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24196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新课标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新课标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新课标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新课标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

《新课标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精品教案 全册.docx

新课标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册

新课标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精品教案 全册

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上学期已学过一些儿歌,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上课纪律也不错,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多。

在音乐欣赏这一块,教材安排了一些比较轻快、又朗朗上口的乐曲,因此学生在仔细聆听后能有自己的想法,并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看法。

二、教学内容

一年级下册总共11课,分别是《春天》、《放牧》、《手拉手》、《长鼻子》、《跳起舞》、《咯咯哒》、《大海的歌》、《幸福生活》、《巧巧手》、《汪汪与咪咪》、《猜一猜》,让学生了解几首中国优秀的儿童歌曲和几首优秀的外国歌曲,并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音乐必要的审美能力。

三、本期教学要求:

1、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3、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

4、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以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发展为核心。

努力遵循学生的审美发展与身心发展的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兴趣爱好与审美需要,转变单纯进行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教学的观念,加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和培养。

2、现人文学科的共性与音乐教育个性的统一。

重视原来音乐教育中相对薄弱的人文内涵,注意对学生人格成长的整体关怀,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有更多的机会关注中华民族及多元文化的优秀成果;加强音乐与艺术、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

3、学生真正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体。

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突出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发展;加强对学生音乐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在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中,突出体验、重视实践、鼓励创造与反思,努力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审美学习情境和展现音乐潜能的“舞台”。

4、教育创新的时代要求。

以观念更新为先导,处理好内容选择的经典性忽然时代性的关系。

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积极推动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

五、教学措施:

1、以审美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师生互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3、通过对音乐进行表演,使学生得到合作的体验。

4、通过游戏活动来感知、体验、创造音乐,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课:

春天2课时

第二课:

放牧2课时

第三课:

手拉手3课时

第四课:

长鼻子2课时

第五课:

跳起舞2课时

第六课:

咯咯哒2课时

第七课:

大海的歌3课时

第八课:

幸福生活4课时

第九课:

巧巧手3课时

第十课:

汪汪与咪咪2课时

第十一课:

猜一猜2课时

合计27课时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一课《春天》第一课时课型:

欣赏、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

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2、知识技能:

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并能编创动作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情绪。

3、过程方法:

聆听、绘画、律动、讨论、演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借助身体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时值、内容和情绪。

2、用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科有两部分内容,分别学习。

之后进行简单的横向比较。

在学习个部分内容时,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和绘制图谱,表达出自己感受。

四、教学准备:

教师:

磁带《杜鹃圆舞曲》、《布谷》、录音机、琴;课堂打击乐器:

木鱼、碰钟学生:

水彩笔、白纸

五、板书设计:

一、春天

1、杜鹃圆舞曲2、布谷

手风琴独奏

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杜鹃圆舞曲》是根据挪威作曲家约纳森创作的一首同名钢琴曲移植的手风琴曲。

此曲为三拍子圆舞曲体裁,C大调,中板。

有三个小圆舞曲组成。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聆听《杜鹃圆舞曲》。

1、完整聆听全曲。

问:

听乐曲的过程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你能模仿一下吗?

生:

模仿杜鹃的叫声。

2、复听乐曲。

操作:

(1)、随着乐曲用手指画图形。

(2)、说说音乐具有怎样的旋律线条。

(3)、用水彩笔在白纸上画出音乐的图形谱。

(4)、展示学生完成的图形谱。

(5)、评议。

(6)、讨论:

如果用木鱼、碰钟等乐器参与乐曲的演奏,应该怎样敲击比较合适?

(7)、分组演奏。

(8)、评议:

看那组演奏的效果好,好在哪?

(二)、唱歌《布谷》。

1、感受。

(1)、聆听歌曲,完整感受歌曲的旋律。

学生跟着音乐拍手、拍腿,用动作帮助学生感受歌曲的节拍。

(2)、再听歌曲录音,学生边听,边用手有节奏地指点歌词,感受音的长短。

(3)、说说你听到的哪些音长,哪些音短?

2、律动。

方法:

(1)、分组。

(2)、个小组成员拉起手围成圈。

(3)、听歌曲录音有节奏地走动。

听到第一段,顺时针转;第二段逆时针转;第三段再次顺时针转。

3、学唱歌曲。

(1)、分句学唱歌曲。

(2)、完整演唱。

4、分组创编动作进行歌曲表演。

5、评议。

(三)、小结本课。

1、请学生比较一下歌曲《布谷》和《杜鹃圆舞曲》节拍上有什么共同点?

