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20221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15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电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电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电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电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子教案.docx

《电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教案.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子教案.docx

电子教案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课程名称:

《语文基础》

(二)

任课教师:

文绿林

教学单位:

湖南幼专语文二组

 

课程教学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语文基础

(二)

总学时数

45

理论学时

45

实践学时

任课教师

文绿林

职称

语文讲师

授课对象

1311-1313班

授课时间

2014年上学期

教材分析

《语文基础》是最新版的全国三年制中专学前教师教育教材,本学期使用的是其中的第二册。

就总体而言,教材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具有高度的创新和开拓性。

在体例上,以章节为单元,在学习目标和要求、理论学习实践以及课后新阅读、思考志练习等方面进行完整设计,使学生的学习既具有阶段递进性又具有相对完整性。

此外,还安排了大量的案例以增强课程和教学的实践取向和学生的实践性体验。

考虑到专业教学的灵活性,教师在编定教学计划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力求发挥出教材使用的最大效益。

学情分析

本教材的学习对象是这期刚入学的学前教育专业三年制中专及五年制大专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从初中的毕业应试教育进入为培养未来幼儿师资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方法都有待逐步转换和完善。

因此,教学中应该把握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灵活教学。

教学中,多借助各种教学媒体,彩多种教学手段,力争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尤其不能忽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总体目标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参考书目

《语文基础》语文出版社林敬华骆绍华主编

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1

第一次作文(3)

2

《将进酒》(3)

3

《定风波》(3)

4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3)

5

/

参观见1周

6

《我的空中楼阁》(3)

7

第二次作文(3)

清明节假

8

对月(3)

9

《我的母亲》(3)

10

《永远的蝴蝶》(3)

11

第三次作文(3)

劳动节假

12

《五味》(3)

13

《莫高窟》(3)

14

《出师表》(3)

15

《第四次作文(3)

16

《陈情表》

(1)

端午节假

17

《陈情表》

(2)复习

18

期末总复习

19

考试、放假

20

注:

本学期除法定节假日及学生见习、考试等,实际授课时间为18周。

此教学进度安排可能会根据实际教学需要临时调整。

授课时间

第1周

课次

第1次

课题

作文指导一

授课方式

理论课(√)实践课()习题题()其它()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目标

1、搞好收心教育。

2、上好新学期第一堂课,激发学习兴趣。

3、提供范文参考,指导好第一次写作。

教学重点

写作要求及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

收心教育

教学方法

启发、点拨

教学准备

查找范文编制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二、三课时由生课堂完成写作)

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是我们新学期的第一堂课,也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崭新的开始。

经过了一个春节,相信大家更成熟、懂事了。

下面,我们就开始新学期的学习。

新授:

一、课前说话:

安排学生上台说话,可以以春节及个人的成长是话题。

(按计划次序)

学生自愿上台演说。

二、教师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说话进行点评,并提出新学期的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制定个人成长规划,并强调学习纪律要求。

三、收心教育:

在点评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新的学期提出新的学习目标,并强调学习纪

律要求。

四、作文指导:

在我们上学期考试作文的基础之上再加工,力求写出一篇较高水准的作文。

大家可以相互讨论,拟出写作提纲,也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的文字进行参考学习。

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认识,谨慎布局、立意,写出你内心真正想说的话。

要求:

我渴望

字迹工整,中心明确,5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我渴望

字迹工整,中心明确,500字以上。

教学后记

授课时间

第2周

课次

第1次

课题

《将进酒》

授课方式

理论课(√)实践课()习题题()其它()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本诗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

2、理解本诗中李白感情的复杂性。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把握本诗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

2.理解本诗中李白感情的复杂性。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4.体悟李白豪放的诗风。

教学难点

1、理解本诗中李白感情的复杂性。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方法

朗读、提问、讨论

教学准备

音乐、、视频、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4课时

导入:

