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2章 第2讲 地球表面形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11150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3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2章 第2讲 地球表面形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2章 第2讲 地球表面形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2章 第2讲 地球表面形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2章 第2讲 地球表面形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2章 第2讲 地球表面形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2章 第2讲 地球表面形态.docx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2章 第2讲 地球表面形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2章 第2讲 地球表面形态.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2章 第2讲 地球表面形态.docx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2章第2讲地球表面形态

第2讲 地球表面形态

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

各种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力作用

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加试要求)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①板块划分: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如图中的南极洲、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

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②板块运动:

板块处于相对运动状态。

内部比较稳定,边界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2)两种边界与地形

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加试要求)

(1)褶皱:

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

其中A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背斜;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向斜。

(2)断层:

图中C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构造。

其中E处叫地垒,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D处叫地堑,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

1.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对学校附近地区进行考察,记录结果如下表,完成下题。

行走方向

东北

方向

东南方向

岩石

石灰岩

石灰岩

页岩

砂岩

砾岩

砂岩

花岗岩

页岩

石灰岩

岩层

代码

符合学生往东南方向行进时观察到的岩石的地质构造剖面是(  )

D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判断。

由表格可知,该剖面走向应为西北—东南方向,向东南方向岩石大致关于砾岩对称分布,砾岩东南侧有岩浆岩侵入。

结合图示可知,D图最符合;A图岩浆岩位于砾岩西北方向;B、C图方向错误。

故D项正确。

]

2.(2015·浙江7月学考)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了里氏8.1级地震,造成尼泊尔及周边国家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读图,完成下题。

尼泊尔地震频发是因其地处(  )

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地带

C.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碰撞地带

D.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张裂地带

A [本题考查尼泊尔地震发生的原因。

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因此地震发生的频率高。

]

1.板块运动及其形成的地貌

断裂带

板块边界类型

所经过的著名山脉、海沟

环太平

洋地震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

千岛群岛、千岛海沟;日本群岛、日本海沟;台湾海沟;菲律宾群岛;马里亚纳海沟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阿留申群岛、海岸山脉、落基山脉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

新西兰南北二岛

地中海

—喜马

拉雅地

震带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消亡边界)

地中海、阿尔卑斯山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

喜马拉雅山脉

非洲断裂带

非洲板块内部(生长边界)

东非大裂谷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生长边界)

红海、死海

大西洋断裂带

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及亚欧板块(生长边界)

冰岛、大西洋、中大西洋海岭

2.主要地质构造的判断分析

(1)褶皱与断层的比较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断方法

从形

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背斜岩层①~④由新到老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2)断层的判断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

一是看岩层是不是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例如,下图中A、B、C三处岩石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所以A、B、C三处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

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找矿

①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背斜底部,中间为石油,如上图所示。

②利用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

煤、铁矿等沉积矿往往保留在向斜部位的地下。

(2)找水

①“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

如上图所示。

②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如上图所示。

(3)工程建设

①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②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开凿隧道宜选择在背斜部位,该结构不仅结实坚固和不容易塌陷,而且无积水。

如上图所示。

1.下图为宁夏平原地质剖面示意图。

宁夏平原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是(  )

A.堆积作用B.地壳运动

C.侵蚀作用D.变质作用

B [图中显示宁夏平原属于断层下陷,应是地壳运动。

]

下图为目前世界主要板块接触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2~3题。

2.图中太平洋里的两大群岛都是(  )

A.火山岛B.冲积岛

C.板块挤压形成的D.内力作用形成的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包含了六大板块

B.板块的交界处都是消亡边界

C.最深处位于大洋中脊附近

D.大洋板块刚好和大洋边界吻合

2.D 3.A [第2题,夏威夷群岛是海底火山喷发堆积而成的,日本群岛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隆起形成的,两群岛都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第3题,图中给出的板块有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两个,喜马拉雅山脉与日本群岛之间有亚欧板块,东非大裂谷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是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安第斯山脉之间是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安第斯山脉之间是南极洲板块,所以图中包括了六大板块;图中的板块交界处,箭头向两侧分开的是生长边界,如非洲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就是生长边界;最深处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马里亚纳海沟,是消亡边界,大洋中脊是生长边界;大洋板块和大洋边界不吻合,太平洋东南部属于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南亚次大陆、西亚等陆地部分。

]

(加试要求)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完成4~5题。

4.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向斜 东侧大B.背斜 东侧小

C.向斜 西侧大D.背斜 西侧小

5.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

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4.C 5.B [第4题,根据图中岩层的新老关系可知,河谷处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

根据河流阶地形态及相同沉积物分布的高度可知,西侧地壳抬升的幅度更大,故选项C正确。

第5题,由题目材料可知,这种贵重金属矿产存在于河床沙中,图中乙地广泛分布着流水沉积形成的沙和卵石,故该地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选项B正确。

]

考点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加试要求)

(1)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

(2)主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外力作用

典型分布区自然特征

地表形态

A

流水侵蚀作用

该类作用在降水集中,地势起伏大的地区表现比较突出

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和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广西的喀斯特地貌,瀑布、峡谷等

