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健康养殖技术手册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574351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池塘健康养殖技术手册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池塘健康养殖技术手册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池塘健康养殖技术手册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池塘健康养殖技术手册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池塘健康养殖技术手册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池塘健康养殖技术手册一.docx

《池塘健康养殖技术手册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池塘健康养殖技术手册一.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池塘健康养殖技术手册一.docx

池塘健康养殖技术手册一

 

池塘健康养殖技术手册

(一)

 

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

水产养殖专业编写

第一篇水产养殖常见水质问题及调控………………5

一、鱼塘主要水质指标………………………………………5

二、水温的测量与调控………………………………………6

三、养殖水体透明度的测定与调控…………………………7

四、溶解氧的调控……………………………………………8

五、pH的调控………………………………………………10

六、氨态氮的调控……………………………………………11

七、亚硝酸盐的调控…………………………………………12

八、硫化氢的调控……………………………………………13

九、池塘水色的感官判断及水质调控………………………13

十、池塘底质检测与调控……………………………………17

第二篇池塘健康养殖管理……………………………20

一、清塘消毒…………………………………………………20

二、苗种投放…………………………………………………21

三、日常管理…………………………………………………22

 

健康养殖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将推进水产健康养殖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

2006~2007年,农业部组织实施《水产健康养殖推进行动》,实施方案中的指导思想是:

以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创建,以及县级水生动物防疫站和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建设为载体,大力倡导、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方式,引领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转变观念、创新模式、挖掘潜力、提高质量,推进水产养殖业从追求数量向数量与质量、效益和生态并重的增长方式转变。

2008年,水产健康养殖推进行动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为: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渔业现代化道路,以实现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完善法律和政策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强化养殖业执法和质量安全监管,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的现代水产养殖业.

水产健康养殖的定义:

它是指根据养殖品种的生态和生活习性建造适宜养殖的场所,选择和投放品质好、体格健壮、生长快、抗病力强的优质苗种,并采用合理的养殖模式、养殖密度,通过科学管理、科学投喂优质饲料、科学用药防治疾病和科学管理,促进养殖品种无污染、无残毒、健康、快速生长的一种养殖方式.健康养殖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以有效防治为主的措施,在养殖过程中消灭病原、改良养殖环境的各项理化因子,消除发病因素,使养殖水产品能在无污染的、近似自然的环境下健康生长.另一方面指养殖出来供人们食用的水产品是健康的、安全的,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检查标准的绿色食品.

水产健康养殖的重要制度。

即“五项制度"和“两项登记"。

1.水产健康养殖“五项制度”

(1)生产日志制度.把生产过程用“日志"的形式记录下来,内容包括天气情况、水质情况、生长情况、管理情况等,便于查阅、总结和留证。

(2)科学用药制度。

使用消毒药物、治疗药物要科学,建立一套严格的、切实可行的科学用药制度。

严格按照《兽药管理条例》和《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使用渔药,严禁使用禁用药用品行为,供给市场的养殖产品在水产品药残监测中无禁用药品检出。

(3)水产品加工企业原料监控制度.水产品加工企业,要对所有原料进行质量监控,保证原料的新鲜、不含国家规定的药物残留,原料符合国家或地方的有关标准,确保加工原料的质量。

(4)水域环境监控制度。

对于养殖水源所处的水域和养殖环境进行质量监控的制度,监控的内容主要有土壤、底质、大气和水质。

使养殖环境符合无公害产地的要求,养殖用水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水质标准或无公害养殖水质标准.

(5)产品标签制度。

养殖产品以标签形式进行记录,以明确生产者的责任、保证产品的质量。

内容有单位名称、地址,产品种类、规格,出池日期等。

2.水产健康养殖“两项登记”

(1)水产养殖生产记录.对养殖生产过程进行记录,内容有池塘编号、面积、养殖品种、饲料品牌和来源、苗种来源、投放时间、检疫情况和检疫单位以及生长和水质情况.

