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检测5人口的变化和城市与城市化章末检测高三一轮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23980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量检测5人口的变化和城市与城市化章末检测高三一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质量检测5人口的变化和城市与城市化章末检测高三一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质量检测5人口的变化和城市与城市化章末检测高三一轮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质量检测5人口的变化和城市与城市化章末检测高三一轮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质量检测5人口的变化和城市与城市化章末检测高三一轮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质量检测5人口的变化和城市与城市化章末检测高三一轮复习.docx

《质量检测5人口的变化和城市与城市化章末检测高三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检测5人口的变化和城市与城市化章末检测高三一轮复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质量检测5人口的变化和城市与城市化章末检测高三一轮复习.docx

质量检测5人口的变化和城市与城市化章末检测高三一轮复习

质量检测(五)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3年原创)下图为联合国统计的“中国人口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读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我国劳动人口增长与人口增长呈正相关

B.我国人口数量的最高峰与劳动力数量的最高峰出现的年份大致相同

C.在2020年前后我国劳动力人口数量达到最高峰

D.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率的变化主要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解析:

读图可知,我国人口数量的最高峰应该出现在人口增长率由正值转为负值的时间段,即2035年至2041年;劳动力数量的最高峰也应该出现在劳动人口增长率由正值转为负值的时间段,即2015年至2021年,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2.人口的变化会对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现阶段,我国劳动人口增长率的下降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B.从长期来看,劳动人口增长率的下降将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

C.我国在现阶段就应该取消计划生育政策以提高劳动人口增长率

D.目前,由于人口增长率的持续下降,我国劳动力已经实现充分就业

解析:

从长期来看,劳动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会导致劳动人口数量下降,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答案:

B

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和乡村人口比重的变化。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代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发展中国家人口在世界人口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农村人口远多于城市人口。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农村人口少于城市人口。

故④代表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③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②代表发达国家农村人口,①代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

答案:

A

4.当前人口机械增长率最高的是(  )

A.发达国家城市人口B.发达国家乡村人口

C.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D.发展中国家乡村人口

解析: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答案:

C

下表为四个国家人口算术密度(即一个地区人口与面积之比)和人口生理密度(即一个地区人口与耕地面积之比)的数据。

读表回答5~7题。

国家

人口算术密度(人/平方千米)

313

129

70

3

人口生理密度(人/平方千米)

559

934

3503

35

5.根据表中数据判断四个国家耕地占国土面积比例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丙>乙>丁B.乙<甲<丙<丁

C.丙>乙>丁>甲D.丙<丁<乙<甲

解析:

由题意可知,耕地占国土面积比=人口算数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通过计算可知,耕地占国土面积比例由小到大为丙、丁、乙、甲。

答案:

D

6.根据表中资料分析,四个国家中粮食问题最突出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

由上题分析可知,丙地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最小,耕地不足,故粮食问题最为严重。

答案:

C

7.若表中四国为中国、印度、埃及和加拿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加拿大B.乙是印度

C.丙是埃及D.丁是中国

解析:

加拿大纬度高,耕地面积小,不适合发展耕作业,故A项错误;印度耕地面积大,占国土总面积比重最大,故B项错误;埃及大部分是热带沙漠气候,耕地所占比重较小,故C项正确;中国东部季风区耕地面积大,故D项错误。

答案:

C

下图是我国各省区某项指标统计图(省区面积大小表示该指标值的大小),回答8~9题。

8.该指标最有可能是(  )

A.人口数量B.石油储量

C.耕地数量D.年降水量

解析:

此图可依面积较大的河南、山东、广东来判断,此三省均是我国人口大省,故A项正确;若为石油储量,则应该是黑龙江、新疆、山东等面积较大;若为耕地,则面积较大的应为东部平原各省,而东北各省的面积不符合;若为降水,则应为东南沿海各省的面积大,故B、C、D项不正确。

答案:

A

9.造成图中东部省区面积大于西部省区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B.矿产资源含量的差异

C.劳动力素质的差异D.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解析:

此题考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条件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础因素,而在此基础上导致的社会经济差异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

A

(2013届重庆市高三文科综合测试)读下面统计图,回答10~11题。

10.若A、B分别表示2011年某城市人口迁入量和人口机械增长量,P1~P4代表该年份的四个季度,则该地人口迁出最多的季度是(  )

