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期末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09133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80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期末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八年级上期末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八年级上期末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八年级上期末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八年级上期末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期末试题.docx

《八年级上期末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期末试题.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期末试题.docx

八年级上期末试题

八年级物理组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共36分)

1.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  )

A.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B.吸收了声波

C.改变了鼓面的振动频率,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

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音的音调越高,响度就越大

C.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D.“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区分的

3.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边缘,一端伸出约为尺长的一半,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并现察它的振动情况.然后减小钢尺伸出长度约为尺长的

,再次试验,得到的结论是(  )

A.声音变大B.频率变高C.振动变慢D.响度变小

4.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钢水浇铸成火车轮是熔化现象

B.烧开水时在壶口冒出“白气”是水汽化生成的

C.冬天早晨看到草地上的霜是露水凝固而形成的

D.室外冰冻的湿衣服变干是升华现象

5.寒冷的冬天,小明在晨练时看到一些现象,下面是他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A.跑步时嘴里呼出的“白气”,是液化现象

B.进入温暖的房间时眼镜变模糊,是液化现象

C.路边地面上薄薄的霜,是升华形成的

D.屋檐下悬挂的冰柱,是汽化形成的

6.下列光现象与日食的形成原因不同的是(  )

A小孔成像B.水中倒影C.手影游戏D.树下阴影7.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钢勺在水面处“折断”B.大象在水中的倒影C.海市蜃楼D.手影

8.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现象

B.影子的形成说明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C.红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D.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小红坐在岸边,看到的以下景和物在水中的像,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白云B.凉亭C.飞鸟D.水中的鱼

10.端午节当天,小明和爸爸、妈妈去南湖游玩,他们坐在行驶的船中,观赏南湖的景色,小明认为爸爸是运动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船B.小明C.岸边的树D.妈妈

11.张亮同学乘坐公交车上学,发现路边树木不停地向后退去,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路边树木B.远处高山C.公路路面D.他自己

12.我们现在使用的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  )

A.18nmB.18mmC.18cmD.18dm

 二.填空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13.“冬不拉”是一种传统的民间乐器.弹奏时琴弦  发声.人们听到优美的乐音通常通过  传入人耳.

114.“大妈广场舞,吵得我好辛苦”,说明健身的同时,也产生了噪声,为了共建和谐社会,社区委员会与大妈沟通,跳舞时:

(1)调小音量,属于在  处减弱噪声;

(2)社区居民关闭门窗,属于在  中减弱噪声.

15.清晨,草叶上常挂有晶莹的露珠,这是由于夜间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  形成的,在阳光照射下这些露珠又会慢慢消失,是由于露珠发生了  的缘故.(均选填物态变化名称)

16.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熔化图象,由图象可知  (填“A”或“B”)物质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  ℃

18题图

17.如图是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将铅笔靠近玻璃杯的后面,透过玻璃杯可以看到笔尖指向左侧,此时成像为正立、  的虚像.如果将铅笔由靠近玻璃杯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你会看到笔尖指向  侧.

18.李东同学在桌面上的近视眼镜上看到自己身后同一个窗户的两个像,如图.这两个像是  像(填“实”、“虚”),是  面镜(填“平”、“凸”、“凹”)所成的像.其中较大的像是镜片上离李东较  的玻璃面(填“近”、“远”)所成的.

19.如图所示,要正确测出物体A的长度,应选  (选填“甲”或“乙”)图,物体A的长度为  .

20.如上图是某物体的s﹣t图象,由图象可知前5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是  m,在5s﹣15s内物体运动的速度是  m/s. 

三.作图题(共4分)

22.如图所示,A、B是镜前一点光源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M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请在图中标出点光源S和像点S′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24.如图所示,请在图中面出两条入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四.实验探究题(共19分,每空1分)

25.小亮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罝探究某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安装实验器材时,小亮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测量过程中,温度计在某一时刻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该物质的温度为  ℃;

(3)根据实验数据画出该物质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可知,当加热到8min末,试管中物质所处的物态是  态,该物质为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7.物理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

(1)需要安装的实验器材有:

A.烧杯和水;B.酒精灯;C.纸板和温度计;D.铁圈和石棉网.装置如图1所示,安装的顺序是(填写器材前的字母)  .

(2)烧杯和加纸板盖的目的是  .

(3)甲、乙两同学用同样的实验装置,在相同的实验环境下,分别用质量为m甲和m乙的水进行实验,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2所示,分析图象可知,

m甲  m乙,水的沸点是  ℃,实验时的大气压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

(4)实验时发现,水沸腾时出现大量的“白气”的形成是  现象(填一物态变化),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5)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以推断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继续对水加热1min,则水的温度是  ℃.

28.某小组同学用如图1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其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他们进行实验的同时在坐标纸上记录蜡烛与光屏上像的位置和大小,如图2(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或像,A′,B′分别表示蜡烛在A,B处像的位置).