2、唱唱相似的旋律。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一课《春天》第二课时课型:

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

通过聆听和演唱歌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2、知识技能:

通过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过程方法:

聆听、观看影像资料、设疑、讨论、创编舞蹈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学习内容包括聆听和唱歌。

设计了听、看、想、议、做、舞等教学环节。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形式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准备:

磁带《小燕子》、《小雨沙沙》、录音机、关于“春”的影像资料,琴等。

五、板书设计:

一、春天

1、小燕子2、小雨沙沙

‖滴答滴答︱00‖

‖︱XX‖

‖00︱沙沙沙‖

‖XX︱‖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小燕子》是故事片《护士日记》中的插曲。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聆听:

1、播放有关春天景象的录像。

2、说说春天有哪些不同于其他季节的特殊景象。

3、出示“小燕子”的剪纸为课题。

4、完整地聆听歌曲《小燕子》。

问:

歌曲唱了哪些内容?

你想和小燕子说些什么?

5、讨论:

分组为歌曲《小燕子》创编舞蹈动作。

6、分组汇报表演。

7、评议。

(二)、唱歌。

1、请学生模仿大自然发出的各种声音。

2、聆听歌曲《小雨沙沙》,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特点和内容。

问:

歌曲中是谁在说话?

3、再听。

问:

下雨时,雨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你能模仿一下吗?

4、师板书节奏,生自己练习。

5、师指导学生练习。

6、再听。

边听,边将“沙沙沙”轻声配入歌曲演唱。

7、分句学唱歌曲。

8、小组唱。

(三)、表演:

1、分组创编动作,表现歌曲的情绪和内容。

2、评议。

(四)、小结。

一年级音乐下册第二课《放牧》第一课时课型:

欣赏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

通过聆听歌曲《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了解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2、知识技能:

(1)、双响筒。

(2)、能安静地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内容和情绪。

3、过程方法:

聆听、讨论、讲授、演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

听音乐,感受音乐的情绪、内容,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教育学生热爱生活。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分三欣赏《牧童到哪里去了》、认识双响筒、欣赏《牧童》三部分。

欣赏时,设计多次聆听的环节,然学生每次带着不同的任务充分欣赏,从而感受和了解这两首乐曲。

器乐教学时,注意贯彻新课程理念,然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双响筒发声的特点,从而产生成就感。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节奏创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教学准备:

磁带《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录音机、琴、若干双响筒。

五、板书设计:

二、放牧

1、牧童到哪里去了2、牧童

上希望小学

双响筒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双响筒是打击乐器(也是儿童节奏乐器)的一种。

竹木体乐器,由空心的竹筒及木柄组成。

演奏时,左手持乐器木柄,右手持小木棒敲击竹筒两侧,会发出高低两种声音。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聆听:

《牧童到哪里去了》

1、看P10图。

说说牧童到哪里去了。

2、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初步感受。

问:

歌中唱的牧童到哪里去了?

为什么?

3、师讲。

教育学生珍惜学习时光。

4、再听。

学生轻声跟唱,边听,边唱,边想,为歌曲创编动作,以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情绪。

(二)、乐器:

双响筒

1、探索:

按组分发双响筒,让学生观察其形质,视听音色。

2、说说这种乐器的制作材料是什么。

3、师简介双响筒的乐器名称、形质、音色特点、演奏方法。

4、创编:

小组分别敲击双相同,教师记录下来,大家把每一小组创编的节奏连起来敲击,或变换连接方式敲击,并未每一次敲击起一个有趣的名字,如:

火车开了、小马跑等。

(三)、聆听:

《牧童》

1、完整聆听《牧童》。

问:

你都听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

2、再听。

问:

歌曲中唱出了哪些内容?