A.P1B.P2

C.P3D.P4

解析:

此类统计图所统计的三个项目存在如下数量关系:

A-B=C,即任意一点的相垂直的两个坐标数值之差等于斜线坐标数值;一个地区的人口迁入量减去人口迁出量等于人口机械增长量,可知C项表示人口迁出量,故P4季度人口迁出最多。

答案:

D

11.若图中A表示我国东部某地年降水量的相对数值,P1~P4依次代表该区域城市化渐进的四个阶段,则C表示(  )

A.蒸发量B.下渗量与蒸发量之和

C.下渗量D.地表径流量

解析:

一地年降水量约等于该地蒸发量、下渗量和地表径流量之和。

据图可知,从P1~P4,该区域年降水量出现波动,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蒸发量和下渗量不断减少,而地表径流量不断增大,故B表示蒸发量和下渗量之和,而C则表示地表径流量。

答案:

D

读“人口迁移率随年龄变化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丁所代表的人群正确的是(  )

A.劳动力B.总迁移

C.少年儿童D.老年人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图表获取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

难度中等。

由图可知,丁曲线迁移率最小,应表示老年人迁移,故D项正确。

甲曲线的迁移率最大,应为总迁移量;乙曲线表示的年龄段主要为少年儿童;丙曲线表示的主要为劳动力人口。

答案:

D

13.乙和丁群体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自然因素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D.社会文化因素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

难度中等。

由上题分析可知,乙和丁分别表示少年儿童和老年人迁移率,则迁移的主要因素是随父母或子女的迁移而迁移,所以是家庭因素,属于社会文化方面,故D项正确。

答案:

D

甲、乙两图分别是某市城市化过程及该市距市中心地租水平变化图。

读图回答14~15题。

14.图甲反映了该城市可能(  )

A.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出现再城市化现象

C.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D.出现大量卫星城

解析:

由城乡过渡区面积迅速扩大可知,郊区城市化现象明显。

答案:

C

15.若图乙箭头方向表示数值增加,则图中b地最可能(  )

A.位于旧城中心区B.位于远郊地区

C.位于新兴工业区D.位于城市环形道路沿线

解析:

图乙中距市中心愈远,地租水平愈低,那么b地可能位于城市环线附近,交通便利的地区。

答案:

D

城市首位度,一般用一个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规模之比来表示这个最大城市的首位度,通常用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和人口集中程度。

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存在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

读我国各地区首位度统计(下表),回答16~17题。

东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

平均值

广东

平均值

湖北

平均值

青海

1984年

2.33

5.22

2.51

7.62

4.96

10.26

1997年

1.99

3.85

2.32

5.88

4.17

8.39

16.关于我国城市首位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984年城市首位度均高于1997年,说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呈现出郊区化的趋向

B.东部地区政策优惠,集中发展首位城市

C.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城市体系不完善是导致城市首位度较高的主要原因

D.城市首位度大致与区域的经济发展呈正相关

解析:

A项说明我国中小城市得到发展;东部城市平均值降到1.99,说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城市首位度大致与区域的经济发展呈负相关。

答案:

C

17.造成从1984年到1997年的13年间广东的城市首位度大幅度降低的原因是(  )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城市化进程的推动 ③逆城市化现象的推动 ④产业转移导致大量人口和资产外迁

A.①③B.①②

C.②④D.①④

解析:

广东城市1984年前,以广州独大,经济特区的设立,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出现了深圳、珠海、东莞等城市,使城市首位度大幅度降低。

答案:

B

(2012年厦门市高三(上)期末质量检测)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

图1示意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演变路径,图2示意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象限。

完成18~19题。

18.我国属于图1中的(  )

A.Ⅰ型B.Ⅱ型

C.Ⅲ型D.Ⅳ型

解析:

图1中,我国城市化水平标准值和人均GDP标准值均为负值,所以在图2中应在低级协调型区间。

答案:

C

19.关于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65~2005年间,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

B.1975~2005年间,城市化进程慢于世界平均水平

C.1985~1995年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D.1995~2005年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解析:

1995~2005年间,我国城市化水平从小于-1.0上升到-0.6,但同期的人均GDP标准值只从-0.65上升到-0.6,所以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答案:

