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591656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docx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docx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班上频频发生失物疑案,同学们的学习用品和零用钱经常不翼而飞,究竟被谁在暗中拿走了?

花季小女孩为何以偷拿别人的东西为乐?

是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还是扭曲心理作怪?

让我们一起来经历一段走过心灵阴霾的心旅历程……

案例:

基本情况:

心心,女,11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家庭情况:

1、父亲在公安局工作,母亲在保险公司工作,家庭条件非常好,物质方面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

2、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比较多,但方法存在问题,对待孩子的态度比较粗暴,说服引导少,经常打骂孩子,埋怨孩子笨。

3、父亲对孩子比较溺爱,母亲管教的时候,父亲总是护着。

4、父亲节约意识比较强,在这方面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多。

个性特征:

1、极端厌学。

上课什么也不学,玩东西,啃手指,左右乱转,要么去招惹别人,要么只管自己做小动作。

2、学习成绩差。

除了英语以外,其他学科全部不及格,学习成绩一塌糊涂。

3、不愿完成作业。

只写英语作业,其他学科作业全不完成,数学是不会,语文不愿写。

4、没有朋友,同学们都不愿跟她玩,谁也不愿跟她坐同桌。

5、严重缺乏自信。

和她对视,眼神总是飘忽不定,似乎总有什么事情怕你知道,感觉她的心灵被蒙上了阴影,结成了冰,任凭阳光多么强烈,也别想照进来。

6、情绪变化无常。

时而特别兴奋,大声尖叫,时而郁郁寡欢,独自一个人呆在角落里。

7、行为懒散,做事拖拉。

写字很慢,但比较认真。

8、经常拿同学的东西,如:

笔、本子、钱等。

如果是在地上捡到的东西,就偷偷地据为己有。

9、经常用偷拿到的钱买很多东西,送给别人,希望有人能喜欢她,跟她玩。

10、英语成绩非常好,每次考试不是满分,也很优秀。

11、对自己的学习用品或其他物品特别珍惜,很少弄丢或损坏,如果丢了她会到处找,找不到会很伤心。

以上是我对孩子的一些了解,孩子的自身的缺点和出现的问题很多,在诸多的缺点和问题中,以偷拿别人的东西尤为突出,这也是引发众多问题的根源。

但也不乏优点的存在,如:

英语成绩特别优秀,写字认真,爱惜物品等。

每当面对这个孩子的时候,我总是想:

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她的将来会是什么样子?

教师的爱心和责任感都告诉我,这个孩子需要帮助。

我决定从“偷拿东西”这个根源入手,揭开孩子心头上那层阴暗的面纱……

一、了解背景,分析成因

经过和心心妈妈及以前教过她的老师交流,了解到一些情况:

1、小学一、二年级时她就经常从学校拿一些小东西回家,如:

橡皮、铅笔、粉笔豆。

当时父母也对此教育过她,后来就没有太在意。

2、一、二年级时,学习成绩不太好,经常被老师留下补课,学习兴趣不高。

3、三年级时,由于特殊原因心心所在的班级连续换了好几个老师,她的学习成绩更差了,后来干脆伸腿不干了,据说她当时是被“枪毙”了(老师不管了)。

我看过她三年级数学书和快乐园,上面全是空白。

4、心心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高,功课回家辅导得也少,如果遇到孩子有不会做的地方,家长的态度很粗暴,经常打骂孩子,埋怨孩子笨,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以至于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

妈妈让她做什么,她偏不做,让她往东,她偏朝西,对她表示关心的时候,孩子却漠然视之,理解不了家长的良苦用心,家长和孩子之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综合她的行为表现,我做出了一些分析:

1、由于学习成绩差,在学校她担心同学们瞧不起她,感到孤立无助,缺乏自信,不敢跟同学们交流,一个朋友也没有。

因为心思不用在学习上,就总是琢磨着怎样才能偷拿别人的东西,慢慢愈演愈烈。

2、在家里跟家长不沟通,感到妈妈对她的爱护是多余的,父亲的溺爱,也是她形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上的主要原因。

3、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没有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增强这种心理的发展。

时间一常,对她成长产生更多不良影响。

4、由于做了错事,害怕身边的人知道,担心被拆穿,所以心情总是很郁闷。

当发现没有被发现时,又特别兴奋,滋长了下次犯错误的心理。

当问她为什么要偷拿别人的东西,是妈妈不给你买吗?

