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四圣心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20272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元御《四圣心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黄元御《四圣心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黄元御《四圣心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黄元御《四圣心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黄元御《四圣心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元御《四圣心源》.docx

《黄元御《四圣心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元御《四圣心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元御《四圣心源》.docx

黄元御《四圣心源》

黄元御《四圣心源》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是黄元御所有著作中水平最高的一本,顶峰之作,它的理论体系简单地讲就是一气周流。

黄元御一直强调本气为病,外邪和自身的正气是相对而言,对于疾病来讲,真正引起疾病的还是自身正气、本气为主,外邪是助缘、诱因而已。

《内经》里面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所以他是站在本气为病的根基上,都是从自身正气,本气为病的角度来论述。

本气,就是自身的正气,经常讲的一气周流,土枢四象。

中气为枢纽,左升右降。

《四圣心源》的第一章讲《天人解》,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来阐述。

讲病、论病、治病都是从自身正气的角度出发,而对外在邪气的阐述相对少一些。

所以用药、观点都是偏于温阳,反对苦寒,黄元御本身是圆融大家,即不推崇温阳,也不推崇温病派的苦寒伤阳,讲究运转中土,流通一气,人体的一气只要在流通就是一股阳气,所以一定要保护好这股阳气,不能过用苦寒。

在保护好这股阳气的基础上,这股阳气是有升有降的,所以他既有温通的药,也有凉降的药,滋阴助阳是并重。

很多人反映,用《四圣心源》的方子治病,有时效果不错,有时没有效果,不知什么原因。

实际上是对《四圣心源》理论体系了解地不够透彻。

因为黄元御主要是从本气为病、从自身正气这个角度,所以他的方子主要是调节自身正气的。

但是有时候有一些急性病,或者有一些郁结比较重的病,邪气比较重,需要去邪气的时候,单纯去扶正气,有时候病确实好得比较慢,甚至看不到效果。

是对黄元御的东西没有理解透。

所以有些疾病临床上需要先去邪气,但是去邪气的同时也始终要知道,他自身的正气还是在按黄元御的体系运转着,时刻要保护好它。

去邪气的前提是在正气能够支撑的基础上去邪气,一旦邪气去得差不多了,马上就要转过来辅助正气,一旦辅助正气,就是黄元御这一套东西,效果非常地好,立竿见影。

讲一个小案例。

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一直便秘,没有其他的病,就是年龄大了,经常一个多星期排不出大便,很痛苦。

去医院检查,医院说你这个宿便,都在肠子里面,自己下不来了,说如果再不处理就成肠梗阻了,建议手术治疗比较好。

老太太的子女都很孝顺,碰巧她儿子买《临证辨象》这本书,看到书里有一个小方子,就讲中土为病时,有调理中焦的一个小方子,是鲜姜、白寇、甘草,很简单的三味药。

她儿子认为老太太就是年龄大了中土运转无力,就说先试试,用这个扶助正气的小方子先试试,结果买了几包药,因为药量很小,就只有两三味药,总共只花了几块钱。

买回来就给老太太煮了让她慢慢喝,一天喝一付,量很小。

这样喝了几天呢,这个老太太感觉这个肚子慢慢的动起来了,最后说是到厕所去,很快就拉出来了,就跟石头掉下来一样,声音很大呀,而且从此之后,老太太慢慢的便秘这个毛病就好转了,不再有那么严重的便秘了。

自己灵活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所以临床治病,无非就是虚实正邪这两端。

任何药物,不管是扶正的还是驱邪,根本就在于你本身还有正气,如果本身正气不行了,用扶正的药也吸收不了,用驱邪的药邪气也排不出;本身正气还可以,选择是先驱邪还是先扶正,这是有技巧的,任何时候都离不开黄老先生的本气为病这个基础。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如果这个根本把握不住,包括用驱邪药物时,要顺着一气周流的方向找一个最佳的契入点,用这个驱邪的药物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不像经方,有时看准了用上马上立竿见影。

所以,很多人就算是一个门槛,一直没有迈过去。

黄元御写书时,主要是从自身正气的角度来阐述这个理论模型,讲天人合一。

打个比方,受凉感冒张仲景常用方--麻黄汤。

外感伤寒,麻黄汤解表发汗就好了,但黄元御的角度,他认为外感伤寒是有根基的,如果本身正气足够,可能不会伤寒,正因为你中阳较虚,土气较虚,正气较弱,所以才受凉没有抵抗住寒气。

所以黄元御治疗风寒感冒,认为不要忘了健中土,把中土运转开,中土土气强了,自己能升发,自己就好了。

那么按照这个思路,外感风寒感冒不用麻黄汤治疗,用理中汤,用黄芽汤来治疗,从临床上去验证,应该是没有效果,是不是黄元御说的就是错的呢?

