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气血津液病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582542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单元 气血津液病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七单元 气血津液病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七单元 气血津液病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七单元 气血津液病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七单元 气血津液病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 气血津液病证.docx

《第七单元 气血津液病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单元 气血津液病证.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单元 气血津液病证.docx

第七单元气血津液病证

第七单元 气血津液病证

  郁证

  郁证的概念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郁证的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七情所伤、思虑劳倦、脏气素虚。

  

(二)病机

  基本病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病位——肝,涉及心、脾。

  病理性质——虚实两端。

  初起——气滞为主,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属实证。

  后期——或因火郁伤阴而导致阴虚火旺、心肾阴虚之证,或因脾伤气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养,而导致心脾两虚之证。

  六郁(朱丹溪)中总以气郁为先,而后才有湿、痰、热、血、食诸郁,且六郁相因,互为兼夹。

  郁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

  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

无其他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郁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  

  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两者皆有咽部异物感。

  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

  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2.郁证梅核气与噎膈

  两者皆有咽中有物梗塞感觉。

  梅核气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但无吞咽困难。

  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与情绪波动无关,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渐加重,做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3.郁证脏躁与癫证

  两者均与五志过极,七情内伤有关,临床表现都有心神失常症状。

  脏躁多发于青中年妇女,主要表现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宁,易激惹,易怒善哭,时作欠伸等,具有自知自控能力。

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

  癫证则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病程迁延,主要表现为精神错乱,缺乏自知自控能力,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

  郁证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1.首辨受病脏腑与六郁的关系

  气郁、血郁、火郁—主要关系于肝;

  食郁、湿郁、痰郁—主要关系于脾;

  虚证——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肝、脾、肾的亏虚。

  2.次辨证候虚实

  实证——病程较短,表现精神抑郁,胸胁胀痛,咽中梗塞,时欲太息,脉弦或滑。

  虚证——病已久延,症见精神不振,心神不宁,心慌,虚烦不寐,悲忧善哭,脉细或细数等。

  郁证的辨证论治——治疗原则  

  基本原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

  实证——首当理气开郁。

  兼有血瘀—活血火郁—降火

  痰结—祛痰湿滞—化湿食积—消食。

  虚证——根据损及的脏腑及气血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

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

  虚实夹杂——视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

  郁证一般病程较长,用药不宜峻猛。

  实证治疗中,应注意理气而不耗气,活血而不破血,清热而不败胃,祛痰而不伤正;

  虚证治疗中,应注意补益心脾而不过燥,滋养肝肾而不过腻。

  郁证的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肝气郁结

  气郁化火

  痰气郁结

  心神失养

  心脾两虚

  心肾阴虚

  肝气郁结

  证候主症:

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证机概要:

肝郁气滞,脾胃失和。

  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代表方:

柴胡疏肝散加减。

  加减:

1.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见嗳气频作,脘闷不舒,加旋覆花、代赭石、法半夏和胃降逆。

  2.肝气乘脾见腹胀、腹痛、腹泻,加苍术、厚朴、茯苓、乌药健脾化湿,理气止痛。

  3.兼有血瘀见胸胁刺痛,舌质有瘀点瘀斑,加当归、丹参、郁金、红花活血化瘀。

  气郁化火

  证候主症:

情绪不宁,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

肝郁化火,横逆犯胃。

  治法:

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代表方:

丹栀逍遥散加减。

  加减:

1.热势较甚,口苦,大便秘结,加龙胆草、大黄泻热通腑。

  2.肝火犯胃见胁肋疼痛,口苦,嘈杂吞酸,嗳气,呕吐,加黄连、吴茱萸(即左金丸)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3.肝火上炎见头痛,目赤,耳鸣,加菊花、钩藤、刺蒺藜清热平肝。

  4.热盛伤阴,见舌红少苔,脉细数,目干畏光,去原方中当归、白术、生姜之温燥,加生地、麦冬、山药滋阴健脾,或改用滋水清肝饮养阴清火(六味地黄丸合丹栀逍遥散加减)。

  痰气郁结

  证候主症:

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医宗金鉴·诸气治法》将本证称为“梅核气”。

  证机概要:

气郁痰凝,阻滞胸咽。

  治法:

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代表方:

半夏厚朴汤加减。

  加减:

