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训练定时规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21457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训练定时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训练定时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训练定时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训练定时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训练定时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训练定时规范.docx

《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训练定时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训练定时规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训练定时规范.docx

全国版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训练定时规范

文言实词

(时间:

60分钟 分值:

87分)

题组一 基础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解析 C项,①使者,指媒人。

②随意,随便。

③④的确,实在。

A项,①口供,引申为“审讯”。

②辞谢。

③辞别,离开。

④应酬的言辞。

B项,①出嫁。

②适合、依照。

③享用,享受。

④到。

D项,①后退。

②连接。

③延请。

④自杀。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解析 D项,①负:

辜负,对不起。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D.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解析 A项,古义:

儿女亲家。

今义:

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B项,古义:

白茫茫的水气。

今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或9日。

C项,古义:

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重在父母兄弟。

今义: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主要指旁系亲属。

答案 D

4.解释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实词。

(14分)

(1)伐罪吊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大不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洒扫庭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聚讼纷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何患无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严惩不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克日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无所适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信手拈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童山秃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登峰造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无稽之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日薄西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尸位素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慰问 

(2)舍弃 (3)台阶 (4)争论 (5)担忧(6)宽恕,饶恕 (7)约定或限定 (8)到,去,归向 (9)随意 (10)秃的,没有草木的 (11)到达 (12)查考,考核 (13)迫近 (14)不做事情,空占职位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其曲中规

B.素善留侯张良

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D.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解析 A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弯曲的弧度。

其他三项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B项,与……友善。

C项,远离。

D项,整饰。

答案 A

6.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5分)

(1)冀得一归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须其力疲,乃可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拜见。

 

(2)不周道,疏漏。

 (3)等到。

(4)通“赈”,赈济。

 (5)通“债”,债务。

题组二 语段练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4分)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

至公也。

墨者有巨子腹

,居秦。

其子杀人,秦惠王令吏弗诛。

不许惠王,而遂杀之。

子,人之所私也。

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选出正确一项。

(1)至公也(  )

A.到达        B.极、最

C.至于D.导致

(2)忍所私以行大义(  )

A.忍耐B.容忍

C.对……狠心D.抑制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1)文中的“至公也”是评论尧、舜禅让的行为是天下最公正的。

此处的“至”表程度,是“极、最”的意思。

(2)“忍所私以行大义”的意思是墨学大师腹

忍痛杀掉自己的儿子来推行大义。

这里的“忍”是“忍痛”“对……狠心”的意思。

答案 

(1)B 

(2)C

【参考译文】

尧有十个儿子,但是不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不传位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禹:

他们最公正了。

墨家有个大师腹

,住在秦国。

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命令官吏不杀他。

没有答应秦惠王,就杀掉了自己的儿子。

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

用对自己的儿子狠心的方式来伸张大义,腹

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8.阅读下面文段,试找出其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义。

(3分)

建元六年,安国(指传主韩安国)为御史大夫。

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

大行王恢议曰:

“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

”安国曰:

“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

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

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

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于是上许和亲。

答: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答案 ①倍,通“背”,违背。

②罢,通“疲”,疲劳。

③敝,通“弊”,害处。

【参考译文】

建元六年,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

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皇上交由朝臣讨论。

大行王恢议论说:

“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

”韩安国说:

“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迁移如同群鸟飞翔,很难控制他们。

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土,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属于我们的百姓。

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况且强弩之末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

”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6分)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节选自《荀子·天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大天而思之

大:

尊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B.孰与物畜而制之

物:

把……当作物一样,名词作状语。

C.因物而多之

多:

与“少”相对,指数量多。

D.思物而物之

物:

把……当作物,名词的意动用法。

解析 C项,这里的“多”应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增多”。

答案 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孰与骋能而化之    骋:

施展。

B.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有:

掌握。

C.故错人而思天错:

错误。

D.则失万物之情情:

本性。

解析 C项,“错”与“思”相对,也应是一个动词,通“措”,放弃。

答案 C

【参考译文】

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畜养起来而控制它呢?

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

与其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而役使它呢?

与其依顺万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按着人的需要有所变化呢?

与其思慕万物而使它成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掉它呢?

与其希望万物能自然生长出来,哪里比得上掌握万物的生长规律呢?