3、播放歌曲,学生随着歌曲录音轻轻敲击双相筒。

一年级音乐下册第三课《手拉手》第一课时课型:

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

演唱《一对好朋友》,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情。

2、知识技能:

1、能完整、准确、有感情的演唱《一对好朋友》。

2、用乐器为歌曲伴奏,表现音乐的内容和情绪,表达自己的感受。

3、过程方法:

聆听、模仿、律动、唱歌、演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完整、准确、有感情的唱歌。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分三部分:

聆听、唱歌、编创与活动。

在多次的聆听中了解歌曲的内容、情绪,并熟悉旋律。

在熟悉的基础上再学习唱歌,这样,学生能更完整、准确和有感情地唱歌。

最后,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学生进行编创活动,更好的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教学准备:

磁带《一对好朋友》、录音机、琴、双响筒、三角铁等。

五、板书设计:

三、手拉手

一对好朋友

双响筒XXX︱XXX‖

三角铁X—︱X—‖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一对好朋友》是一首采用民间音调写成的创作歌曲。

3/4拍,徵调式,一段体结构。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聆听《一对好朋友》。

1、完整聆听歌曲录音。

问:

你听到了什么?

说一说歌曲的内容。

2、再听。

在鸭、牛的叫声之处模仿出它们的叫声。

3、再听。

边听便随音乐拍手,拍出节拍。

(二)、唱歌。

1、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2、播放录音,随录音填词唱歌。

3、分小组演唱,比一比那组学得快。

4、学生之间展开评议,找出不足。

5、完整、准确、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编创与活动。

1、在歌曲第五、六小节处随录音分别加上牛或鸭的叫声。

2、分组演唱,请每一名同学加上叫声,试一试,看谁加得好。

3、选择出最合适的方案,大家一起唱一唱。

4、看P14-15图谱,学生试着自己先奏一奏。

5、老师指导学生边奏边读词。

6、一组演奏,一组唱歌,集体表演歌曲。

(四)、小结。

一年级音乐下册第三课《手拉手》第二课时课型:

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

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情。

2、知识技能:

认识四分休止符。

3、过程方法:

聆听、律动、读词、表演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四分休止符;2、能完整、准确、有感情的唱歌。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先学习四分休止符,用卡片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四分休止符,并在节奏练习中学会使用;学习歌曲时采用听唱法,之后用动作表现音乐。

四、教学准备:

磁带《数鸭子》、录音机、琴

五、板书设计:

三、手拉手

数鸭子

X

O

走停

拍手打开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数鸭子》是一首具有说唱风格的创作歌曲,4/4拍,六声宫调式。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认识四分休止符:

1、出示卡片,认识四分休止符。

2、播放歌曲录音。

要求学生听处在标有四分止符的地方。

问:

歌曲的演唱这是怎样处理四分休止符的?

3、律动:

(1)按要求在四分音符处“走”,在四分休止符处“停”;

(2)按要求在四分音符处“拍手”,在四分休止符处“打开”。

4、节奏练习:

4/4XOXO︱XOXO‖

走停走停走停走停

5、数一数歌曲中出现了几个“四分休止符”。

6、听歌曲《数鸭子》录音,并随录音拍手,在四分休止符处空出不拍。

(二)、唱歌:

1、听歌曲录音。

问:

歌曲中讲述了什么内容?

2、随伴奏按节奏读词。

3、边拍手边按节奏读词。

4、播放歌曲录音,听唱法学会歌曲。

5、讨论:

如何用动作表演歌曲?

6、分小组边唱边表演。

7、评价,看那组表演得好。

(三)、小结。

一年级音乐下册第四课《长鼻子》第一课时课型:

欣赏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

让学生懂得爱护动物,渗透保护自然、爱护动物的意识。

2、知识技能:

感受音乐的情绪和形象。

3、过程方法:

猜谜、聆听、活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音乐不同的情绪和形象。

三、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猜谜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利用动、听、演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形式和参与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参与体验,在实践中积累对音乐的感受。

四、教学准备:

磁带《小象》、《大象》、录音机

五、板书设计:

四、长鼻子

小象大象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小象》是美国亨利·曼仙尼乐队演奏的爵士风格的乐曲。

乐曲轻松活泼,形象的表现了小象们玩耍嬉戏的情景。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聆听《小象》。

1、猜谜导入。

2、说说你知道的有关大象的知识。

如:

吃什么?

住哪里?

我们该怎样对待大象?

3、聆听管弦乐《小象》。

(1)、伸出左手食指随音乐节拍指点书中小象的脚印。

(2)、说说你听到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轻松活泼)

4、表演:

再次播放音乐,请一组学生表演小象,表现出小象的步伐和愉快的心情。

注意:

要和着音乐的节拍。

(二)、聆听《大象》。

1、播放管弦乐《大象》。

问:

大象与小象相比,音乐是缓慢的,还是轻快活泼的?

