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心理学终教师资格考试.ppt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80817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教育心理学终教师资格考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终教师资格考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终教师资格考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终教师资格考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终教师资格考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教育心理学终教师资格考试.ppt

《幼儿教育心理学终教师资格考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教育心理学终教师资格考试.ppt(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教育心理学终教师资格考试.ppt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幼儿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教育与幼儿教育,1、教育: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也包括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企业培训等。

狭义指学校情境中的教育。

2、幼儿教育:

以幼儿为对象的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和非幼儿园教育。

最典型形式-幼儿园教育,二、研究对象,

(一)研究幼儿心理的形成与规律

(二)研究如何应用规律,三、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1.解释幼儿心理规律2.研究如何应用幼儿心理规律去设计教育教学活动,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幼儿健康成长的心理学原则。

第二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一、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原则,进行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时,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其中主要包括: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4.综合创造性原则5.教育性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从实际出发,来揭示教育过程中幼儿心理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发展性原则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幼儿的心理更是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

(三)实践性原则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教育实践的需要出发,研究的课题应来源于实践,研究过程要紧密结合实践,研究成果要接受实践检验、服务于实践。

(四)综合创造性原则幼儿教育心理学立足于创新,而不是因循守旧或盲从潮流。

(创新是衡量和评价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标准之一。

)(五)教育性原则任何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都不能出于研究的目的而有意地对幼儿的身心造成短期或长期的不良影响。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多种,比如观察法、访谈法、测量法、实验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等等。

鉴于幼儿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特点,主要学习较为实用的观察法和作品分析法。

(一)观察法1.含义: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应用感官或借助于科学的观察仪器(如录音笔、照相机、摄像机等),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研究对象的言行表现进行考察,然后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被观察者心理和行为活动的一种方法。

2.作用:

第一,有助于教师,深入地了解幼儿,进而客观的评价幼儿。

第二,有助于教师确定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教学计划。

3.观察的程序

(1)对观察结果的记录、描述。

(2)对观察结果的解释。

4.有效观察的条件

(1)做好观察的前期准备工作

(2)做好观察记录(3)消除观察误差,5.几种基本的观察形势

(1)轶事记录轶事记录是指选取意见最短的个别事件进行完整的记录。

(2)时间取样时间取样是指依据观察的目的,对幼儿在一定时间内的某种行为发生的频率进行观察与记录。

(3)事件取样事件取样是指对要考察的特定性为、时间进行观察记录,即等待所选定的行为出现时才做记录,不受时间的限制。

(4)核查表核查表即实现设计好的简便易行的记录表单,观察者观察到相应的行为时,就在相应的栏目。

表1-1幼儿相互影响的核查表,

(二)作品分析法,1.含义:

作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对儿童的活动作品,如绘画、日记、积木造型、玩具拼装或其他作品等,进行分析研究,以了解评定儿童身心发展的状况与特点的一种方法。

2.作用:

(1)通过对幼儿的活动作品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

(2)基于对幼儿作品的分析,可以制定出相应的改善或干预方案,以提高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或者矫正幼儿的身心疾患。

3.作品分析过程中的幼儿参与,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的一般概述,一、学习的定义,学习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表现出来。

二、学习的种类,

(一)从学习的内容来分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认知操作)3、态度与社会规范的学习,二、学习的种类,

(二)从学习的方式来分:

1、发现学习2、接受学习,四、人类学习的主要特点,

(一)人类学习的主要特点:

1、是有目的、自觉、积极主动的适应环境与改造环境,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2、能获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倍加丰富。

3、是以语言交际为中介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

(二)幼儿学习学习的主要特点1、活动游戏性2、直观操作性3、指导模仿性,第二节学习的基本理论,一、联结学习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前苏联生理学家、巴浦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刺激反应(理论)即SR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RS(理论)联结学习理论观点主张学习即某种刺激与某种反应之间建立联系、联结的过程,该过程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条件作用前,无条件刺激(食物),无条件反应(UCR)(唾液分泌),条件刺激(铃声),引起注意但无唾液分泌反应,条件刺激(铃声),无条件刺激(食物),无条件反应(唾液分泌),条件刺激(铃声),条件反应(唾液分泌),(多次重复)条件作用中,条件作用后,1,2,3,4,巴甫洛夫认为,由于铃声与食物相联系,狗听到铃声便会联想起食物,铃声也就成为食物的信号刺激。

这种联想的建立实际上是学习得来的。

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箱,斯金纳认为:

操作反应之后所得到的食物刺激是决定反应能否建立的关键。

强化物:

能够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称为强化物,强化与惩罚,正强化:

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

撤消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正惩罚:

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负惩罚:

撤消一个厌恶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操作性条件反射也称为强化理论,理论认为:

幼儿的各种学习行为的形成都基于外界的强化或鼓励。

典型的强化物:

食物、糖果、玩具、小红花等物质以及言语表扬、鼓励、社会认可等。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区别,它们的共同点在于:

(1)都十分强调强化的作用,不同的强化方式效果不同

(2)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依赖于强化。

它们的不同点在于:

(1)经典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刺激物十分明确,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刺激物不明确,一般认为是机体自身的一些因素促使机体操作动作的。

(2)经典条件反射中动物往往是被动接受刺激,而在形成操作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来达到目的。

(3)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刺激引起非条件反应,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非条件反应不是由强化刺激引起的,相反非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二、认知学习理论

(一)早期顿悟学习理论德国、心理学家、苛勒

(二)现代的认知学习理论代表人物:

皮亚杰、布鲁纳、奥苏伯尔等主要观点:

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是在已有认知发展的基础上进行。

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会学习。

认知学习理论观点:

认为强调学习的内部过程及认知结构的建立,强调个体的意识。

三、社会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人类的许多学习,尤其是社会行为方面的学习,不必事事亲身经历来获得直接经验,可以通过观察而获取替代性的间接经验。

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注意保持复现动机,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即个体主动建构和重构知识经验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学习新知识经验时,个体已有的知识、信念、个性、情感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其中。

强调有效的学习应该是个体自主、自愿参与的,与个体的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并与其他人相互合作的一种活动。

第三章幼儿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与体育,第一节运动技能与幼儿身心发展,一、运动技能及其分类1、含义是由有组织的、协调而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动,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

2、分类A、细微型运动技能与粗放型运动技能。

B、连续型运动技能与间断型运动技能。

C、闭合性运动技能与开放性运动技能。

D、徒手型运动技能与器械型运动技能。

二、运动技能的作用

(一)促进幼儿体格的健康发展

(二)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1、促进认知发展2、促进健康个性的发展,第二节幼儿运动技能的发展,一、粗放型运动技能发展二、细微型运动技能发展,第三节幼儿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一、定向阶段二、模仿阶段三、整合阶段四、熟练阶段一二阶段实际再现出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做出所看到的动作);二三阶段把个别动作结合成连贯动作的过程(个别动作一体化);三四阶段动作协调准确(完善化、自动化),第四节促进动作技能形成的体育措施,一、保教合一,科学养育幼儿。

二、创设条件,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合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示范与讲解

(二)练习(三)及时反馈与强化(四)设计并选用适宜的体育游戏的方法,第四章幼儿认知能力的形成规律与智育,第一节认知能力与智育,认知是全部认识过程的总称,又称认识,是智力活动的过程。

智力(智慧、智能)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由感知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基本要素构成的综合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能力指顺利完成一定活动的稳定的心理特质,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一、认知、智力与能力,二、认知、智力、能力与知识的关系

(一)认知与知识的关系

(二)智力与知识的关系(三)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三、智育,智育的目标:

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一)智育在幼儿发展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1、生理成熟为智育提供了可能性,2、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决定了智育的必要性,3、社会发展要求必须对幼儿进行智育,

(二)智育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1、智育有助于幼儿基本技能的形成,2、智育能够发展幼儿的智力,3、智育有助于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幼儿应形成的认知能力,一、一般认知能力二、具体认知能力1、社会领域方面2、科学领域方面3、语言领域方面,第三节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从知识的掌握入手来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这是最佳途径。

一、知识的领会

(一)感性认识阶段1.充分运用直观形式,形成感性认识2.利用感知规律,提高感知效果3.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增强理解能力

(二)理性认识阶段1.孤立地理解具体事物2.对事物的理解主要靠具体事物的表象3.对事物理解多属于直接理解,二、知识的巩固1.知识的识记识记的目的性及自觉程度识记方法的运用程度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识记材料的内容特性2.知识的保持3.知识的再认和回忆三、知识的应用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第四节智育的心理依据和有效措施,培养幼儿的求知兴趣培养幼儿的感知观察力培养幼儿注意力培养幼儿记忆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第五章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第一节社会规范的接受与品德,一、社会规范及其意义、作用

(一)社会规范的含义

(二)社会规范的意义与作用1.有助于幼儿树立正确是非观2.有助于幼儿社会化的顺利完成3.有助于幼儿将来健全人格的构建,二、社会规范的接受与品德

(一)社会规范的接受外部规则转化为内部行为准则行为要求转化为行为需要

(二)品德个体依据社会道德规范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第二节幼儿应接受的社会规范及应形成的规范行为,一、幼儿应接受的社会规范1、积极、健全的自我意识2、尊敬家人,带人热情有礼貌3、热爱老师和幼儿园,与同伴友爱互助4、热爱大自然,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二、幼儿应形成的规范行为1、与自我相关的规范行为2、与人际关系相关的规范行为3、与环境有关的规范行为4、与任务相关的规范行为,第三节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一、幼儿社会规范学习的有关理论1.皮亚杰(瑞士)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他律到自律2.柯尔伯格(美国)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二、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服从阶段1.盲目性2.被动性3.工具性4.情境性模仿阶段1.主动性2.模糊性3.次稳定性,第四节德育的心理依据及有效措施,一、讲明道理,提出要求二、参与活动、反复实践三、合理应用奖惩,强化规范行为四、营造良好环境,树立良好榜样五、培养健康情感,发挥幼儿的主体性,第六章幼儿美感的形成规律与美育,第一节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