B

流水沉积作用

该类作用常发生在地势低平或起伏和缓的地区

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等

C

风力侵蚀作用

在干旱地区,风力作用比较强烈。

风口高地以侵蚀为主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等

D

风力沉积作用

戈壁和沙漠的边缘多表现为沉积作用

沙丘等,沙丘移动带来流沙危害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

有些是合理、有利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

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如填海造陆能解决土地紧张局面,但会破坏海岸带的生态平衡。

和田玉分布于昆仑山,是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其中产于山上原生矿处的称为山料,产于河床中磨圆程度好的称为籽料。

据此完成下题。

1.导致和田玉籽料磨圆程度好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接触变质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D.流水搬运作用

D [根据材料“产于河床中磨圆程度好”,强调“河床”“磨圆”,说明是在流水搬运过程中摩擦、碰撞及流水侵蚀而形成。

]

2.广西某冶炼厂利用天然岩溶落水洞非法排放大量含镉废液,导致龙江河发生严重的污染事件。

完成下题。

广西众多天然岩洞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下沉B.板块生长

C.断裂下陷D.流水侵蚀

D [本题考查岩洞的成因及外力作用。

广西地下岩洞的成因主要是因为地下岩石中含有可溶性矿物质较多,在流水侵蚀的作用下,该类矿物质溶解在水中而导致的。

]

1.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1)主要的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2)主要的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2.我国主要的外力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典型地貌

(1)张家界地貌:

即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

主要是经过流水的长期侵蚀和复杂的地壳运动形成的石英砂岩景观地貌。

(2)喀斯特地貌:

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3)丹霞地貌:

由流水侵蚀、溶蚀、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造型地貌,以中国广东丹霞山为代表,是红层地貌的一种类型。

(4)雅丹地貌:

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

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这种现象在新疆罗布泊东北发育很典型。

3.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

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多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②冰川作用:

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冰斗、角峰示意图     冰碛丘陵景观图

③风力作用:

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示景观中,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2.下列选项中,与形成图④所示的上大下小的特殊地貌不相关的是(  )

A.岩性的软硬B.河流的水量大小

C.地表松散碎屑的多少D.风力大小和风向

1.D 2.B [第1题,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是我国四种典型的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其中①代表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②代表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景观,③代表沙漠中最为常见的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沙丘,④代表干旱地区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

第2题,风蚀蘑菇往往是由于气候干旱,风力强劲,风力吹扬地表的沙尘对岩石打击、磨蚀而成,其形态也可能与岩石的上硬下软有关。

但与河流水量大小无关。

]

3.(加试要求)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

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2)。

图2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

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C [由沙山的物质组成(松散沙粒)和垄槽相间的地形特点可知,该地貌是典型的风力作用地貌(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故C项正确。

]

(加试要求)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

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东部地区的地貌名称是(  )

A.冲积扇B.河漫滩

C.河口三角洲D.侵蚀平原

5.形成该地貌最主要的地质作用和最显著的月份是(  )

A.沉积作用,1月B.搬运作用,4月

C.沉积作用,7月D.搬运作用,10月

4.A 5.C [第4题,由图可知,东部地区地处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流上游地区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侵蚀作用显著,携带的泥沙多;在图示东部地区,因为河道加宽,水流减慢,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

第5题,冲积扇的形成主要是流水沉积作用,沉积作用的强弱主要受水流强弱和流量影响,流量越大,从上游携带的泥沙越多,出山口的泥沙沉积越多。

根据经纬度可知,该地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集中,河流流量大。

]

课后限时训练(五)

(建议用时:

40分钟)

一、选择题

雁荡山为浙江省著名的旅游地,其中在不同时期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地层中发育的多级岩嶂、岩槛瀑布尤为独特。

下图为该类景观发育过程中的某三个阶段。

读图,回答1~2题。

1.构成该地景观的主要岩石是(  )

A.大理岩B.岩浆岩

C.沉积岩D.变质岩

2.该类景观的发育过程及主要内力作用是(  )

A.③②① 地壳下沉B.②①③ 地壳下沉

C.②①③ 流水侵蚀D.②①③ 地壳抬升

1.B 2.D [第1题,由题干可知形成该地景观的主要岩石为岩浆岩。

第2题,图示景观主要是由地壳抬升、河流侵蚀而形成的。

]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地地质构造和地貌成因分别是(  )

A.向斜 内力作用后,流水沉积

B.背斜 内力作用后,外力侵蚀

C.断层 外力作用后,地壳抬升

D.海沟 板块运动后,外力侵蚀

4.若只考虑岩层的软硬程度,依地形的高低起伏来判断,图中乙、丙、丁三种岩层由硬至软排列应为(  )

