即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8月30日,恐怖分子刺杀了彼得格勒肃反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

同一天在莫斯科又谋刺列宁,列宁身受重伤。

•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

 1918年5月,5万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叛乱。

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1919年3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金指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进攻;1920年4月,协约国怂恿波兰军队进攻苏俄。

•保卫苏维埃政权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内容:

目的:

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项目

主要内容

农业政策

 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允许私人买卖。

工业政策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贸易政策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制度

实行配给制,城市居民的口粮按等级定量供应

劳动方面

普遍劳动义务制。

保证了劳动力的供给

3、评价

•积极作用:

•①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失误:

•①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②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一些措施(如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平均分配等)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

•③体制、理论上造成消极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既是一种政策,又是列宁和苏维埃政权直接向共产主义过度的一种尝试,它已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1918年列宁说: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政治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4.继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后果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冲击最大的是农业、农民,他们甚至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

阶级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却翻了一番,而农民获得的代价仅是一些贬值99.5%的“彩色纸片”。

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农民已不堪忍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

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

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

更为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他们抛出了“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

参加叛乱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的情绪反映了农民是何等的不满。

5.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反思

•1921年列宁又说:

“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列宁说:

“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着将资本主义制度改造成社会主义的现成方法。

……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列宁说: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三年艰苦的内战结束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苏俄以后的发展。

2、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积极方面:

•①实践: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哪些作用

②理论:

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消极方面

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924年1月列宁逝世。

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

•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并继续封锁苏联经济。

•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让它见鬼去)。

列宁说过,新经济政策的施行是认真而长期的。

但他从来没有说过,新经济政策的施行是永久的。

——斯大林:

《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

斯大林发动的三大运动促进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三大运动:

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大清洗,它们是相互配合、互相促进的,彼此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首先要解决的高度工业化所需的资金从何而来。

为此,斯大林发动了农业的全盘集体化运动,把个体农民组织成为集体农庄,实行义务交售制,将农村纳入国家指令性计划的运行轨道。

不论是高速工业化,还是全盘集体化,都是由国家采取强制措施自上而下推行的,这必然引起党内外的普遍不满。

为了镇压这种不满情绪,斯大林发动了大清洗运动,从而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扫清了政治障碍。

最终,以高度集中为基本特征的斯大林模式形成了。

•斯大林说:

“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

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斯大林说:

“现在不发展重工业,就等于慢性自杀。

•斯大林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2)追求高速度。

•(3)指令性计划(政府主导)

•(4)追求高积累。

•(5)比例失调,粗放经营。

苏联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依靠增加投资,扩大基建规模和能源、材料与劳动力消耗的粗放经营:

1929至1940年,苏联基本建设投资年平均增长17.9%,比上述国民生产、国民收入和工业的年平均增率高。

这说明苏联在经济运行中是投放多产出少,其经营方式是粗放型而不是集约型。

在资源的消耗方面,高消耗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直到80年代,与美国相比,苏联生产相同国民收入所消耗的电力是美国的1.2倍,钢1.9倍,石油2倍;

结果:

(1)实现工业化。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斯大林的经济体制不仅重现了“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理论的基本原则,而且把这一理论发展得更完备,更系统了。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农业全盘集体化背景

•工业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增加。

•1926年,苏联开始出现粮食供应困难。

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80%是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低。

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粮食供应问题,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当时数量很少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粮食产量,虽然只占粮食总产量的2%以下,但它却提供了国家商品粮总额的5%,商品率达到47%。

斯大林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组织农民走向集体化的国营农场道路,消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农业全盘集体化特点

(1)全盘集体化

(2)机械化

•(3)强制性

•(4)追求高积累。

3.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及其失误

•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7年7月到1930年,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想一想,那时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和我国开展的哪一项运动比较类似?

•⑴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一些地方把农民的住房、小牲畜等强行收归农庄所有,这类过火行为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和抵制,不少农民大量屠宰牲畜,并要求退出集体农庄。

•⑵与人民公社化比较类似。

4.对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评价

(1)认为其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和错误。

(2)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实质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错误运动,只能对其进行有限的肯定

(3)农业全盘集体化是左倾错误路线,与中国的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有极为相似之处。

(三)政治大清洗

基洛夫刺杀案

•1934年1月召开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按规定对总书记斯大林的鼓掌可达10分钟,对其他政治局委员鼓掌不能超过2分钟,可是政治局委员兼列宁格勒州书记基洛夫出现时,鼓掌长达10分钟之久。

