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一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阶段一 课时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07562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一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阶段一 课时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一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阶段一 课时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一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阶段一 课时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一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阶段一 课时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一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阶段一 课时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一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阶段一 课时1.docx

《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一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阶段一 课时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一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阶段一 课时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历史 通史岳麓版阶段一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阶段一 课时1.docx

版历史通史岳麓版阶段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阶段一课时1

阶段一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课时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纲考点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

(2)分封制与宗法制。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4)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与商鞅变法*(注:

带*的为选修或与必修都有的考点)

素养解读

时空观念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形成于夏商,鼎盛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走向崩溃。

历史解释

早期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四位一体,形成等级森严、家国一体、重视礼乐教化的特征。

史料实证

运用考古发掘的壁画、墓葬文物、文史史料及其他考古遗存,解读印证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唯物史观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夏、商、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客观辩证地评价早期政治制度的影响。

家国情怀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巩固了早期王朝的政治统治,促进了中原文明向周边地区的扩展,促进了华夏民族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宗法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考点一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1.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朝

(2)商朝

2.封邦建国

(1)目的:

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即维护周天子的统治。

(2)内容

(3)作用

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

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还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中,小到衣食住行(出行车马、朝服、房屋排列、食器种类等),大到国家祭祀、丧葬习俗、礼仪等。

——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3.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1)目的

(2)性质:

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3)核心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

(5)作用

(6)保障:

礼乐制度

①含义:

周朝制定的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②作用: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

宗法观念

“宗法观念”是指由宗法制派生出来的宗族(家族)观念,以“尊祖、敬宗”“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为主要内容。

严格意义上的宗法制在西周末年已渐趋式微,但宗法观念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管理和家庭生活,对我国社会和谐和家庭结构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考点二 商鞅变法(选修1)

1.背景

2.措施

(1)政治

(2)经济

(3)文化:

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3.作用

(1)政治上:

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上:

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3)军事上:

奖励军功,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的下一步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贵族政治

“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也就是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贵族分封制度。

[名家史论]王位世袭制的产生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礼记》

核心论点: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标志着社会财富和社会权力的集中,即“家”的私有观念深化,表明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具有神秘神权色彩。

[图解历史]分封制下的等级结构

信息提取:

分封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层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加强了周天子对国家的统治。

[史论拓展]“家国同构”的特点

(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2)“家”是小“国”,“国”是大“家”。

“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

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

[漫画解史]宗法观念的现代价值

信息提取:

宗法观念已经渗透到当今中国社会的管理和家庭生活,对我国社会和谐和家庭结构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名家论史]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西周作为一代王朝,虽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然是其最本质的特点。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核心论点:

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权威,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是有限的,西周国家结构具有分散性和松散性的特点。

探究1 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考题例证』

【典例1】(2017·课标全国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 A

点评

本题借助对分封制内涵和外延的阐释,考查分封制的影响,从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角度,综合考查分封制对当时文化传播及文化融合的影响。

审题

解答关键题眼是紧扣题干分封的空间及对象,认识分封制不仅扩大西周统治区域,还能把周文化传播到各地,有利于文化认同和交流。

解题

据所学可知,周王通过“授土”“授民”,使王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起一批新兴诸侯国,如材料中的卫、鲁、燕等国,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心理认同,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A项。

B、C、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史论链接』

角度1 分封制对西周政治统治的影响

(1)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2)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种制度创新。

(3)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和华夏民族及国家意识的形成。

(4)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西周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角度2 分封制对后世遗存的影响

(1)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的分封。

(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即时体验』

1.(2019·湖南长沙调研)据研究,周代的王道,自洛邑向东分为二线。

其南线由王城通向新郑与宋都商丘,远达鲁都曲阜。

后来,又以洛邑为中心,东南修通至宋、徐、吴;南向修通至许、随、荆楚。

周代修建道路网(  )

