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掘金系列金脉12散文阅读之语言风格.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17196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掘金系列金脉12散文阅读之语言风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掘金系列金脉12散文阅读之语言风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掘金系列金脉12散文阅读之语言风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掘金系列金脉12散文阅读之语言风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掘金系列金脉12散文阅读之语言风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掘金系列金脉12散文阅读之语言风格.docx

《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掘金系列金脉12散文阅读之语言风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掘金系列金脉12散文阅读之语言风格.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掘金系列金脉12散文阅读之语言风格.docx

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掘金系列金脉12散文阅读之语言风格

散文阅读之语言风格

【考点掘金】

考点展示: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能力层级为探究F。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能力层级为探究F。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考点掘金:

金脉12:

散文阅读之语言风格

金脉13:

散文阅读之内容构思

金脉14:

散文阅读之表现手法

金脉15:

散文阅读之艺术形象

金脉16:

散文阅读之感情主旨

【金脉分布】

考向省市

17课标2

17京

17津

16京

16沪

16津

考向12:

语言风格

考向13:

内容构思

考向14:

表现手法

考向15:

艺术形象

考向16:

感情主旨

【考情预测】

从近两年高考的题目看,散文阅读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小说的考查重视程度是不相上下的,各省市考核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没有选择题,有的有,选择题以5选2的方式出现,考查的重点是内容构思、艺术手法和感情主旨,语言和形象也有广泛涉及。

由此可以预知,18年的高考,散文是仍是各省市考核的重点,特别是字17年开始,文学类和实用类变为必考,文学类只有小说和散文可选,所以必考其一,故理应尤为重视。

语言风格的题目主要是解释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和对句子进行赏析,句子的赏析又离不开艺术手法和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的考核,所以语言的揣摩的题目有时又是和其他的内容综合出现的。

【高考金脉】

真题:

【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挺拔之姿

朱以撒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

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

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

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

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

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

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

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

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

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

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

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

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

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

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

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

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

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

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

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

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

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

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

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

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

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

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

庾子山《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

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

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

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

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

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

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

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

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

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

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

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B.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郑板桥能循自然之道的风骨。

C.“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是说,每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

D.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E.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综合运用了记叙、说理、抒情等表达方式,谈古论今,托物言志,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

17.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

为什么?

(3分)

18.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

(5分)

19.(9分)

(1)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

(3分)

(2)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

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

(80字左右)(6分)

【答案】

16.(4分)BE

17.(3分)合乎题旨。

竹子虽外形扭曲,但仍具挺拔之质,象征着艰苦环境下顽强奋进的人生,深化了主旨。

18.(5分)①想象山野里竹子生机勃发,与城市里竹子的优雅纤细形成对比。

②赞美了竹子争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给读者更深广的思考空间。

③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增强了抒情性。

(从语言角度赏析也可得分)

19.(9分)

(1)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争先向上等。

(2)考生可以任取一点自由发挥。

【解析】

16.试题分析:

B项,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这一说法错误,原文是说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

推测他一定是离竹林很远,没能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

E项,文章没有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对乡村文化的眷恋”文中没有体现。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查,考查的方式基本有两种:

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

分析文意要先读懂文章,设误点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文本主旨理解题目“挺拔之姿”的含义,然后到文中去查看有关“扭曲的竹子”部分的文字描写,明确这“扭曲的竹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思考作者刻画这一形象的用意及作用,与文本题旨有无联系,那么有关它的描写是否合乎题旨就很明了了。

18.试题分析:

末段的文字写的是作者回到城里的所见所想,看到的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优雅而有骨感的纤纤细竹和古色古香的庭院,感慨日子过得小巧婉约。

又想象山野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向上生长,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的情形。

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竹子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另外末段写竹抒情也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

【名师点睛】赏析文章的句子或段落,首先要找出句子或段落在文本中的位置。

这一题目标很明确,即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答题时不仅要赏析段落的内容,还有分析它作为文本结尾段的作用,所以要结合文本主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解答。

19.试题分析:

竹子的精神气质在文本中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作者对竹子的描写中及作者自己对竹子所作的评价里,如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争先向上等,要一一从文本中筛选并概括,还要尽量答全面。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竹子的精神品质,除了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外,还考查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答题内容一定要积极乐观向上。

【名师点睛】这一题第一问比较简单,问“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这是对竹子形象的分析概括。

第二问要求考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考生只需选择竹子的某一种精神气质进行解读即可,但解答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并且有一定的字数要求,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获得高分。

【掘金技巧】

一般地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诠释的规范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的义项。

所谓“重点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地位和作用想比较而言的。

一、散文阅读中重要把握以下三类词:

1.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在文章中。

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或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

不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2.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

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的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不理解它,就可以说没有读懂文章。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几乎年年必考。

更重要的是,筛选文化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章重要句子的把握。

句子的含意有基本含意和深层含意之别。

句子的基本含意即表层意义,这往往不难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如哲理意义、隐喻(象征、比喻、双关、感情)意义,这样的句子须在总揽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理解。

1.哲理意义

哲理意义是指文中简练的警句所表现出来的深刻含义。

他们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显示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

分析句子哲理,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句子所在文段的语言环境,即该警句产生的土壤。

2.隐喻意义

隐喻意义就是作者使用比喻、象征、双关等手法二产生的临时含义。

分析句子的隐喻意义必须抓住喻体、象征体与本体的关系来判断和整合。

三、分析分析特殊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文章的材料是按照一定思路组成的,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体现。

而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的重点句段,如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段,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段。

高考考查结构和思路的题目不少就是考查首尾句段、过渡句段等特殊句段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1.理解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要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

首句:

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以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以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奠定文章感情基调,激发兴趣,引起思考等作用。

