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1 空气占据空间 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22832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1 空气占据空间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教材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1 空气占据空间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教材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1 空气占据空间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教材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1 空气占据空间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教材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1 空气占据空间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1 空气占据空间 教案.docx

《新教材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1 空气占据空间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1 空气占据空间 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1 空气占据空间 教案.docx

新教材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1空气占据空间教案

【新教材】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4.1空气占据空间教案

第四单元

流动的空气

1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分析】

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部分,具体是

主要概念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1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3.4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是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1课。

通过一年级《空气》单元找空气、观察空气的活动,学生已经认识了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存在于很多物体中,知道了空气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再来认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既是以前空气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又是对空气性质的新的认识,本课内容还会成为空气的用途、空气的流动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基础。

在知识上,学生认识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能用各种办法找到空气,认识了空气的基本性质,这些都是学生建立“空气占据空间”概念的学习基础。

但由于空气是看不见的物体,这种看不见的物体使学生无法觉察空气的变化,只能借助其他物体的帮助,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来认识,这给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带来一定困难。

因此,本课,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有结构材料的观察、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相互启发和交流,促进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概念的理解。

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有了两年多的科学课学习经历,观察、实验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都已具有一些基础。

因此,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实验材料的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继续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认知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原有认识出发,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挑起学生的矛盾认知,再通过典型事实的观察和分析,最终使学生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2.通过空气占据空间内容的研究,学生初步学会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初步具有根据事实进行猜想的科学能力,初步养成认真细致、独立思考的科学学习习惯。

3.通过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合作研究的快乐。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

气球、空塑料瓶、锥子、水槽、水、纸团、透明玻璃杯、去底且盖子扎孔的空塑料瓶、乒乓球。

(2)活动场地:

教室

【教学过程】

本课按照科学探究的主要要素进行组织: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搜集证据——得出结论——拓展活动。

一、提出问题

教师演示:

科学小魔术——瓶子里的气球怎么吹不大?

老师却吹得大?

生:

我们还小,力气小,所以吹不大。

生:

老师力气大。

生:

瓶子里空间小。

二、猜想假设

教师引领学生观察瓶子底部的小孔,并思考。

师:

怎么瓶子底部有小孔,瓶子里的气球就可以吹大了呢?

生:

瓶子里有空气。

生:

瓶子里空气能从小孔跑出来。

生:

我吹气球的时候,您一定把小孔悄悄堵住了,瓶子里空气出不来,我就吹不大气球了。

生:

肯定是这样,我也同意。

教师揭秘。

三、搜集证据

(一)小组实验1:

空气占据瓶子里的一部分空间。

师:

瓶子底部侧壁钻一个孔,再吹气球能吹大,思考原因,再将瓶子放入水中吹瓶子里的气球,观察发现随着瓶子里气球的变大,瓶子底部的小孔有气泡冒出,解释这是怎么回事?

小组实验操作,把观察到的现象就在学生活动手册13页上。

师:

这个实验中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情?

生:

我们看到,吹气球时,瓶子的小孔会有气泡冒出。

生:

我觉得气泡就是瓶子里的空气跑出来了。

(二)小组实验2:

不会湿的纸团。

师:

同学们认为瓶子里有空气,占着地儿,所以气球吹不大,瓶子扎孔后,空气可以从小孔跑出来了,瓶子里的空气就被气球挤了出来,在小孔处我们还看到了气泡。

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和味道、透明的气体,到底是不是这样的?

还不好说,需要我们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

师:

这是什么?

(一张纸),是干的还是湿的?

(干的)如果老师把这张纸放进水里会怎样?

(会湿)你有办法让纸放进水里也不湿吗?

生:

把纸表明涂蜡。

生:

把纸装入塑料袋中。

生:

把纸放进杯子里,再将杯子倒扣到水中。

师:

你是怎么想的?