A.方便中央向地方运输贡赋

B.方便王室派人巡视海外

C.方便诸侯定期朝觐天子

D.利于挑起诸侯之间的矛盾

解析 本题考查对分封制内涵的理解。

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下的诸侯需要定期朝觐天子,因而修建道路网可以方便诸侯定期朝觐天子,故选C项。

西周时地方诸侯需要向中央交纳贡赋,A项错误;周朝与海外无多少联系,B项错误;周代修建道路网与诸侯之间的矛盾无关,D项错误。

答案 C

2.(2019·云南保山模拟)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

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

这说明西周(  )

A.宗法礼乐制度文化的广泛传播

B.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

C.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解析 解读题干材料,材料表明周天子通过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的方式,周人使用的文字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包括偏远的楚或吴、越之地,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

答案 C

探究2 商周政治文明的传承与演变

『考题例证』

【典例2】(2018·全国Ⅱ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 A

点评

本题运用《史记》记载的故事切入,考查商代的政治思想,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并调用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阐释的能力,考查考生的历史解释与唯物史观的学科素养。

审题

此题关键信息是商汤捕猎“乃去其三面”,获得诸侯拥护、推翻夏桀的结果,理解其真实意图。

解题

据题干材料可知,商汤通过对鸟兽不赶尽杀绝而获得诸侯拥护,最终推翻了夏桀,体现了商汤的成功缘于其“仁爱”之心和基本道德意识,故选A。

材料中没有捕猎与其他生产活动进行比较的信息,B错误;材料未体现商汤注重生态环境保护,C错误;材料不能体现资源争夺,D错误。

『史论链接』

角度1 夏商周政治文明的传承

(1)制度传承与创新:

夏朝建立,开启王位世袭制,商周延续;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于商朝,盛行于西周。

西周时期,分封制与血缘关系所维持的宗法制紧密结合,辅之以礼乐制度,共同构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权力机构。

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2)神权色彩浓厚:

夏商周时期,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相继文明传承,延续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角度2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

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权力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最高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具有血缘贵族政治的特点,但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

中央尚未建立起对地方的绝对集权,地方实行相对分权的贵族政治。

『即时体验』

1.(2019·陕西汉中模拟)下表整理自《考工记》中对西周城邑的记述,这表明西周(  )

类别

天子的王城

诸侯的国都

卿大夫的都城

城墙高度

九雉(雉为一尺)

七雉

五雉

南北向道路宽度

宽九轨(九辆车的宽度)

宽七轨

宽五轨

A.天子严控诸侯与卿大夫B.建筑礼制突出礼制观念

C.统治者对城邑进行改建D.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

解析 观察解读表格,可知西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城邑的城墙高度和道路宽度均有严格的等级限制,体现了维护等级制度的礼制观念,故选B项。

西周时期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的“改建”,C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城墙高度和南北向道路宽度,D项错误。

答案 B

2.(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西周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一套行为规范以协调社会成员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春秋时期礼乐逐步崩坏,但经过孔子的再加工和推崇,礼乐制中的许多具体内容在后世仍有重要影响。

这表明(  )

A.宗法观念产生深远影响B.传统文化注重历史传承

C.礼乐制度得到完好传承D.春秋礼制导致社会大乱

解析 材料中的“礼乐制”说明不是宗法制,故A项错误;材料“西周周公‘制礼作乐’”“孔子的再加工和推崇”和“后世仍有重要影响”说明传统文化注重历史传承,故B项正确;材料“许多具体内容在后世仍有重要影响”说明没有完全传承,故C项错误;材料“春秋时期礼乐逐步崩坏”只是说明社会大乱导致礼乐制度崩坏,故D项错误。

答案 B

探究3 宗法制在国家与社会治理中的影响

『史论链接』

角度1 宗法制对当时的社会影响

(1)政治方面:

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制定了贵族之间的组织关系,也确定了政治上的等级隶属关系,形成了西周“家国同构”的国家结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婚姻礼仪:

宗法制使一妻多妾制成为西周社会婚姻的基本形态,并使聘娶婚成为婚姻的合法程序;宗法制婚姻满足了宗法政治的需要,使婚姻政治化。

(3)姓氏方面:

姓氏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父权和族权为象征的,是带有阶级等级的宗法制的反映。

(4)信仰、观念:

宗法制调节人际关系,规范伦理道德,促使中国文化成为伦理型文化。

角度2 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影响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体现为“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延续和“家国同构”。

②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③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影响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

(2)消极影响

①政治上,导致了专制社会和专制思想的形成,人们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普遍缺乏,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②经济上,导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扼杀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建设。

③文化上,导致了中华民族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缺乏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精神,思想上表现为守旧、保守。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在“家政统于家长”的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不忠不孝是十恶之首。

家长对子女不仅有主婚权,而且《大清律例》……已把处死权赋予封建家长了。

……家庭又把向国家交纳田税赋税以及服差役当作重要的责任。

宗法制家庭成为维护封建国家的有力因素。

随着一体化结构的强化,封建统治者也有意识地加强宗法制度。

宋明以后,宗法制度的家族组织同构作用强化到这种地步,以至于在结构形态上也和国家社会组织一样由三个子系统组成。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

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史料二 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

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

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

(1)两则史料均选自后人对宗法制和宗法观念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史学评论。

解读应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分别解读,史料一据材料出处及信息可判断主要是阐述了宗法制及观念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统治的积极影响;史料二据材料出处及信息可判断主要阐述了宗法制观念对现代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消极影响。

(2)史料一认为宗法制家庭成为维护封建国家稳固统治的有力因素,并引起了封建历代王朝的重视;史料二认为现代农村中的宗族制群体对社会基层管理造成了破坏性作用。

根据史料信息,围绕“宗法制度与社会”选择一种观点展开评论。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提示:

观点一 视宗族为现实社会对立物,以负面评价为主;宗族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背道而驰;易破坏乡村社会的正常秩序,从而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观点二 视宗族为中性社会组织,对其功能做正负双重性质评价。

浓浓的亲情既可能是一种很好的润滑剂,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促成家庭和睦、亲族团结,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不正确引导,任其无序发展,也会成为建立民主和法制社会的一种障碍。

『即时体验』

1.(2019·广东珠海模拟)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

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

这种现象说明(  )

A.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C.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D.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解析 分封制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的重要标志,秦以后出现中国封建的四次反动说明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故选C项。

题干中所列举的朝代是古代中国封建的四次反动,A项错误;古代中国封建的四次反动削弱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项错误;统治者是想利用宗室强化皇权,但事与愿违,D项错误。

答案 C

2.(2019·四川绵阳诊断)《训约十四条》记载:

“约之二:

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据此,中国古代族规起到的直接作用是(  )

A.维护家族团结和睦B.灌输儒家伦理道德

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D.强化家国一体观念

解析 根据题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信息,可知族规对于维护家庭和宗族的和谐有重要作用,故选A项。

B、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

答案 A

[命题素材]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利弊

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大宗和小宗的区分,是宗法制的基本特征。

具体而言,就是嫡长子为全宗族的大宗,旁系庶子为小宗。

在宗法制度下,大宗和小宗之间是一种等级隶属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每一等级的大小宗关系,都是政治上的领导与服从关系。

因此,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从而也成为政治上的共主。

周代宗法制的完善,使宗统与君统结合起来,也使王权较商代有所强化,这是周人统治上的一大成功,也是中华古典文明在政治制度上长足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此以后,周代的分封制具备了推行的理论依据,世卿世禄选官任职制度也有了实施的组织条件,从而为周代社会政治新格局的出现提供了基本前提。

另一方面,宗法制度本身也有其无法克服的弊端,当社会生产资料基本分割完毕后,它就无法应对不断滋生的新贵。

同时,“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做法,也是与政治机制不断更新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杨宁一教授:

历史学科首席命题专家,全国卷历史命题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主张考试测量的命题应该有三个命制目标:

一个是命题的立意,即试题要有一定的主题思想;一个是能力考查的目标;一个是通过作答使认识得到提升,也就是使考试测量本身成为再教育的过程。

(1)本段材料为后人评论性材料,从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角度分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进步与弊端。

(2)材料认为西周宗法制的进步之处是王权有所强化,为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提供了依据;其最大弊端是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解决新兴阶层的等级问题。

(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在政治和家庭方面体现了哪些特点?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宗法制是如何保障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实施的?

