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成长励志文章正能量文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569140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成长励志文章正能量文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学成长励志文章正能量文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学成长励志文章正能量文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大学成长励志文章正能量文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大学成长励志文章正能量文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成长励志文章正能量文章.docx

《大学成长励志文章正能量文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成长励志文章正能量文章.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成长励志文章正能量文章.docx

大学成长励志文章正能量文章

大学成长励志文章正能量文章

  一生美丽过便是不枉,蝶来蝶去随蝶意,静守一方天空,安度一春岁月。

无意于得,自然无所谓失。

人生的美丽,不在于争,而在于守。

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大学成长励志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

永远不要被自己的“努力”所感动

  我有一个表弟,目前在读大二,最近跟我聊天说,他受够了浑浑噩噩的日子,想要去努力,去学习一些技能,但开始容易坚持却很难,真正去做的时候往往会后劲不足,刚开始热情满满,渐渐地就会坚持不下去。

  而且,如果稍微付出一点儿努力,就会觉得自己好牛,感觉自己无比正能量,总是容易自我感动。

  比如考英语六级这件事,因为他读的是一所普通的高校,很少有人去考,他决定试试看。

在准备的过程中,他总是很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努力,甚至想获得别人的认可。

  比如每天去图书馆占完座位之后,他都会发一条状态,类似于“今天又是6点起床占座位!

”这种。

发完状态之后,如果别人给了肯定和赞美,他就会心花怒放,如果没有人回复或没人给予肯定,他的心情又很容易变得失落。

  永远不要被自己的“努力”所感动,这种感动不值钱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他到底有多少时间是认真的用来备考呢?

虽然他前前后后准备了大半年,结果我想大家也能猜到了。

  成绩出来后,他又极想获得别人的安慰,他心里想,“别人都没有勇气和决心去考,我准备了并去考了,无论结果怎么样,总是值得肯定的吧?

  如果别人没有给他想要的反馈,他又会陷入“我那么努力,也那么辛苦,你们都没看到么?

”这种自怜的情绪中。

  我相信大家身边一定不会缺少这种人。

比如,经常自诩自己多么的辛苦和不容易,比如熬夜写材料,感冒发烧了还上班,连续好多天只睡几个小时,加班很久没有假期等等。

  尤其是有一种人,自己加班了非要发个照片和状态,好像怕别人不知道似的,好像全世界就他最苦最累,如果别人没有给予赞美和同情,他又会感觉全世界就他最委屈似的。

  这些人,一方面是需要获得外来的赞同和认可,另一方面又极易陷入自我感动和自我同情。

其实,比你苦,比你累的人多的去了,如果这些东西也值得夸耀,那么任何一个农民工、清洁员、富士康流水线的员工都比你辛苦多了。

  我曾经也是这种人,很容易被自己感动。

比如有一次,我累死累活的连续熬夜几天做一个ppt,完工的那一刻我都被自己感动了,我觉得已经尽力了。

  但是第二天ppt放出来,却未得到领导和大家的认可,那一刻我内心满是委屈,我那么努力,不但没有得到认可,甚至没有一点同情,我真想说“你行你上啊!

  但是,这个社会就是这么赤裸裸和现实,大家都只想看结果,过程只能留给自己。

如果你想要成功,就要默默的去努力,而不是吃了点苦或受了点委屈,就整天嚷嚷着“为什么我这么苦这么累,却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与同情?

”。

  成功之前,没有人会在乎你在过程中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罪。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遇到挫折或失败的打击时,都会产生一种悲观失望、自怜自艾的心情来。

  在这种情绪的笼罩下,人往往寄希望于他人能同情自己或伸出援手,如果没有,好多人就会变得一蹶不振,失去重新开始的勇气。

  但是,别人对你的认同和同情,除了能带给你一点心理安慰之外,又能改变什么呢?

别人同情你不要紧,你千万不能自己同情自己,不然你就会变成懦夫,失去奋斗的动力!

如果那样,你又怎么能去奢望成功呢?

  一个人能否成功,往往取决于他能否战胜自己的软弱,而不是给自己理由让自己倒在地上爬行!

永远不要同情你自己,只有对自己进行鞭策和批判,积极的去反省和总结失败的原因,才会走出懦弱的心理陷阱。

  就像卡尔维诺说的:

“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

人难免天生有自怜的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我们每人都有别人不知道的创伤,我们战斗就是为了摆脱这个创伤。

  如果已经你陷入这种既需要外界赞同又容易自我感动的状态,那么你可以问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你为什么要努力?

