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复习题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22112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复习题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复习题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复习题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复习题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复习题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复习题要.docx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复习题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复习题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复习题要.docx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复习题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复习题要

一、名词解释:

(5个,每3分,共15分)

1、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是指由资源的稀缺性和选择性引发的:

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的这三个基本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

其中资源配置的过程不仅是人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也是由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者四个环节都会涉及资源的稀缺性,选择性和配置问题,所以说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本质上也说资源配置的过程。

2、市场配置:

是指以市场和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

市场配置方式有三大特征:

(1)决策的分散化;

(2)资源流动和生产结构及规模的市场化;(3)资源和产品的分配竞争化(资源所有者收入的多少由要素的供求决定)。

(2分)  

3、宏观经济调控:

指政府站在国家的高度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调节和控制,是政府对国民经济实行的总体管理。

(2分)通过调控为微观经济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引导微观经济活动同宏观目标相衔接,最终达到整个国民经济得持续、快速、健康得发展。

4、市场经济:

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它是竞争性价格、市场供求、市场体系的一系列市场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5、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分)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分)

6、公共物品:

是指不是为社会上某些人或某团享有,而是为公众所享有的产品和服务,例如,国防保障、大规模的环境治理等。

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又是市场经济本身无力提供的,只能由政府来承担。

7、市场主体:

市场的参与者称为市场主体,即市场上从事各种交易活动的当事人,它包括自然人、家庭、企业、社团组织、政府、经济组织的法人。

市场主体以买者或卖者身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活动中不仅有买卖双方或供求双方的关系,还会有买方之间、卖方之间的关系。

8、产权制度:

是指既定产权关系下产权的组合、调节、保护的制度安排。

产权制度是对产权关系产权界定、产权经营和产权转让的法律确定。

产权制度至少应包含产权安排、产权结构安排和产权保护三项内容。

9、市场体系:

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具体地说,是商品市场(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相互依赖和作用的有机体系。

10、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及其它诸项困难时,向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或帮助而建立的一种社会制度。

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11、产权:

是财产权的简称,它是法定主体对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的总称。

排他性是产权的本质特征,即所有者不允许他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占有、使用或控制其拥有的财产。

12、劳动力市场:

是指劳动力就业、流动的场所、渠道和枢纽,它是劳动力的供求、职业中介机构、劳动力组织和管理机构、劳动力培训以及失业救济机构的总和。

13、新型工业化道路:

14、消费结构:

是指人们实际消费的消费资料和服务的种类及其比重。

消费结构表现为生存性消费、享受性消费、发展性消费各自所占的比重。

衡量消费结构状况的指标包括:

衣食住用行;生活环境;闲暇时间。

15、个体经济:

是指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并有劳动者个人及其家族成员直接支配和使用的经济形式。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体经济具有规模小、经营分散、工具简单,依靠手工领导等特点,所以它适合于生产社会化程度低,或者不具有社会化生产的部门和行业。

16、私营经济:

是指生产资料私人所有,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经济形式。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7、体制外改革:

是指在计划经济之外发展新的市场主导使其成为推动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动力之一。

在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实际过程中,体制外改革主要表现为:

产权制度的体制外改革,即允许在国有企业之外发展非国有企业;定价制度体制外改革,即允许一些新产品的自由竞价;市场组织的体制外改革,即允许计划分配体制之外发展出自由市场等等。

18、增量改革:

即在原有的计划经济系统内的一种改革方式,它不从资产存量的再配置上入手,而是着眼于让市场机制在资产增量上发挥作用,这样就会使增量部门不断扩大,计划经济的比重不断缩小。

具体做法是,允许国企或农民对完成政府承担的义务后的增量。

自主决定价格销售方式和利益分配,国企的工人可以采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即用计划经济中的企业与工人结合的“合约条件”对待老工人,而用“自由缔约”的新方式聘用新工人。

19、试验推广:

将市场化改革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地区、产业、甚至是企业)内,取得经验后才在更大范围乃至全国加以推广。

分析中国的经济改革大部分不是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每一项改革措施都是从较小范围开始的。

在改革试点取得一定成果并积累有关经验。

群众有了心理准备后,才加以推广。

由点及面,不断扩大其实行范围。

20、补贴改革:

要使不出现任何风险和社会动荡,就要使改革给所有的社会集团、社会阶层和全体公众都只带来好处而不带来任何坏处。

然而,不论多么高明的改革方案都不可能只带来好处,而不带来任何坏处,为了淡化改革风险,重要方法之一是:

实行补偿原则,当一种改革方案会给一部分经济人带来损失时,为了使这一改革能够较小阻力实行,中央或地方政府对改革受损有相应地给予补偿,这被称为补贴改革。

21、市场客体:

是指市场主体在市场活动中的交易对象,体现着市场交换中的经济关系,是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物质承担者。

它包括商品、劳动力、土地、技术、资金、信息等。

二、问答题(4个,每6分,共24分)

1、简述古典市场经济的特点?