答案 

(1)宗法血缘与国家政治高度融合(或主要实行于统治阶级内部);以父系血缘为纽带,普遍沿袭嫡长子继承制;家国同构。

(2)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都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确定等级秩序,保障贵族政治的有效实施。

『高考题组』

1.(2016·课标全国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解析 根据题干西周铭文字数越来越多,语句愈加格式化,主要“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等,可判断当时人们重视历史的传承,故选择B项。

“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不能证明西周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A项错误;“希冀子孙保用”说明无法体现宗法制度受到挑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排除D项。

答案 B

2.(2014·课标全国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解析 结合题意可知,周代的“雅言”应是西周王畿地区的语言,西周的都城在“镐京”,即现在的陕西西安,故选C项;A、B、D三项错误。

答案 C

3.(2013·课标全国Ⅰ,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 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王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C项。

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了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错误。

答案 C

『模拟题组』

1.(2019·福建福州质检)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

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

这反映了(  )

A.宗教祭祀仪式简化B.宗法嫡庶关系确立

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D.天人合一理论成型

解析 据题干“‘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

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可知淡化了“天神”的地位,强化了人的地位,故选C项。

材料没有涉及仪式的变化,A项错误;“‘宗’类卜辞增加,‘帝’逐渐消失”无法判断一定属于宗法嫡庶关系,B项错误;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没有涉及天人合一的理论,D项错误。

答案 C

2.(2019·陕西榆林模拟)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认为,(西周)所有新建的封国大都是少数周族的贵族统治多数被征服族人,其土既非周人所有,其民也与周人不类,这些新来者的统治地位,如果没有坚强的武力作其后盾是支持不住的。

这表明(  )

A.分封具有武装殖民性质B.血缘关系是分封制基础

C.新来统治者遭坚决反对D.周朝军事实力非常强大

解析 根据材料“其土既非周人所有,其民也与周人不类,这些新来者的统治地位,如果没有坚强的武力作其后盾是支持不住的”,故A项正确;血缘关系是分封制基础符合史实,但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新来统治者遭坚决反对错在“坚决”,故C项错误;周朝军事实力非常强大符合史实,但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A

3.(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五)“社稷”本是周代祭祀地祇(社)和谷物神(稷)的合称,周王分封新诸侯时,依据诸侯封地所在方位从周王室祭坛上取一摄色土赐予诸侯,受封者要将此土置于封地的社稷坛中进行供奉祭祀。

由此可知,周代的“社稷”祭祀(  )

A.象征了国家政权的建立B.反映出农耕区域不断扩大

C.蕴含了国家一统的理念D.强化了政治上的等级秩序

解析 据题干“诸侯封地所在方位从周王室祭坛上取一摄色土赐予诸侯,受封者要将此土置于封地的社稷坛中进行供奉祭祀”信息,可以体现出国家一统的政治理念,故选C项。

分封诸侯不是国家政权的建立,A项错误;社稷坛供奉祭祀同样的土,并不代表农耕区域的扩大,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治上的权力等级问题,排除D项。

答案 C

4.(2018·湖北荆州质检三)商鞅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实行“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的治国政策,以取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治国政策。

这表明(  )

A.集权行政体制建立

B.“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

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商鞅治国立足普通民众利益

解析 据题干可知,传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治国政策体现出礼治的特点,商鞅变法中“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体现出法治的特点,故选B项。

材料反映的是司法体制的变革,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C项错误;商鞅变法立足于统治者争霸战争的需要,D项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