D

(2013年河南豫东、豫北十所名校高三测试)下图为我国某城市经济适用房空间选址分布示意图,图中A、B两区域为经济适用房分布。

读图回答20~21题。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A、B两区域经济适用房土地均价与商品房均价都较低 ②长江以南地区经济适用房土地均价低于长江以北地区 ③经济适用房土地均价与商品房均价起伏都较大 ④相同经济适用房土地均价的不同区域,商品房均价有所差异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读图可知,B区域经济适用房土地均价总体上高于A区域,②说法错误;图中显示,该城市经济适用房土地均价起伏小,而商品房均价起伏明显,③说法错误。

答案:

D

21.图中P处为(  )

A.高级住宅区B.商业区

C.行政区D.工业区

解析:

图中P处商品房价格在该城市最高,可判断P处应位于城市市中心,故该处为商业区。

答案:

B

读下列城市发展过程表,完成22~23题。

主要指标

人口增加数的差异

发展阶段

城区

郊区

整个都市区

1

2

++

+++

3

++

+++

4

++

5

±0

停滞期

6

--

7

--

---

8

--

---

9

--

10

+:

人口增加  ++:

大幅度的人口增加

-:

人口减少  --:

大幅度的人口减少

22.表中Ⅰ,Ⅱ,Ⅲ,Ⅳ,Ⅴ依次分别表示(  )

A.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化

B.城市化—再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城市化

C.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再城市化—城市化

D.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再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化

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化发展过程及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难度中等。

阶段Ⅰ城区人口增加,为城市化过程;阶段Ⅱ郊区人口增加较快,城区人口有所减少,人口由城区向郊区转移,为城市郊区化过程;阶段Ⅲ城区与郊区人口均减少,整个都市区人口大幅度减少,城市人口比重降低,为逆城市化过程;阶段Ⅳ城区人口再次增加,为再城市化过程;阶段Ⅴ城区人口继续增加,仍属于城市化过程。

故选项A正确。

答案:

A

23.城市郊区化是一个(  )

A.城区人口逐渐减少,郊区人口大大增加,整个都市区人口减少变慢的过程

B.城区人口逐渐减少,郊区人口大大增加,整个都市区人口增加变慢的过程

C.城区人口逐渐减少,郊区人口大大减少,整个都市区人口减少变慢的过程

D.城区人口逐渐增加,郊区人口大大减少,整个都市区人口增加变慢的过程

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郊区化的概念。

难度中等。

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城市郊区化是指城区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加,城区人口向郊区迁移的过程,整个都市区人口增加变慢的过程。

选项B正确。

答案:

B

(2013年百校联盟文综)在我国城乡转型进程中,农村由于人口非农业化带来“人走屋空”,新建住房向外围扩展,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原宅基地废弃、闲置,形成空心化现象。

读城乡接合部典型空心化村庄发展演化模式图。

回答24~25题。

注:

居人宅基地变化率主要反映的是有人居住的宅基地的变化情况,正值表示有人居住的宅基地面积增大,负值表示有人居住的宅基地面积减小。

24.图中a、b、c三条居人宅基地变化率曲线,分别表示的(  )

A.全村、村中心、村周边B.全村、村周边、村中心

C.村周边、全村、村中心D.村中心、全村、村周边

解析:

村中心的居人宅基地变化率与村周边的居人宅基地变化率之和等于全村的居人宅基地变化率,由此即可判断曲线a表示全村的居人宅基地变化率曲线;农村发展的初期,由于人口少,聚落规模小,村中心的居人宅基地面积增大,因此曲线b表示村中心的居人宅基地变化率曲线;则曲线c表示村周边的居人宅基地变化率曲线。

答案:

A

25.下列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M点时,村中心居人宅基地面积减少趋势开始逆转

B.N点时,村中心和村周边居人宅基地的变化趋势相同

C.P点时,全村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

D.R点时,全村宅基地的废弃和闲置最为严重

解析:

P点时,全村居人宅基地变化率即将由正转负,此时全村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

答案:

C

二、综合题(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

2011年10月31日凌晨,将成为象征性的全球第70亿名成员之一的婴儿在菲律宾降生。

材料二: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材料三:

我国每隔5年的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示意图(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7%,则出现人口老龄化)。

材料四:

2000年以来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动情况图。

(1)材料一反映出的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是什么?

(2)根据相关材料描述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

(3)材料三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中存在何种人口问题?