问:

说说为什么这说乐曲与上一首乐曲比起来,音乐为什么情绪缓慢沉重?

2、再听。

3、教师简单讲述,让学生初步了解音乐的表现与事物的形象动态有直接的关系。

4、复听音乐。

轻声伸出左手食指随音乐节拍指点书中大象的脚印。

5、问:

大象有哪些习性?

他怎样走路?

大象的音乐与小象的音乐有什么不同?

6、再次播放音乐。

分别请学生表演大象走路的样子。

(三)、小结。

1、问:

今天我们欣赏了两首描写小象和大象的乐曲,谁能给大家总结一下,音乐家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不同的两个形象?

2、搜集有关大象的资料,以及人们是如何保护大象的,在保护大象方面还应在做些什么?

还有那些需改进的措施?

一年级音乐下册第四课《长鼻子》第二课时课型:

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

教育学生懂得爱护动物。

2、知识技能:

用有感情的声音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情绪。

3、过程方法:

聆听、朗读、活动、表演、演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

用有感情的声音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情绪。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歌曲学习分四个阶段:

聆听、唱歌、创编、表演。

在听的基础上学唱,在唱会的基础上再进行创编、表演。

创编与活动是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而设计的,进而了解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

四、教学准备:

磁带《长鼻子》、录音机、琴、课堂打击乐器。

五、板书设计:

四、长鼻子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小象》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

3/4拍,才拥有一个问答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复习:

分别聆听《小象》、《大象》,让学生说出曲名。

(二)、交流有关大象方面的资料。

(三)、唱歌:

1、完整聆听歌曲录音范唱。

说说这首歌曲情绪怎样?

2、分角色朗读歌词。

师:

小象,小象,你的鼻子真呀真正长。

生:

哎呀呀,我的妈妈鼻子也很长。

师:

小象,小象,你喜欢谁呀快说话。

生:

告诉你,我最喜欢我的好妈妈。

3、再听。

边听边用手指着图谱,体会旋律的起伏。

4、再播放音乐,听唱歌曲,学唱歌曲。

5、小组比比,看那组唱得好。

(四)、创编:

1、请学生说说其他动物有什么特点,将这些特点编成歌词。

2、师介绍三种象(非洲象、亚洲象、猛犸象)的特点及习性。

3、分组演唱歌曲,看哪组编创得好。

(五)、表演。

1、采用对唱的形式演唱歌曲。

2、将学生分成三组:

两组对唱歌曲,一组表演。

3、分组讨论用什么乐器为歌曲伴奏,一组唱,一组演,一组奏。

五、小结。

一年级音乐下册第四课《长鼻子》第三课时课型:

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

教育学生懂得爱护动物。

学习歌曲中小象的知礼、友好。

2、知识技能:

1、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能够准确地拍击二、三声部的节奏,培养学生友好合作意识。

3、过程方法:

聆听、演唱、朗读、看图、表演、演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初步练习拍击二、三声部的节奏。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分三个部分:

唱歌、创编、演奏。

首先让学生通过多次地聆听,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节拍、节奏,形成完整的印象,之后,再通过听唱法学会歌曲。

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动作的创编,表现歌曲的情绪、内容,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肢体动作及表达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也帮助学生较快的记忆了歌词。

最后设计了演奏环节。

有一定难度,所以组织小组学,并且个环节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完成。

四、教学准备:

磁带《两只小象》、录音机、琴、打击乐器。

五、板书设计:

四、长鼻子

两只小象

XXXX︱XXXX‖

X—︱X—‖

XX︴XX‖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两只小象》是一首三拍子的创作歌曲,五声宫调式,一段体结构。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复习。

演唱《小象》。

(二)、学习歌曲《两只小象》。

1、完整聆听歌曲范唱。

问:

这首歌曲的情绪怎样?

2、随老师的琴声逐句按节奏读词。

注意强调强拍。

3、听唱法学唱歌曲。

注意衬词“呀”不要唱得又重又长,要给人以亲切优美的感受。

4、分组唱歌。

比一比,议一议。

5、请几个学生分别独唱。

比一比,议一议。

(三)、创编:

1、分小组创编动作。

2、分组表演创编的歌表演。

3、评议,看那组表演得好,能用具有美感的舞蹈动作,表现出两只小象的动作特点和可爱的神态。

4、边听录音便用动作表演。

一方面通过听觉加深印象,一方面用动作帮助记忆歌词。

(四)、演奏:

1、看P24-25图,请学生根据图编讲一个短小的故事,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示:

大象怎样走?

