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广东省珠海市高三学业质量监测二模生物试题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11956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广东省珠海市高三学业质量监测二模生物试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广东省珠海市高三学业质量监测二模生物试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广东省珠海市高三学业质量监测二模生物试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广东省珠海市高三学业质量监测二模生物试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广东省珠海市高三学业质量监测二模生物试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广东省珠海市高三学业质量监测二模生物试题解析.docx

《届广东省珠海市高三学业质量监测二模生物试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广东省珠海市高三学业质量监测二模生物试题解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广东省珠海市高三学业质量监测二模生物试题解析.docx

届广东省珠海市高三学业质量监测二模生物试题解析

绝密★启用前

珠海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第二次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生物学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内元素与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组成细胞的元素追根溯源来自于无机环境

B.DNA具有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其有4种碱基

C.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细胞重要的能源物质

D.经盐析处理的蛋白质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答案:

A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统一性:

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2、DNA分子的多样性:

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n对碱基可形成4n种)。

3、蛋白质的盐析:

盐析为蛋白质在水溶液中溶解度的降低,不影响活性,加水后还可以溶解。

4、蛋白质的变性:

受热、酸碱、重金属盐、某些有机物(乙醇、甲醛等)、紫外线等作用时蛋白质可发生变性,失去其生理活性;变性是不可逆过程,是化学变化过程。

解:

A、组成细胞的元素在非生物界中都存在,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即组成细胞的元素追根溯源来自于无机环境,A正确;

B、DNA分子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构成DNA分子的碱基对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不同,B错误;

C、淀粉是植物细胞重要的能源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不是植物细胞中的能源物质,C错误;

D、少量的食盐能够促进蛋白质的溶解,但如果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浓的食盐溶液,可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从溶液中析出,这种现象叫做盐析,食盐作用下析出的蛋白质没有发生变性,其空间结构没有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A。

点评:

2.枯草芽孢杆菌能够迅速消耗人体肠道中的游离氧,造成肠道低氧,促进有益厌氧菌生长,并合成α-淀粉酶、蛋白酶等消化酶,在消化道中发挥作用。

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A.枯草芽孢杆菌和有益厌氧菌的遗传物质均为DNA

B.枯草芽孢杆菌合成并分泌消化酶需要高尔基体参与

C.枯草芽孢杆菌通过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

D.枯草芽孢杆菌与人互利共生,弥补了消化酶的不足

答案:

B

枯草芽孢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比较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主要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拟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细胞壁

有,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

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动物细胞无;真菌细胞有,主要成分为多糖

生物膜系统

无生物膜系统

有生物膜系统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DNA存

形式

拟核中:

大型环状、裸露

质粒中:

小型环状、裸露

细胞核中:

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

细胞质中:

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裸露存在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方式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解:

A、枯草芽孢杆菌和有益厌氧菌都属于细胞生物,其遗传物质均为DNA,A正确;

B、枯草芽孢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中不含内质网、高尔基体,B错误;

C、枯草芽孢杆菌能够迅速消耗人体肠道中的游离氧,说明枯草芽孢杆菌通过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C正确;

D、枯草芽孢杆菌能分泌多种水解酶类,以人肠道内氨基酸、葡萄糖等为营养,可见其在人肠道内与人互利共生,可弥补人消化酶的分泌,D正确。

故选B。

3.下图是保卫细胞控制气孔张开和关闭的原理示意图,当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张开。

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A.水分子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出保卫细胞

B.干旱条件下保卫细胞失水会导致气孔关闭

C.气孔的开闭与保卫细胞内K+等介质浓度无关

D.气孔的开放程度对植物光合作用有较大影响

答案:

C

据图分析:

水分子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运出保卫细胞,同时钾离子和其他阴离子进入保卫细胞使保卫细胞渗透压升高,吸水能力增强,细胞膨胀,气孔张开。

解:

A、水分通过被动运输(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保卫细胞,A正确;

BD、干旱条件时,保卫细胞失水而关闭气孔,导致CO2吸收减少,进而导致暗反应强度减弱,光合作用强度降低,故气孔的开放程度对植物光合作用有较大影响,BD正确;

C、气孔的开闭与保卫细胞内K+等介质浓度有关,当细胞内钾离子等介质浓度增大时,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张开;当细胞内钾离子等介质浓度减少时,细胞失水,气孔关闭,C错误。

故选C。

点评:

4.生长在低寒地带的沼泽植物臭菘,其花序在成熟时温度可达30℃。

臭菘花序细胞耗氧速率是其它细胞的100倍以上,但单位质量葡萄糖生成ATP的量却只有其它细胞的40%。

下列相关推断不合理的是()

A.臭菘花序细胞主要通过有氧呼吸生成ATP

B.臭菘花序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热量很少

C.臭菘花序细胞中含有更多数量的线粒体

D.臭菘花序细胞的呼吸特点有利于花序的发育

答案:

