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吉林省延边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23622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吉林省延边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吉林省延边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吉林省延边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吉林省延边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吉林省延边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吉林省延边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吉林省延边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吉林省延边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吉林省延边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吉林省延边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延边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

开学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试卷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7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30分)两部分,试卷共6页,共二大题,36小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内)

1.徐学林《安徽建制沿革》记载,宿州源于古宿国,是西周分封的宿男国,其地在山东省东平县,与鲁国接壤为邻,春秋时为宋国的附属,公元前684年鲁庄公入侵宋国,宋湣公将其迁往今宿县灰石一带立国(靠近睢水)。

材料表明“宿州”名称由来源于制度

A.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

C.宗法制

D.皇帝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宿州源于古宿国,是西周分封的宿男国”,可得知“宿州”名称由来源于分封制,故A项正确;宗法制、王位世袭制强调宗族内部的关系与权力分配,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C项;西周时期没有皇帝制度,排除D项。

2.监察制度是中央集权体制下的一项重要内容,下表是有关秦汉时期监察制度的相关记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的监察官吏地位很高

B.秦汉时期的监察防止了宰相的独大

C.秦汉时期的监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D.秦汉时期的监察体系十分完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监察官员的地位,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对地方监察的加强,故B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十分”。

【点睛】“监察制度”“监察功能”“秦汉时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下图是意大利学者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的《民法大全选译:

物与物权》中的部分内容,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罗马帝国注意保护境内居民的私有财产

B.罗马法有意谋求疆域内诸民族有序共处

C.“万民法上之物”主要限制外邦人使用

D.罗马公共场所都有“不适用共享”性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内容主要涉及公共场所的规定,目的是为了通过法律来维护统治范围内的社会秩序,故罗马法有意谋求疆域内诸民族有序共处,B项正确。

材料中体现的都是公有财产不是私有财产,A项错误。

万民法是适用于境内的一切自由民的,故“万民法上之物”主要限制外邦人使用的说法错误,C项错误。

材料的意思是公共场所“共享”,而不是罗马公共场所都有“不适用共享”性质,D项错误。

4.苏格拉底深刻地讽刺雅典民主的某一方式:

“没有人愿意用□□的方法去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省略的两个字最可能是

A.命令

B.投票

C.抽签

D.高薪

【答案】C

【解析】

【详解】雅典民主的特点是抽签选官、轮番而治,题干中描述的这种方式就是抽签,抽签方式会使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管理的权力,可能会导致权力滥用,危害国家,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D三项。

5.有学者评论某个国家“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进步方式,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

这种模式,成为它给后世留下的最独特的遗产。

随之一个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时代在这个岛国永远地结束了”。

这个国家采取的“和平变革方式”是

A.光荣革命

B.一票共和

C.召开制宪会议

D.国王主动退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英国“光荣革命”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王权的转移,体现出“和平变革方式”,A正确。

B是法国共和制确立形式。

C是美国制定宪法会议。

光荣革命中国王并不是主动退位,D错误。

【点睛】

(1)光荣革命不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

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颁布。

(2)光荣革命不是英国革命保守和不彻底的表现。

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向其他阶级妥协的结果”,这是由资产阶级的力量不足以完全清除封建势力所决定的,这个结果是符合当时英国国情的。

6.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认为:

“北美既有继承自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又有从法国启蒙运动中吸收了英国所没有的有关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理念……。

”材料中“吸收的英国所没有的民主政治的重要理念”是

A.民主制

B.议会制

C.政党制

D.共和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主制、议会制和政党制都是英国的政治制度,而美国独有的政治制度是共和制,故D项正确,排除ABC项。

7.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

最能表现这一民主制度的是

A.英国国王

B.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

C.法国众议院

D.德意志帝国宰相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是间接民主的形式;结合选项分析,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是世袭的,A项与材料不符,故错误。

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不符合代议制的内涵,B项错误。

法国众议院的议员由民众选举产生,符合代议制的内涵,C项正确。

德意志帝国宰相是由德意志帝国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不符合代议制的内涵,D项错误。

【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

一是理解代议制的内涵,二是逐一分析选项的内容,找出符合代议制内涵的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8.“宪法规定帝国国会由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选举产生,宣告了德国‘臣民’的灭亡和‘公民’的诞生……尽管宪法中规定了皇帝的种种权力,但绝不可比拟于中国皇帝的绝对专制和独裁,因为德国的司法是独立的。

”材料意在强调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A.奠定了德国资产阶级代议民主的基础

B.真实确立了德国政治生活的分权制衡原则

C.掩饰了德国皇权至高无上的虚假立宪

D.规定司法独立是实现帝国代议民主的灵魂

【答案】A

【解析】

【详解】“宪法规定帝国国会由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选举产生”体现出的民主性,这说明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奠定了德国资产阶级代议民主的基础,A正确。