两只小象各是怎样走?

5、板书节奏。

将学生分成三组,边读边拍击节奏,然后将象妈妈的节奏分别和两只小象的节奏组合,最后三组节奏组合起来,这样由浅入深,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多声部的认识。

(五)、小结。

1、问:

学习了这首歌曲,你觉得这两只小像可爱吗,为什么?

我们该向小象学习什么?

我们给用什么样的声音表达出我们对小象的这种情感?

2、我们今天还初步接触了二个、三个声部的节奏练习,多声部的节奏组合比一个声部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学习。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五课《跳起舞》第一课时课型:

欣赏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

通过了解民族风情,欣赏蒙古族音乐等,增进民族间的理解。

2、知识技能:

(1)、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能听辨出音乐力度的变化。

(2)、借助图画,积极想象,并简述自己联想的内容和音乐给你的感受。

(3)、模仿挤奶舞的动作,和着音乐跳舞。

3、过程方法:

聆听、看图联想、看录像、演奏、舞蹈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听辨力度在音乐中的变化及表现作用。

(2)、跳出蒙古族舞蹈的韵味。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科欣赏两首乐曲。

第一首重点在听;第二首则侧重于舞蹈表现。

教学中注意力用直观的插图激发学生的想象;聆听时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去思考;舞蹈部分以模拟的方法进行学习;最后设计有趣的三声部节奏练习,培养节奏感,并在练习的过程中学习合作。

四、教学准备:

磁带《我是人民小骑兵》、《挤奶舞》、牧民挤牛奶的生活录影资料、放像机、录音机、打击乐器

五、板书设计:

五、跳起舞

我是人民小骑兵挤奶舞

XXXX︱XXXX‖

大大大大大大大大

XO︴XO‖

嗖嗖

X—︱X—‖

嗨嗨

 

六、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蒙古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其舞蹈有流行于哲里木盟库伦地区的安代舞,流行于呼伦贝尔盟的布里亚特舞,流传于昭乌达盟的嬉戏型孛尔吉纳舞(即公驼舞),还有技巧性较高的灯舞和盅碗舞。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一)、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

1、在不告知曲名的情况下初听乐曲。

问:

听了乐曲,你想到了什么?

2、看P28-29图,说说每幅图上画的内容。

3、在听乐曲。

边听边按图中标记的顺序想象音乐所表现的内容。

4、根据想象的内容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5、说说这首乐曲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后十六节奏表现马蹄声)

6、再听。

要求:

边听便随音乐做动作。

注意音乐采用了什么方法让你感受到小骑兵由远而近而来。

(力度的渐强变化)

7、讨论:

(1)、在常用的打击乐器中,哪件乐器的音色适合为乐曲伴奏?

(2)、敲一敲,刊用什么节奏型更合适?

8、播放引子及A段音乐,分组让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

要求:

其他小组认真聆听,演奏乐器的小组尽量表现出力度的变化。

(二)、聆听《挤奶舞》。

1、播放有关蒙古族牧民挤奶的录像资料,并用器乐曲《挤奶舞》作为背景音乐。

2、说说这首乐曲表现的生活场景。

3、学习几个挤奶舞的动作。

(1)、硬肩;

(2)笑肩。

4、看图,说说P31上面三幅图是蒙古族的什么运动项目?

(摔跤、赛马、射箭)

5、为以上三幅图选择适当的象声词,填在相应的方框里。

6、师板书答案。

7、分声部拍一拍,读一读。

8、两个声部结合起来,拍一拍,读一读。

9、三声部合起来,拍一拍,读一读。

(三)、小结。

1、问:

这节课你都了解到了什么?

2、问:

乐曲中力度是怎样表现音乐的?

想想,除了力度对音乐内容的表现有一定作用外,还有什么对音乐起到表现作用?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五课《跳起舞》第二课时课型:

唱歌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

继续了解蒙古族的民族风情。

2、知识技能:

(1)、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音乐风格。

(2)、认识音的高低。

3、过程方法:

聆听、看图、唱歌、看录像、讨论、模仿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音乐风格。

(2)、认识音的高低。

三、教学设计思路:

让学生看图、看录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通过多种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