①社会分工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生活生产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和生产社会化基础之上;(1分) 

②市场交换借助货币实现,独立的商业资产阶级出现;(1分) 

③信用关系逐渐扩大和发展;(1分) 

④生产要素没有完全社会化;(1分) 

⑤国家的经济职能还没有被认识到并提出来;(1分) 

⑥现代公司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1分) 

2、简述市场经济的三大基本条件?

(见书24-25页)

①市场选择和分散化决策。

资源配置主要不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指令,而是通过市场,由市场需求导向,这就是市场选择。

市场选择是由不同的市场主体根据各自的利益分散地作出的,这称为分散化决策;

②自愿交换和自愿合作。

市场中供求主体的自由选择和分散化决策是建立在自愿交换和自愿合作的基础上的。

自愿合作和自愿交换的动力是互利,一旦遭到破坏,市场选择和自由选择就成为一句空话。

自愿交换和合作依赖于经济契约关系和合同关系,毁约者和损人利己者都会受到市场或法律的惩罚和制裁;

③自利和互利的兼容。

市场中,每个人,每个企业都会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争取自身的最大利益。

企业和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最终达到互利或社会利益的实现,这是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的。

分工与交换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人们只有认识到了交换的结果会对交易双方有利,交换才有可能发生,反之,则没有人来交换了,所以相互信任,对商业道德的一致遵守是市场正常运行的保证。

3、比较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结构?

第一,市场经济的产权结构:

独立。

在各个独立的企业分别掌握资源和财产,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产权边界和利益边界都是十分清楚的;计划经济的产权结构:

统一。

由国家集中统一掌握资源和财产,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产权边界和利益边界都是十分模糊的。

第二,市场经济的动力结构:

经济利益和物质刺激,经济行为主体的收入与生产结果密切相连;计划经济的动力结构:

行政权力和精神激励。

经济行为主体的收入与生产结果分离。

 第三,市场经济的决策结构:

分散。

一切生产经营决策由企业自主决定;计划经济的决策结构:

集中。

一切生产经营决策由国家集中作出,向企业发出指令,然后由企业贯彻落实,结果由国家负责。

 

第四.市场经济的信息结构:

横向。

信息主要由市场横向传播和流动、接收,企业自由筛选和采纳;计划经济的信息结构:

纵向。

主要由政府自下而上收集信息,自上而下发布指令性信息。

4、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实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第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2分)

第二,是协调社会各方面经济利益的需要;(1分)

第三,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根本目标的需要;(1分)

第四,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1分)

第五,是解决市场失灵的需要。

(1分)

5、简述古典市场经济的局限性?

答:

①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失业和经济周期问题;(1.5分)

②市场机制在非完全竞争市场的作用有限;(1.5分)

③市场机制不能很好地解决经济外部性问题;(1.5分)

④市场或市场机制不能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

(1.5分)

6、为什么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答: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绝不是权宜之计,它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分)

第一,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1分)

第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1分)

第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公有制经济的改革;(1分)

第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分)

第五,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经营人才的成长。

(1分)

7、简述不成熟市场经济的共性?

答:

①市场机制的培育和作用不成熟;(1分)

②市场体系的发育不成熟;(1分)

③市场的法制秩序不成熟;(1分)

④市场竞争不成熟;(1分)

⑤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不成熟;(1分)

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文化、观念以及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不成熟。

(1分)

8、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答:

(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要求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1.5分)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1.5分)

(四)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9、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

答:

①市场社会保障收入手段使市场经济国家介入国民收入分配和调节经济运行得重要工具;(2分) 

②社会保障支出手段使国家用以调节市场经济得一个重要稳定器,其主要表现为:

第一,国家可以根据自身财力状况,以及国民经济运行形势,制定社会保障支出标准,实现调节社会总需求得目的,第二,社会保障支出手段得内在稳定器作用;(2分) 

③社会保障基金得投向使国家用以调节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

(2分) 

10、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答: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劳动生产创造的社会财富就归谁支配,社会财富的支配自然是按照有利于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利益为原则进行分配。

这就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奴隶主、封建主、资本家之所以富裕,而广大劳动者之所以贫穷的根源。

(2分)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劳动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社会财富按照劳动人民的利益进行分配,所以,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其结果必然是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

(2分)

共同富裕不等于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因为我国是一个经济底子薄弱,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同时实现,而必须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帮助和带动后福,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11、简述生产要素市场的构成?