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只寄希望于天,那就不能理解万物的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

10.解释下列文言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

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王公不答。

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鞠大失所望。

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

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

人或问其故,答曰:

“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

”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1)释褐为大理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杭州仁和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谢平昔奖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其职事甚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脱下粗布衣服 

(2)掌管 (3)往常 (4)督促

【参考译文】

鞠咏考中进士,他凭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

等到王化基做了杭州知府,鞠咏也被提拔,被朝廷封为大理评事,后任杭州仁和县知县。

鞠咏赴任前,先写了一封信和一首诗寄给王化基,以感谢王公往常对他的栽培奖进,(又说)这次在王公手下为官,能够以诗文往来同乐等内容。

王化基却没有给鞠咏回信。

鞠咏到任后,(王化基)并未给予他任何特别的礼遇,而考察督促鞠咏的政事却非常严格。

鞠咏大失所望。

从此不再奢望得到王公的额外关照,而是专心治理县事。

后来王化基入朝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他到职后首先推荐鞠咏。

有人问他原因,王化基回答说:

“鞠咏有才干,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

我所担心的是他气盛和骄傲,所以我才有意压制一下他这种情绪,以使他的品行更高尚。

”鞠咏听到这些话,才认识到王化基是真正的良师益友。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10分)

崔光,本名孝伯,字长仁,高祖赐名焉,东清河鄃人也。

慕容白曜之平三齐,光年十七,随父徙代。

家贫好学,昼耕夜诵,佣书以养父母。

光少有大度,喜怒不见于色。

有毁恶之者,必善言以报之,虽见诬谤,终不自申曲直。

皇兴初,有同郡二人并被掠为奴婢,后诣光求哀,光乃以二口赎免。

高祖闻而嘉之。

虽处机近,曾不留心文案,唯从容论议,参赞大政而已。

高祖每对群臣曰:

“以崔光之高才大量,若无意外咎谴,二十年后当作司空。

”其见重如是。

又从驾破陈显达。

世宗即位,除正侍中。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翻译)

(1)光少有大度,喜怒不见于色。

有毁恶之者,必善言以报之,虽见诬谤,终不自申曲直。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祖每对群臣曰:

“以崔光之高才大量,若无意外咎谴,二十年后当作司空。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崔光年少即显度量之大,喜怒哀乐均不见于表情。

有人诋毁侮辱他,崔光必定好言好语作为回报,即使被人诬骂毁谤,他也不自己申辩曲直。

(2)高祖经常对大臣们说:

“凭着崔光的高才大量,如没有意外的错误罪责,二十年后应该身任司空之职。

【参考译文】

崔光,本名孝伯,字长仁,名为高祖所赐,东清河鄃人。

慕容白曜平定三齐,崔光时年十七,随父迁往代州。

家中虽然贫困,但崔光好学,昼耕夜读,靠替人抄书来奉养父母。

崔光年少即显度量之大,喜怒哀乐均不见于表情。

有人诋毁侮辱他,崔光必定好言好语作为回报,即使被人诬骂毁谤,他也不自己申辩曲直。

皇兴初年,同郡有两人同时被掠去当奴婢,后来到崔光那里求救,崔光用另外二人把他们赎了出来。

高祖听说此事,十分称赞。

(崔光在朝)虽身处机近,却一向不大留心书面文案,只是行止从容,议论述说,替国家大政出谋划策而已。

高祖经常对大臣们说:

“凭着崔光的高才大量,如没有意外的错误罪责,二十年后应该身任司空之职。

”其受高祖器重,可见一斑。

后又跟随皇帝剿灭陈显达。

世宗即位,升为正侍中。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10分)

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祸乃不滋。

夫积爱成福,积怨成祸。

若痈疽之必溃也,所浼者多矣。

鲁季氏与郈氏斗鸡,郈氏介其鸡,而季氏为之金距。

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侵郈氏之宫而筑之,郈昭伯怒,伤之鲁昭公曰:

“祷于襄公之庙,舞者二人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

季氏之无道无上,久矣。

弗诛,必危社稷。

”公以告子家驹。

子家驹曰:

“季氏之得众,三家为一。

其德厚,其威强,君胡得之!

”昭公弗听,使郈昭伯将卒以攻之。

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

“无季氏,死亡无日矣。

”遂兴兵以救之。

郈昭伯不胜而死,鲁昭公出奔齐。

故祸之所从生者,始于鸡足;及其大也至于亡社稷。

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翻译)

(1)夫积爱成福,积怨成祸。

若痈疽之必溃也,所浼者多矣。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季氏之得众,三家为一。

其德厚,其威强,君胡得之!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祸之所从生者,始于鸡足;及其大也至于亡社稷。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积累仁爱则带来福祉,积聚怨恨则酿成祸患。

这就如同痈疽必然要溃烂,并污染很多地方一样。

(2)季氏家族深得民众支持,而且季氏三兄弟又联合成一体。

他们德高望重,实力强大,你君王又怎么对付得了!