B

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在分解的过程中产生少量的氢(用[H]表示),同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

这个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第二个阶段,丙酮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氢,同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

这个阶段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第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经过一系列的反应,与氧结合而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这个阶段也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

以上三个阶段中的各个化学反应是由不同的酶来催化的。

在生物体内,1mol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解:

A、据题干信息“臭菘花序细胞耗氧速率是其它细胞的100倍以上”,其细胞呼吸方式为有氧呼吸,A正确;

B、据题干信息“但单位质量葡萄糖生成ATP的量却只有其它细胞的40%”,说明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更多,B错误;

C、据题干“臭菘花序细胞耗氧速率是其它细胞的100倍以上”,在结构上,细胞中含有更多数量的线粒体,C正确;

D、臭菘花序细胞的呼吸特点有利于使花序在成熟时温度可达30℃,有利于其发育,D正确。

故选B。

点评:

5.下图为进行有性生殖生物的生活史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①过程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导致了基因重组

B.②、③过程存在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

C.②、③过程中发生的基因突变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D.④和①过程保证了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答案:

A

1、分析图示可知,①表示受精作用,②表示动物的胚胎发育或植物的胚的发育,③表示胚后发育,②③表示个体发育过程,④表示减数分裂。

2、有性生殖是指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解:

A、①受精过程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中,A错误;

B、②、③为个体发育过程,由一个细胞发育成一个个体,存在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B正确;

C、②、③为个体发育过程,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其变异可能传递给子代,如利用无性繁殖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等,C正确;

D、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④为减数分裂过程,①为受精过程,④和①过程维持了生物体亲子代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D正确。

故选A。

点评:

6.某基因由于发生突变,导致转录形成的mRNA长度不变,但合成的多肽链缩短。

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

A.该基因可能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

B.该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数目没有改变

C.该突变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

D.该突变可能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

答案:

C

1、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

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2、分析题文:

“其mRNA的长度不变,但合成的肽链缩短”可能说明翻译的肽链缩短是由于编码的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

解:

A、根据题干转录形成的mRNA长度不变,该基因最可能发生碱基对的替换,A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可知,该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因此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数目没有改变,B不符合题意;

C、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取决于氨基酸的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以及多肽链盘曲折叠的方式,该突变已经导致肽链变短,氨基酸减少,故该突变会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C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mRNA长度不变,但合成的多肽链缩短,突变可能导致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7.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线粒体中的T基因编码合成的T蛋白会导致雄性不育,位于细胞核中的显性核恢复基因R编码的恢复蛋白与T蛋白结合可使育性恢复。

[注:

括号外表示质基因,括号内表示核基因,如T(RR)]。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玉米体细胞中,R基因成对存在而T基因非成对存在

B.具有T基因的植株均为雌株,杂交时只能作为母本

C.雄性不育玉米的基因型可能是T(rr)或T(Rr)

D.基因型为T(Rr)的玉米自交,子代中1/2为雄性不育

答案:

A

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细胞质基因的遗传为母系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细胞核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

解:

A、在玉米体细胞中,核基因R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成对存在;而T基因位于线粒体中,不成对存在,A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位于细胞核中的显性核恢复基因R编码的恢复蛋白可与T蛋白结合从而使育性恢复,所以含有R和T基因的个体,杂交时可做父本,B错误;

C、由题意可知,雄性可育玉米的基因型为T(RR)或T(Rr),雄性不育玉米的基因型可能是T(rr),C错误;

D、R基因能恢复育性,则核(质)基因型为T(Rr)的玉米自交,子代中出现雄性不育个体T(rr)的概率是1/4,D错误。

故选A。

点评:

8.袁隆平团队试种的高寒耐盐碱水稻(又称海水稻),去年首次在青海柴达木盆地的盐碱地里扎根,该海水稻由湛江市海边芦苇荡中发现的一株野生水稻培育而来。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工选择使得水稻耐盐碱基因频率不断提高

B.不同品种的水稻在进化过程中其基因库会出现差异

C.利用野生水稻培育海水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野生水稻能适应海边盐碱地环境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

C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

A、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故人工选择使得水稻耐盐碱基因频率不断提高,A正确;

B、不同品种的水稻在不同环境或相同环境条件下,被选择出的适应环境的性状是有差异的,故不同品种的水稻在进化过程中其基因库会出现差异,B正确;

C、利用野生水稻培育海水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

D、共同进化是物种与物种,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变化的,故野生水稻能适应海边盐碱地环境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点评:

9.胃泌素释放肽(GRP)是一种神经递质,它与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结合会引起小鼠抓痒行为,敲除GRPR基因,小鼠不再对致痒物表现出挠痒反应。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与胃泌素释放肽类似,神经递质都是多肽或蛋白质