她的回答很让我吃惊:

妈妈给我买,但用着别人的东西,我心里特别舒服、开心。

问她知不知道这样做不对时,她说:

知道,但控制不了自己,看见了就想拿。

害怕吗?

她禁不住哭了:

怕,怕极了?

小小女孩的心里,竟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痛苦与矛盾。

二、共同商讨,摆脱心理困扰。

我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努力,帮助打开孩子的心结。

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改善父母与孩子的紧张关系,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

这样在家里,父母就能协助老师做好课后辅助的工作。

心心不良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她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建议心心妈妈多跟孩子沟通和交流,如:

每天都争取和孩子聊天,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孩子感受到最关心自己的人还是父母。

因为这个孩子比较厌学,刚开始聊的内容尽量不要谈学习,就随便聊,孩子想说什么,就跟她聊什么,等过一段时间,父母跟孩子的关系缓和了,再慢慢往学习上靠,问问今天学的什么,在学校有什么开心的事,老师有没有表扬等。

孩子哪怕有点滴进步,家长一定要抓紧时机狠狠的表扬她,让她品尝成功的甜头,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动力。

2、架起沟通的桥梁,用爱关心,用信任理解,使其恢复自信。

最初我们沟通时,心心并不诚实,经常编造一些幼稚的谎言,想欺骗我,蒙混过关。

当谎话一次次被拆穿,老师仍然不言放弃时,孩子心头的冰开始融化了。

随着时光的推移,我赢得了她的信任,从我经常找她谈话过渡到她会主动跟我交流,有时分享快乐,也有时倾诉苦恼。

她开始愿意听取我的建议,并努力的配合。

例如,她问我自己心里特别想改掉以前的坏毛病,但有时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该怎么办?

我告诉她,要想改掉坏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坚强的毅力,更需要坚持,老师对你很有信心。

还教给她一种心理战术,以后再控制不住自己时,就把它当成一次考验,看看你能不能战胜自己,顺利过关,每战胜自己一次,就在心里表扬自己一次。

她笑着点头,表示接受。

以后我隔三差五就悄悄的问她,怎么样?

笑容告诉我她成功了。

3、打造机会,增进和同学之间的沟通。

我还特意在班队会上为心心打造了一次和同学沟通的良机,(我提前让心心妈妈准备好了很多笔),首先她诚心诚意的向同学们道歉,并保证以后努力改掉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请同学们帮助和监督。

接着心心将神秘礼物送给同学们,(礼物就是那些以前被偷拿走的笔,)当心心把礼物一一送还到同学们手中,说对不起,请原谅的时候,有的同学不好意思,有的同学惊呆了,还有的落泪了,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这个曾经为同学们讨厌、老师头痛的心心能做出如此的举动,真的很意外。

我也备受感动,就趁热打铁,真诚的呼吁全班同学都来帮助她,让同学们明白了“错误难以改变,但可贵的是知错能改”的道理,希望心心以后能有更好的表现。

有几个热心的同学提出愿意和她交朋友,帮助她学习,真是求之不得!

相信这些同学一定能以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她,让她慢慢走出心灵的阴影地带。

3、咨询心理专家,寻求科学的心理疏导方法,对症下药。

在我和心心妈妈双方共同努力帮助孩子的同时,我们也担心判断失误或方法不对头,怕适得其反。

于是,我们联系了市立医院的心理专家,进行咨询。

当我们把孩子的种种表现反映给心理医生后,初步被诊断为“儿童行为障碍”,而且从现在孩子的各种表现来看,所患的心理疾病比较严重。

通过咨询,我们对这种疾病有了更多地了解,原来心理治疗不是单方面的,虽然出现问题行为的是孩子,但是父母的心理也有需要调适和改变的地方。

有些家长带孩子来,认为只要孩子改变就好,不认为自己的教养方式需要调整,通常这种的治疗效果有限,孩子或许治疗期间有些进步,但治疗关系结束后,没几个月就复发的机会很大。

最好的方式,是父母和老师积极参与治疗的过程,同时把在医院所学到的行为改变技巧,和心理调适的方法,在家里、学校实行看看,若做起来有问题,下次来医院时,再和治疗师好好的讨论。

等到方法学习得差不多了,孩子的情况进步到令人满意时,便可暂时中止治疗关系,或拉长治疗期间。

行为障碍的孩子,虽然难以处理,但是耐心地配合治疗,总是有慢慢改善的机会。

有了心理医生的指导,我们对治疗充满了希望。

4、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

心心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

由于成绩差,所以对自己的评价太低,以为所有的人都不喜欢自己,心里产生孤立,缺乏自信。

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太低或太高都是很危险的。

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呢?

