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启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启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启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江苏省启东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阅读方面或者在写作方面,()。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
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的方面。
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
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掌握明月照着泉水或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沁人的意味,就体悟不到原文的妙处。
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
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
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
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有删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瞬息万变分离画龙点睛
B.瞬息万变分离点铁成金
C.变化莫测游离点铁成金
D.变化莫测游离画龙点睛
2.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B.我们必须有非锱铢必较不可的态度
C.字的难处在意义的不确定与难控制
D.字的难处在意义的如何确定与控制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或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沁人的意味,就失去了原文的妙处。
B.如果你不掌握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沁人的意味,就失去了原文的妙处。
C.你如果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沁人的意味,就体悟不到原文的妙处。
D.你如果不掌握明月照着泉水或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沁人的意味,就体悟不到原文的妙处。
4.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A.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提出,孔子给出的答案经常是不同的。
B.不同的答案往往会令学生无所适从,制造疑惑也是一种教育艺术。
C.孔子认为冉有和子路性格不同,冉有需要鼓励,子路需要约束。
D.公西华有惑即问,孔子耐心解答;弟子学得明白,老师教得清楚。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代既是墓志创作的鼎盛期,也是墓志文体的重要变革期。
唐代文学全面繁荣,多种文体均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为唐代墓志文体吸收其他文体之长提供了便利条件。
而墓志文体发展至初唐,逐渐固定为单一、程式化的叙述范式,内容多歌功颂德,浮泛空洞,实用性与叙事性有余而抒情性不足。
体式既定,难出新意,因而招致追求个性张扬、崇尚革新的唐代文人的强烈批判,激发出他们变革墓志文体的创新意识。
而唐代文人往往多体兼擅,亦是唐代墓志文体得以顺利完成自我更新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墓志虽也称颂逝者,抒发哀悼之情,但侧重叙述逝者的生平事迹;而哀祭文虽也追记逝者的生平,但偏重于述哀,抒情色彩更为浓厚。
唐代墓志文体多方借鉴了哀祭文悼亡述哀的抒情方式,使这一时期的墓志由传统的以叙述墓主生平事功为主,逐渐转变为叙述与抒情并重,极大地增强了墓志这一实用文体的情感张力。
此外,唐代墓志经常借用哀祭文擅长运用议论的手法,以宣泄沉痛的悼亡情感,激起读者的共鸣,增强艺术感染力,深化作品的情感内蕴。
无怪乎储欣盛赞韩愈《李元宾墓志铭》“铭词与《祭十二郎》相埒(等同),皆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虽然储欣此言仅是说明二文因采用同一修辞手法,而达到了近乎一致的艺术感染力,但这可作为唐代墓志借鉴哀祭文的有力证据。
唐代墓志作家在墓志撰写过程中,有意纠正六朝以来墓志创作逐渐千人一面、缺乏人物个性的弊端,往往借鉴史传的人物形象塑造、唐传奇事实性虚构之法。
墓志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传记,并非单纯的史实记录,它还需要表现传主的个性特征,彰显传主的精神风貌。
也就是说,除史实的真实之外,传记还可以带有某种程度的虚构的真实,亦即叙述的真实。
例如杜牧的《唐故进士龚轺墓志》,二鬼诱使龚轺坠马而亡的叙写,奇幻而多姿,极具戏剧效果。
墓志作为一种应用于丧葬活动的实用文体,不仅有记载墓主家世及生平经历的序文,而且也有颂扬墓主功业德行的铭文。
墓志的铭文部分一般采用四言韵语的形式对序文内容进行综括,以抒发伤悼之情。
但墓志发展至唐代,富于创新精神的墓志作家们丰富了铭文部分的变化,四言之外,三言、五言、七言、杂言、骚体均有,如《王氏殇女墓志》等,这无疑是对诗歌艺术体式的吸纳。
(选自李秀敏《唐代墓志铭:
风流难掩社稷功》),有删改)。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文学全面繁荣,各种文体均有长足发展,助推墓志创作走向鼎盛时期。
B.唐代墓志借鉴哀祭文中悼亡述哀的抒情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表达的情感张力。
C.唐代墓志作家不仅以史实记录的方式进行创作,也借鉴虚构法凸显人物个性。
D.唐墓志的铭文部分吸纳诗歌艺术的体式,出现了三言、五言、七言等多种形式。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在分析唐代墓志文体更新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时,主要从外部条件和作者素养两方面展开论述。
B.文章第二段,储欣盛赞韩愈《李元宾墓志铭》的铭词,他是为了证明“唐代墓志借鉴哀祭文”这一论点。
C.杜牧在《唐故进士龚轺墓志》中叙写二鬼诱使龚轺坠马而亡,这反映唐代墓志允许某种程度虚构的特点。
D.本文以唐代墓志铭对其他文体的借鉴为视角,分析唐代墓志演变,证明唐代是墓志创作发展的重要时期。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如果唐代文人不是多体兼擅,那么唐代墓志文体要得以顺利完成自我更新和发展就会出现动力不足问题。
B.在某种文体出现范式僵化、内容趋同后,同时代的文人如具备创新意识并有意纠正,可促使该文体改变。
C.唐代墓志作家为避免塑造人物时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创作时会努力做到史实的真实和叙述的真实兼备。
D.唐代墓志从以叙事为主到叙述与抒情并重的转变,增强了作品宣泄的沉痛的悼亡之情,激发了读者共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2017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
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
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
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
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
古语云:
“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
”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
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
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
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
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
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
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
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
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
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
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
箜篌、古筝、……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
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
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
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
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
”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
“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嘛还要200个剧种?