(2)水产养殖用药记录。

对水产养殖用药的情况进行记录,内容有时间、池塘编号、药名、用药量和浓度、养殖生物体重、病害发生情况、主要症状、处方及处方出具人、用药人员等。

第一篇

水产养殖常见水质问题及调控

一、鱼塘主要水质指标

养鱼先养水

二、水温的测量与调控

在鱼类的生存条件中,水温占有重要的位置.水温不仅直接影响鱼类生存和生长,而且通过水温对水体环境条件的改变,间接对鱼类产生作用。

几乎所有的环境因子都受水温的制约。

(一)池塘水温测量结果与调控

1.上层水温高,底层水温低,温差〉5℃时

温差大,密度差相应增大,形成了分层现象.使上下水层阻隔,不能对流,底层形成氧债,遇到阵雨或夜间气温快速下降时,上下水层便会急剧对流,导致鱼类缺氧。

2.上层水温低,下层水温高

(1)盛夏雨后或在秋天天气由热转冷;或冬天寒潮来临时,导致池塘上层水温低,下层水温高。

(2)容易形成上下水层的快速对流,上层水的溶解氧很快消耗,致使整个池塘水缺氧。

(3)科学使用增氧机,及时消除水体分层,避免形成氧债。

(4)无增氧装置的池塘,可以使用水泵搅动上下层水体。

(二)鱼苗培育水温的测量结果与调控

1.水温低

影响:

鱼苗摄食量下降,不利鱼苗的生长.

调控:

安装调控加热器;覆盖塑料棚,提温和保温.

2.水温过高或不稳定

影响:

易引起鱼苗的消化不良或感冒,鱼苗抵抗力下降,从而导致鱼病的发生。

调控:

增加池水深度。

三、养殖水体透明度的测定与调控

透明度是反映池中生物和非生物种类和数量。

意味着池中浮游植物数量的多少的占有值,池中生物量越大,透明度就越低。

非生物悬浮物越多,透明度也越低.

养殖前期控制在25—30厘米,养殖后期通过换水控制在30—40厘米.

(一)透明度的测定

(1)选水域:

选择无直射光照,水面平稳,没有波浪的水域作为测量地点。

(2)放透明度盘:

将塞氏盘缓缓放入水中。

(3)测定透明度:

水下恰好看不见盘面白色时,即为水域透明度的合适深度.

(4)记录透明度值:

记录水面以下绳子的长度,反复测量几次以求准确。

(二)成鱼池的透明度及调控

(1)<20cm:

水体太肥,需要增加透明度。

(2)30cm左右:

水体肥度适中,不需调控。

(3)〉40cm:

水体太瘦,可混合施肥。

(三)降低透明度的方法

施肥:

施肥应在晴天进行。

池水混浊,胶粒过多时,不要施氮肥和磷肥.

(四)增加透明度的方法

(1)定期加注新水:

一般每星期换水一次,每次换水20—30cm。

(2)施用化学试剂:

施用生石灰、漂白粉、明矾等化学制剂,杀死或沉降部分藻类。

透明度

池塘水质情况

调控措施

<20㎝

水体太肥,需要增加透明度

①加注新水:

每星期换水一次,每次换水20—30cm。

②用化学制剂:

泼洒生石灰、漂白粉、沸石粉等,使池底沉积的有毒物质氧化,降低毒性.同时杀死一些藻类,降低水体“肥度"。

③使用水质改良剂.