  是的,没有人要求你努力,那都是你自己的选择。

你可以选择安逸的生活,也可以选择随波追流,但是既然你选择了努力,那么这条路就注定是孤独的。

  如果你想变得更好的初衷,只是为了给别人看,或者获得外来的认同,那么你永远不会有实质性的进步。

只有在我们不需要外来的赞许时,才会变得自由。

  2、你真的够努力了么?

  其实,大部分人只是看似努力而已,而困扰他们的其实是不够努力却不满足。

  比你辛苦,比你努力的人多的很。

关注过NBA的人一定知道科比的故事,曾经有个记者问他为何能如此成功的秘诀,科比问他:

“你知道洛杉矶清晨四点钟的样子么?

”记者说不知道,科比说:

“我知道洛杉矶每一天清晨四点钟的样子。

  许多比你成功却比你还努力,所以,不要再抱怨为什么自己努力了却没有成功了,或许问题只是因为你根本不够努力。

  3、你明白努力和吃苦的区别么?

  有的人会说,我努力了,也吃了那么多苦,但是还没成功,所以你说的努力都是骗人的,都是鸡汤。

一方面,你要明白,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成功。

另一方面,你要懂得努力和吃苦是两码事。

  如果光讲吃苦这一点,那么任何一个体力劳动者都比你辛苦,如果你没有目标,没有梦想的指引,只是在拼吃苦,你又怎么可能成功呢?

自我感动式的努力往往会让人懈怠,行动上的忙碌更掩盖不了思想上的懒惰。

  4、最后一个问题,你坚持了么?

  首先你要问问,自己是否太过急于求成和急功近利了?

你做了多久就想出成绩呢?

好多科学家和成功的人,都是呕心沥血一辈子,才做成一件事。

  还是举科比的例子,其实那句著名的“四点钟”后面还有一段话:

“每天洛杉矶早上四点仍然在黑暗中,我就起床行走在黑暗的洛杉矶街道上。

  一天过去了,洛杉矶的黑暗没有丝毫改变;两天过去了,黑暗依然没有半点改变;十多年过去了,洛杉矶街道早上四点的黑暗仍然没有改变,但我却已变成了肌肉强健,有体能、有力量,有着很高投篮命中率的运动员。

  所以,你坚持了么?

是不是别人告诉你不可能,你就放弃了呢?

其实,成功有时候很简单,那就是只做一件事,并坚持做一件事。

  如果你还在困惑,那么我想你应该认真的想一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你到底处于哪个阶段?

是仍在空想还是已经行动了?

如果你行动了,那你真的努力了么?

如果你已经努力了,那么你坚持了么?

  如果你没有去尝试过,就不该说做不到,如果你没有真的努力过,也不配谈无力感,更不应该陷入自我同情与自我感动。

但最怕的就是不自知亦不努力,不努力却又不满足。

  同情和感动是人类的正常心理感受,尤其是现在社会中,人都这么麻木冷漠,适当的自我同情和自我安慰没有什么不好。

  但当感动变成一种不经过大脑思考的条件反射,先入为主的同情反而会遮蔽我们的真实感受。

  自我同情和自我感动如果生出一种优越感来,而且还想要别人也对你同情和感动,那就不对了。

  就像《挪威的森林》里永泽对男主角说的:

“不要同情自己!

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

  励志文章2:

拼爹只是无能者失败的自我安慰

  大学生就业是“拼爹”还是拼能力?

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越来越不明晰,那些回答拼能力的声音似乎也变得越来越弱。

事实真是这样吗?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10个省份发放调查问卷,对近6年来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和已就业大学毕业生进行对比研究。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现在找工作主要就是‘拼爹’”这一说法,未就业大学毕业生中持同意的比例为47.1%。

在找工作过程中,“提供过帮助的人”排第一位的是朋友(61.3%),家人排在第二位(55.4%)。

在他们认为最有利于就业的因素,主要是“有相关实习”和“工作经历”(63.7%)、“工作能力强”(48.6%)等,选择“父母、亲戚的帮助”作为最有利于就业的因素,列在第六位(19.0%)。