”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摘自《中国日报》)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文件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也明确要求逐步消除其中陈旧的表现形式。
B.网络直播平台表演的艺术形式要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因为这可以让观众看到更多的乐器。
C.田青委员明确反对将所有的戏剧改成流行音乐,认为传统艺术应该坚守本质,原汁原味地保持自己的基因。
D.三则材料所谈的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也有一个共同点,都比较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热点话题。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现代社会,运用好直播平台、综艺节目、发展文创产品等表达形式,可以让传统文化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B.从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可以明白传统文化只要找到新的落点,就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生机。
C.材料二介绍了一些传统艺术表演家借助网络直播平台,在观看人数和经济收入两方面均获得好回报的情况。
D.需要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的昆曲、古琴等,不要因为听众暂时没达到欣赏要求就自降格调地迎合。
10.传统文化在传承、发展中如何保持“内在的魂魄”?
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文:
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是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鬈垂下来。
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
他耍了四十年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
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
除了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以外,几年来没有什么创作。
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
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
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苏艾在楼下那间灯光暗淡的小屋子里找到了酒气扑人的贝尔曼。
角落里的画架上绷着一幅空白的画布,它在那儿静候杰作的落笔,已经有了二十五年。
她把琼珊的想法告诉了他,又说她多么担心,惟恐那个虚弱的像是枯叶一般的琼珊抓不住她同世界的微弱联系,真会撒手去世。
老贝尔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然,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什么话!
”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
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
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
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
唉,可怜的琼珊小姐。
”
“她病得很重,很虚弱,”苏艾说,“高烧烧得她疑神疑鬼,满脑袋都是稀奇古怪的念头。
好吧,贝尔曼先生,既然你不愿意替我当模特儿,我也不勉强了。
我认得你这个可恶的老——老贫嘴。
”
“你真女人气!
”贝尔曼嚷道,“谁说我不愿意来着?
走吧。
我跟你一起去。
我已经说了半天,愿意为你效劳。
天哪!
像琼珊小姐那样的好人实在不应该在这种地方害病。
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
天哪!
是啊。
”
他们上楼时,琼珊已经睡着了。
苏艾把窗帘拉到窗槛上,打手势让贝尔曼到另一间屋子里去。
他们在那儿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
接着,他们默默无言地对瞅了一会儿。
寒雨夹着雪花下个不停。
贝尔曼穿着一件蓝色的旧衬衫,坐在一口翻转过来权充岩石的铁锅上,扮作隐居的矿工。
……
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
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旧依附在茎上。
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
天色刚明的时候,狠心的琼珊又吩咐把窗帘拉上去。
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琼珊躺着对它看了很久。
然后她喊苏艾,苏艾正在煤气炉上搅动给琼珊喝的鸡汤。
“我真是个坏姑娘,苏艾,”琼珊说,“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
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
现在请你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再——等一下,先拿一面小镜子给我,用枕头替我垫垫高,我要坐起来看你煮东西。
”
一小时后,她说:
“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
下午,医生来了,他离去时,苏艾找了一个借口,跑到过道上。
“好的希望有了五成,”医生抓住苏艾瘦小的、颤抖的手说,“只要好好护理,你会胜利的。
现在我得去楼下看看另一个病人。
他姓贝尔曼——据我所知,也是搞艺术的。
也是肺炎。
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凶猛。
他可没有希望了,不过今天还是要把他送进医院,好让他舒服一些。
”
第二天,医生对苏艾说:
“她现在脱离危险了。
你赢啦。
现在只要营养和调理就行啦。
”
那天下午,苏艾跑到床边,琼珊靠在那儿,心满意足地在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肩巾,苏艾连枕头把她一把抱住。
“我有些话要告诉你,小东西。
”她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
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
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得要命。
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
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
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末了——看看窗外,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
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
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
(节选自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
乙文:
“慢性饥饿,医生是这样说的!