30㎝左右

水体肥度适中

不需调控

>40㎝

水体太瘦,需要降低透明度

①施混合追肥。

氮磷释放比例2:

1为好,炎热季节单一用磷肥即可(注意不可和生石灰碱性物质仪一起施用)。

②使用动物粪便肥水,动物粪便最好选择发酵后的粪便。

③施用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EM菌、芽孢杆菌等

四、溶解氧的调控

溶解氧在养殖生产中的重要性,除了表现为对养殖生物有直接的影响外,还对饵料生物的生长,对水中化学物质存在形态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又间接影响到养殖生产。

鱼类为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必须不断呼吸。

其呼吸耗氧速率与各种内因(如种类、年龄、体重、体表面积、性别、食物及活动强度等)、外因(溶氧、二氧化碳、pH、水温等)有关。

水中溶氧含量偏低,虽未达到窒息点,不会引起鱼类的急性反应,但会引起慢性危害.鱼、虾就会游向水面,呼吸表层水溶氧,严重时吞咽空气,这一现象称为“浮头"。

溶氧量低还会影响鱼虾的摄饵量及饵料系数,如果养殖鱼虾长期生活在溶氧不足的水中,摄饵量就会下降。

溶氧量低也会增加养殖鱼的发病率.如鱼长期生活在溶氧不足的水中,体质将下降,对疾病抵抗力降低,故发病率升高。

在低氧环境下寄生虫病也易于蔓延。

溶氧量低将导致胚胎发育异常,在鱼虾孵化期,胚胎对溶氧要求高,如果溶氧不足易出现畸形,甚至引起胚胎死亡。

溶氧偏低可使毒物的毒性增加。

此外溶氧过饱和度太高又会引起气泡病.

测量结果

对鱼类活动的影响

调控措施

〈2mg/L

鱼类严重缺氧浮头,如不立即采取增氧措施会导致泛池。

①立即开增氧机,同时加注新水;

②全池泼洒化学增氧药物;

③保持适宜的水深,以免影响上下水对流

2—4mg/L

鱼类缺氧浮头,影响鱼类活动与生长。

①立即开增氧机,同时加注新水;

②全池泼洒化学增氧剂过氧化钙等.

4-5mg/L

饵料系数上升,养殖效益降低,免疫力下降,易引起鱼病的爆发与流行.

①合理使用增氧机,中午开机搅水使鱼水层塘上中下对流交换;

②定期加注新水;

5-8mg/L

水中溶氧充足,有利于鱼类的摄食与生长。

①合理使用增氧机,中午开机搅水,促使水体交换,避免氧债的形成;

②保持鱼塘良好的日照条件和通风条件;

>10mg/L

鱼苗气泡病的发生,引起鱼苗的大量死亡。

①立加注新水,排出部分老水;

②可采用泼洒粗盐、换水等方式散逸过饱和的氧气;

五、pH的调控

鱼类在养殖过程中,如果pH过高或过低,不仅会引起水中一些化学物质的含量发生变化,甚至会使化学物质转变成有毒物质,对鱼类的生长和浮游生物的繁殖不利,还会抑制光合作用,影响水中的溶氧状况,妨碍鱼类呼吸。

如果pH值过高,鱼类生活在酸性环境中,水体中磷酸盐溶解度受到影响,有机物分解率减慢,物质循环强度降低,使细菌、藻类、浮游生物的繁殖受到影响,而且鱼鳃会受到腐蚀,使鱼的血液酸性增强,降低耗氧能力,尽管水体中的含氧量较高,但鱼会浮头,造成缺氧症,还会使鱼不爱活动,新陈代谢急剧减慢,摄食量减少,消化能力差,不利于鱼的生长发育。

测量结果

形成原因及危害

调控措施

<6

酸中毒:

体色明显发白;

透明度明显降低,水体有许多死藻和濒死的藻细胞

立即调节,上午用生石灰浆全塘泼洒,20—30斤/亩。

(调高一个pH值1米1亩水深30斤生石灰)

6-7

正常范围,稍有偏低

可定期少量泼洒生石灰浆

7—9

比较适宜的范围

不需要处理

>9

碱中毒:

受刺激且狂游;

鳃丝腐烂损伤;

水体有许多死藻和濒死的藻细胞

①立即调节,用醋酸500毫升/亩;