不是的。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体质很弱的人,一旦受了风寒感冒,阳气很虚,直接用麻黄汤的话,可能把很虚的阳气全都散掉,可能会引起阳脱,会出现阳脱危症,是治不好的。

这时,黄元御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这时必须要顾及他的中土。

要运转中焦,把中土守住,这个感冒慢慢就好了。

这种情况比较少,但一旦碰到,就知道黄元御观点的重要性。

平常治病时,其实是忽视这个最基本的基础,就是病人的正气,中焦土气,还能转得动。

没有这个作为基础,什么药都是白搭。

所以当看到经方一剂见效,经方奇效如神时,不要去迷信经方。

要想想为什么,是病人本身体质还能够耐受这个经方的药力,还能够支持经方在这里发挥作用,这是问题关键所在。

忽视这个问题。

想当然的认为任何病人的正气都能支撑任何药物,病越重,用的药就应该越多,这是错误的。

再讲一个例子。

有一肾病的患者,病情比较重,有个朋友给他治疗,用的药刚开始量还比较小,发现效果不明显,慢慢的把药量加大,药量越大,得用化痰、利湿、温通,按说路子是对的,药量越大最后发现效果越差。

后来我跟他讲,久病体虚这个患者身体比较差,把药量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再慢慢用,方子不变,结果病人慢慢就好转了。

生命的根本在于一气还在周流。

治病的根本在于一气周流的时候还能够接受药物的引导,承受药物的作用。

刚才讲的麻黄汤里面的麻黄、杏仁、桂枝、甘草,甘草算是固中焦的,按黄元御的理论,这是固中焦的一味药。

如果碰到体质很壮的小伙子,风寒外感很重,甘草可以不用,他中土很盛,完全可以不用,直接麻黄、杏仁、桂枝可能也就好了。

相反碰到一个体质比较弱的,麻黄的量不能超过甘草的量,甘草必须得用。

体质比较好的可用麻黄的量多一些,甘草的量少一些;体质再弱一些的,老弱病残的,麻黄都不能用了,麻黄可能改成苏叶,改成薄荷,改成荆介,甚至,中土可能光用甘草还不行,还需要加点人参,这就变了,千变万化,经方并不是说不能变,经方也不是说拿到哪里都合适,经方也有它的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在哪里呢?

在正气这里,正气是强是弱,它的适用范围就在那里。

升则为阳,降则为阴。

概括讲,凡是偏升的、偏散的,就是阳;凡是偏降的、偏收的,就是阴。

往上走,往外散就是阳,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阴往下走,往里收,这种趋势,这叫阴。

它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那么这阴和阳,是两种变化的状态。

是一气的变化,天地之间的一气在变化,人体的一气也在变化。

这一气它在不停的升降浮沉,不停的演变,一会儿称为阴,一会儿成为阳,都是这一股气。

这一气,源头在哪里,清浊之间是为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这就是土生万物,把这股气,阴阳升降不停变化,不停地升降浮沉,这股气的源头在哪里,在中间啊,就是土气,土生万物。

地球上的土地养育万物,道理是一样的,人体也是这样。

人体对应脾胃,人体每天都要吃喝啊,脾胃是中土。

一天不吃饿得慌啊,中土这股气是中气,在里面循环,升降浮沉,循环往复,就形成了一体自身的一气周流。

所以这个中气,只是从位置上来讲它属于中气,还是这一气,还是人体这一气,只不过说呢,一气的源头在中间,是在脾胃这一块对人体来讲。

那么这股气,中土这股气,它往上升就成了生发之气,往下降就成了敛降之气。

我们根据它升降的不同,它在变化,根据它变化的不同,给它取了几个名字。

中土这一股气,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

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

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

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

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

这就是讲,这股气,它在升降周流,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往上升,这股气慢慢地就成了一股阳热之气,慢慢地上去就成了一股火气,由中气——平和之气变成了火热之气。