生:

杯子里和瓶子里一样,也有空气,如果我们不让杯子里的空气跑出来就可以了。

这个实验我做过。

师帮助这名学生板前把实验做了一遍。

师:

用这种方法,纸确实没湿。

你想不想试一试?

你认为在做这个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纸要紧紧塞在杯子的底部;杯子竖直插入水中;杯子在水中静置10秒钟;再竖直着拿出杯子;擦净杯子边缘的水,看一看纸湿没湿。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给各组学生提供的杯子是不同的,有的组的杯子底部有洞、有的组的杯子底部没洞,学生实验后,发现有的组的纸湿了,有的组的纸没湿。

师:

有的组纸湿了,纸为什么会湿?

有的组纸没湿,纸怎么就不湿呢?

生:

我们组的杯子有个小洞,空气从洞里出来了,水就进去了,纸就湿了。

生:

我们组杯子没有洞,空气就呆在杯子里,占着杯子的空间,水进不去,所以纸没湿。

四、得出结论:

师:

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空间也被空气占有者?

生:

文具盒里的空间除了有文具外,还有空气。

师:

是不是可以这样描述:

文具盒里的空间除了被文具占有外,还被空气占有者。

生:

书包里的空间除了被书本占有外,还被空气占有者。

生:

教室里的空间除了被我们、桌椅等占有者,还被空气占有者。

生:

……

师小结:

空气占有者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五、拓展活动:

科学小魔术——听话的小球。

教师出示乒乓球和去底的塑料瓶。

师:

你们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乒乓球,把乒乓球放人水中,乒乓球会怎样?

(浮在水面上)如果老师用去底带盖的瓶子扣在乒乓球上,竖直压入水中,根据我们今天所做的实验和所学的知识,你认为乒乓球会在水中的什么位置?

说说你的理由。

生:

小球会在瓶子的顶部,因为乒乓球很轻,会在水中飘起来;

生:

小球会在瓶子的中间位置,因为水会进入瓶子,直到瓶子中的水位与瓶子外面的水位一样高,小球要浮在水面上,因此,小球会处在瓶子的中间位置;

生:

小球会在瓶子的底部,因为瓶子里有空气,空气占着瓶子里的空间,水进不去,小球就会落在水底。

师:

想不想试一试?

注意:

实验时请你把瓶子对着小球竖直压入水底,不能上下移动瓶子。

师:

你看到什么实验现象?

生:

小球沉在水底里。

师:

为什么小球会沉在水底?

生:

是空气占满了瓶子的空间,使小球沉在了水底。

师:

空气占满了瓶子的空间,就能使小球沉在水底,空气占满了杯子的空间,就能让纸不湿,那你能不能根据以上实验现象进一步猜想:

怎样让你的小球从水底跑到水的中间,或者跑到水面上来?

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

倾斜瓶子,把瓶子扎洞,松一松瓶子盖;

生:

用一根管子吸出瓶子里的空气

……

师:

一定要放出瓶子里面的一部分空气,让出一部分空间,水才能进去,小球才能上升;空气不让出空间,水就进不到瓶子里,小球就不会上升。

实验验证。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由于实验较多,所以一方面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得课堂秩序有些混乱,这也是实验课的一个教学组织方面的难点,需要有经验老师和专家的指点。

再有,即使是准备了丰富的实验,学生还是难以提出空间一词,最后还是由教师直接讲解完成的。

看来空间概念的抽象性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难度较大。

【总结点评】

1.精心设计有结构的实验材料

本课中,教师选取了三组典型的实验材料,第一组实验材料:

空塑料瓶、气球、锥子、水槽、水。

第二组实验材料:

两个塑料杯,一个底部有洞,另一个底部没有洞,将杯子竖直压入水中以后,有的组纸湿了,有的组纸没有湿,这个意外的结果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创设了一个引起疑问、聚焦问题的契机。

在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概念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第三组材料:

用去底的塑料瓶扣在浮于水面的乒乓球上,通过对现象的预测、实验与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然后,教师又提出要求:

想办法使小球浮在水中,浮到水面上来,学生既可以斜一斜杯子让空气跑出来,又可以拧开杯盖让空气跑出来,还可以用手压住瓶口放一部分空气出来………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放出一些空气,腾出一些空间,水才能进去。

从正反两个方面使学生很好地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含义,可见,实验材料的结构性,为学生科学概念的建立发挥了积极作用。

2.注重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本课,在学生建立科学概念的过程中,始终有一条思维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

课堂一开始瓶子里气球吹不大的原因的讨论,到纸湿没湿的实验现象的争论,再到瓶子和小球的实验现象的猜想与验证,最后到设计让小球到中间、到水面上来的方法………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这样层层深入的引导过程,很好的训练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连续性,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新教材】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1.1测量气温教案

第一单元

小小气象员

1测量气温

【教学分析】

《测量气温》是第一单元“小小气象员”的起始课,学生通过认识了解气温计,并学习使用气温计来测定气温的方法,分析一天中气温的变化,体会初步的数据处理。

教材第一部分用学生讨论图引入主题——气温。

关于气温你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科学素养。

第二部分活动分为观察和测量两个环节:

观察用于测定气温的工具——气温计,从气温计的结构、功能、单位、量程、刻度等了解如何使用气温计。

认识了气温计以后,学习如何正确地识读气温计,并通过测量气温的活动巩固。

第三部分为表达交流,学习初步统计数据的方法,将测量数据表绘制成图形,说明一天中白天的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本节课教学环节、活动都较多,期间还有长达一天的气温记录,还第一次出现了简单的数据分析,学生第一次需要绘制图表来处理数据,容量相对较大。

学生已经对于气温计不陌生,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过体验,但是有关气温计的具体结构、功能、单位量程等等都没有明确的概念。

同时,本节课是上科学课以来第一次出现测量数据并记录,第一次出现用图表的方式处理数据,这都是学生所没有经历过的。

综上,记录时间长、学生不熟悉,故本节课用两个课时来完成。

由于本节课需要记录户外气温数据,因此教师需要提前考虑好室外测温场地的选址,以及雨天的预备方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单位是摄氏度

2.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学习正确的识读温度计

3.学习使用气温计测量不同时段的气温,观察并测量有效的数据资料

4.能够根据数据资料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5.激发学生了解天气问题的好奇心、求知欲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

每组:

气温计

活动场地:

操场阴凉通风处

【教学过程】

1.引入

师:

同学们,你们觉得今天热吗?

生1:

热,出了一身的汗,当然热。

生2:

我看了天气预报,今天的气温有三十多度,非常热。

师:

三十多度指的是今天的?

生:

气温。

2.提出问题

师:

嗯,气温就是空气的冷热程度。

那关于气温你都知道什么?

你又有什么想知道的呢?

生1:

我知道气温可以用温度计测出来。

生2:

我想知道怎么来看温度计。

生3:

我想知道经常听到的摄氏度和度是不是一样的呢?

……

师:

原来大家都对温度计都很感兴趣呀,那我们这节课就先来看看温度计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怎么用。

3.观察

师:

温度计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玻璃管、玻璃泡、液柱、背板、刻度和单位。

它们都在哪儿呢?

我们比一比谁能自己仔仔细细地观察温度计,并且找到它们,接受挑战吗?

生:

接受!

师:

好,我们每个小组都有一个温度计可以用来观察,每人一张的记录单上印有温度计的示意图。

找到这几个结构,并且标注在图上的小朋友就是挑战成功啦!

注意:

温度计一定要轻拿轻放,如果有发现破裂的,要立即向老师报告,明白了吗?

生:

明白!

(学生开始观察活动,教师巡视,基本完成后收回温度计)

师:

有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他的发现吗?