1.湿郁气滞而兼胸脘痞闷,嗳气,苔腻,加香附、佛手、苍术理气除湿。

  2.痰郁化热而见烦躁,舌红苔黄,加竹茹、瓜蒌、黄芩、黄连清化痰热。

  3.病久入络而有瘀血征象,胸胁刺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加郁金、丹参、降香、姜黄活血化瘀。

  心神失养

  证候主症:

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等,舌质淡,脉弦。

多见于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而诱发。

临床表现多样,但同一患者每次发作多为同样几种症状的重复。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将此种证候称为“脏躁”

  证机概要:

营阴暗耗,心神失养。

  治法:

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代表方:

甘麦大枣汤加减。

  加减:

1.血虚生风而见手足蠕动或抽搐,加当归、生地、珍珠母、钩藤养血息风。

  2.躁扰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茯神、制首乌等养心安神。

  3.表现喘促气逆,合五磨饮子开郁散结,理气降逆。

  心脾两虚

  证候主症:

情绪不宁、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证机概要:

脾虚血亏,心失所养。

  治法:

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代表方:

归脾汤加减。

  加减:

1.心胸郁闷,情志不舒,加郁金、佛手理气开郁。

  2.头痛,加川芎、白蒺藜活血祛风而止痛。

  心肾阴虚

  证候主症:

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

阴经亏虚,阴不涵阳。

  治法:

滋养心肾。

  代表方:

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加减:

1.心肾不交而见心烦失眠,多梦遗精者,可合交泰丸(黄连、肉桂)交通心肾。

  2.遗精较频者,可加芡实、莲须、金樱子补肾固涩。

  郁证的预防调护

  1.正确对待各种事物,避免忧思郁怒,防止情志内伤,是防治郁证的重要措施。

  2.医务人员深入了解病史,详细进行检查,用诚恳、关怀、同情、耐心的态度对待病人,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在郁证的治疗及护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3.对郁证患者,应做好精神治疗的工作,使病人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并解除情志致病的原因,以促进郁证的完全治愈。

  血证

  血证的概念

  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血证的病因病机

  病因

  感受外邪、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久病或热病等。

  病机

  1.火热熏灼、迫血妄行。

  2.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3.瘀血阻络、血不循经。

  病理性质——有虚有实。

  火热——实火、虚火。

外感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火属实火,阴虚火旺属虚火。

  气虚——仅见气虚;气损及阳,阳气亦虚。

  在疾病发展变化过程中,常实证→虚证:

  1.火盛气逆,迫血妄行→反复出血,阴血亏损,虚火内生;

  2.出血过多,血去气伤→气虚阳衰,不能摄血。

  因此,有时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既是引起出血的病理因素,又是出血所导致的结果。

  血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

  1.鼻衄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均可诊断为鼻衄。

  2.齿衄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即可诊断为齿衄。

  3.咳血血由肺、气道而来,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咳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

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病史。

  4.吐血发病急骤,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症。

血随呕吐而出,常伴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色多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为鲜红色,大便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

有胃痛、胁痛、黄疸、癥积等病史。

  5.便血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

有胃肠或肝病病史。

  6.尿血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排尿时无疼痛。

  7.紫斑肌肤出现青紫斑点,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压之不退色。

紫斑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甚,常反复发作。

重者可伴有鼻衄、齿衄、尿血、便血及崩漏。

小儿及成人皆可患此病,但以女性为多见。

  血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

  鼻衄

  

(1)内科鼻衄与外伤鼻衄因碰伤、挖鼻等引起血管破裂而致鼻衄者,出血多在损伤的一侧,且经局部止血治疗不再出血,没有全身症状,与内科所论鼻衄有别。

  

(2)内科鼻衄与经行衄血经行衄血又名倒经、逆经,其发生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多于经行前期或经期出现,与内科所论鼻衄机理不同。

  齿衄

  齿衄与舌衄:

齿衄为血自齿缝、牙龈溢出;舌衄为血出自舌面,舌面上常有如针眼样出血点,与齿衄不难鉴别。

  咳血

  

(1)咳血与吐血

 

咳血

吐血

病位

肺与气道

胃与食道

血色

血色鲜红、或为纯血,常伴泡沫痰液

血色紫暗,常混有食物残渣

伴随症状

血常随咳嗽而出咯血之前可伴喉痒胸闷等肺系症状

血随呕吐而出伴胃脘不适恶心等胃肠症状

出血后症状

持续多日痰中带血症状,常大便不黑

无痰中带血症状,常大便色黑

旧疾

常有慢性咳嗽、喘证或肺痨、肺痈、肺癌等病史

常有胃痛、胁痛、黄疸、臌胀等病史

  