你要晓得,他是这样去做活的!
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
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
顾客可不愿等待呀。
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
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我愿意代他说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
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
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
”
“但是饿死——”
“这样说,也许有点儿夸张——但是我自己知道,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
你知道,我往往在旁边看着他。
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
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
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
他经常断炊。
他是个怪人。
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
(节选自高尔斯华绥《品质》)
11.下列对甲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关于黄昏时自然环境的描写,既表现了常春藤叶的顽强生命力,也反映了琼珊对生的希望,同时推动了情节发展。
B.小说中“狠心的琼珊又吩咐把窗帘拉上去”,反映了琼珊的矛盾心理,她既想看到这片叶子,但又怕看到它真的掉落。
C.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但小说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给读者留下想象的广阔空间,引起震撼效果。
D.文中画线的语言描写文字,表现了贝尔曼对琼珊的想法的不认同,刻画了他牢骚满腹、脾气暴躁而又冷漠的形象特点。
12.请分别理解甲、乙两文中加点词“杰作”和“怪人”的含义。
13.两篇选文均为小说的结尾,这样安排情节对表现主人公有何作用?
请做简析。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冬,晋文公卒。
庚辰,将殡于曲沃。
出绛,柩有声如牛。
卜偃使大夫拜,曰:
“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
“孟子!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公使谓之曰:
“尔何知!
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
“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
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
超乘者三百乘。
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
“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入险而脱。
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使皇武子辞焉,曰:
“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邑,若何?
”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日:
“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
“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纵敌,患生;违天,不祥。
必伐秦师!
”栾枝曰: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先轸曰: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吾闻之:
‘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遂发命,遽兴姜戎。
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
“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
公曰:
“夫人请之,吾舍之矣!
”先轸怒曰: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不顾而唾。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
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日:
“孤违赛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不替孟明,司:
“孤之过也,大夫何罪?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
(节选自《崤之战》)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B.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C.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D.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15.下列对文中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偃,古代对人的称谓,此处直称其姓名;在古代也有职业加名的称谓方式,如“庖丁”“弈秋”等。
B.乘韦,古代称四为“乘”,“韦”即熟牛皮,如“韦编三绝”中“韦”;“乘韦”意指四张熟牛皮。
C.衰绖,指丧服。
古人在丧服的胸前缀有麻布,名衰;围在头上的散麻绳为首绖,缠在腰间的为腰绖。
D.累臣,古代被拘囚于异国的臣子的自称。
“累”通“缧”,指捆绑犯人的绳子,这里有“拘囚”义。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谏穆公”“哭孟明”“哭送子”三个场景表现蹇叔谏劝穆公并意图阻止秦军的这次错误的军事行动。
B.在秦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秦扬郑。
作者否定了秦潜师袭郑的不义,肯定了郑国内部的团结、采取措施的果断。
C.本文善于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如蹇叔的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秦穆公的刚愎自用、知过能改等。
D.本文主要事件为“秦晋崤之战”,文章既详写了“崤之战”的前因“蹇叔论战”,又详写了战争的过程。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
(3)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答司马谏议书》)
评卷人
得分
四、诗歌鉴赏
福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涉江采芙蓉
佚名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庭中有奇树
佚名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
18.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涉江采芙蓉》中“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
B.《涉江采芙蓉》中女主人公将同心离居之人的痛苦准确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C.《庭中有奇树》中描绘了春天的庭院里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自然景象。
D.《庭中有奇树》中一个“盈”字暗示了主人公痴痴地手执花枝久久站在树下。
19.两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分别用什么举动表达情感?
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评卷人
得分
五、情景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