如果往下降,就由这股平和的中气变成寒凉之气。

把他升降的过程再细分一下,往上升,升了一半还没升上去给它取个名字叫木气。

木气是生发之气,它生发的力度很大,很有劲,就像一个小伙子,生发之气很强盛,但木气是偏温的,还不热,有股生气。

到了火气,已经大热,像到了夏天一样。

木气呢,像春天。

化火之后,再慢慢往上升,越来越热,成了热气,名字就叫火气。

然后这股火热之气慢慢降下来,慢慢又变凉,变凉这股气就叫金气。

这股金气慢慢继续往下降就变成了寒凉一股气,就叫水气。

这就是水火金木,是名四象。

实际上还是这股气,它只不过是升上去就成为一股温热之气,降下来就成为寒凉之气,它在变化的。

它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状态,所以有不同的名字。

实际上还是这一股气在变化,所以黄元御先生接下来就解释水火金木这四象,不过就是阴阳的升降,阴阳升降不过就是中间这一股气的浮沉。

分开而言就是水火金木四象,合起来说不过就是阴阳,再合起来说不过就是中气,一股气而已。

那么这个模型就是中医或者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所有的理念,你都可以按这个模型去解释,这就像中国传统的五行理论似的。

那么这个理论呢,它是符合于天象,符合于事理,也符合于人情,都是这个规律。

下面黄元御就从一年四季的角度把这个四象阐述了一下,在一年四季这个层面上,讲了一下这个四象是怎么变的。

一年春天时,万物生发,气温慢慢回暖,这就是木气生发。

而夏天时,天气炎热,慢慢的这股火热之气升极而收,慢慢的就变成秋天了;到了秋天,这股气就凉爽下来了,慢慢的万物开始藏起来了,这就是秋天的金气;到了冬天万物收藏,天寒地冻,收藏之气就成了水气。

这股气是中土之气,它是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有土气。

如果从这个四运之时,那么在六月,阳历来讲就是七月,相当于是夏秋之交,湿气,相当于我们说这个桑拿天,湿气最重的时候,那是中气。

土枢四象,四运五行,这就是黄远御先生从他理解的土枢四象的角度来讲的五行。

我们学中医都想学这个五行,木火土金水,实际上它不是平起平坐的四个名词,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土位于中间,土气斡旋,升降变化出这个木火金水。

它是一个整体,所以说这个五行非得说是五条路,不是这样的,它是一个整体。

所以这一节黄元御先生主要是从他个人的理解,从他理解的高度跟我们讲的这个中医,五行理论。

土枢四像,中间是土,是中土,是中土的一气;然后中土这一气,升降变化,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寒,热,温,凉,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四象,取个名字叫木,火,金,土。

这个模型,这个理论结构我们在这个军医版的《四圣心源》里面,封面,扉页,还有这个封底都有一个图,上面就是黄元御先生讲的土枢四像的模式图。

中间是己土戊土中土,己土上升变为木火之气,戊土右转变为金水之气,整个一气不停的周流,有这么一个图大家可以看一下。

我给加上两句话,左边那句话是“阴升为阳”,右边那句话是“阳降为阴”。

这两句话很多人念的时候不会念,左边那句话要从下往上念,按着它周流的那个方向去念,右边那句话是从上往下念,有些人不会念以为这两句话写错了,这两句话没写错。

这个模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式图,它是用一个非常简洁,统一的模式来阐释中医理论这个核心,就是天人合一、一气周流这个概念。

它更多地是讲中气的升降盈缩,一气周流这么一个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它从天人合一这么个角度,它是在很多层次上都存在的。