  社会舆论和媒体似乎不停地暗示,“拼爹”已成为一种时代病,大学生就业更是一场“拼爹”的竞赛。

从这个调查中可以看出,“拼爹”的舆论背景带给大学生先入为主的印象仍然是有的,47.1%的未就业大学生同意“现在找工作主要就是‘拼爹’”,这已是很高的比例。

但所幸,现实给他们的感受要好一些,在找工作过程中,“父母、亲戚的帮助”仅排在第六位,真正靠的还是经验和能力。

  “拼爹”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些极端个例经由舆论放大后,拼凑起来的社会假象。

“拼爹”这个词从诞生就带着人们对权力和金钱所编织起来的“资源”的怨愤,它所指向的是社会正常秩序与价值的扭曲。

就如网友评选的“四大名爹”一样,在调侃背后是对社会不公的不满。

在媒体的传播与放大中,“拼爹”成为一些人对这个时代的刻板印象,先入为主地认为社会已经进入“拼爹”时代。

  不可否认,“拼爹”确实存在且改变着社会的价值生态。

在我们身边,在各种媒介信息里,可以看到很多人确实“拼爹”成功了。

各种“名爹”、“干爹”以及他们所延伸出来的权力和金钱的关系网,圈走了一些机会。

这种小比例的成功显然在腐蚀着种种美好的价值观,挫伤了一些年轻人的斗志和对社会的信心,使一些年轻人迷茫、困惑,甚至放弃个人的奋斗,随遇而安或怨天尤人。

  消除“拼爹”成为社会主流的假象,必须封堵“拼爹”的各种制度漏洞,让大学生在更健康的环境中拼能力和汗水,真正还他们一个健康公平的竞争环境。

消除“拼爹”成为社会主流的假象,也需要我们客观理性地观察社会和时代。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这份研究报告,以及我们和周边人的真切感受,都客观真实地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

拼能力仍是这个社会的主流。

这说明,社会现实并没有那么坚硬和冷漠;大学生在“拼爹”文化盛行的社会中,仍然保持对社会的客观判断和对未来的信任。

青年人、未来社会的创造者有这份信心,我们更可以相信,这仍是一个拼能力的时代。

  我们也欣慰地看到,放肆的权力正被重新关回笼子,“拼爹”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有些“拼爹”成功的典型正成为“坑爹”的典型。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数据表明,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对国家有着良好预期,七成多对“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拥有信心。

数字背后既有大学生对这个时代和社会的信任,更有对拼能力成为未来社会纯粹追求的期许。

我们不可辜负年轻人心中的美好。

  励志文章3: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一次上课,一个女孩子垂头丧气地跟我说:

“老师,我考了4次英语四级考试,还没通过,究竟是为什么?

  我说:

“你做真题了吗?

背单词了吗?

  她拿出已经翻破了的真题,说:

“你讲过的所有的题目我连答案都记得,单词书也背了很多遍了,我这么努力,为什么还是过不了?

  这是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学生,因为在我眼中,四级考试难度并不大。

据说,每年的通过率有80%左右,那些没通过的还包括了裸考的和“放弃治疗”很久的人。

我想,一个人要多有毅力,才能一直保持在最后的20%稳定地考不过。

  可是,看着这个学生满满的笔记,我心想,看起来是很努力啊,为什么还考不过。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草草地聊了几句,我就继续上课了。

  在路上我再次想到了她,发现无解。

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医生知道病人有病,但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医治他一样。

  第二天她又带着厚厚的笔记来问我。

  我只能使出“大招”:

“你这么努力,放心吧,下次你肯定能过。

  那学生讪讪地说:

“但愿如此。

  对这个世界来说,没有什么“果”是没有“因”的,即使现在“因”看不出来,但也一定是存在的。

很快,我找到了这个女孩子的“因”。

  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那个女孩子,她再也没有出现在我的课堂上。

  结课那天,我去她的位置,指了指她的座位,问旁边的一个女孩子:

“你认识她吗?

  她说:

“认识,她是我的同学。

  我问:

“她为什么总是逃课?

  她笑笑说:

“她的事情比较多。

  我了解到,这个女孩子是学生会主席,同时还兼任几个社团的负责人,参加活动、组织活动很积极,朋友也很多。

可她唯一没有时间做的事情,就是独处。

而学习英语是一个特别需要独处的过程,你需要一个人读很多遍,安静地背许久才能印在大脑里。

而她只是做了一遍真题,草草地对了一遍答案,然后冲出自习室继续做她学生会的事情了。

至于这套题,在她脑子里面只是留下了“我这么努力地做了一套题”的意念,实际上她根本就记不得几个单词。

就像她告诉很多人自己报了一个英语班,可是几乎从来没有上过课;就像她找很多人探讨过怎么学英语,但是从来没有真正记住点什么。

骗别人很容易,骗自己更容易,可是,骗这个世界的因果有点难。

  我想起了另一个女孩子,她总是喜欢让我向她推荐一些电影和书,还要求是比较难懂的。

所以,我每次看过的书也会拿给她让她看。

她每次看完,都会发一条微博,下面会有无数个点赞的。

  有一次我跟她闲聊:

“上一本书你看完记住什么了吗?