(3)这场灾难的起因开始于斗鸡之类的小事,祸事闹大以后,竟然会导致国家灭亡。

【参考译文】

圣人谨小慎微,行为举动适合时宜,这样灾祸就不会产生。

积累仁爱则带来福祉,积聚怨恨则酿成祸患。

这就如同痈疽必然要溃烂,并污染很多地方一样。

鲁国的季氏和郈氏两家斗鸡,郈氏给鸡披上铠甲,而季氏则给鸡装上金属尖爪。

季氏的鸡斗输了,季平子非常恼火,便乘机侵占了郈家的宅院,还修建了房屋、围墙,郈昭伯怒气冲天,在鲁昭公面前攻击季平子:

“祭祀襄公庙堂时,季氏只用两人舞,其余的都去为季氏祖庙起舞了。

季氏大逆不道、目无君王的时间已很长了。

如不杀季平子,以后一定会危及国家利益。

”鲁昭公将郈昭伯的话告诉了子家驹。

子家驹说:

“季氏家族深得民众支持,而且季氏三兄弟又联合成一体,他们德高望重,实力强大,你君王又怎么对付得了!

”鲁昭公不听,硬派郈昭伯率军去攻打季氏。

仲孙氏和叔孙氏一起商量:

“如果没有季平子,我们两家不用多久就会灭亡。

”于是兴兵去救助季平子。

战争的结果是,郈昭伯战败被杀死,鲁昭公也为之出逃到齐国去避难。

这场灾难的起因开始于斗鸡之类的小事,祸事闹大以后,竟然会导致国家灭亡。

题组三 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19分)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

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

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

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

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

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

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

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

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

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

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

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

入为尚书仆射。

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

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

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

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

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妻每谏恢曰:

“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

”恢叹曰:

“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遂上疏谏曰:

“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

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

”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

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

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B.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C.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D.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解析 断句时应先初步了解语句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结构特点和语言标志,先断开容易理解的语句。

答案 A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疏是一种文体,是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

B.古汉语中拜、授、除表示授予、担任官职,擢、进、迁、乞骸骨都表示古代官员职务升迁。

C.“劾”意为揭发罪状,劾奏,向皇帝检举官吏的过失或罪行。

D.“万机”,指当政者处理的各种重要事务,现在仍在使用这个意思,如“日理万机”。

解析 B项,“迁”意为官职的调动,非专指“升职”;“乞骸骨”表示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答案 B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乐恢为人至孝。

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让县令动了恻隐之心,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C.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窦宪兄弟放纵,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故不与他们交往。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

乐恢还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解析 第三段,由“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可知,选项C,“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理解有误,意思说反了。

答案 C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他到了官府,(他)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界)人物交往。

(2)后来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杀,朋友中没有谁敢前往奔丧,只有乐恢为他服丧。

【参考译文】

乐恢字伯奇,是京城长陵人。

他的父亲是县里的小吏,得罪了县令,(县令)拘禁了他并要把他杀死。

乐恢当时十一岁,常常伏在官署门前昼夜不停地放声大哭。

县令听到之后,非常同情他,就放出了他的父亲。

长大后,乐恢喜好经学,跟随博士焦永学习。

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他到了官府,(他)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界)人物交往。

后来,焦永因事被劾查,其他弟子因为替焦永疏通关系被拘禁,乐恢保持自己的清白而不玷污法律,立志成为有名的儒生。

性情廉洁正直,孤高独立,那些品行不与自己相投合的人,即使尊贵也不肯与他们交往。

信阳侯暗中接近乐恢,多次送礼请乐恢,乐恢拒绝他,不予应答。

后来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杀,朋友中没有谁敢前往奔丧,只有乐恢为他服丧。

回来后,又做了功曹,推选、举荐从不偏袒,别人的请求、托付也从来没有接受。

同郡的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乐恢,后来(乐恢)举荐了杨政的儿子做了孝廉,从此乡里的人都归附他。

被征辟到司空牟融的府中,正赶上蜀郡太守第五伦代替牟融做司空,乐恢因为与第五伦是同乡,(乐恢)不肯留下来,在举荐了颍川杜安之后辞去官职。

许多人都称赞他的行为,接连几次征辟他,他都没有答应。

后来征召他做了议郎。

正赶上车骑将军窦宪要出征匈奴,乐恢多次上书谏争,朝廷称道他的忠心。

入朝为尚书仆射。

这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和窦宪关系密切,放纵家人胡作非为。

乐恢弹劾王调、李阜以及司隶校尉。

众多指责、荐举(的事实),令(他们)无法回答,无从逃避,显贵的外戚们非常厌恶他。

窦宪的弟弟夏阳侯窦瑰想要问候乐恢,乐恢谢绝了他,不与他交往。

窦宪兄弟两个行为放纵,又愤恨乐恢不依附自己。

妻子常常劝谏乐恢说:

“古人有用保全自身来躲避灾祸(的说法),你何必用自己的言论来招致别人的怨恨呢?

”乐恢慨叹地说:

“我怎么能够容忍朝廷中那些尸位素餐之人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