答:

(一)金融市场(1.5分)①资金市场②证券市场

(二)劳动力市场(1.5分)

(三)资本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1.5分)

(四)房地产市场(1.5分)

12、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①生产要素商品化;   ②生产关系独立化;    ③经济联系市场化;(2分)   

 ④生产经营自由化;    ⑤追求盈亏最大化;    ⑥企业行为契约化;(2分)   

 ⑦保障事业社会化;    ⑧宏观调控间接化;(2分)

13、简述企业产权转让或产权交易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产权交易是实现企业间资产、股权、债权合理流动、有效利用和资源有效配置的途径。

有利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合理化;(1.5分) 

第二,产权交易是解决资产存量呆滞、增量资本不足、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有效途径;

第三,产权交易有利于资产的保值增殖,是资产变现,由实物形态转变为价值形态,收回原有投资重新投入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战略转换的形式;(1.5分) 

第四,产权交易使得不同部门、地区、企业的不同产权主体相互融合、分离、重组、混合,实现企业产权结构的多元化。

(1.5分)

 

三、辨析题(3个,每10分,共30分)

1、我国领导层和理论界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理论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

答;这个判断是错误的。

(2分)

我国的领导层、理论界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理论的认识,是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特别是伴随着近2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而不断地深化,这一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4分)

第一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近30年。

从总体上并没有超出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在整个理论界中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认为计划经济姓“社”,市场经济姓“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反映社会根本经济制度的对立的范畴。

(2分)

第二阶段。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召开之前。

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理论。

(2分)

第三阶段。

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召开之前。

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论。

(2分)

第四阶段。

从党的十三大召开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之前。

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理论。

(2分)

第五阶段。

以邓小平1992年春南方谈话为标志。

从根本上解决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彻底冲破了计划经济姓“社”,市场经济姓“资”的传统观念,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分)

2、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都是相同的。

答:

这个判断是错误的。

(2分)

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包括三种不同模式。

(2分)

第一种是盎格鲁撒克逊模式。

这种模式既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自由竞争理论,也是现代“新自由主义”的坚定推崇者和实践者。

美英是这种模式的代表,美国的自由竞争程度更高些。

这种模式在两个方面显示出极端的功能和状态:

一方面,它对于发掘人的潜能具有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它对于人又显得十分冷酷。

(2分)

第二种是莱茵模式。

这种模式在对待市场机制问题上与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是一致的,并同属于“新自由主义”,但它同时又兼容“奥尔多理念经济模型”,强调“有条不紊”的秩序,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其基本特征是自由竞争加社会政策。

一方面,不消弱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另一方面又推行从疾病、失业、养老到住宅保障以整套社会政策。

这种模式得到欧洲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接受。

(2分)

第三种是公司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也主张充分自由地竞争,但同时又总是处在政府或大公司的专制结构的指挥之下。

一方面,市场竞争是充分的,时常机制是完善的;另一方面,政府的力量又是强大的。

政府制定计划、产业政策、发展战略,并通过各种手段,强有力地引导着市场机制的运作方式。

同时,这种模式特别注重“人际的交流”和“人的情感”的培养。

日本是这方面的代表。

(2分)

3、在世界市场经济实践中,凡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建成了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

答;这个判断是错误的。

(2分)

在世界市场经济实践中,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有的建成了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有的国家还是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

(2分)

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包括:

西欧、北美诸国、日本、澳大利亚;亚洲“四小龙”、南美诸国等后发达国家和地区。

(3分)

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体制(原先就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但这种体制极不成熟和不完善,如,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非洲诸国);另一种是转轨的市场经济体制,即原先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如,中国、东欧、俄罗斯、独联体、越南、蒙古、古巴等国。

转轨的市场经济体制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同时转轨,二是经济体制转轨而政治体制未转轨。

(3分)

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答:

这个判断是错误的。

(2分)

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2分)

一方面,两者是统一的,按照效率优先原则来调节分配关系,就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一切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经济建设,从而可以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收入,为公平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物质条件;实行公平分配可以调动各种人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人们增加投入,提高效率。