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

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

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借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为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酒中八仙歌》)酒为液态食品,人称“水中之宝”,能满足人们的某些生理需要,但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不是“饿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

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

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

且沿用至今。

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

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

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

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

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

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

能就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新授:

一、作者介绍:

参见注解1。

二、诵读指导: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

诵读时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

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

“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

“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

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

节奏要逐渐加快。

“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

“天生”一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

“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

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

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

“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

“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

“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

“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

“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

三、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感悟:

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

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

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

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

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

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

②学生边读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

③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

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各层大意。

⑤练习背诵。

四、整体把握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

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两处用典:

(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

(2)陈王昔时宴平乐。

(语出曹植《名都赋》)

3.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

(1)感伤之情:

如“君不见”两句。

(2)欢乐之情:

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3)愤激之情:

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

(4)狂放之情:

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第二课时总第5课时

五、内容赏析

1.名句

名句一: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赏析: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早在春秋时代问世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记载;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

“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

”告诫世人:

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

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以及《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

《将进酒》一开篇,就把作者的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既描写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的伤感。

至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与作者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歌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名句二: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赏析:

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辞。

但在唐代,李白初进长安,确实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信心,这在他的《行路难》略有表现: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这首诗中,作者想“渡黄河”、“登泰山”,无奈巨冰塞川,大雪满山,要奔赴前程,可谓举步维艰啊。

但作者并没有心灰意冷,相反,他还从姜子牙(曾辅佐周文王)和伊尹(曾辅佐商汤)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行路虽然困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到那时便可“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是在公元744年写《行路难》,那年正是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时候,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

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尽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豪爽,暗藏忧愁。

名句三: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赏析:

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

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

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

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所表现: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

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吗?

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名句四: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赏析:

在《将进酒》中,李白像一个大哲学家,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哲学化的概括。

就是作者在“饮”与“名”的问题上作出的结论。

李白仿佛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上,指点古代圣贤的功过是非。

我们暂且不论他那“唯有饮者留其名”的高见带有多少历史依据,只说他与“陈王”的“深情厚意”。

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就提到“陈王”呢?

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

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

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

他对曹植情有独钟,大加赞赏,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

2.艺术手法:

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

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yǐng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

黄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

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

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

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

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

“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

诗人渐趋狂放。

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

“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

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

“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

“古来”两句亦属愤语。

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

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2)夸张的写法。

第三课时总第6课时

六、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一)讨论李白的饮酒

1.李白是“诗仙”,也是著名的“酒仙”。

李白一生不得志,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是他无奈的选择。

借酒解愁,酒酣赋诗,慷慨悲歌,抒发胸中郁闷,酒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2.列举李白的其他酒诗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把酒问月》“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

3.嗜酒反映着李白的失意人生,他为何会如此失意?

①生活不如意。

李白有“仙风”,也有“道骨”,但他首先是一个有喜怒哀乐悲恐惊的正常人,他不能没有惆怅。

②政治上的黑暗,怀才不遇的结果。

仕途坎坷,抱负难伸,使得他的心灵世界总是处于痛苦的境地,为了求得心理平衡,酒就成了李白的挚友。

(二)作业

参见课件PPT灯片,将上面的三个作业题抄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1)感伤之情:

如“君不见”两句。

(2)欢乐之情:

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3)愤激之情:

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

(4)狂放之情:

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教学后记

授课时间

第3周

课次

第1次

课题

定风波

授课方式

理论课(√)实践课()习题题()其它()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本词的创作背景。

2、深入正解作者超然的心境。

3、把握本词的艺术技法。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作者超然的心境。

2、分析本词的艺术技法。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心境。

2、背诵这首词。

教学方法

讨论、朗读、讲析

教学准备

音视频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7课时

导入: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历来被世人所称道,但是苏轼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不平,他的诗文前后有着鲜明变化的印迹。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首在黄州时期创作的词——《定风波》。

新授:

一、初读感知

听名家泛读,注意节奏和轻重缓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解读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时间:

1082年3月7号(农历);

地点:

沙湖道中;

人物:

同行、余

事件:

遇雨已而遂晴;

感觉:

狼狈不觉

整体感知:

词中哪几句体现了序中内容?