  她说:

“忘了。

  我听了只有无语。

回到家,我看她的朋友圈上说:

“又看完了一本书。

”这次她又收获了一些“赞”。

  另一个朋友小路,特别喜欢去自习室,我每次在朋友圈都会看见她发的状态:

最近很累;快考试了,最后几天拼了;早出晚归……

  觉得她真的很努力。

可是,该不过的还是过不了。

她的所有考试,留下的似乎都是各种波折和无奈。

  因为,毕竟所有的努力都不是做给别人看的,重要的是这些努力是否真正到达了内心,变成了你的能力。

一次上自习,我看见小路带了会计书、英语书、考试卷子,可是,这一切都没有用,因为她还带了手机。

  她一上午的时间都是在刷朋友圈、刷微博,这种所谓的努力,其实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

  看起来每天熬夜,却只是拿着手机点了无数个赞;看起来起那么早去上课,却只是在课堂里补昨天晚上的觉;看起来在图书馆坐了一天,却真的只是坐了一天;看起来去了健身房,却只是在和帅哥或美女搭讪。

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笔记记得很认真,但是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人;也总有那些学习成绩非常好,但看起来并不怎么认真的人,很多人把他们定义为聪明。

而我认为,他们只是在学习的时候,摒弃了诱惑,一心一意地在努力,那些努力并没有让别人看到,那段时间也没有其他的干扰,之后,在玩儿的时候也用心地玩儿。

  学习之前,你有没有制定计划,告诉自己今天我要学到什么,背下来什么,要掌握什么能力。

没有目标的努力,没有计划的奋斗,都只是作秀而已。

  你的生活和别人看你的生活,是否一样;那些所谓的努力时光,是真的头脑风暴了,还是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

  励志文章4:

上大学到底有什么用?

  这题目,其实就透露了问题之所在:

即,我上了大学,但这个经历未曾让我取得世俗意义上、普罗大众眼中的成功,即:

未升官发财,未嫁入豪门,未改变家人命运。

  自从全职在家带孩子、变米虫后,总碰上此等窘况:

旁边一个人叹着气对着空气说:

上大学有什么用呢?

而我就是那团空气。

最讽刺的一次是:

我的一个亲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已然步入土豪行列。

他儿子高考报志愿,找不到懂的人,我刚好在老家,便接我去帮忙。

路上,聊起我工作时一年挣多少钱,我说了个数。

他撇撇嘴,说这和我经常去的饭店经理挣得差不多啊!

你看你们上了那么多年学,人家高中就出来打工,结果挣得差不多。

这大学上得有什么用呢?

我无言以对。

虽说城市、行业、时间段完全不同,但逻辑严密,数字相仿,简直无懈可击。

只是直至今日,吾仍百思不得其解:

土豪,汝既如此蔑视学历,如此任性,何苦又这般费心费力把儿子送到那等腌臜之处呢!

  但,这个问题,不止一个在质疑,还包括大学毕业后状况不如意之同侪。

试问下,我们是不是过得不如意,就要质疑甚至否定以前做出的努力和选择呢?

  当然,这里面除去大幅扩招后大学教育水平不尽如人意、大学生毕业后工作难求、蓝领相对白领而言日益吃香等社会现实——种种窘况确实致使人们对上大学产生了失望;但最重要的是,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的是:

到底如何评价个人的成功?

如何判定个人的价值?

而这种价值和成功的标准又从何而来?

是否可以依此来判定个人甚至个人的生活?

目前来看,人们心中,物质条件是加权系数最大的那把尺子。

而我,恰恰在发言者的刻度之下。

于是,他深信他完全有资本可以居高临下地进行评价。

  不妨扯远一点,上小学时,学校要求填写家庭成分。

我方才听爷爷讲起:

解放前,我们村只是附近一个大地主的佃户庄,根本未成为村。

解放后,地主被打倒了,佃户们无所依归,成立了这个村。

爷爷还和我说起当时批斗,如若成分不好根本抬不起头来,只有贫下中农才算根红苗正。

我听了,不禁问:

爷爷,那我们算贫农吗?