过渡句:

文章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

段尾句:

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括全文、深化主题、启人思索、言尽意远等。

2.理解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要注意段落的位置。

首段:

开篇点题、总括全文、点明题旨、奠定感情基调;引出下文、与下文对比、为后文做铺垫;铺垫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气氛;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强烈的抒情作用。

末段:

总结全文、深化中心、点明题旨、呼应开头;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思考;暗示主题、强化感情。

中间段:

承上启下,结构上过渡,表达上衬托(正衬和反衬),内容上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照应前文。

【名师挖宝】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技巧

1.结合词语具体语境。

推断确定在文中的不同含义。

2.对全文全局的整体把握。

特别强调情感基调。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临时意义。

4.理解指代词的含义。

如“这个,那些,此,某”等。

5.抓住文中相关的暗示,理解词语。

包括题目、注释、题干等。

二、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义和作用的方法

(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含义。

(2)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

句子字文中的位置至关重要,做题时应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

(3)从分析句子的表达入手。

此法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带有赏析性质,需要还原修辞义或者揭示警策义或者表明双关义。

(4)不要人为地拔高。

这是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

这种强加性通常是因为不从句子识记出发,而是把一些不着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文词往上加。

(5)要学会多角度理解文章中的有些句子。

他的组合因素复杂,甚至是多侧面的综合体,所以理解的角度不能是单一的。

【小试身手】

【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

(18分)

湖殇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

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旷远。

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种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

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

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

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多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

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

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

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

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

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段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

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⑪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

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

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

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⑫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⑬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

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⑭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⑮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有删改)

7.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3分)

8.作者描绘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9.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⑪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

(4分)

10.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

(3分)

11.以第⑫~⑮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5分)

【答案】

7.答案示例:

第①段用“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来比喻“站在干涸的湖底”,表现出痛感的切身、剧烈;用“骨头”突出湖的干涸;骨头是身体的一部分,隐含湖与人不可分割的意思。

这一比喻贴切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8.以记忆中艾比湖难以忘怀的美丽来反衬现实中艾比湖的残败,表达痛惜之情。

9.答案示例:

在抒情散文中列举数据和年份,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湖泊消失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地域之集中,更好地抒发了作者痛苦无奈的情感,也能给读者触目惊心的感觉。

10.答案示例:

题目中的“湖”不仅指艾比湖,还指向众多境遇相似的湖;“殇”为非正常死亡,隐含了作者悲伤、担忧、谴责等复杂情感。

11.答案示例一:

作品善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描绘四幅图画,既有形象的美感,也有形式的美感;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贴切而富有创造性。

这些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答案示例二:

作品多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

以上这些与作者的强烈情感是一致的。

但我认为写文章不应满足于个人情感的宣泄。

本文在遣词造句中情感注入过多过浓,未加沉淀节制,给人泛滥甚至虚假的感觉,降低了作品的感染力。

【解析】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关于修辞的题目。

答题时要紧扣题干中“贴切形象,表现力强”的八字评语进行分析。

答案应包括几个要点:

一是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二是联系比喻的一般性作用结合分析文本的具体作用,三是根据这个比喻的具体情况联系文本语境进行分析。

8.试题分析:

回答此类题目,要根据文本所写景物,紧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

本文的主旨是抒发作者对环境遭到破坏的伤痛心情,唤起读者对保护环境的共鸣之心,而描写以前的景物,能让读者将其同眼前所见加以对比,造成读者心灵的巨大震撼,使作者的情感得以很好的抒发。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欣赏作品中“物”的形象的问题。

答题时要先分析题干所说的“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归纳其总体特点,然后再以之同文本所描写作者现在所见的情形加以对比,据此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揣摩其用意。

9.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欣赏作品表现手法的题目。

答题时,首先要仔细比较文本中各个数据的差距,比较各个年份之间相隔的时间长短,从而发现问题,然后再分析这样写对表现作品主题和抒发作者情感的作用。

【名师点睛】回答此题,可联系写作说明文时用的“列数字”的作用,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

注意其中所列数字之间的差距,所写年代之间的长短,结合上下文分析这些数字和年代所表达的意思,就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作者的用意了。

这些数据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年份之间却间隔较短,这就能让读者能具体地感受到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之深和速度之快,从而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之深,④让读者产生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共鸣。

10.试题分析:

回答此类题目,一般可采取先分析题目的字面意思,再结合文本分析题目的深层含义,然后分析此题目对作品的作用。

【名师点睛】首先,此题题目中的“殇”的本意是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

现代常用于指重大的灾难事故或心理上的剧烈悲痛创伤或事件所折射出的巨大的悲哀遗憾等。

“湖殇”意思就是因为湖的消亡而感到的悲哀遗憾。

其次,题目“湖殇”的意义应该不局限于艾比湖,而应把它扩大到所有的江河湖泊。

本文以“湖殇”为题,准确地揭示了文章的内涵,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名师点睛】这几段在语言运用上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

排比(如“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拟人(将艾比湖比拟为人)、比喻(将那些盲目赞美艾比湖的文章比喻为“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设问(如“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在表达方法上主要用了运用联想(由人联想到鸟,联想到鸟面临的灾难)。

【掘金实战】

一.【2017届山东淄博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运河畅想曲

巴桐

①伫立于姑苏寒山寺侧畔的枫桥上,古运河迂缓地从眼底流过。

时序正值初冬,一叶乌篷扁舟,载着唐朝诗人张继从古运河驶入枫桥镇,也许就系缆我身边的石驳。

霜天,冷月,捋须吟哦,那咽吞的水声,回响着千古的绝唱: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②遥想当年,吴王夫差对越国和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