德意志宪法体现出专制色彩,并不能充分体现出分权制衡原则,B错误。

德意志是皇权至高无上,宪法并没有掩饰出这一缺陷,C错误。

司法独立并不是代议民主的灵魂,D错误。

9.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认为:

“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

”对陈旭麓先生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论述了这场战争中国失败的必然性

B.这场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C.指出武器落后是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D.这场战争加速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进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说明中国是以冷兵器时代、封建政府以及封建社会对抗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说明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A正确。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并不是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B错误。

武器落后只是鸦片战争失败的一个原因,并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

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进程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D错误。

10.他们将居民按性别分住,取消了商业,按需分配产品,有城无市,城市经济一潭死水;他们“信天不信人”,平等的诺言与特权等级的森严形成反比。

与这一叙述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土地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宣扬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取消商品贸易。

后来,太平天国领导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日益腐败,等级日益森严,与其宣扬的主张形成了鲜明对比,故C正确;洋务运动没有取消商业,按需分配产品,排除A;义和团运动没有平等的诺言,也没有森严的特权等级,排除B;土地革命时期是1927-1937年,此时共产党没有取消商业,也没有形成森严的特权等级,排除D。

11.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

“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

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

”下列历史事件最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

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说明没有理性指导下的爱国反帝正义运动很容易被人利用。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不是反帝运动,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掀起的朴素的反帝爱国运动,但具有盲目排外的特点,并且被清政府利用,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主要目标是反对清政府,而且也没有被利用,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有理性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而且也没有被利用,故D项错误。

12.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LegationStreet(使馆大街),台基厂街改名为RueMarcoPolo(马可•波罗路),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街等。

这一现象出现于哪一事件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的侵华战争,题目中涉及的是北京的东交民巷,这是在《辛丑条约》里面的内容,该条约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签订的,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BCA不符合题意。

13.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的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

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C.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D.反封建不彻底

【答案】D

【解析】

【详解】“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说明辛亥革命后思想和形式依然是封建社会形式,体现出反封建的不彻底性,D正确。

材料并不是说明反帝目标的明确性,A错误。

材料并不是说明辛亥革命脱离下层人民群众,B错误。

材料没有说明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C错误。

14.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一“革命的火焰”出现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全面抗战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革命的火焰”是1924-1927年间的国民革命运动,它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C项正确。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A项错误。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工人阶级登上中国历史舞台,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

全面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15.1928年11月,毛泽东指出:

“边界红旗始终不倒,不但表明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

所以我们始终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确的。

”这说明毛泽东

A.构建革命统一战线反对专制统治

B.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意义

C.巩固工农联盟推动革命形势高涨

D.主张加强对人民军队的思想建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肯定了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意义,B项正确。

统一战线是指不同集团的人为了相同目的结成的共同阵营,材料没有涉及构建革命统一战线反对专制统治,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巩固工农联盟的目的,而是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意义,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加强对人民军队的思想建设的内容,而是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意义,排除D。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1928年11月”、“边界红旗始终不倒”、“所以我们始终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确的”等,结合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16.1942年初,戴安澜师长率国民党第200师入缅与日作战,不幸牺牲。

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香山寺为戴安澜举行了国葬仪式。

1956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

这表明

A.民族英雄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

B.敬仰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

C.国共共同抗日

D.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B

【解析】

【详解】“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香山寺为戴安澜举行了国葬仪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则足以证明敬仰民族英雄的确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故B正确;“民族英雄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材料的主旨无关,排除A;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的时间是在1956年9月21日,而从时间上来看,国共共同抗日和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符合题意的,排除CD。

17.“九一八”事变后出版的报刊和书籍,人们在统称中国各民族时一般都要用“中华民族”,而很少用“中国民族”“国族”或“全民族”等概念。

这说明当时

A.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民族救亡意识空前强烈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一般都要用‘中华民族’,而很少用‘中国民族’‘国族’或“‘全民族’等概念”,表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作为一个整体的民族意识更为强烈,团结一致对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救亡意识空前强烈。

故答案为C项。

鸦片战争后在遭受列强不断侵略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意识已经开始觉醒,排除A项;1935年华北事变,表明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是在卢沟桥事变后,排除D项。

18.1935年1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

此次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目前,我们党在新的情况下能够自己提出新的任务”。

这说明

A.红军完成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B.红军已粉碎国民党的“围剿”

C.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完整的领导核心

D.中国共产党开始由幼稚走向成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35年1月”“此次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可知,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故D正确;1936年长征结束,完成战略转移,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1934年10月开始长征,B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完整的领导核心,排除C。

19.1938年,在八路军总政治部领导下,延安电影团用仅有的两部摄影机拍摄长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