在人体来讲合于人体的五脏,脾胃在中土,肝气属木,心气属火,肺气属金,肾气属水,它就和五脏联系在一块了,这是从人体的角度来讲。

后面我们会经常提到关于人体这个土枢四象这个模式,是我们用的比较多的这么一个层面。

其他层面呢,黄元御先生在这个一年四季这个层面讲了土枢四像这个模型,包括后代包括彭子益先生,他学习了黄元御先生的《四圣心源》之后,写了这个《圆运动的古中医》里。

他也讲,也是在一年四季,结合二十四个节气讲得更细一些,也是讲土枢四象。

四象论,土枢四象,从一年,年周期的层面讲了讲他这个结构,跟这个是一样的。

那么其他的结构呢,还有没有其他的层次,也有。

你比方说我们如果从一个历史的角度来看,个个朝代的中气,兴衰中气,它也是有这个规律的。

当然我不是很懂历史,大家熟悉历史的可以自己去研究,看我这句话说的对不对,他都是符合这个规律的。

另外从运气的角度来讲,运气呢,运气的周期是六十年一甲子,六十年一个轮回,它这个是更大的一周期,也是按照土枢四象这个规律来讲的,从这个比较大的角度来讲。

如果从一个小的角度,从一个植物的生长,到它的衰老,也是有这么一个土枢四象有这么一个过程。

各种动物也有,小到一个细胞,如果学西医的,学细胞的生理,如果去研究一下,你会发现细胞的生理也是符合这个土枢四象,斡旋周流,它也有这个变化规律。

只不过西医,他没有这种意识,它可能是更多地从这个电解质、质子泵,从这个角度来讲的,实际上研究它的一些规律。

你要是把这些资料概括一下,我以前也做过一些初步的学习,了解了一下,也确实符合这个黄元御讲的土枢四象这个规律。

这里讲的是土枢四象,是五行。

实际上这个一气的变化,它是连续的,它并不是像四个台阶一样,一下从水到了木,从木一下到了火,火一下到了金,金一下就到了水。

它不是这样的,它是慢慢的变化,是一个的连续的过程,所以给它取名叫金木水火,实际上是便于描述、理解。

实际上没有水火金木,也没有中土,都是一气,浑然一体的一气在连续周流不已。

只不过在不同的地方状态不太一样,就是说一气周流这个变化,你看我在书上画图的时候,画的是这个圆啊,没有画成一步步的,圆就是这样连续的很均匀地在变化,所以我们把他分成四步,我们叫它四象,分成五十步我们叫他五十象,分成一百步就是一百象,都可以,它分的很细很细。

但是这个大象,有代表意义的,有转折点的就只有这四象。

比方说这个中土它要升了,刚刚升起的时候是水气,水中之火,这个水气升到什么时候成为木气。

这个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它是一个慢慢的过程。

如果从一天的角度来讲,半夜子时,子时阳动,这就是水气开始动了,开始升了。

到了清晨七八点钟的时候,这个时候太阳升起来了,天气就开始转暖了啊,这就是成了木气啊,这是从一天的角度。

你说从半夜一点是水气,到早上八点是木气,这中间三、四点是什么气,它是连续的。

大家要知道这四象就跟拐点一样,到木气的时候可能天就亮了,木气之前可能天还没亮,它是一个拐点。

但是,它的变化是连续的。

假设从温度的角度来讲,半夜零下十度,中午零上十度,秋天太阳出来的时候零度,它是一度一度在上升,连续变化。

对于一气周流的模式,一方面我们要知道,它是有一些大的象,很明显不一样的状态,有四象。

实际上我们也知道实际这四象是连在一块的,不是截然分开的,连续变化,不管是四象还是一象都是一气周流变化而已,这个变化是连续均匀的,很圆融地存在在,那么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后来给大家讲脉法的时候,就会给大家讲到连续性对学习脉象有多么重要。

如果你机械地认为只有这么四象,中间是土,外面是水火金木四象,只有五个东西,你看这中医也就可能学到死胡同去了,不是这样的。

这只是大概讲了这么一个模式,用土枢四象这个模型来概括、来描述这个变化的过程。

而真正的变化过程就是一气在不停的周流,很圆融地在周流,不停的变化。

阴升为阳,阳降为阴,中土斡旋,是这么一个过程,并没有截然不同的水火金木这么四块,它不能叫四块东西连在一起,它是一个整体,这一点要和大家交流清楚。

这样的话有一个什么好处呢,我们对这个模型、对这个一气周流就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我们在摸脉的时候,我们在用药的时候,我们在诊断疾病的时候,直接看到的是这一气,不是看的土枢四象,不是看的五个东西,看的是一个东西。

打个比方,就像一辆车在路上跑,你就看到一辆车,一会儿跑的快,一会儿跑的慢,不管跑到哪里你都能看到他,路上如果有十辆车在跑,你一会儿就看花眼了。

我们讲的这个五行,土枢四象就相当于五象了啊,它不是五个东西在跑,它就是一气在转,是一个东西,只是转到不同的地方他叫不同的名字而已。

那么有了这么一个概念,有了这么一个模式,我们在去下一步学习的时候,就简单很多,就轻松很多。

你就想着我就站在一个高高的立交桥上,看马路上跑的汽车,我就只看到一辆车,愿意看宝马看宝马、愿意看奔驰看奔驰,一看就一辆车,不管它跑到哪里你都盯着它,这样它就跑不了了,它在哪你都能看的很准,你知道该怎么处理它。