首先对孩子表示信任和喜欢,告诉孩子老师不会因为你的学习成绩差就不喜欢你,老师非常愿意帮助你。

其次,把孩子的优点罗列一下,让孩子看到原来自己不是一无是处。

如:

英语特别优秀,说明你很聪明,其他学科只要努力学习,一定会赶上其他同学的。

第三,生活中和学习上需要什么东西,跟家长讲明,家长一定会满足你,不能再拿别人的东西。

5、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学习兴趣,摆脱厌学情绪。

学习上严格要求,如:

上课时,多提醒她认真听讲,鼓励她大胆回答问题,用眼神肯定她的做法,抓住她英语成绩特别优秀这一点大力表扬等,都有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

课余时间帮她补课,慢慢的她在学习上尝到了甜头,有了干劲,期中考试之前制定目标时,心心定的目标是:

数学60分,这对她来说可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期中考试成绩出来,她考了67分,达到并超出了目标,真是令人欣喜!

全班同学、老师和家长都为她高兴。

她又有了一个新的目标:

80分,而且在为达到目标不断努力。

三、初步结果:

1、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明显改善。

现在的心心和她妈妈,那才叫一个亲,母女俩别提多开心了。

妈妈告诉我孩子经常念叨一句话:

要是没遇到孙老师,我会是什么样子?

2、在配合心理医生治疗的过程中,心心也有几次反复的现象。

在孩子又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没有责备孩子,有的只是理解和信任,给孩子不断鼓劲加油,反复周期不断在加长,让孩子对自己更有信心。

3、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每天都能按完成作业,新学的知识掌握的也不错。

最近,心心正忙着向目标冲刺呢,再也没有时间去想怎样才能趁人不备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三、从此案例中引发的几点思考:

1、心理问题别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

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

2、以对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有很多小孩子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悄悄地拿走,在他们的内心的用意是很单纯的,他们没有社会上的道德观的约束,自己想做就做了,对于这样的孩子,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孩子会慢慢认识到这种做法是不好的,逐渐改掉不良习惯,但如果我们疏忽大意,就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恶果,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给孩子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在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人们也受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现实的严重性,我们不能等闲视之。

我们要以对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来重视其心理教育,每一位班主任都应该明确自己是学生的心理顾问及心理保健医生这一特殊角色,应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利用班集体的优势和特点,向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满足其心理需求,使他们的生活、学习有目标,充满希望,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各种心理危机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以迎接未来社会的严峻挑战。

3、面对问题,除了倾注爱心,高度负责以外,还要持有一种研究的心态。

我们今天怎样做教师?

一言以蔽之:

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真正的专业水平,科学的思维方式。

现在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只忙于总结停留于事物表面的肤浅,蜻蜓点水多,理论论证少。

案例研究则是“就事论理”。

因为它“就事”,从案例出发,所以它不脱离实际,看起来亲切;又因为它要“论理”,它必须从案例中抽出理性的结论,所以它不至成为单纯描述性的文字。

谈的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结论却往往与教师通常的想法相距甚远,震撼之余,就会有所启发。

愿案例研究能形成一种风气,成为老师们的习惯思维。

 

 

小学心理辅导案例:

转变攻击性儿童心理案例

  一、基本情况

  关XX,男,8岁,小学一年级生。

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1.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

  2.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或令人生厌地搞同学的东西。

  3. 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

  4.不尊重老师,对老师的要求不屑一顾,经常弄得全班同学哄笑不已,影响极坏。

  二、原因分析:

  1.该生从小跟爷爷在老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

爷爷对他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

  2.该生初到佛山的幼儿园时,受到一些小朋友的欺负,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

  3.由于父亲工作忙,对其照顾较少,他很希望父母能多带他去玩,但较难实现,所以虽在父母身边,对父母的依恋仍很少。

且父亲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做得不够好,动辄就打。

母亲较软弱,该生不怕母亲,还多次打母亲。

这样的事在关某心中渐渐滋生出欺善怕恶的思想。

  4.从其他老师处还了解到,该生曾读过一年级,但因成绩和纪律太差,建议到幼儿园再接受学前教育。

因其不是本地人,学校承若在新的一年级招生时给他留一学位,因此,他觉得不管怎样,学校也收他了,在他心里,学校的纪律、老师的要求也没什么了,这一来,反而增加了他的任性妄为感。