生1:

(上台为大家介绍)我发现了背板是固定温度计的塑料板。

玻璃泡和玻璃管是连在一起的,中间有红色的液体就是液柱。

液柱是可以变化的,用手轻轻捂住玻璃泡,液柱就会升高。

刻度在温度计的一边,像尺子一样。

测量单位在最上面,好像有一个符号,但我不知道这个符号怎么念。

师:

说的真全面,还把自己的小发现和大家分享了,真棒!

还有谁要补充吗?

这个小符号谁认识?

生2:

这个符号就是度,但是它的大名叫摄氏度,我是看书知道的。

师:

你知道的真多!

表扬你!

左上角一个小圈,右边一个大写的C,这就是摄氏度的符号。

生3:

我还发现温度计的刻度和尺子不太一样,尺子的都是从零开始的。

温度计的刻度0在中间,前后都有数字。

生4:

我知道!

0以下就是零下多少多少度了,天气预报里常常这么讲。

师:

大家太厉害了!

是的,零的上面是零上某某摄氏度,但是我们一般可以省略“零上”不说,零以下就是零下某某摄氏度了,“零下”不能省略的。

全班同学这么快就完成老师的挑战了,那我再出两个附加题考考大家,这支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多少?

注意了,最上面和最下面的温度要怎么念呢?

生:

这个温度计最高可以测到40摄氏度,最低可以测到零下50摄氏度。

师:

真聪明,直接看最上和最下的温度数,就是这个温度计的测量范围。

那每一个小格子又代表什么呢?

生:

每一个小格子是1摄氏度,因为刚好10个小格子是10摄氏度!

师:

算得真快,很棒!

温度计有很多种,其中专门用来测量气温的温度计也叫气温计。

全面认识了温度计以后,我们用气温计去测测现在的气温吧。

4.活动

师:

测量之前老师有一个小提示,我们在读气温计的读数的时候,眼睛要平视红色的液面部分,才能读得准,明白了吗?

生:

明白!

师:

测量气温时,一般要选在室外没有阳光直射而且通风的地方,你们觉得学校哪里符合?

生1:

操场的大树下面。

师:

你们觉得可以吗?

生:

可以!

师:

好,我们每个小组拿一个气温计,5分钟的时间去测量今天的气温,一定要等气温计的液柱稳定了才可以读数的哦!

把你们测量后的数据记录下来。

还要注意安全!

(生测量当天气温)

师:

今天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生1:

今天的气温是31摄氏度,好热。

师:

你们同意吗?

生2:

我们测的是30摄氏度。

师:

诶?

怎么不一样呢?

生3:

可能是测的地方不太一样,温度有一点点差异,也有可能是有人读数的时候没有平视。

师:

说的真好!

这个小任务完成了,我们来个有挑战性的!

你想知道一天中什么时候最热吗?

打开记录册,明天带上你们的气温计,分别在5个不同的时间去同一个地点测一测校园的气温,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

(《测量气温》总共用了两个课时,以下为第2课时)

师:

上节课后大家都测了白天时校园中的气温了吗?

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他的观察记录呢?

生1:

我早上8点测的气温是26摄氏度,上午10点测的是28摄氏度,中午12点是30摄氏度,下午2点是32摄氏度,下午4点又回到了29摄氏度。

生2:

我早上8点测的气温是26摄氏度,上午10点测的是29摄氏度,中午12点是30摄氏度,下午2点是33摄氏度,下午4点又回到了30摄氏度。

师:

他们两个测的数据基本上一样,但是有些小小的差异,这是有可能出现的。

听过他们的数据后,有谁能飞快地告诉我,校园中白天的气温是怎么变化的吗?

生:

……忘记他们说的数字了,但我记得好像下午2点时气温最高。

师:

当我们听到或者看到一串数字的时候,我们很难听一遍或者看一遍就能知道这些数字代表了什么样的变化规律,所以我们需要把这些数字变成更好看的图表,这样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它们的变化规律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试一试如何把数字变成柱状图。

师:

(分发空白格子图)柱状图其实就是给数字换一种表示方法,不写数字,把数字数成小格子,一个个地摞起来,比如:

8点测到的气温是26度,我们就在8点的上方涂黑26个小格子来代表26摄氏度;十点的上方呢?