②加注新水,调低pH;

③红糖

六、氨态氮的调控

氮与养鱼生产关系极大,它不仅是水体中藻类必需的一种营养元素,也是较常见的一种限制养鱼水体初级生产力的常量元素。

水体中氨氮含量过高对鱼类的毒性较强,会使鱼类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少,血液载氧能力逐渐降低,而造成鱼类慢性中毒,抑制生长。

测量结果

对鱼的影响

调控措施

<0.2mg/L

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水质良好

不需处理

0。

2—0。

5mg/L

对鱼有轻微影响。

①定期排出部分老水,更换新水;

②微生物制剂改善:

如光合细菌、EM菌;

>0.5mg/L

表明水质恶化,鱼类食欲减退,抗病力下降,可能导致水产动物氨中毒。

①及时加注新水,防止中毒加注;

②泼洒沸石粉,吸附池底有害气体及有毒物质,用量30—40斤/亩;

③合理投料、施肥、每年清塘;④合理使用增氧机,发挥增氧机搅水、曝气功能,使水上下对流

 

七、亚硝酸盐的调控

NO2—在浓度较低时,会造成养殖动物抵抗力下降,易患各种疾病,被视为鱼类的致病根源;NO2-的长期作用则表现在抑制生长、死亡率上升、破坏组织器官,如随着NO2—-N的浓度上升会出现鳃内污浊物增多,鳃肿胀、粘连、上皮层增厚等现象,使鱼体内自由基过氧化物增多,抵抗能力下降,导致代谢混乱,生理功能失调;另一方面也可能破坏血浆中的血蓝蛋白,从而失去携氧能力。

多数研究认为,NO2-致病的最主要原因在于NO2-进入血液后,直接与血红蛋白反应生成高铁血红蛋白,减少了血的氧气输送,对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造成生理缺氧,产生危害。

测量结果

对鱼的影响

调控措施

<0。

05mg/L

含量低,适应鱼类摄食生长

不需处理

0.05—0。

1mg/L

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可采取预防措施:

定期施用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

0。

1-0.5mg/L

慢性中毒,表现为摄食量下降,呼吸困难,游动缓慢

①使用沸石粉、聚合氯化铝或活性炭改善水质;

②泼洒食盐,20斤/亩;

③开增氧机,氧化亚硝酸盐;

>0。

5mg/L

中毒症状继续增加,游泳无力,导致鱼虾缺氧,甚至死亡

加注新水,同时增氧,全塘泼洒增氧剂。

八、硫化氢的调控

在缺氧水中有硫化物的积聚会产生硫化氢。

在硫化物的三种形态中,以H2S毒性最大,它对许多水生生物都有毒。

pH降低硫化物毒性增大.

测量结果

对鱼的影响

调控措施

<0。

1mg/L

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不需处理

0.1-0。

2mg/L

基本符合渔业水质标准,但为危险值,可能影响幼鱼的生存和生长,需预防硫化氢含量上升。

①晴天中午开增氧机,加速底质还原物的氧化;

②定期泼洒水质改良剂,如:

过氧化钙粉改善池塘生态环境

>0。

2mg/L

水质恶化、发黑、发臭,可引起硫化氢中毒,导致鱼类死亡

①向水体中施氧化铁剂,双氧水等氧化剂;

②换水,同时开动增氧机;

③彻底清塘,清除池塘底部杂物及多余的淤泥。

九、池塘水色的感官判断及水质调控

水色是池塘中浮游生物种类的反应,特别是不同的浮游植物反映出不同的水色,人们常借此来判断池水中浮游生物的大致组成和数量多寡,继而推断水质的好坏,以确定调节方法和措施。

一般良好的水色是淡黄绿色或浅褐色,且有新鲜清晰感。

褐色水体以硅藻为主,淡黄绿色以绿藻为主.有时是黄褐色、有硅藻和绿藻同时存在,给养殖者以肥而爽,活而嫩的感觉。

水色优劣的辨别与调控见下表。

 