爷爷凄然一笑:

我们比贫农还贫,是佃农。

那更根红苗正了?

我天真单纯的心田竟然涌出一种自豪感!

一度和同学们炫耀:

我们家成分可好了!

比贫农还贫!

但,由于这个原因,直到二十几年前,其他村子,尤其是地主所在的村不愿和我们村互相结亲,觉得在下嫁或高攀。

因此,在很多事情上,我们的村子有一种胎里带的自卑感。

  夏日的晚霞余光里,大人们扛着锄头从地头往家走,身影拖得老长老长,一路闲谈着今年的天气和秋季的收成,偶尔会用羡慕的口吻说:

隔壁村子谁家的儿女考上了大学!

我个子小,仰着头看着大人们。

这时总有人话锋一转,叹口气:

唉,咱村是出不了大学生的!

  为什么呢?

真让人搞不懂。

而我父母是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一直坚持支持我上学。

直到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这个禁忌算是被打破了。

就好像一块根本不存在的冰,哗啦一下,碎了。

村里人猛然看到光,一下恍然大悟:

哦,原来光是随处可在的,不是选择性地普照的!

  之后,村里陆陆续续有了大学生。

可见,有些事情,不是不可能,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观念。

而观念比绳索更有力,会把一头大象束缚住,再也不奔向广袤的原野。

自从有了第一只咬破蚕蛹的毛毛虫,后来竟也飞出了好多只蝴蝶。

上大学,对大多数人而言,算得上人生的一项重要选择,是人生路上很重要的一步。

这一步,会让很多孩子有机会走出来,看到更广阔的原野,亦有了奔跑之可能。

  写到这里,难免有自吹自擂之嫌,对于为什么要上大学,上了大学有什么用,依旧没有好的答案。

我只是想表达,虽然我个人尚未取得主流价值观认可的成功,但可以想见,上大学,对当年一个封闭环境的孩子而言,是打开了怎样一扇通向不同世界的门——最起码给了一个孩子和先辈们思索问题的不同的视野和角度,也让我自己可以持着不同的观点,并且乐于捍卫它。

  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很多人从利己的和投资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在老家,人们逗趣孩子,最喜欢问的话就是:

你疼谁啊?

你长大后最疼谁啊?

不管他/她如何回答,必然会引来一番议论和感慨。

并且深觉大有意趣,下次见了仍旧如此。

我有孩子之后,突然对这个问题异常敏感。

其实,这一个简单的问题,折射出来的光,后面确有很大的一个阴影存在:

这恰恰说明,要求回报的想法已经渗入到幼儿成长的每一步里,从而变成了一种无言的、带着压力的、急不可耐的要求和索取。

  养孩子不是种庄稼,春天撒下种子,秋天必然等着收割。

曾文正有句名言: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但现实中,有多少父母可以端正心态,不过于在一个选择上寄予太重的期望呢?

我们常见的通常是,如若未达到预期的收获,失望就会不期而至,滚滚而来。

但是,孩子们为什么要为别人的期望达成程度来衡量自己的人生是不是成功和幸福呢?

不相信谁的人生中年,没有结果和预期存在偏差之时!

  人生,真的是长长久久的一个漫长的过程。

古人言“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涯之生?

”我们不能局限地认为:

人生,仅仅拿来实现别人目标和努力赚钱的。

诚然,实现目标和赚钱会让我们的人生丰富精彩,但这是过程,不是目的,任何时刻,不能为其所役而洋洋自得。

  现在,如果有人问:

中国人信仰什么,无人能答。

但诸如以上种种问题,只能说明社会并不是缺乏信仰,而是信仰物欲。

物欲已经投射到对待后代的态度和姿态上而不自知。

即,后代也变成了一种投资,一种可以满足中长期物欲的投资。

他们到底能给我带来什么?

每一个选择到底能何种程度上会影响长期收益?

当然,农村里养儿防老的无奈现实,也无法对这种现象过多苛责。

但即使完全可以不依靠子女养老的人,也对选择的物化衡量的崇拜到了如此畸形的地步,恰恰是对物化本身的反讽。

商人重利,而今商人思维渗透到人人、处处,这才是最令人惶恐可怕的。

  做这件事情有什么用?

我们的耳边一直充斥着这种声音!