生:

我测的十点是28摄氏度,涂28个格子。

师:

非常好,要根据自己的测量数据去制图。

我们比一比谁做的图最清晰。

(学生绘图)

5.表达交流

师:

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做的柱状图呢?

生1:

这是我画的柱状图,我按照老师的要求把小格子都涂黑了,但是我发现这样不好看出是多少度,每次看都要再数格子,所以我在每个柱子的上面还标注了数字补充。

生2:

我涂格子的时候发现好累,所以我是用铅笔圈出了最外围的样子,我觉得也不影响,这样方便简单,很省时。

生3:

我发现看柱状图的时候只需要瞄一眼就能知道大致的变化规律了,比表格好看多了,我很喜欢柱状图。

生4:

我看到教材上有用线画成的图,所以我把我柱状图最上方的线条连起来了,我觉得我也会做这样画线的图了!

……

师:

大家太棒了!

画出了很多专属于自己的柱状图,那谁能结合自己的图表说一说,我们校园里白天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吗?

生:

从8点开始不断地上升,到了下午2点时是最热的,然后气温又慢慢降下来了。

师:

说的真清晰!

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1:

我有一点不同意,只是因为你两点去测了气温是最高的,可能最高的气温是1点的时候呢?

但是那会儿我们又没有测气温。

师:

那你认为应该如何改进他刚才的说法呢?

生1:

我认为应该说两点左右气温可能最高,这样比较合理。

师:

掌声送给他!

他不但关注到了数据的变化,还关注到了每个时间段内的变化,太棒了!

说的话也十分的严谨,真厉害!

师:

我们由于要上课,很难隔一点点时间就去测量一下气温的,所以,我们来看看科学家们的数据,他们有许多高级的仪器可以帮助他们测量得更细致、更精确。

师:

看这幅图,是我们市昨天24小时的气温变化图。

怎么不是柱状图?

谁能看懂?

它和柱状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

这个图没有柱,但是有像刚才那个同学在柱状图上连的线,我们想象一下线条的下面有柱子就可以啦!

师:

这种图就叫折线图,你可真厉害,都自己学会看折线图了!

其他同学听懂了吗?

谁能说说昨天我们市的气温是怎么变化的?

生1:

先降低,然后升高,然后降低。

生2:

我补充,是从0点开始降低到5点,然后升高到14点,然后一直降低到0点。

师:

嗯嗯,你加入了气温随时间的变化,很棒!

那你们觉得看这样的图和我们之前记录数据的表格比你更喜欢哪个呢?

生1:

我喜欢图,很好看。

生2:

我喜欢表格,好写不费事。

生3:

如果让我记录数据我喜欢表格,但是如果问我怎么变化的,我喜欢图更多。

师:

各类的图表是帮助我们分析数据的好帮手,今天我们认识了柱状图,以后我们还会认识更多能够帮助我们分析数据的好朋友的!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能够把握住本课的重难点:

认识气温计和对数据进行绘图分析上。

在引入环节,通过收集提问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完成单元探究目标。

在认识气温计的过程中,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让学生通过发现式的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听讲,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观察时的注意力也有明显提升。

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因为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绘图,所以花了大量时间,一步步地教学生绘制柱状图,踏踏实实地做好基本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总结点评】

本课教学中,教师能够准确的把握住学生的学情,在充分了解学生已知的部分后,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发现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

同时,本课时是小学科学阶段第一次出现数据记录表、数据分析图,教师极具耐心的为第一次尝试的学生给足时间,做足功夫,强化了数据记录、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几个非常重要的学生能力,从多角度鼓励学生分析、辨别几种数据处理的方式,极大的为之后的有关数据的处理打下良好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