从图中看出该问题产生的时间大约在________________年,导致该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中存在________________问题,针对此问题,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1)题,由材料一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尤其是在新技术革命后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2)题,根据材料的相关数据,可归纳出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相关特点。

第(3)题,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我国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在2000~2005年间开始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并且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与人均寿命和出生率的变化有关。

第(4)题,根据材料四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

解决措施可从社会、医院个人素质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分析。

答案:

(1)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尤其是在新技术革命后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2)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比重大)2003(2000~2005年间即可) 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的不断下降

(4)性别比例失调 ①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尤其是在农村地区;②消除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③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改变生育观念;④医院加强医德建设,禁止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鉴定。

27.(2013年山东实验中学诊断)2011年4月底,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

分析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第五次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部分数据比较表

人口普查年次

总人口(万人)

比上次普查年均增长(%)

年龄构成(%)

城市化水平(%)

流动人口数量(万人)

0~14

15~59

≥60

第五次

(2000年)

129533

1.07

22.89

70.15

6.96

36.86

14438

第六次

(2010年)

133972

0.57

16.60

70.14

13.26

50.32

26139

(1)请根据表中的数据,说出我国当前人口增长的特点、面临的人口问题。

(2)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发展中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的不同。

(3)读表可知,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多,增长快,试分析大量的流动人口给流出地和流入地带来的问题分别有哪些?

解析:

本题结合第六次人口普查考查了有关人口和城市化问题。

(1)题,我国人口从数据上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是净增人口多,未富先老等。

(2)题,城市化本身就是由农村向城市人口迁移的过程,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人口迁移方式,因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第(3)题,人口迁移会给迁入地和迁出地带来很多有利的影响,但也伴随着一些社会问题的产生。

答案:

(1)我国现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绝对数多。

面临的人口问题:

净增人口多,人口老龄化、就业压力大等。

(2)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发达国家起步早,发展慢,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行,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先于工业化,大城市过度膨胀,城市经济发展不合理。

(3)对于迁出地:

劳动力减少;留守儿童问题。

对于迁入地:

加重了人地矛盾(环境、资源问题);就业困难(失业率高);影响社会治安。

28.合肥市是我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材料一:

合肥市人口自然变动阶段差异示意图

材料二:

合肥市公园分布图

(1)联系图中资料,说明该市人口增长模式转化过程,简要分析原因。

(2)在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该市不断加大生态城市的建设力度。

读材料二,分析该市公园布局的特点及该布局方式的优点。

(3)该市拟在A、B两地选择一地建设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你认为何处合适,为什么?

解析:

(1)题,从图中的自然增长率情况可以将合肥市的人口变化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1976年以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高,增长模式为传统型,原因与经济发展有关;第二阶段为1976年以后,人口的增长模式转变为现代型,原因与计划生育政策有关。

(2)题,公园绿地面积大,且环城布局并向中心延伸,有利于净化城市空气并减弱热岛效应。

第(3)题,批发市场的区位选择遵循交通最优原则,选择在交通便利且地阶低的城市郊区地区。

答案:

(1)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降低,自然增长率较高,增长模式为传统型;1976年以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率较低,增长模式转变为现代型。

(2)绿地面积大,环城布局(多布局在郊区),部分绿地向市中心延伸。

净化了从郊区流入城市的空气;削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3)B。

位于郊区,地租低;靠近交通干线、车站,交通便捷,停车方便。

29.城市化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对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一:

下图为某大城市1949~2002发展统计图。

材料二:

下图为该城市中心与郊外平原区的数据比较图。

(1)据材料一描述该城市的发展特征。

(2)据材料一中的右图,说明该城市发展对郊区农业的影响。

(3)据材料二,运用水循环的知识分析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

(1)从各项指标的增减去分析。

(2)可以很容易看出城市发展占用了耕地,但不能忘了回答城市发展对农业的积极作用。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要设法提高地下径流量,防止由地表径流量过大引发城市内涝。

答案:

(1)非农业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建成区(城市用地)面积增加。

(2)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蔬菜、花卉等农业;耕地面积减小,农业用地紧张。

(3)问题:

城市硬化面积大,雨水下渗量小,地表径流量大,易形成城市洪涝。

措施:

雨水下渗量小—植树种草,增大绿地面积;使用渗水砖,增加雨水的下渗;地表径流量大—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整修城市河道,加速雨水的排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