选举总书记时基洛夫得的票数超过了斯大林,由于基洛夫不愿意担任此职,斯大林才得以连任。

大祸随之临头,基洛夫在守卫森严的办公室被人暗杀,此后,参与该案侦察工作和见证的人不是死于车祸就是永久失踪。

 

由此开始,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等和斯大林同一时期的革命家(老近卫军)被指控为犯有谋杀罪和叛国罪而被害。

接着,内务部的部长们和主要局长被杀。

参加十七次代表大会的1966人中被捕、被杀的有1108人,大会选出的139名中央委员有近80人被捕、被杀。

在军队中,大约有2万名军官遭到清洗,1938年,红军师以上的军官中,只有39%的人是原任的。

全军5名元帅中有3名被杀害,10多位副国防人民委员中,无一人得以幸免,15名集团军司令中有13名被清洗。

•同时,在经济建设部门,大批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进行。

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平息。

各州、市都进行类似的清洗,把一切敢于揭露特权和官僚主义,提出不同意见的人视为政敌加以逮捕或消灭肉体。

•1936—1939年,苏联约有400多万人遭逮捕和判刑。

在斯大林时代有2000多万人遭到杀戮,这个骇人听闻的数字已占当时苏联人口近1/9。

(四)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斯大林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其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即政治集权、经济集中、思想集控,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致命不足。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①政治:

高度集权,个人专断,缺乏民主;党政不分,干部终身制、任命制。

②经济:

高度集中、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

管的过多,统得过死,缺乏活力。

③思想:

个人崇拜、公式化、行政干预。

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

适应了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适应了落后国家求生存求发展的迫切需要。

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

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斯大林模式基本上适合苏联国情,而且取得了伟大成就,建成了社会主义,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不失为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之一。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消极作用

•经济上,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过死,经济总体效益差,不能长期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政治上,权力过度集中,民主太少,容易滋生个人崇拜,社会主义法制受到破坏

•文化上,管理模式单一化、公式化,损害了文化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五)为什么会形成这一模式?

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还有斯大林个人的因素

原因一:

这是由苏联当时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

苏联在二三十年代的发展道路上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这一斯大林模式不是偶然的,可以说这是苏联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原因二:

斯大林在社会主义理论上还不成熟,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斯大林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左的思想严重。

斯大林把市场调节完全看作是资本主义

“国家、国营工业不经过中介人直接成为农民的商品供应者,而农民也不经过中介人直接成为工业、国家的粮食工作方法者,这有什么不好呢?

•1936年,苏联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

•邓小平说: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原因三:

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及战争危机感

苏联成立后,国内外环境一直严峻,外有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内部则经济依旧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有助于苏联迅速建立强大的国防,巩固政权。

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直接管理经济;轻工业和农业必须适应重工业发展,为它提供资金。

原因四:

斯大林个人因素对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与个人经历

•列宁在其遗嘱中有关斯大林的叙述:

“……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但他能不能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

……斯大林同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的来往中是可以容忍的。

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是不可容忍的了。

•“在十月革命前的革命生涯中,斯大林曾八次被捕,其中六次从流放地逃脱,又回到原地继续革命。

……应当说,斯大林令人信服地展现了他非凡的意志力。

……斯大林的思想,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比较看重,对客观规律则尊重不够;对该做什么比较强调,对能做什么不够重视,这恐怕是造成斯大林理论思想中主观主义过多的原由之一。

三、苏联改革的失败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1964)

1、策略:

•农业上(重点):

•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_收购制

•提高收购价格,鼓励_发展家庭副业___

•扩大农场自主权__,提倡垦荒和种植玉米_

•工业上:

•废弃部门管理机制_,权利下放_加盟共和国_

•承认___物质利益__________,调动生产积极性_

2:

结果

•1958~1964年期间,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7%。

如何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积极: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消极:

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脱离实际,主观主义,急躁冒进,也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导致失败。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掘墓: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守墓: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

其后果是什么?

做法:

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

所以,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

后果:

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俄国产生了列宁主义,经过十月革命变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它建设了社会主义,打败了法西斯,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工业国。

它有许多东西我们可以学。

……对斯大林要三七开,他们的主要的、大量的东西,是好的,有用的;部分的东西是错误的。

——《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91页

——你同意毛泽东主席的看法吗?

(二)勃烈日涅夫的改革(1964—1982)

1964年,赫鲁晓夫在混乱中黯然下台,继任的勃列日涅夫又该如何诊治已经病入膏肓的苏联呢?