所以这一点,是《四圣心源》这一本书最重要的一点,它讲了天地之间阴阳变化的规律,清升浊降。

那么这个清升浊降这个过程,黄元御先生把它总结成土枢四象这个模式。

这一股气由中土出发,升则为木火降则为金水,中土作为它作为一气的相当于是后天的来源,斡旋不已,不停地升降,维持着这一气的周流,这是他讲的一气周流这个模式。

讲得一气周流这个模式呢,它是连续、圆融、浑然一体的这么个模式,不是分成五块。

并且这个模式适用于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所有的这个变化的东西事物都适用这个规律。

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物,都可以去验证一下,看有没有这个规律。

大家学的时候要学灵活,学以致用,你现在就可以拿着这个理论去用,去判断。

一个人一生的运程,他也是有这个规律的。

更多的我讲是要从气的这层次去判断,不要从有形的这个形体去判断。

气这个层次就是一个无形的变化规律相当于是,这个气对人体而言是正气,对天地而言是天地正气。

所以,我说《天人解》主要是从生理的角度来讲一些基础理论,因为《四圣心源》这本书的理论核心就是这个一气周流,所以《阴阳变化》这一小节主要是讲了这个模型。

我们今天就主要讲这个理论模型,讲这一小节,别的不讲。

强调的重点就是,一个就是一气周流这个规律存在的层次是在气的层次,不是其他的层次。

无形之气,所有事情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气,气聚而有形,是《内经》讲的。

我们看到所谓有形的东西,都是无形之气演变而来的。

所以内因决定变化的规律,现在科学研究很多东西,他研究的原子、电子、分子、基因,他们也在找这个源头。

但是他还是没有找到这个真正的源头,真正的源头是什么,是看不见的一气,你就是研究到电子、研究到原子,它还是这个有形的东西。

所以现在科学的有些东西,看着貌似很高深,实际上他离事物的源头还差得远。

中国的传统文化直接从无形之气这个高度,这个高度已经远远超过目前一般科学的高度了,所以它对很多事物概况出来的规律,应该说是层面更高一些,更科学一些。

所以我们学得这个一气周流,它是研究事物包括疾病还有身体的变化规律,它是从这个气,从无形之气,从一气的这个层面来研究的。

我们知道他这个理论的高度在哪,在一气这个高度,在一气这个层面上,这是第一,要学习的第一点,这个要搞清楚。

第二点就是,一气周流模型是中土的一气——中气,升降周流,升则化火,降则化水,升降往复,不停变化,从而形成一气周流,它的变化规律、变化模式就是这样的。

用土枢四象,用五种象五个状态来简单概括这种变化规律,但同时我们也要知道它并不是分成截然不同的四个阶段,本质还是一体的,是一个连续的浑然一体的周流变化。

在各个层次上都存在,在一年的层面上,一天的层面上,在一个人的层面上,在历史的层面上,什么时候都是存在这种规律的。

放之四海而皆准,用佛法的角度来讲,三千大千世界,它也是有这种成住坏空的这个规律,这个规律实际上也是土枢四象的模式,也是这个规律,是一样的。

所以,黄元御提出的一气周流的模式,他是从中医的经典理论里面提炼出来的,用自己的体会把它很精练很通俗地表达出来,便于我们这后人来学习,但它适用的范围并不仅仅是医学是中医,它适用于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适用于天地之道。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

《天人解》第一卷,就是讲了一气周流的结构--中土斡旋、土枢四象、一气周流。

第二小节,《五行生克》。

什么叫五行呢?