沙湖道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

同行皆狼狈——何妨吟啸且徐行。

余独不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已而遂晴——山头斜照却相迎。

译文: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

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

风雨,天晴,我无谓。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无丰五年(1082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

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

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然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

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观。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自然界中风雨阴晴变化莫测,不要管他,如果不在乎风风雨雨,也不必盼什么天晴了。

这就是“了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含义。

也是本词思想意义的深刻性之所在。

本词构思新巧,以微显巨,从遇雨之吟啸升华为人生之超旷,“风雨”意象面为人生灾难与厄运的象征。

全词见出词人对人生风雨表现出一种听任自然,不怕挫折,乐观旷达的旷达胸怀。

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第二课时总第8课时

三、内容讲解:

上片,写风雨中,踏雨吟啸,怡然自乐。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

雨骤风狂。

2)“徐行”且“吟啸”:

闲适、坦然的心态。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

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不妨“吟啸且徐行”了。

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

“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道出了苏轼的心境。

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

不妨去欣赏它。

人们都说,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那么如何才能善于发现呢?

不妨学学苏轼。

我们多数人都为外界的各种不顺心的事而烦恼,不妨去学着欣赏,大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其实悲剧的人生才有价值。

“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于“莫听”二字,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

“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

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

词人不在乎风雨,他在雨中吟诗,甚至脚步比以前还慢,潇洒中带些倔强。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事,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

作者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虽然轻便,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

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可能轻松的,这个“轻”字分明指心情轻松,它的实质用意只能是“无官一身轻”。

实际上,是以“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

词人认为以轻松旷达的心情面对“风雨”,那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这种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谁怕”起了强调作用。

以小见大:

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

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而“烟雨”则是江湖上烟波浩渺、斜风细雨的景象,一语双关,“烟雨”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更指人生的风雨,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

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

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得了什么?

表达了苏拭想退隐江湖、自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

“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见出自若、自信的胸襟。

我没有什么身外之物,下雨也只要有一蓑衣就行了,管你三七二十一。

燕子很轻盈才能飞的很敏捷。

风筝很轻,才能飞得很高。

人只有不被声名荣誉所累才能领悟人生真谛。

一个“任”字,表现出苏轼要坦然面对风雨的信心与决心。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们想像一下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

以苏轼的才学,治国安邦定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期间的政绩就是明证。

可是,他太正直太富有诗人气质了,禁不住有感便发,不平则鸣,结果总是得罪人。

他的诗文名冠一时,但他的五尺之躯却不见容于当权者。

无论是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他都照例不受欢迎。

他一生四十多年的做官生涯中,被一贬再贬,在一地居住从来不满三年。

我们可以看见,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荒野古道上,无休无止地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的情景。

“竹杖芒鞋轻胜马”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才旷达吗。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既然朝廷不给我兼济天下的机会。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初入庐山》诗)也图个清静逍遥,说到底。

谁不想逍遥自在的生活呢?

这才是人追求的最终生活境界。

读上片并思考:

苏轼靠什么来抵抗人生的狂风暴雨?

从某个词语中,看到了苏轼的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或者精神?

莫听——超然物外

何妨——镇定自若

谁怕——向风雨挑战的倔强

吟啸且徐行——潇洒闲适

人物形象: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下片是写风雨后,蓦然回首,云淡风清。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写雨过天晴、寒风吹拂、斜阳晚照的眼前景象。

刚才是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却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反而感觉微凉;山头夕阳又送来些许暖意。

作者在逆境中看到曙光,这就是他的旷达了。

但也隐隐地透露出作者在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更加清醒、晚境或尚有望等既达观而又复杂的心情。

这三句,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