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晋江民营企业的报告.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61673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来自晋江民营企业的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来自晋江民营企业的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来自晋江民营企业的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来自晋江民营企业的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来自晋江民营企业的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来自晋江民营企业的报告.doc

《来自晋江民营企业的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来自晋江民营企业的报告.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来自晋江民营企业的报告.doc

中国人民大学第四届学生课外学术论文及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来自晋江民营企业的报告

引言:

福建省晋江市因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发展迅猛而广受称道,曾被费孝通先生称为“晋江模式”(1986)[1]。

但是这些年的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企业的成长壮大受到制约。

在对四家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进行访问调研之后,我们选取了晋江市制鞋业的发展和晋江市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两方面分别进行探析,力图发现晋江民营企业的某些经验和问题所在,由此得出符合逻辑—致性的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有一定借鉴意义。

走出“逆淘汰”

——晋江鞋业应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制鞋业在晋江的民营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近年来却表现出了一些增速减缓甚至衰退的迹象。

本文叙述了晋江市鞋业的基本情况,回顾了晋江鞋业早期迅速发展的原因,分析了晋江鞋业的生产范式和市场上的“逆淘汰”现象并推演出带来的后果,经过讨论,得出晋江鞋业应跟随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制度创新,转变生产范式、进行企业联合、走品牌之路的结论。

[关键词]晋江市制鞋业逆淘汰品牌企业联合

一、问题的提出:

民营企业如何“长大”近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同时中小民营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又频受诟病。

大多数的讨论仅限于从供给角度讲民营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的诸多“瓶颈”,却忽略了特定条件下民营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的需求不足的问题。

在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晋江制鞋业进行实际调查之后,我们发现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制鞋业厂商会主动地不提升产品的质量以获得最大化收益。

本文拟用浅易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就此展开分析,然后讨论出晋江鞋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基本情况:

制鞋业是晋江市最早发展起来的产业,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晋江就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鞋产品生产基地。

现在鞋业仍然是晋江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另两大支柱产业为纺织服装业和建材陶瓷业)[2],在晋江经济中占很大比重。

晋江的鞋产品在国内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而且已经走向世界,推动了晋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据晋江市企业局提供的报告显示[3]:

2001年晋江市共有鞋厂数百家,产值102.75亿元,占全年晋江市工业总产值的20%左右,主要分布在陈埭、池店、青阳三地。

其中仅在陈埭一镇,鞋业占该镇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

另据晋江市统计局提供的资料:

表1:

晋江市鞋业1999年、2000年产量

年度

产量(单位:

万双)

1999

7472

2000

7756

(资料来源:

《晋江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晋江市统计局,2001年)

由上表,仅需十余年时间晋江鞋业即可向全国每人提供一双鞋(我国人口以12亿计),对于一个县级市的单个行业而言,这种生产能力非同小可。

1.所有制状况。

晋江的鞋业厂家以私营企业为主。

晋江市的私营企业大多戴“红帽子”,挂集体经济的牌子。

据晋江市企业局经营管理科李文宏科长介绍,截至2001年7月晋江全市戴“红帽子”企业仍有6000多家,“脱帽”(改制)率尚不足30%。

表2:

2000年晋江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产值>500万)(单位:

万元)

经济成分

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其他企业

产值

28078

55994

812475

(资料来源:

《晋江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晋江市统计局,2001年)

由上表,考虑到“戴帽子”问题,不难见得在晋江市所有制结构中私营经济占的绝对优势地位。

(缺乏鞋业的所有制结构的统计口经,故用以上数据来说明)

2.数量、规模状况及生产策略。

据晋江市企业局官员介绍:

在晋江市几百家制鞋企业中,产值上亿元企业仅两家(安踏集团1.2元和国辉公司),500万元以上企业仅33家,98%以上的企业为小型企业。

由于晋江鞋业厂家多、规模小,竞争激烈,多采取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策略,低水平重复多,名牌产品少(仅有“安踏”和“匹克”为福建省名牌产品,无一全国名牌产品)。

三、早期发展动因:

乡镇企业的诞生和发展是中国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过程中的一项影响巨大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