(1)从图2中可以看出,蜡烛在A,B位置时光屏上得到的都是倒立、  的实像,生活中利用这个成像特点制成了  (写出一个即可);

(2)和其他小组交流后发现,当蜡烛在距透镜15﹣30cm之间时,像均成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30cm以外处,但是,当他们把蜡烛放在C位置时,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原因是像距  ;

(3)为了让蜡烛在C位置的像成在光具座上的光屏上,他们采用了两种做法:

做法一:

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更换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这表明像距变  了,由此推断更换的凸透镜会聚光的能力较强,此透镜焦距  15cm(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做法二:

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在蜡烛和透镜之间再放置一个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由此实验联系实际,远视眼的晶状体焦距较  (选填“大”或“小”),将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  方(选填“前”或“后”),故需佩戴  透镜矫正.

 五.计算题(共11分)

29.(5分)一列火车长200m,以20m/s的速度通过长1800m的铁路桥,这列火车通过大桥用了多少时间?

30.(6分)小明一家驾车外出旅游.经过某路段时,小明发现一标志牌,如图所示.小明爸爸驾车匀速通过这段路程用了0.8h.

求:

(1)这段时间内车的速度.

(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标志牌到净月潭的最短时间.

 

2016年12月28日账号1的初中物理组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2016•贵港)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  )

A.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B.吸收了声波

C.改变了鼓面的振动频率,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

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解答】解:

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手掌按住鼓面,鼓面停止振动,因此鼓声消失.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是声学的基础知识,属于识记性内容.

 

2.(2016•连云港)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的音调越高,响度就越大

C.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

D.“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区分的

【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的频率有关;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的大小与物体的振幅有关;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

【解答】解: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物体的振动频率越高,我们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

D、音色是由发声体自身特点决定的,是判断发声体的依据,“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区分的,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乐音的三要素,掌握基本概念即可正确作答.

 

3.(2016•绵阳)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边缘,一端伸出约为尺长的一半,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并现察它的振动情况.然后减小钢尺伸出长度约为尺长的

,再次试验,得到的结论是(  )

A.声音变大B.频率变高C.振动变慢D.响度变小

【分析】频率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振动越快,说明频率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解答】解:

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边缘,一端伸出约为尺长的一半,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然后减小钢尺伸出长度约为尺长的

,若仍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频率会变快,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频率变高,音调会变高.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要明确,钢尺伸出桌面越长,其振动起来会越慢,则音调会越低.

 

4.(2017•日照模拟)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钢水浇铸成火车轮是熔化现象

B.烧开水时在壶口冒出“白气”是水汽化生成的

C.冬天早晨看到草地上的霜是露水凝固而形成的

D.室外冰冻的湿衣服变干是升华现象

【分析】解决此题需掌握:

物体由固态变为气态叫升华;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叫凝华;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

A、钢水浇铸成火车轮是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现象.故A错误.

B、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外面的温度较低的空气会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了“白气”.故B错误.

C、霜是固态的,是由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C错误.

D、冰冻的衣服变干了,是衣服上的冰吸收热量直接变为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的判断.分析物态变化时,首先要分析生成物的状态,然后再分析是由什么状态的物质形成的,从而判断出是什么物态变化.

 

5.(2017•日照模拟)寒冷的冬天,小明在晨练时看到一些现象,下面是他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

A.跑步时嘴里呼出的“白气”,是液化现象

B.进入温暖的房间时眼镜变模糊,是液化现象

C.路边地面上薄薄的霜,是升华形成的

D.屋檐下悬挂的冰柱,是汽化形成的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物态变化的名称,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解答】解:

A、跑步时嘴里呼出的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形成小水珠,看起来是“白气”,属于是液化现象,故A正确;

B、房间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时会发生液化变成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B正确;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小冰粒,属于凝华现象,故C错误;

D、冰柱是水滴凝固形成的,属于凝固现象,故D错误.

故选AB.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弄清物态的相变过程,根据选项所给物理现象的特点进行判断分析.

 

6.(2016•宿迁)下列光现象与日食的形成原因不同的是(  )

A.

小孔成像B.

水中倒影C.

手影游戏D.

树下阴影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解答】解:

日食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小孔成像、手影游戏和树下阴影也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所以,与日食的形成原因不同的是B项.

故选B

【点评】本题列举了四个常见的光现象,综合了光学知识,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多对相关的光现象进行思考.

 

7.(2016•衡阳)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大象在水中的倒影B.

钢勺在水面处“折断”

C.

海市蜃楼D.

手影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例如:

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

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解答】解:

A、大象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钢勺在水面处“折断”,是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发生折射造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海市蜃楼是光线在沿直线方向密度不同的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常在海上、沙漠中产生.故C不符合题意;

D、手影是影子的形成,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的具体生活实例,需要利用生活和物理之间的联系进行判断;能否区分三种光现象: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8.(2016•连云港)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现象

B.影子的形成说明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C.红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D.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分析】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有日食、月食、影子、小孔成像等;

(2)光在两种介质表面传播时会发生反射,形成的现象有平面镜成像、水面成像、光滑物体表面成像等我(3)在紫光以外的部分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紫外线可以杀死微生物、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所以我们可以使用紫外线灭菌、验钞等;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解:

A、平静水面上桥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B、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B正确;

C、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故C错误;

D、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D错误.