(2)咳血与口腔出血鼻咽部、齿龈及口腔其他部位出血的患者,常为纯血或随唾液而出,血量少,并有口腔、鼻咽部病变的相应症状可寻,可与咳血相区别。

  吐血

  吐血与鼻腔、口腔及咽喉出血:

吐血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夹有食物残渣,常有胃病史。

鼻腔、口腔及咽喉出血,血色鲜红,不夹食物残渣,在五官科做有关检查即可明确具体部位。

  便血

  便血与痢疾痢疾初起有发热、恶寒等症,其便血为脓血相兼,且有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症。

便血无里急后重,无脓血相兼,与痢疾不同。

  便血与痔疮痔疮属外科疾病,其大便下血特点为便时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疼痛,做肛门直肠检查时,可发现内痔或外痔,与内科所论之便血不难鉴别。

  远血与近血便血之远近是指出血部位距肛门的远近而言。

远血其病位在胃、小肠,血与粪便相混,血色如黑漆色或黯紫色。

近血来自乙状结肠、直肠、肛门,血便分开,或是便外裹血,血色多鲜红或黯红。

(自身鉴别)

  肠风与脏毒两者均属便血。

肠风血色鲜泽清稀,其下如溅,属风热为患。

脏毒血色黯浊黏稠,点滴不畅,因湿热(毒)所致。

(自身鉴别)

  尿血

  

(1)尿血与血淋血淋与尿血均表现为血由尿道而出,两者以小便时痛与不痛为其鉴别要点,不痛者为尿血,痛(滴沥刺痛)者为血淋。

  

(2)尿血与石淋两者均有血随尿出。

但石淋尿中时有砂石夹杂,小便涩滞不畅,时有小便中断,或伴腰腹绞痛等症,若砂石从小便排出则痛止,此与尿血不同。

  紫斑

  紫斑与出疹紫斑与出疹均有局部肤色的改变,紫斑呈点状者需与出疹的疹点区别。

紫斑隐于皮内,压之不退色,触之不碍手;疹高出于皮肤,压之退色,摸之碍手。

且二者成因、病位均有不同。

  斑与温病发斑紫斑与温病发斑在皮肤表现的斑块方面,有时虽可类似,但两者病情、病势、预后迥然有别。

温病发斑发病急骤,常伴有高热烦躁、头痛如劈、昏狂谵语、四肢抽搐、鼻衄、齿衄、便血、尿血、舌质红绛等,病情险恶多变。

杂病发斑(紫斑)一般不如温病发斑急骤,常有反复发作史,也有突然发生者,虽时有热毒亢盛表现,但一般舌不红绛,不具有温病传变急速的特点。

  紫斑与丹毒丹毒属外科皮肤病,以皮肤色红如红丹得名,轻者压之退色,重者压之不退色,但其局部皮肤灼热肿痛,与紫斑有别。

  血证主要类证的鉴别

  血证以出血为突出表现,随其病因、病位的不同,原有疾病的不同,症状及体征有火热亢盛、阴虚火旺、气虚不摄之分,所以掌握这三种证候的特征,对于血证的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

  热盛迫血证多发生在血证的初期,大多起病较急,出血的同时,伴有发热,烦躁,口渴欲饮,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少津,脉弦数或滑数等症。

  阴虚火旺证一般起病较缓,或由热盛迫血证迁延转化而成。

表现为反复出血,伴有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少,脉细数等症。

  气虚不摄证多见于病程较长,久病不愈的出血患者。

表现为起病较缓,反复出血,伴有神情倦怠,心悸,气短懒言,头晕目眩,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脉弱等症。

  血证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首辨病证不同。

如从口中吐出的血液,有吐血与咳血之分;小便出血有尿血与血淋之别;大便下血则有便血、痔疮之异。

应根据临床表现、病史等加以鉴别。

  次辨脏腑病变之异。

同一血证,可以由不同的脏腑病变而引起。

例如同属鼻衄,但病变脏腑有在肺、在胃、在肝的不同;吐血有病在胃及病在肝之别;齿衄有病在胃及在肾之分;尿血则有病在膀胱、肾或脾的不同。

  再次辨证候之虚实。

一般初病多实,久病多虚;由火热迫血所致者属实,由阴虚火旺、气虚不摄甚至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