这项制度变迁的普遍困难在于在当时情况下,一方面广大乡村普遍处于贫困状态没有私产,而企业的创办者又都是对现代工业技术知之甚少的农民,资金和技术两大门槛难以逾越;另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的控制使得私营企业得到认可的制度上的瓶颈难以突破。

改革开放初涌现的乡镇企业的不同模式实质上都是通过不同方式的制度创新解决上述两大困难使得乡镇企业在短时间内萌芽和蓬勃发展。

晋江模式有别于其他乡镇企业模式在于一开始就发展起真正意义上的私营企业(据晋江企业局官员介绍)。

这种在当时非同凡响的制度创新主要是通过侨乡优势和政治(意识形态)上的超前实现的。

我们认为在改革开放之初,一个行业从幼稚到成长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满足:

(1)劳动力;

(2)资金;(3)技术;(4)政治上的认可。

恰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晋江,鞋业的发展同时满足了这几个条件:

(1)劳动力。

鞋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

由于晋江自然地理环境的贫瘠和人口众多,劳动的农业边际生产率极低,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廉价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鞋业输送是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2)资金。

晋江是全国著名侨乡,旅居海外的晋江人甚至多于本土的晋江人,有“海内外三百万晋江人”之说。

旅居港澳等地的华侨与晋江家乡仍保持密切的联系,最初建厂所需资金多是他们帮助提供的。

这种侨乡的资金优势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货币资源普遍稀缺的条件下是得天独厚的。

晋江的率先发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此。

由于资金的限制,厂家最初的规模都较小,有的甚至类似于家庭作坊。

[4]

(3)技术。

鞋业技术含量不高,进入门槛低,因而成为当时农民办厂的理性选择。

由于侨胞的“穿针引线”,在港澳风行的样式,很快能在晋江的鞋厂里出现。

仅在1984年至1985年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出现鞋类产品款式数十种。

[5]晋江的鞋产品一改过去大陆产品样式单调的缺点,很快就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

在改革开放之初,政策有所松动之时,晋江人就利用侨乡优势,引进资金和技术用于投资办厂。

陈剑波在《制度变迁与乡村非正规制度——来自中国乡村的经验:

乡镇企业财产的形成》—文中提到的“面对早期的非私有的和命令式的经济体制与市场交易几乎完全受限制的市场环境”乡镇企业迅速的财产积累和创新动机的发现以及要素的组合等问题在晋江由于侨乡的优势比其它地区获得了更轻易的解决:

资金技术的引进自然造成了创新动机和市场的发现。

出资者或出资者的亲属当老板解决了要素组合的问题。

(4)政治上的认可。

从改革开放初所能理解的意义和所供使用的语汇上讲,晋江的乡镇企业曾被称为“集资企业”或“劳资联合体”(劳动者带着资金与其它劳动者相结合)[6],“晋江模式”即指这个特点。

而如上文所述,这些企业绝大多数是由村民依赖海外亲属的帮助创建的,是事实上的私营经济(暂不论其是内资还是外资)。

当地政府通过“戴红帽子”予以认可无疑承担了极大的制度创新的政治风险。

可见,当地政府较早地进入了“政治企业家”的角色,体现了超前意识和非凡的勇气。

四、面临的困境:

然而,近年来晋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却一定程度上走向了低潮。

“八五”期间晋江民营经济年平均增长幅度高达73%,而“九五”期间降为14.9%。

晋江的鞋业也体现出了一些衰退的特征。

表3:

晋江市重要产业成长弹性系数表(部分)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三年平均

服装及其它纺织品制造业

0.97

1.03

0.78

0.92

皮革毛皮及其制品业

0.7

0.94

1.11

0.9

注1:

由于该表中没有专门的鞋业的口径,因此笔者选取与鞋业相关的这两个产业来表示。

注2:

弹性系数=某行业产值增长率/制造业产值增长率。

系数大于1,说明产业成长性较好;系数小于1,说明产业成长性较差。

(资料来源:

《构建21世纪经济腾飞的支撑点——晋江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专题研究报告》第8页,福建省计委经济研究所,1999年12月)