我们的社会被有用论充斥,恰恰说明了集体精神信仰的缺失和贫瘠。

富而贫瘠,这,才是我们要面对,并亟需改变的残酷现实。

  我还想说,任何人不要轻易动摇自己对人生的选择和坚持。

哪怕别人在世人眼里多么成功,他也无权去否认别人的人生。

而很多人自认完全有高度可以评价和判定一些问题,哪怕这个领域对他而言全然陌生。

这也说明我们的社会认可和形成了单一的评价体系,而且被普罗大众追逐并奉行着。

说白了,即,物质的富有即代表成功,而成功即可拥有更宽泛的话语权,而这种话语权是可成为评定衡量事物之标尺的。

换言之,物质的富有与否即界定事物的标尺。

而精神之独立竟至全然泯灭,进而依附于物质,委实荒谬可悲。

  讲了这么多,问题的答案已经不重要。

说实话,我给不出什么答案,也无法认同这些标准,更也无法试图去说服谁。

蔡康永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是《别问这有什么用》。

里面有段话,“人生,并不是拿来用的。

爱情、光荣、正义、尊严、文明,这些一再在灰暗时刻拯救我、安慰我的力量,对很多人来讲‘没有用’,我却坚持相信这才是人生的珍宝,才禁得起反复追求。

  读到的时候,自己这篇小文已写了十之八九,也已然是对此类问题释然之后了。

我非常赞同和相信他相信的,也愈加相信人生何其宽广!

还是撇开这些“到底有没有用”的浮夸看法,踏踏实实地站立在我们的心中信念相信的价值之上,好好地建构自己的人生吧!

生命是否精彩,取决于我们到底把它过成什么样子。

为了这个,没有理由不去精彩地度过,你说呢?

!

究竟上大学有没有用,看你怎么度过大学了!

  励志文章5:

匆匆那年

  长大是独自面对的失乐园,也许是自己构筑起来的围城,又可能是时光的手,不小心摩挲了我们那时稚嫩的脸。

  一

  “哎哎,眼下还是大三的大好年华,你小子怎么就提‘毕业’这种忌讳的字眼了呢?

”看到我在文档里敲下篇首,大山撇了撇嘴,到喉的苹果片险些没能咽下去。

我假装没听见,继续沉浸在文字中。

  “毕业”两个字,好端端的怎么就遭人忌讳了呢?

怕提起,恐怕是没有面对未来的勇气;惧分离,也许是缺少当下应有的危机感吧。

反正一年之后的光阴,我们都是要面临的——那道横亘在我们面前的社会沟壑,最终都是要跨越过去的,不是吗?

  如今,将回忆中毕业的味道拿出来重温,颇有预热的意味。

我曾经以为,真正的“成人礼”,不光是年龄长到18岁,更是单枪匹马杀入社会洪流。

因此高考落幕的那年,我虽然正值风华正茂的18岁,却并没有感受到自己真正长大。

当有人因为身心解放而鬼哭狼嚎,我表现得超乎寻常的冷静。

不是为了默然祭奠终于要逃离高三的苦海,只是为了享受那一刻,哪怕曾经被接踵而来的打击折磨得不轻,因为彼时仍在一起,就好好感受体会,不轻易飙泪说毕业,不轻浮谈离别。

  “毕业了,一定要记得我呀!

”“今后你出国,不要忘了我们说好的……”那些“一定”、“必须”以及肯定之词,似乎是彼此情深不倦的铁证。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不得不步入新的阶段,铮铮誓言都将落定为尘埃。

  二

  有人说,长大是独自面对的失乐园,也许是自己构筑起来的围城,又可能是时光的手,不小心摩挲了我们那时稚嫩的脸。

  可千万别忘了,分岔路口,我们也并非孑然一身,我们还有朋友。

作家徐懋庸说过一句话,我十分认可,大致是这个意思:

朋友是存于同一个躯壳的两个灵魂。

彼此相慰相藉,有独立的精神意识,又互相需要。

这是我渴盼的友谊。

  就在去年的六月,我们宿舍送走了两个大我们两届、专升本的学长。

那晚谢师宴,两个人喝了不少,从外面一路颤颤巍巍地走回来。

到了楼底,有个直接跟软柿子一样瘫在地上,宿舍阿姨赶紧过去,几乎无法站稳的他们却不让阿姨帮忙。

两个醉了的人就那样一起相互搀扶着,帮助此时记忆不良的对方“一二一”数着步子,像是丈量着相遇相识的时光,替彼此铭记,并且共同朝一个方向迈去。

那是我在大学见过的最温馨的场景。

  我们宿舍其他几个人在一旁呆呆望着,知道帮不上忙,也不必出手。

醉至兴奋,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