  5.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在他第一次入学时,由于学习成绩和纪律差,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批评,家长还对老师的工作有意见,致使该生其他的没学好,反学会找老师的岔子,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还顶撞老师。

  三、个案评析:

  由于该生自小过于宠爱、放纵,家长怕他吃亏,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变得像个“小皇帝”。

别人说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却目中无人,动不动就搞人打人,连老师也不放在眼里。

该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当中有家长的影响,他从来不重视学习,来学校上学他认为只不过是每天要例行的一种公事,就像每天的吃饭一样,他并没有认识到来学校是来学知识、学文化的,更没想到来学校是要遵守纪律的,他上课听课一般不超过10分钟,作业马虎,几乎没有一个字是写对的。

不屑一顾。

经常搞别人,对待这类孩子,一下子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来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

  四、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亲子关系);3.学习适应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

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

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或妈妈是角色的转换,但当他打了妈妈或小朋友后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或如:

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妈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

"强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因此,关XX因一次偶然尝试,幼儿园的小朋友大打他,他回击后,这小朋友不敢再欺负他,在他的观念中形成了这样的推理:

“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

而且,在"我是强者"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出警示,以表明自己的强者姿态。

比如:

对别人无意碰撞,故意挑衅等。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

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

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

当然,就关XX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会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另外,关XX的"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意义:

一种对"权威"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

对父亲不公正的不满,不能或不敢直接冲父亲宣泄,而指向母亲或同学。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

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

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

而面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

即使关xx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当然,关XX对老师的不满,有父亲对老师臆断的责任,需要进一步与老师沟通、了解,而采取消极的敌对方式,只能更深地强化老师对他的"偏见",更充分地证明了他的"不好",反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至于与父母的关系,应该说关xx之所以对父母不一样,其一是因为他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学习、人际都存在问题,父亲肯定会有批评、指责,谁喜欢听"坏话"呢?

父亲对于关xx来说是有权威的,那父亲更要注重教育的方法,只有孩子认同父母,觉得父母是对的,才会听话;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建议,切不可粗暴地以打为教育的途径,更要注意树立老师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把老师踩扁了,孩子还会接受他的教育吗?

而该生的家长就是不明白尊师的这一层意义。

  3.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

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

一般年龄越小,课堂学习越依赖于对老师的好恶,喜欢这个老师,可能会很专心地听课,尽可能去表现良好,让老师喜欢他;反之,则可能不屑一顾,甚至"恶作剧"。

因此,必须在认知上明确来学校的目的,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

攻击性行为、人际问题、学习问题等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紧密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等背景。

五、进行晤谈引导

第一次方法:

晤谈、

过程: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父母与孩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6.

(1)"再现"事件:

父母与孩子重新讨论第一次入学时"老师冤枉"事件,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如何在孩子心中树立老师的形象,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2)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第二次目的:

1. 加深了解。

2.突破"攻击性"应对策略。

方法:

晤谈

过程:

  1. 老师与母亲谈孩子的事,老师了解学生在家情况。

  2. 让孩子就"最受欢迎的同学"谈"人际交往"问题,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觉知。

  3. 初步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自我控制。

对孩子按"行为契约"行事,诸如:

不主动滋事、不主动打人、不主动骂人。

  4、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

  第三次

  目的:

1.学会合理评价;2.提高自控力;3.加强亲子交流。

  方法:

晤谈

  过程:

  1.反馈"行为契约"完成情况,老师肯定其做得好或有进步的地方,如没有主动滋事打人,并有乐意为班级体做事,以及自觉拣垃圾等。

  2.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对人对事的合理评价,练习评价老师及父母。

第四次目的:

1.巩固行为效果;2.发展学习策略;3.增强信心。

方法:

晤谈

过程:

  1.继续肯定在行为上做得好的地方,鼓励继续执行。

  2.训练"提问法",以提高课堂效率,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业上。

  3.提出要求:

要认真上好每节课,

第五次目的:

巩固效果

方法:

晤谈

过程:

  1.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

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2.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3.巩固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

六、咨询效果评价

  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改善了攻击性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