B.GRP由突触前膜释放后,经主动运输到达突触后膜

C.GRP与GRPR结合,会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发生变化

D.促进GRPR基因表达,可缓解或治疗小鼠的瘙痒症状

答案:

C

神经递质:

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1、合成:

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

2、释放:

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

3、结合:

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

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触传递。

4、失活:

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

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5、类型:

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等);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甘氨酸、一氧化氮等)。

解:

A、神经递质一般是些小分子物质,而不是蛋白质,如谷氨酸、一氧化氮等不是蛋白质,A错误;

B、GRP由突触前膜以突触小泡通过胞吐释放,但经突触间隙运输到突触后膜的方式为扩散作用,B错误;

C、胃泌素释放肽(GRP)神经递质与GRPR结合后,引起小鼠的脊髓里的神经元兴奋,导致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打开,Na+内流,使突触后膜膜电位发生变化,C正确;

D、若抑制GRPR基因的表达,则不能产生胃泌素释放肽受体,突触间隙中的胃泌素释放肽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胃泌素释放肽受体结合,无法形成动作电位,不能产生兴奋,因而可缓解或治疗小鼠瘙痒症状,D错误。

故选C。

点评:

10.骑行是当前流行的健身方式之一,在骑行过程中人体会出现各种生理变化。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骑行时体温在较高水平上维持相对稳定,产热量和散热量动态平衡

B.骑行中产生

CO2可通过体液运输并刺激呼吸中枢,加快呼吸运动

C.骑行中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进行调节

D.长时间的骑行,消耗大量能量,血糖含量下降,胰岛素分泌增加

答案:

D

1、体温的相对稳定是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通过促进代谢,加快物质氧化分解来增加产热。

人体中的热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放能;散热的途径主要是汗腺分泌汗液和皮肤毛细血管的变化,此外含有传导散热等。

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感知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

2、血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

血糖的去路有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解:

A、体温恒定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骑行时细胞代谢增强,体温在较高水平上维持相对稳定,产热量和散热量动态平衡,A正确;

B、骑行中有氧呼吸产生的CO2可通过体液运输并刺激脑干中呼吸中枢,加快呼吸运动,B正确;

C、骑行中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释放,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从而调节体内水的平衡,C正确;

D、长时间的骑行,消耗大量能量,血糖含量下降,为了维持血糖恒定,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D错误。

故选D。

点评:

11.研究人员在千岛湖地区2个岛屿上调查了社鼠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

A、B岛环境条件(面积、植被、气候等)相似,没有迁入和迁出,但B岛上青毛硕鼠的数量明显多于A岛,而且6-8月发现有野猪捕食迹象。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研究人员调查社鼠种群数量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B.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社鼠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C.B岛社鼠数量下降更快的原因可能是竞争和捕食

D.4月和6月分别是B岛和A岛的最佳灭鼠时机

答案:

D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

由图可知,两岛社鼠数量超过最高点后均开始下降,不能维持在最高点上下波动。

5~6月,A岛社鼠的种群数量是增加的,所以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5~6月,B岛社鼠的种群数量是降低的,所以其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解:

A、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广的动物(如社鼠)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数量,A正确;

B、两个岛屿均依靠出生和死亡来完成社鼠种群的更新,故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社鼠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B正确;

C、据曲线可知,B岛在6月后数量相对于A岛下降更快的可能原因是数量较多产生的竞争和野猪的捕食,C正确;

D、最佳灭鼠时机应当是种群数量相对较少的时期,而4月和6月分别为B岛和A岛社鼠的数量最多,故4月和6月不是B岛和A岛的最佳灭鼠时机,D错误。

故选D。

点评:

12.厨余垃圾主要包括餐前食品加工时产生的残余物和餐后废弃的剩饭、剩菜等。

厨余垃圾经过破碎后再通过食腐动物、微生物等降解处理,可作为有机肥用于农作物种植。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处理所用的食腐动物、微生物属于分解者

B.处理所用的食腐动物、微生物所需能量来自厨余垃圾中的有机物

C.处理厨余垃圾时需要考虑氧气含量、微生物种类、垃圾种类等因素

D.厨余垃圾制作有机肥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答案:

D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含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气候、能源、无机物、有机物)。

(1)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也包括蓝藻等,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

(2)消费者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为食物和能量来源的生物,主要指动物,也包括某些寄生的菌类等。

(3)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蚯蚓、蜣螂等)。

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

解:

A、处理所用的食腐动物(如蚯蚓)、微生物可以降解厨余垃圾中的有机物,属于分解者,A正确;

B、处理所用的食腐动物、微生物为异养型生物,所需能量来自厨余垃圾中的有机物,B正确;

C、处理厨余垃圾时需要考虑氧气含量、微生物种类、垃圾种类、温度、各种微生物的活性等因素,C正确;