由上表显示,包含鞋业的服装及其它纺织品制造业和皮革毛皮及其制品业的成长系数的三年平均值均小于1,成长性较差,说明晋江鞋业近年来已显衰退趋势。

在调查走访过程中,我们通过与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某些人员的交谈也了解到近年来晋江“鞋业的生意是越来越不好做了”。

据晋江市某鞋厂负责人介绍,鞋业利润的空间正在逐步减小,八十年代中期一双普通运动鞋毛利可达十几元,而现在一双运动鞋的毛利仅为一两元。

而且98%的鞋业企业为小型企业,有的规模甚至类同家庭作坊。

从企业发展五阶段理论上看,晋江鞋业厂家大多只能停留在幼稚阶段而艰难地维持。

五、厂商行为分析:

信息经济学分析了市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是如何失灵的。

我们在对晋江鞋业的调查中为此找到了佐证。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晋江鞋业厂商往往不愿意在技术上加大投入或精工细作,因而鞋产品虽然款式精美,但质量多数没有过硬的保证。

晋江市企业局提供的报告中也显示:

“制鞋业产品以中低档为主,开发创新少,技术含量低,质量有待提高。

”[7]我们认为,业主行为短期化、厂商没有提升产品质量的动机、低水平上过度竞争是晋江鞋业难以获得更大发展的主要原因。

我们分析,消费者判断鞋产品品质的优劣有两个依据:

(1)质量(即耐用性),从这一角度讲,鞋属于“经验品”(experiencegoods),在交易中鞋的质量属于卖方的私人信息,无法为消费者所辨认,消费者必须在使用后才能确知产品质量的好坏。

即交易中买卖双方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在下文分析中,我们假设鞋产品的质量与每双鞋的劳动技术等要素的边际投入成正相关关系,即与边际成本成正相关关系。

(2)款式:

这是可以为消费者购买时所辩认的。

在发展初期,如上文所述,晋江鞋业依靠引进港澳款式带动潮流,一改过去大陆产品样式单调的缺点而取胜;但由于开放的深入和讯息的发展,晋江鞋业现在已不再能在款式上取得垄断优势。

相对于不同的消费者群体,鞋业市场可分为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

上文已述,晋江鞋产品以中低档为主,可见主要投放于低端市场。

低端市场上的消费者群体一般不对某种款式有固执的偏好,因此款式不是消费者作出购买决定的关键性因素。

同时低端市场上的厂商往往没有能力左右潮流,在款式上多跟随仿制高端市场的产品,因而相差不大。

由以上两点,我们假设:

在晋江鞋产品所投放的市场上,对消费者而言,鞋产品的款式无差别。

在以上两个假定条件下,我们进行厂商行为分析:

若厂商增大要素投入,提高质量,鞋的边际成本为C1,由于竞争激烈,MR=MC,供给价格P1=C1;若厂商减少要素投入降低产品质量,鞋的边际成本为C2(C1>C2),供给价格P2=C2(P1>P2)。

由于信息不对称,购买时消费者无法获知关于鞋产品质量的确切信息,设消费者预期鞋产品质量好的可能性为a(0

则消费者购买鞋产品的期望收益为a×P1+(1-a)×P2,设为P3,可见P1>P3>P2。

设鞋产品的质量从而边际成本与其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成正比,且消费者为风险中立者,则消费者持有P3的货币的效用与从事赌博(购买质量不确定的鞋产品)的效用相等,即U(P3)=U[aP1+(1-a)P2]=aU(C1)+(1-a)U(C2)=aU(P1)+(1-a)U(P2)。

(设U(P3)为消费者持有P3的货币所带来的效用,U(C1)、U(C2)分别为消费者购买到成本为C1、C2的鞋产品所带来的效用。

)那么消费者愿意提供P3的需求价格购买。

对于厂商来说,若生产边际成本为C1的产品,面对消费者P3的需求价格,要么选择不交易则产品积压,要么选择交易而蒙受C1-P3=P1-P3的损失;若厂商生产边际成本为C2的产品,以P3的价格卖出,将获得超额利润P3-C2=P3-P2。

因而理性的厂商都不会去加大投入提高成本以提升产品质量,相反都会去生产边际成本为C2的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