水色

水色特点

调控措施

茶色、茶褐色

水质较肥、活,水中的藻类为硅藻,如三角褐指藻、新月菱形藻、角毛藻等,都是水产养殖动物的优质饵料,是养殖的最佳水色

不需处理

淡绿色、翠绿色

水质嫩爽,肥度适中,水中的藻类是绿藻,常见的有小球藻、衣藻等。

绿藻能吸收水中大量的氮肥,净化水质,养殖动物在此环境中生长快,体色透明。

不需处理

油绿色

优质水,表示水质肥瘦适度,在施用有机肥的水体较为常见。

藻类主要组成为硅藻、绿藻、甲藻、蓝藻,且数量比较均衡。

不需处理

黄绿色

硅藻与绿藻共生的水色,兼备了硅藻水与绿藻水的优势,水色稳定,营养丰富,此种水色养殖的水产动物活力强,体色光亮,生长速度快.

不需处理

浓绿色

水色的水质看上去较浓,多见于养殖中后期,透明度在20cm左右,水中的藻类以绿藻为主,水质较肥,但活、爽,水中悬浮颗粒少,有利于减缓动物对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应激反应.

①排去少量老水补新水;

②定期搅动塘泥,晴天中午,用铁链、石链、铁耙等搅动塘泥,每月1-2次,翻松底泥并使上下水层交流混合.

灰绿蓝或暗绿色

有害藻类浓度较大,并开始死亡分解,水面呈现浮油污状物

①开动增氧机,使用增氧剂,如过氧化钙;

②换水;

③使用二氧化氯;

④使用微生物制剂和肥料,重新培肥水体。

蓝绿色或老绿色

蓝绿藻或微囊藻大量繁殖,水较浓而浊,在下风处,水表层往往有少量绿色悬浮细末,这在老化池最易发生,易变成“铜绿色",水体很快老化,大量藻类死亡漂浮于水面,此环境中发病率较高.

①加生石灰降低水体pH;

②在下风口捞除蓝藻;

③在晴天下风口处,用高浓度的硫酸铜、硫酸亚铁直接泼洒在藻团上,同时要注意增氧;

④泼洒“浊水清”螯合重金属离子。

酱红色或砖红色

水中有大量原生动物或赤潮生物繁殖,如赤潮异弯藻

①使用二氧化氯;

②开动增氧机,使用增氧剂;

③使用化学絮凝剂;

④使用微生物制剂和肥料,重新培肥水体,培养优质藻相。

黑褐色与酱油色

主要含鞭毛藻、褐藻等;水体极富营养化,水质和底质极度老化,有些鞭毛藻会分泌麻痹神经毒素

①使用化学絮凝剂,如聚合氯化铝;

②开动增氧机,使用增氧剂;

③采用生石灰底改;

④使用微生物制剂和肥料,培养优质藻相。

黄色水

含甲藻、金藻等鞭毛藻,池中积存太久的有机物,经细菌分解,池中pH下降时易产生此水色

①使用生石灰,调高pH;

②全池泼洒黄泥浆水,或使用船拖钉耙在池塘中游动;

③开动增氧机,使用增氧剂④使用化学絮凝剂;

⑤使用微生物制剂和肥料,培养优质藻相。

白浊色

水中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或浮游动物繁殖过剩,藻类被浮游动物吃掉导致水体缺氧或水中含纤毛虫、轮虫、桡足类浮游生物及黏土微粒或有机屑多。

此种水极易得病,存活率大减

①使用溴氰菊酯,但有虾蟹类池塘禁用;

②开动增氧机,使用增氧剂;

③使用化学絮凝剂;