D、厨余垃圾制作有机肥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但能量只能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D。

点评:

13.研究发现,秀丽隐杆线虫发育过程中有多种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参与细胞凋亡。

这些蛋白质间有如下关系:

CED-9与CED-4结合形成复合体会抑制CED-4的功能,而EGL-1能解除这种抑制,CED-4可促进CED-3活化,被激活的CED-3可使细胞出现形态变化,最终发生细胞凋亡。

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CED-3和CED-4的相互关系,可以促进线虫细胞凋亡

B.CED-9基因发生突变而不能表达,会引起线虫细胞癌变

C.细胞凋亡使线虫的部分细胞自主有序地死亡,对生物体有利

D.与正常细胞相比,发生凋亡的细胞内EGL-1基因表达水平高

答案:

B

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叫做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细胞凋亡是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过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整个生命历程。

解:

A、由题意可知,根据CED-4能促进CED-3活化的关系,进而发生细胞凋亡,故CED-3和CED-4的相互关系,可以促进线虫细胞凋亡,A正确;

B、由题意可知,若CED-9基因发生突变而不能表达,CED-4能促进CED-3活化,被激活的CED-3可使细胞出现形态变化,最终发生细胞凋亡,会引起线虫细胞凋亡,B错误;

C、细胞凋亡使线虫的部分细胞自主有序地死亡,对生物体有利,C正确;

D、由题可知,EGL-1基因能解除CED-9对CED-4的抑制进而引发细胞凋亡,因此,与正常细胞相比,发生凋亡的细胞内EGL-1基因表达水平高,D正确。

故选B。

点评:

14.坐果是指子房向果实转变的过程。

为研究了激素对葡萄坐果的影响,在开花前10天给葡萄花序去雄并套袋。

在开花日,用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4-CPA为生长素类似物、GA3为赤霉素)或PAC(GA3合成抑制剂)处理未受粉的葡萄子房(标记为2-7组)。

在花后21天,统计坐果率,结果如图1所示。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去雄并套袋可防止授粉产生的种子分泌激素对实验的干扰

B.4-CPA或GA3单独处理均可提高未受粉葡萄的坐果率

C.推测4-CPA可能通过促进赤霉素合成来提高坐果率

D.在影响葡萄坐果率方面PAC与GA3构成了拮抗关系

答案:

D

分析题图:

第2组未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第3组单独使用GA3,第4组单独使用4-CPA,对比图1中2、3、4组结果,3、4组坐果率高,可知4-CPA或GA3单独处理均可提高葡萄坐果率;根据4、6组结果推测,第4组坐果率高,但是第6组加4-CPA和PAC,坐果率低,PAC是GA3合成抑制剂,可推知:

4-CPA通过提高赤霉素含量(促进赤霉素合成)来提高坐果率:

第7组在第6组的基础上添加了GA3,与6组结果比较,可进一步证实了4-CPA通过提高赤霉素含量(促进赤霉素合成)来提高坐果率。

解:

A、由于授粉后发育着的种子所分泌的激素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故需要对葡萄去雄并套袋可以防止受粉,A正确;

B、第2组未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第3组单独使用GA3,第4组单独使用4-CPA,对比图1中2、3、4组结果,3、4组坐果率高,可知4-CPA或GA3单独处理均可提高葡萄坐果率,B正确;

C、由分析可知,4-CPA可能通过促进赤霉素合成来提高坐果率,C正确;

D、比较3、4、5组可知,4-CPA和GA3复合处理比4-CPA或GA3单独处理坐果率更高,说明在影响葡萄坐果率方面PAC与GA3构成了协同关系,D错误。

故选D。

点评:

15.蝴蝶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具有紫翅和黄翅、白眼和绿眼两对相对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得F1,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所得F2中紫翅绿眼660只,紫翅白眼90只,黄翅绿眼90只,黄翅白眼160只。

据此无法推断的是()

A.显性性状为紫翅和绿眼

B.两对等位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

C.两对等位基因

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D.F1测交的子代统计结果不符合1:

1:

1:

1

答案:

B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

设翅色由A/a基因控制,眼色由B/b基因控制,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得F1,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F2,F2中紫翅:

黄翅=3:

1,绿眼:

白眼=3:

1,说明控制翅色和眼色的基因均遵循分离定律,且紫翅和绿眼为显性性状。

又因为F2中有四种表现型,推知F1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重组,且F2中黄翅白眼个体占16/100,即F1产生的ab的配子占4/10,结合F2的表现型之比进而可知F1产生的雌雄配子均为AB:

Ab:

aB:

ab=4:

1:

1:

4,说明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常染色体上,即AB位于一条染色体上,ab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且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

解:

A、由分析可知,两对相对性状中紫翅和绿眼分别为显性性状,A正确;

B、由分析可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常染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