中土斡旋,土枢四象,这个中土升降斡旋演变成水、木、火、金四象。

中医讲的传统的五行,实际上,并不是天然的五块,是一个整体,也是一气的不同的变化,实际上它就是一行,就是一气。

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

所以这五行相生。

相克实际上是,木气不能升得太过,升得太过降不下来,所以要金克木要降下来。

一气周流,气来源于中土,是斡旋升降的,所以,在外面四象的根源在中土。

中气足,说话就很有力量,外面这个四象周流通畅。

所以,升到一定的程度,还能降下来,木气升发,变为火气,火气那就到顶了,不能往上升了呀,就是开始往下降,慢慢变演变成金气,往下敛降。

能降下来就在于中土之气。

升也罢,降也罢,始终离不开土气。

没有中土这个基础,无从谈上生、克。

所以要知道升降、相克的根源在中土,具体实现是在外周脏腑。

比方如肺气,主降,如果没有肺气,没有肺经这股气,它也降不下来。

不管是相生还是相克,根基是中土,具体实现这个功能的,要靠四象,靠五脏各自的功能来顺序实现这些功能,相辅相成,互不可缺。

在治病的时候,会遇到不升的时候,也会遇到不降的时候,有时候不能单纯去升,单纯去降,要考虑到中土的虚实,要考虑到斡旋中土,否则单纯升降有时候没有效果。

如果说,单纯的虚症,没有很多的郁结的话,《四圣心源》的原方,效果会很好,跟经方一样也是其效如神。

如果会灵活运用的话,黄元御的方子都是经方,效果非常好。

下节是《脏腑生成》,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然后心火生中土,中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

脾土,就是己土,胃土就是戊土,己土左转,戊土右降;气血就随着在一身周流开来。

所谓木火之气往上升,实际上就是脾土的气往上升。

外在的表现,从中焦周流出来,就是木火之气,同时戊土,戊土这股气它往下降,它实际上表现出来就是肺金和肾水这股收藏之气,这是从人体五脏的角度阐述。

从人体的内部讲一气周流,主要是从气的层面。

有时是从神的层面,神比气的层面更高一些,是从无形的角度。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这个气,会意一样,讲究这个神气。

下节是《气血本源》,讲气和血,血为阴,气为阳,阴升为阳,所以血是温升的;气是凉降的。

肝主血,肺主气,气血都是从中焦化生而来。

后天的饮食,中焦消磨,化为气血。

气血也是相对而言,气血也都是一气的不同形式。

由阴出阳的时候就是由血变成气,由阳入阴的时候它就会由气变成血,气血也不是截然分开的。

可以相互化生的,也是一气的不同形式。

所以讲肝血就是往上升的,由下往上,往上升;肺气就是往下降。

血升为阳变成气,气降为阴变为血,都是来源于中土的化生,中土脾胃化生气血。

脾土主升,所以就主生血,胃土主降,所以主生气。

实际上一个人血虚的时候,补血的同时要温运中土,加强左路升的力量,就是说血虚的人左脉都是偏细、偏虚的,要养血养阴的时候,还是要从中土的角度来给运中土,通过中土的化原来补。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气虚的时候,右脉,特别是右寸脉肺脉都是偏虚的,摸着比较软。

那么补气的时候也要注意给他运中土,中土运转有力,可以消磨水谷,化生气血的时候,气血自己就补上来了,所以补中益气汤是很好的方子,运中焦。

下节是《精神化生》,从气血的角度来讲,从神气的角度,神气发于心。

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肾藏精。

肾精之气,源于肺的阴魄,这是从精神层面来讲。

肾精上升,下焦发动演变成肝木的阳魂,由阴出阳,就是魂,魂魄的魂;再往上升,就演变成心神,心神在中土,中土是脾藏意,在中土的吸引斡旋下,会演变成肺的阴魄,肺藏魄;继续往下降,变成这个肾藏精,肾的精。

这是从精神层面来讲。

肝木,在精神层面是魂的层面,从外在表象,人的精神面貌、神情,可以看得出来的。

《形体结聚》,讲得更具体。

前面讲五脏,讲五脏的神气,现在讲五脏跟人体各部位很细微的东西,爪甲毛窍具体的组织结构,是《内经》的东西。

肝主筋,其容爪,其色青,其味酸等等。

《内经》讲:

气聚而有形,人体之气聚在一起就成形了,聚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形。

木气它聚结在内脏这个层面,它就是肝;聚结在外周爪甲它就是手指甲、身上的筋。

还是这股木气,在演变的过程当中,会慢慢的由无形之气演变成有形之体。

外在的指节毛窍,外在的爪甲毛发是内外相应的。

所以,看一个人的指甲,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肝气的好坏,看一个人的头发能看到一个人的肾气的好坏,一看这个人白头发,肯定是肾气不足。

所以气是由内到外,都是相应的。

假设不能感受到一气周流,那就靠看

靠望诊,看这个人的外在表现,跟内在的脏腑是相对应的:

头发反应肾气的问题,体表的毛发反应肺气的问题,身体肌肉的厚薄反映了中土的问题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