  血证的辨证论治——治疗原则

  四个原则——治火、治气、治血、治虚。

  治火

  实火——清热泻火,虚火——滋阴降火;

  治气

  实证——清气降气,虚证——补气益气;

  治血——辨病对症+辨证止血:

  实火亢盛扰动血脉—凉血止血。

  气虚失摄出血不止—收敛止血。

  瘀血阻络血难归经—祛瘀止血。

  治虚

  辨证论治——针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及损伤脏腑的不同,结合证候虚实及病情轻重。

  血证的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

  鼻衄鼻腔出血,除外伤和逆经所致,称为鼻衄。

多因火热迫血妄行——肺热、胃热、肝火。

也有阴虚火旺。

少数为正气亏虚,血失统摄。

  热邪犯肺——桑菊饮

  胃热炽盛——玉女煎

  肝火上炎——龙胆泻肝汤

  气血亏虚——归脾汤

  热邪犯肺

  证候主症:

鼻燥衄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或兼有身热,恶风,头痛,咳嗽,痰少等症,舌质红,苔薄,脉数。

  证机概要:

燥热伤肺,血热妄行,上溢清窍。

  治法:

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代表方:

桑菊饮加减。

  胃热炽盛

  证候主症:

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口渴欲饮,鼻干,口干臭秽,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证机概要:

胃火上炎,迫血妄行。

  治法: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

玉女煎加减。

  肝火上炎

  证候主症:

鼻衄,头痛,目眩,耳鸣,烦躁易怒,两目红赤,口苦,舌红,脉弦数。

  证机概要:

火热上炎,追血妄行,上溢清窍。

  治法: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

龙胆泻肝汤加减。

  气血亏虚

  证候主症:

鼻衄,或兼齿衄、肌衄,血色淡红,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头晕,耳鸣,心悸,夜寐不宁,舌质淡,脉细无力。

  证机概要:

气虚不摄,血溢清窍,血去气伤,气血两亏。

  治法:

补气摄血。

  代表方:

归脾汤加减。

  对以上各种证候的鼻衄,除内服汤药治疗外,鼻衄当时,应结合局部用药治疗,以期及时止血。

可选用:

①局部用云南白药止血;②用棉花蘸青黛粉塞入鼻腔止血;③用湿棉条蘸塞鼻散(百草霜15克,龙骨15克,枯矾6克,共研极细末)塞鼻等。

  齿衄血自牙龈齿缝间溢出,称为齿衄,又称为牙衄、牙宣。

以阳明经脉入于齿龈,齿为骨之余,故齿衄主要与胃肠及肾的病变有关。

  胃火炽盛——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阴虚火旺——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

  胃火炽盛

  证候主症:

齿衄,血色鲜红,齿龈红肿疼痛,头痛,口臭,舌红,苔黄,脉洪数。

  证机概要:

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

  治法: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

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加减。

  阴虚火旺

  证候主症:

齿衄,血色淡红,起病较缓,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齿摇不坚,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证机概要:

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络损血溢。

  治法: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

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加减。

(知柏地黄丸)牵根当连枝,晃根戏雨滴

  当归、黄连、栀子、黄芩、茜草根、犀角、地榆、生地。

  咳血血由肺及气管外溢,经口而咳出,表现为痰中带血,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均称为咳血,亦称为嗽血或咯血。

  燥热伤肺——桑杏汤

  肝火犯肺——泻白散合黛蛤散

  阴虚肺热——百合固金汤

  燥热伤肺

  证候主症:

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数。

  证机概要:

燥热伤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治法:

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代表方:

桑杏汤加减。

  加减:

1.兼见发热、头痛、咳嗽、咽痛等症,为风热犯肺,加银花、连翘、牛蒡子以辛凉解表,清热利咽。

  2.津伤较甚,而见干咳无痰,或痰黏不易咳出,苔少,舌红乏津者,可加麦冬、玄参、天冬、天花粉等养阴润燥。

  3.热势较甚,咳血较多者,加连翘、黄芩、白茅根、芦根、三七粉(冲服)。

  肝火犯肺

  证候主症:

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

木火刑金,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治法: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

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加减:

1.肝火较甚,头晕目赤,心烦易怒者,加丹皮、栀子清肝泻火。

  2.若咳血量较多,纯血鲜红,可用犀角地黄汤加三七粉冲服,以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阴虚肺热

  证候主症:

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

  证机概要:

虚火灼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治法:

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代表方:

百合固金汤加减。

  加减:

1.本证可合用十灰散凉血止血。

  2.反复及咳血量多者,加阿胶、三七养血止血。

  3.潮热,颧红者,加青蒿、鳖甲、地骨皮、白薇等清退虚热。

  4.盗汗加糯稻根、浮小麦、五味子、牡蛎等收敛固涩。

  十灰散:

大蓟、小蓟、侧柏叶、荷叶、茜草根、山栀、白茅根、大黄、牡丹皮、棕榈皮

  吐血血由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亦称为呕血。

  

(1)胃热壅盛——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归脾汤

  胃热壅盛

  证候主症:

脘腹胀闷,嘈杂不适,甚则作痛,吐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

胃热内郁,热伤胃络。

  治法:

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代表方:

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肝火犯胃

  证候主症:

吐血色红或紫黯,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质红绛,脉弦数。

  证机概要:

肝火横逆,胃络损伤。

  治法:

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代表方:

龙胆泻肝汤加减。

  气虚血溢

  证候主症:

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证机概要:

中气亏虚,统血无权,血液外溢。

  治法:

健脾益气摄血。

  代表方:

归脾汤加减。

  加减:

气损及阳,脾胃虚寒,症见肤冷、畏寒、便溏者,治宜温经摄血,可改用柏叶汤。

方中以侧柏叶凉血止血,艾叶、炮姜炭温经止血,童便化瘀止血,共奏温经止血之效。

  应高度重视吐血预后的严重性。

上述三种证候的吐血,若出血过多,导致气随血脱,表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等症者,当用独参汤等益气固脱,并结合西医方法积极救治。

  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可表现为吐血及便血)的治疗中,大黄、白及、云南白药、三七、地榆等药常被选用,尤其是大黄具有多方面的止血作用。

因此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大黄常作为首选药物。

可用粉剂,每次3~5克,每日4次,温水调服;或将大黄粉调成糊剂,冷藏,以不凝为度,用量及次数同上。

  便血便血系胃肠脉络受损,出现血液随大便而下,可发生在便前或便后,色鲜红、暗红或紫暗或大便呈柏油样。

  

(1)肠道湿热——地榆散合槐角丸

  

(2)气虚不摄——归脾汤

  (3)脾胃虚寒——黄土汤

  肠道湿热

  证候主症:

便血色红黏稠,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

湿热蕴结,脉络受损,血溢肠道。

  治法:

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代表方:

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加减:

若便血日久,湿热未尽而营阴已亏,应清热除湿与补益阴血双管齐下,虚实兼顾,扶正祛邪,可酌情选用清脏汤或脏连丸。

  气虚不摄

  证候主症:

便血色红或紫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

  证机概要:

中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胃肠。

  治法:

益气摄血。

  代表方:

归脾汤加减。

  脾胃虚寒

  证候主症:

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

  证机概要:

中焦虚寒,统血无力,血溢胃肠。

  治法:

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代表方:

黄土汤加减。

  加减:

阳虚较甚,畏寒肢冷者,去黄芩、地黄之苦寒滋润,加鹿角霜、炮姜、艾叶等温阳止血。

  轻症便血应注意休息,重症者则应卧床。

可根据病情进食流质、半流质或无渣饮食。

应注意观察便血的颜色、性状及次数。

若出现头昏、心慌、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脉细数等症状,常为大出血的征兆,应积极救治。

  尿血小便中混有血液,甚或伴有血块的病证,称为尿血。

随出血量多少的不同,而使小便呈淡红色、鲜红色,或茶褐色。

虽无肉眼血尿,尿常规可资诊断。

  

(1)下焦湿热——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无比山药丸

  下焦湿热

  证候主症:

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质红,脉数。

  证机概要:

热伤阴络,血渗膀胱。

  治法: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代表方:

小蓟饮子加减。

  肾虚火旺

  证候主症:

小便短赤带血,头晕耳鸣,神疲,颧红潮热,腰膝酸软,舌质红,脉细数。

  证机概要:

虚火内炽,灼伤脉络。

  治法: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

知柏地黄丸加减。

  脾不统血

  证候主症:

久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