故选:

B.

【点评】此题综合考查光的反射、紫外线的作用、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等知识点,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之一.

 

9.(2016•长春)小红坐在岸边,看到的以下景和物在水中的像,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白云B.凉亭C.飞鸟D.水中的鱼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

(1)平面镜成像,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2)我们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

(3)光的折射现象.我们看到水中的物体,其实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

A、水中的白云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造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水中的凉亭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造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水中的飞鸟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造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水中的人看到水中游动的鱼,是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造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通过同一幅画面考查了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现象.特别是看到的现象同是在水中,很容易搞错.一定要注意区分.

 

10.(2016•常州)把一副眼镜放在太阳光下,在地面上看到如图所示的情形,关于该眼镜镜片的类型和可以矫正的视力缺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B.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C.凸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D.凸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分析】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区分:

(1)边缘薄、中间厚的凸透镜,边缘厚、中间薄的凹透镜;

(2)对光起会聚作用的是凸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的是凹透镜;

(3)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使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需要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解:

由图可见,阳光通过眼镜形成的光斑中间较亮,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因此是凸透镜.

远视眼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后方,为了使像正好呈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提前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前移,所以应配戴会聚透镜即凸透镜.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凹透镜的特点:

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11.(2016•长春)端午节当天,小明和爸爸、妈妈去南湖游玩,他们坐在行驶的船中,观赏南湖的景色,小明认为爸爸是运动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船B.小明C.岸边的树D.妈妈

【分析】判断物体运动状态之前,必须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则称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

小明和爸爸、妈妈去南湖游玩,他们坐在行驶的船中,爸爸与行驶的船、小明以及妈妈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所以,以行驶的船、小明以及妈妈为参照物,爸爸是静止的;

而爸爸与岸边的树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以岸边的树为参照物爸爸是运动的,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2.(2016•湘西州)张亮同学乘坐公交车上学,发现路边树木不停地向后退去,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路边树木B.远处高山C.公路路面D.他自己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解答】解:

张亮同学乘坐公交车上学时,他以他自己为参照物时,他与路边的树木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他看到路边的树向后运动;远处高山、公路路面与路旁的树木没有位置变化,以远处高山、公路路面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木是静止的,参照物不能选择被研究的物体本身,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选不同的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的结果会不同.参照物虽然是任意选取,但要本着方便的原则,一般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13.(2016•海南)我们现在使用的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  )

A.18nmB.18mmC.18cmD.18dm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

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物理课本的宽度与此差不多,在18cm=1.8dm=180mm=1.8×107nm左右.

故选C.

【点评】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

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等等.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4.(2016•昌吉州模拟)“冬不拉”是一种传统的民间乐器.弹奏时琴弦 振动 发声.人们听到优美的乐音通常通过 空气 传入人耳.

【分析】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琴发出声音是因为琴弦振动产生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是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播的.

【解答】解:

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优美的琴声是来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入听众的耳朵里;

故答案为:

振动;空气.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一道基础题.

 

15.(2016•南昌)“大妈广场舞,吵得我好辛苦”,说明健身的同时,也产生了噪声,为了共建和谐社会,社区委员会与大妈沟通,跳舞时:

(1)调小音量,属于在 声源 处减弱噪声;

(2)社区居民关闭门窗,属于在 传播过程 中减弱噪声.

【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

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解答】解:

跳舞时:

调小音量,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关闭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

声源;传播过程.

【点评】本题考查了利用防治噪声的途径分析生活中的实例,理解防止噪声的途径是解决本题关键.

 

16.(2016•河源)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熔化图象,由图象可知 A (填“A”或“B”)物质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 80 ℃

【分析】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因此根据图象中观察是否有固定熔点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同时熔化时,温度不变,该温度为熔点.

【解答】解:

从图中可知,A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80℃不变,所以B是晶体,且熔点为80℃.

故答案为:

A;80.

【点评】本题考查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注意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17.(2016•济宁)清晨,草叶上常挂有晶莹的露珠,这是由于夜间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 液化 形成的,在阳光照射下这些露珠又会慢慢消失,是由于露珠发生了 汽化 的缘故.(均选填物态变化名称)

【分析】

(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

露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液化形成的露珠在阳光下消失,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了汽化现象.

故答案为:

液化;汽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的认识和了解,是一道基础题.

 

18.(2016•吉林)如图是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将铅笔靠近玻璃杯的后面,透过玻璃杯可以看到笔尖指向左侧,此时成像为正立、 放大 的虚像.如果将铅笔由靠近玻璃杯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你会看到笔尖指向 右 侧.

【分析】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当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时,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解:

如图是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其构造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即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将铅笔靠近玻璃杯的后面,相当于将铅笔放在凸透镜的1倍焦距以内,故能看到铅笔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如果将铅笔由靠近玻璃杯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即当铅笔大于该“凸透镜”的1倍焦距后,即成倒立的像(处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处于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你会看到笔尖指向会改变,即指向右侧.

故答案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