1942年又完成长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以及一些反映当时延安重大社会政治生活的新闻片。

这现象意在

A.激发沦陷区民族意识

B.以文化宣传增强抗战力量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实现电影创作重心的转移

【答案】B

【解析】

【详解】“《延安与八路军》以及《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的放映体现出抗战时期文化宣传的形式,这种形式主要是用文化宣传来增强民众抗日的力量,故B项正确。

延安地区并不是沦陷区,故A项错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已经建立,故C项错误。

材料中描述的抗战题材电影,并不能实现电影创作重心的转移,故D项错误。

20.毛泽东指出: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其中的转折点指

A.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毛泽东指出: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其中转折点指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正是蒋介石反革命统治二十年,是蒋介石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故C正确;1949年三大战役取得胜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时间不符合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排除AB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联系所学1947年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意义分析解答。

21.1947年11月,中共中央要求“在土地改革中,应将解放区政权,改组为人民代表会议政权”并具体规定“在乡村人民代表大会及政府委员会中,贫雇农、新中农应合占三分之二,旧中农及其他劳动分子应占三分之一”。

这一规定

A.巩固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B.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框架

C.表明解放战争即将转入战略反攻

D.顺应了革命形势发展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只涉及到农民,没有涉及工人,A错误;1954年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时间错误,排除;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开战略反攻的序幕,C错误;1947年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对解放区政权的民主化改造顺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故D正确。

22.马克思说:

“巴黎公社只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

”其实质含义是

A.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只在巴黎一个城市成熟

B.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C.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D.巴黎公社革命爆发的原因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巴黎公社。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认识到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时机还不成熟,此时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阶段,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是由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造成的,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巴黎公社革命具有偶然性和自发性,当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并不成熟,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无产阶级还没有能力推翻资产阶级;B选项是巴黎公社的意义,不能揭示“特殊条件下一个城市的起义”的题干主旨,错误;D选项错误,巴黎公社革命发生时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并不成熟,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生产关系尚未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3.英国广播公司(BBC)进行网上投票;评选世界近1000年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结果马克思最后胜出。

来自挪威的投票者科里森说:

“马克思启蒙了数以千计争取自由正义的人民,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

”这位投票者说:

“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是因为马克思

A.改造空想社会主义

B.发表《共产党宣言》

C.赞扬巴黎公社革命

D.指导第一国际的工作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评选世界近1000年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结果马克思最后胜出。

来自挪威的投票者科里森说:

“马克思启蒙了数以千计争取自由正义的人民,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的贡献,因此选B。

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知识,排除。

考点: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

24.列宁说:

“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

”这里的“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

A.俄国二月革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B.俄国十月革命,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C.采用新经济政策,恢复发展苏俄的经济

D.采用斯大林模式实现现代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工农力量的成倍增长使俄国具备了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条件是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走社会主义道路,而“西欧其他一切国家的方法”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故A项错误,B项正确;“采用新经济政策”“采用斯大林模式”都是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的措施,故CD错误。

25.1945年8月14日,蒋介石写给毛泽东的电文中提到:

“倭寇投降,……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国家大计……”为此中国共产党做出了积极回应,促成了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

此事件

A.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方针

B.促成了新中国成立

C.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D.消除了国内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蒋介石与蒋介石谈判共商民主建国策略,被称为重庆谈判,国共双方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此事件促成了国内和平民主建国方针,故A项正确。

新中国成立是1949年,故B项错误。

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是1947年,故C项错误。

重庆谈判不可能消除国共两党内部矛盾,故D项错误。

26.有位国家领导人曾经这样评价某次会议:

“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

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

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

”这次会议

A.制订了新中国的施政纲领

B.提出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

C.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D.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可知是第一届政协会议,第一届政协制定了《共同纲领》,这是新中国的施政纲领,故A正确;政协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提出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排除B;第一部宪法制定于1954年,不符合题意,排除C;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确立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不符合题意,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联系所学第一节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分析解答。

27.香港回归祖国两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发表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已死”。

香港回归十周年时,美国《财富》杂志又公开发表《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诚认错。

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美关系由对抗到正常化的转变

B.“一国两制”政策保障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C.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政策的首次实践

D.美国政府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失败

【答案】B

【解析】

材料由“香港已死”到《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标题变化说明香港回归后依然高度繁荣,说明“一国两制”政策保障了香港的繁荣稳定,故B项正确;中美关系由对抗到正常化的转变是1972年,时间不符合,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一国两制理论对于香港繁荣发展的作用,故C项错误;香港回归和美国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28.1990年台湾成立“国家统一委员会”,次年又提出了“国家统一纲领”,后经台湾当局行政部门会议讨论通过。

上述措施表明台湾当局

A.推动两岸“三通”

B.认同“一国两制”方案

C.坚持一个中国

D.积极响应“九二共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