④使用微生物制剂和肥料,培养优质藻相

假浑色、黄泥色

水中同时存在硅藻、褐藻或绿藻,看起来水色有些浑浊,实为几种藻类混合一起时显示出的颜色,用透明杯取一杯水静置几分钟,如看不见沉淀,或早晚溶氧变化不大,且溶氧量都在4-8mg/L之间,属于假浊

①使用化学絮凝剂;

②使用微生物制剂和肥料,培养优质藻相

浑浊、分层、黄泥色

上层有一定水色,底层浑浊。

此情况多见于越冬大棚内,温差大,水质较清,水中菌相和藻相不稳定,增氧机使用和搭配不当事发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①使用化学絮凝剂;

②使用微生物制剂和肥料,培养优质藻相;

③做好大棚保暖

均匀浑浊、黄泥色

①用药不当,如某些消毒药杀死藻类;

②水质老化、泛底;

③饵料不足,水位较浅;

①使用化学絮凝剂;

②使用底质改良剂,培养优质藻相;

③使用微生物制剂和肥料,培养优质藻相;

④增加肥料施入量,培养适口藻类和浮游动物

养水先改底

十、池塘底质检测与调控

池塘底质不仅作为养殖用水水池、各种化学物质的储存库,还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栖息地以及营养素再循环中心.池塘底质的恶化对水生生物可以产生严重的危害,而且这种危害大多数情况下是间接的,底质通过影响水体的各种营养素浓度,影响浮游植物的产量,进而通过食物链影响到养殖动物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养殖品种为依赖于天然饵料生物的池塘中,并且植物还是大多数池塘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最终可以导致养殖产量下降.

(一)池塘底质的检测方法与改良措施

1.底质为壤土

特点:

保水保肥,透水性和透气性适度,有机物分解较快,营养物质不易流失,是最好的底质土壤。

措施:

不需改良

2.底质为沙质壤土

特点:

透水性和透气性好,有机物分解较快,但保水保肥稍差,是比较理想的底质土壤.

措施:

不需改良

3.底质为黏土

特点:

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透水性和透气性差,易混浊,不利于有机物分解,导致淤泥过厚.

措施:

经常使用微生物制剂、沸石粉等改良剂改良;冬季清塘后让池底接受日晒。

4.底质为沙土

特点:

土质疏松,沙土保水、保肥性能差,必须进行改良.

措施:

可在塘底和边坡上用三合土铺垫,形成保水层,以防漏水。

(二)池塘底质的酸碱性与改良

1.pH:

小于6.5

原因:

淤泥中有机物在嫌气和厌气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发酵产生各种有机酸和无机酸。

措施:

施生石灰,一般75-100kg/亩。

定期搅动塘泥。

2.pH:

7.0—8.5

原因:

池塘生态系统处于良性循环之中,不需处理。

3.pH:

大于8。

5

原因:

池底碱性物质过多,或清塘时过多使用生石灰,一般发生在盐碱地池塘中。

措施:

清塘时,少用生石灰或不用生石灰;遍泼腐植酸改良底质并降低pH。

(三)池塘底质的感官性状检查与改良

1.轻度污染底质

特点:

池底表层黄色,下层黑色。

措施:

定期泼洒化学复合型底质改良剂;定期泼洒微生物型底质改良剂。

2.重度污染底质

特点:

底泥变成黑色有较浓的臭味。

措施:

清除淤泥;及时投铁的氧化物;投入底质改良剂,如石灰、沸石粉、过氧化钙等;强充氧.

(四)池塘淤泥的厚度检测与改良

1.小于10cm

特点:

淤泥厚度适中。

措施:

不需改良。

2.10—20cm

特点:

淤泥稍微偏厚,应注意控制淤泥厚度.