改革策略

•工业上(重点):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集中领导;

•坚持集中计划管理,扩大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经营管理。

•注重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结果:

问题进一步加重

(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85—1991)

面对危机四伏的局面,“莫斯科的新领导”戈尔巴乔夫又会将改革的手术刀伸向何处呢?

戈尔巴乔夫

1985年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同年兼任苏联国防会议主席。

在职期间,对外推行以“新思维”为核心的政策,对内实行所谓“公开性”、“民主化”政策,对东欧以及苏联国内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1990年3月当选苏联总统。

“八一九”事件后,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

1991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2月25日正式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1987年6月,戈尔巴乔夫在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上坦率地说,他决心和过去一刀两断。

这里的过去是指C

A.勃列日涅夫时代

B.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美苏两极对峙

1、经济改革方针:

用药过猛

①重点用____经济管理___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_市场__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___指导性计划______;

③调整____所有制_____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④实行各种形式的___租赁和承包____,并出现了与国外的___合资企业_______。

⑤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___租赁制____或建立_____家庭农场______。

2、政治改革方针:

背离方向

•①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的社会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②提倡“民主化”、“公开性”。

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

•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深刻革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社会主义具有最现代化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充分地揭示我们制度在其各个决定性方面,即经济方面、社会主义政治方面和道德方面的人道主义性质……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更多的社会主义、更多的民主。

•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更确切地说,是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

•“新思维”强调改革的最终目标是用“全人类标准”来改造社会主义,用“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其实质是背离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

“新思维”引起什么社会后果?

•“新思维”提倡“公开化”“民主化”,对苏联历史全盘否定,造成了否定十月革命、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导致了局势动荡,直至苏联解体。

苏共党内的“强硬派”认为:

改革应在苏共领导下进行,不能超越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范畴,……改革是创造,不是否定,不能把苏联的历史描写成充满错误。

反对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和已取得的成就,在策略上主张稳健,渐进地推行改革。

结果:

因得不到军队和民众的全力支持,措施失当,无力应付复杂局面而告失败。

“八一九事件”影响

1.大大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

事件失败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总书记职务,并要求苏共自行解散;叶利钦为首的反对派势力急剧扩大,控制了国家。

2.各共和国分离势力急剧增长,纷纷宣布独立。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总统职务。

…苏联走向解体

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苏联解体的影响:

首先,苏联的解体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表明战后美苏两极世界格局结束,世界格局进一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其次,苏联解体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过程,如南斯拉夫的分裂。

再次,苏联的解体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扩大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而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

最后,苏联的解体对欧洲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是严重打击,使得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更大的困难。

•四、苏联社会主义探索失败的思考

•思考一: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苏联解体的原因

•1.民族问题的隐患

2.长期困扰苏联的民生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3.军备竞赛拖垮了经济

•4.苏联共产党严重脱离群众

•5.西方的和平演变

•6.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窒息了苏联的活力

•7.理论僵化教条,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

•8.改革的失败

•思考二:

苏联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1、没有任何的借鉴,失误频频

•2、没有从根本上改革斯大林模式

•3、改革对民生问题关注不够

•4、思想僵化,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5、政策缺乏连续性

•6、对领导人评价失误,个人崇拜始终存在

•与苏联的改革相比,中国的改革值得肯定的有:

•1、解放思想,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从民生问题入手进行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广

•3、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

•4、改革的同时对外开放

•5、对领导人的评价客观,逐步破除个人崇拜,逐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6、政策具有连续性

•7、形成科学的理论指导

•思考三:

苏联的解体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1.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2.社会主义道路是复杂的艰难的曲折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思考四:

如何避免重蹈苏联的覆辙?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

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5.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中国目前仍然处于从苏联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其最后的结果如何,取决于抛弃苏联模式的彻底程度,取决于对社会主义制度持续的创新能力,取决于是否做到了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是否真正实现了让人民当家做主,取决于是否切实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指数,取决于是否真正实现了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

•1、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中说: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材料揭示了斯大林模式B

•A.有利于工业化迅速完成

•B.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C.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2、列宁曾多次强调:

¡°(俄国)开始社会主义革命是容易的,而要把革命进行到底,却比欧洲各国困难。

¡±列宁作此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

•A.俄国落后,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不充分

•B.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将会受到欧洲干涉

•C.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没经验可借鉴

•D.告诫同志作好思想准备,革命路还长

•3、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

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理解不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