A.乙、丙、丁B.乙、丁、丙

C.丙、乙、丁D.丙、丁、乙

3.B 4.A [第3题,读图可知,甲地从岩层形态上看,岩层向上拱起,所以甲地地质构造为背斜;其地貌为谷地,成因是地壳运动形成褶皱后,背斜顶部被外力侵蚀。

第4题,不同性质的岩层软硬程度不同,岩性较软的容易被侵蚀,而岩性较硬的不容易被侵蚀,保留在地表海拔较高的位置。

读图可知,乙岩层露出地面最高,说明岩石最坚硬;丁岩层露出地面最低,岩层最软。

]

5.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K岛处于(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C [由经纬度可知,K岛位于印度尼西亚,结合板块分布知识可知该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

6.右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

A.沿经线方向发育

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C [安第斯山脉位于板块交界处,是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因此其南北狭长的形状和走向是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形成的,故选C。

]

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

读图,完成7~8题。

7.有关图示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质构造为褶皱B.乙地背斜成山

C.丙地向斜成谷D.丙、丁之间有断层

8.受侵蚀作用影响最强的地区及其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甲—风力侵蚀B.乙—流水侵蚀

C.丙—冰川侵蚀D.丁—人类活动

7.A 8.B [第7题,图中显示乙地岩层下弯,表现为谷地,应为背斜谷;丙地岩层上弯表现为山地,属于向斜山,丙、丁之间岩层没有断裂。

第8题,该地地处沿海,降水较多。

因此乙地背斜处受流水侵蚀而成谷地。

]

地质构造对人类的活动有着明显的影响。

结合有关知识,回答9~10题。

9.选择坝址是修建水库的关键之一。

下图中所示四种方案中,构造稳定、地基稳定且坚实、最适宜建坝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10.读地质剖面图,判断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位置是(  )

A.①B.②

C.③D.④

9.D 10.C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判定与实际应用。

第9题,向斜槽部物质受挤压,非常坚实,适宜于建大坝。

第10题,山地断层处经常有泉水出露。

]

某年3月P地(位置见下图)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

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

据此完成下题。

11.P地位于(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A [图中P地位于日本列岛,属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上。

]

桌状山是顶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围限的方形山体。

大瓦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横断山东侧,海拔3222m,为世界第二桌状山。

大瓦山是地形倒置的向斜山,山体分两层:

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

完成12~13题。

12.大瓦山桌状地貌的大致形成过程是(  )

A.沉积作用—板块挤压—褶皱断层—岩浆喷出活动—断块抬升

B.板块挤压—岩浆侵入活动—地壳抬升—周边岩层被侵蚀、搬运

C.板块挤压—褶皱断层—地壳下陷—沉积作用—地壳抬升

D.褶皱断层—岩浆喷出活动—断块下沉—外力沉积形成石灰岩

13.大瓦山形成过程中,假若玄武岩层和石灰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呈现的地貌最可能是(  )

A.依然是桌状山B.起伏和缓的丘陵

C.沉积层深厚的盆地D.峰林、峰丛广布

12.A 13.D [第12题,大瓦山下部石灰岩是沉积作用形成;是向斜山,说明有板块水平挤压;板块挤压产生断层,岩浆沿断层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断块上升,并且覆盖上层的玄武岩不易被侵蚀,形成桌状山。

第13题,石灰岩是易溶岩石,如果位于上层,又处于水热丰富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溶蚀作用强烈,易形成峰林、峰丛等喀斯特地貌。

]

二、非选择题

14.下图是某旅行社制作的几幅简易宣传图片,结合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景观的形成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字母),图示景观的形成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字母)。

(2)请指出宣传图片中代表的景观名称。

长白山天池________  天山________

大漠景观________  黄果树瀑布________

(3)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各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

(4)根据D景观的特点,可推断出该地的主导风向并说明原因。

【解析】 第

(1)~(3)题,结合景观图片可以判断出A代表黄果树瀑布,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B代表天山,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C代表长白山天池,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D代表大漠景观,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第(4)题,沙丘的迎风坡为缓坡,据此判断出主导风向。

【答案】 

(1)B、C A、D

(2)C B D A

(3)A:

流水侵蚀作用;B:

地壳运动;C:

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成湖;D:

风力堆积。

(4)风向:

西南风(偏西风)。

原因:

沙丘的迎风坡为缓坡,从图中可以看出沙丘的缓坡朝西南方。

15.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材料从地质构造的角度描述宁夏平原的成因。

(2)说明图中AB所在地区与CD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的特点及原因。

(3)分析图中从出山麓口往湖沼方向沉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及成因(成因可从AB、CD两地段各自对应的不同流水作用来说明)。

【解析】 第

(1)题,宁夏平原是由断层下陷和流水沉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2)题,河流沿线由于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同,导致地形变化不同,等高线表现的变化方向也就不同。

第(3)题,河流泥沙的沉淀都是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小的后沉积。

【答案】 

(1)从地质构造上来说,两侧地块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再经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

(2)AB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

原因:

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CD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

原因:

下游段主要以河流堆积作用为主。

(3)沉积物颗粒依次变小。

原因:

当流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的降低,泥沙逐渐沉积。

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