措施:

冬季清塘后排干池水,让池底充分日晒和施生石灰。

3.大于20cm

特点:

淤泥过厚,容易产生有毒物质。

措施:

池塘在养殖一个周期后干池一次,挖去过多淤泥;施放石灰。

第二篇

池塘健康养殖管理

一、清塘消毒

养鱼前彻底清理池塘,消除淤泥,杀灭害鱼、害虫等,以保证鱼类有良好的生长环境。

1.生石灰清塘法生石灰化水后成为强碱性的氢氧化钙,能杀灭害鱼、水生昆虫和细菌等。

在鱼池整修后,选择晴天用石灰清塘消毒。

池中要留有4~6厘米深的水层,使泼入的石灰浆能均匀分布.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50~75千克,先在池底挖几个坑,坑的数量及其间距,以能泼洒到全池为限.先将生石灰放入小坑中,让其吸水溶化,不等冷却即向四周泼洒,要求全池泼到.次日用长柄泥耙将池底淤泥和石灰浆调和,以增强消毒除害作用。

不能排干水的鱼池,可以带水清塘。

平均水深1米的池塘每667平方米施生石灰125~150千克。

2.漂白粉清塘法漂白粉遇水释放次氯酸,有很强的杀菌作用。

鱼池清塘,每亩用量为15千克,药效消失快,清塘后4天可放养。

施用时先将漂白粉加水溶化,然后立即遍洒全池,使用漂白粉清塘时应注意,一是泼洒药液时,不宜使用金属容器盛装,以免腐蚀容器、降低药效.二是漂白粉含量达不到30%时,应适当增加用量。

失效的漂白粉忌用。

三是操作人员应戴好口罩、橡皮手套,施药时应站在上风处,以防中毒和腐蚀衣服。

二、苗种投放

放养前一周注水70~80cm,每亩施入经发酵有机肥200kg左右,培育大型枝角类和桡足类,有助于提高苗种的成活率。

1.苗种种质

(1)严格控制苗种质量。

(2)苗种质量:

体格健壮、体色光亮、粘液丰满、身体光滑、鳞鳍完整、无畸形、无创伤,健康无疫病,溯水能力强。

最好是经过开口或驯化的鱼苗或鱼种。

选用拉网捕获的鱼种,不放养被污泥污染过的鱼种。

(3)鱼种规格整齐,同种鱼规格基本一致.

2.合理放养

(1)鱼种放养时间宜早不宜迟。

一般在深秋、初冬或2月下旬前放养完毕。

早放养可使鱼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减少应激性。

特别是从外地购买的鱼种更应该早放养.

(2)确定放养密度:

一是池塘条件;二是确定养殖类型,是混养还是单养;三是饵料供应与饲养管理措施;四是预期达到的上市规格.

(3)选择合适的放养品种.主养吃食鱼类,按80:

20的模式进行,即吃食性鱼类80%,滤食性鱼类20%.

3.放养要点

(1)尽可能避免雨天放养。

(2)在上风处放养鱼苗.

(3)长途运输的鱼苗放养时要注意调节温差,水温差不能超过2℃。

具体操作是将装有鱼苗的氧气袋放入池中,并不停翻动氧气袋.如光照充足,搭设遮阴棚调温,避免直晒。

(4)放养时间:

清塘药物药性已完全消失时;池塘水质达到一定肥度.根据水温和气温,当注水后一周左右、水体中的浮游生物量(主要是轮虫)达到高峰时可进行下塘。

(5)鱼体消毒:

苗种放养时,用3~5%食盐浸浴5~15分钟或用10~20mg/L高锰酸钾浸浴5~10分钟,浸浴药物不得倒入养殖水体中。

带水放养,操作仔细.

三、日常管理

1.巡塘

在养鱼过程中,每天早、中、晚都要巡视池塘。

黎明时,观察池鱼有无浮头现象,浮头程度,池水颜色,并测水温等;中午,结合投饲和施肥等工作,观察水质和池鱼活动及吃食情况;近黄昏时,检查全天吃食情况,看有无残留饲料,有无浮头预兆。

在天气突变或鱼类活动不正常时,要整夜巡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浮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