(4分)

另一方面,效率与公平又是矛盾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个人占有的生产要素不同,竞争中的地位与机会也不同,因而投入及其产出的经济成果会有很大差别,这就会造成收入水平的差距,甚至出现收入高低悬殊。

因此,效率原则不会自然地实现社会公平,而且处理不当还会背离共同富裕原则。

(4分)

要正确解决上述矛盾,在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实现公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就必须完善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分配政策。

(4分)

5、既然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是特定历史条件的惟一选择,就没有必要进行改革。

答:

这个判断是错误的。

(2分)

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并不是由于经济条件具备应运而生的,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惟一选择。

这一方面决定了计划经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这种计划经济并非经济条件成熟而必然要求的资源配置方式,而是在经济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不得不作出的选择,这就注定了这种经济体制必然存在种种弊端。

(4分)

这种经济体制排斥市场调节,否定企业在市场种的经营自主权,不能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弊端表现在:

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

这就造成了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

正是由于实行计划经济所必须的经济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实行计划经济,这种经济体制不可能使得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因此,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4分)

6、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新古典经济学那里就有了产权的经济学范畴。

答:

这个判断是错误的。

(2分)

产权概念属于现代经济学范畴。

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新古典经济学都不涉及产权问题。

但现实世界的不完全竞争性、经济人的不完全理性、信息的不完全性、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外部经济等问题,使得现代经济学注意到产权问题对经济效率、资源有效配置、减少政府干预的重要性。

(6分)

现代经济学使用产权概念具有以下特点:

①注重产权的现实形式——产权的实际支配权,资产的实际控制权和占有权以及收益权和处置权;(2分)

②产权主体的泛化;(2分)

产权分析的定量化。

(2分)

可见,产权概念较之所有权概念,内容更宽泛、更具体,它主要回答资源配置主体在法律范围内可行使的各项权利。

(2分)

7、当前,在我国农村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答:

这个判断是错误的。

(2分)

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

建国以来,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建立了一些初步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保障人民生活安定,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都曾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它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它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保障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问题表现在:

(6分)

①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覆盖面小;(2分)

②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不尽合理,未能体现全社会的责任;(2分)

③农村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2分)

④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不够科学和规范。

(2分)

8、社会主义国家在建国初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从特定的时空条件上说,并非选择性错误,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惟一的选择。

答;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2分)

计划经济体制最早是在前苏联实行的,这种体制的最明显特征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决定权、社会经济运行的调节权、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的协调权,都集中在中央权力机构,中央权力机构通过制定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来实现这些权利。

(2分)

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是:

第一,为了抵制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反扑,保卫新生的政权,只能通过集中型的计划经济体制来实现;第二,为保证劳动人民必要的生活水平和劳动的权利,只能通过集中型的计划经济体制来实现;第三,党和国家领导核心的理论观点,基本上是否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是商品经济社会。

(3分)

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第一,搞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必然学习前苏联的经验;第二,经济基础薄弱,为了建立独立的工业化体系,只能通过集中型的计划经济体制来实现;第三,战争岁月集中统一的传统,自然地形成了集中型的计划经济;第四,受斯大林思想的影响。

(3分)

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在建国初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从特定的时空条件上说,并非选择性错误,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惟一的选择。

四、论述题(2个,16分、15分)

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

答:

第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得到根本性改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基本形成;(2分)

第二,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要素`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已形成较大规模,产权市场和企业家市场方兴未艾;(2分)

第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农业生产发展成就显著;(2分)

第四,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1分)

第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初步形成;

第六,宏观调控体系实现了从政府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

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金融体制改革迈出了决定性步伐;(2分)

第七,以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安全网”逐步建立起来。

住房商品化制度已基本形成;(2分)

第八,开放型经济基本形成。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浦东开发区、沿海开放口岸取得了巨大成就;(2分)

第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已初步建立;(1分)

第十,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年均GDP超过9%,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

2、怎样理解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在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基础上先富起来,是人民群众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答:

(一)“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客观必然型。

第一,从地区看,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第二,从企业看,一部分企业先富起来,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第三,从劳动者个人看,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既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结果,也是实行其它多种分配方式的结果。

(6分)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第一,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第二,要取缔非法收入;第三,要整顿不合理收入;第四,要调节过高收入;第五,要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5分)

(三)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

第一,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能起到示范作用;第二,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能起到帮助作用;第三,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能起到带动作用。

(5分)

3、试述《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必须做好的重要工作是什么?

答:

⑴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⑵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