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

上传人:gj****cr 文档编号:5556607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

《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

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

一、发展背景与现状

(一)面临形势

1.国际大变局开启全球数字经济竞合新局面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

放眼全球,国际经济合作格局呈现复杂性、多面性和不确定性,主要经济体政策调整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变数,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短期和长远影响,美国对华政策从遏制转向全面遏制,数字经济成为“实体清单”“技术战”的重点领域。

“十四五”时期,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发展数字经济是各国推动经济尽快复苏的关键举措,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潜力所在。

**要积极应对危机挑战,充分把握发展机遇,奋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为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双循环格局对我国数字经济提出更高要求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中央面对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新冠疫情对全球产业链断链断供的冲击前所未有,产业生产组织方式从全球化采购逐步演变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

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双循环渠道,在新发展格局中加快构建畅通高效的数字经济发展体系尤为重要。

“十四五”时期,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需要尽快疏通影响国内大循环的堵点,**要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新机遇,推动数字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数字化,引导数字经济企业加速融入到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以数字经济赋能内循环。

3.数字长三角对浙江数字经济发展提出新挑战

2019年12月1日,中央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的目标任务。

数字长三角建设加速,推动了数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统一平台、数据跨省共享等方面建设步伐,进一步促进了数字经济区域协作。

2020年,长三角区域数字经济总量达10.83万亿元,占全国数字经济规模总量约28%,占长三角地区GDP的比重约为44%,其中浙江省总量规模达30218亿元,居全国第四,占GDP比重46. 8%,是打造数字长三角的支柱力量。

“十四五”时期,长三角各区域竞相布局数字经济,竞争愈演愈烈,**要加大创新要素、重大项目、高端人才等资源投入,积极推进数字经济区域交流与合作,全面融入数字长三角建设。

4.数字经济是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支撑

党中央、国务院出台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对浙江助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优化、社会和谐美丽家园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数字经济以数据资源为重要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创新、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助推共同富裕的重要经济形态。

“十四五”时期,**要着力推动数字产业协同布局,促进城乡数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更充分和均衡,全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样板地。

5.数字经济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

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为特征的数字经济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

近些年,**县全面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抢先布局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产业,加快推动经济、政府、社会各领域数字化发展,并成为全国首个县域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十四五”时期,**要牢牢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充分发挥地理信息、北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优势,从产业布局、重点项目、园区平台等方面抢先布局,通过聚焦未来产业、聚力智能工业、强化数字治理、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率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创新的标志性成果,高质量建成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二)基础现状

“十三五”时期,**县积极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以建设省级信息经济发展示范区为抓手,以智能制造发展为主攻方向,以“互联网+”创新应用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地理信息、人工智能、车联网等产业发展,带动和促进数字经济全面发展。

1.数字产业化纵深推进,产业特色优势明显。

经过近几年发展,**县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地理信息为特色,芯片及新型电子元器件、通信网络等为代表,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为驱动的数字经济产业体系。

2020年,全县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27.5亿元,占GDP比重5.1%;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收109.3亿元,同比增长21.4%。

其中,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2.8亿元,同比增长2.3%,实现营收85.8亿元,同比增长18.6%;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服务业实现营收23.5亿元,同比增长33%。

兆龙互连、航天南洋、中电华莹等企业列入浙江省电子信息产业百家重点企业。

地理信息产业特色优势明显,初步形成了涵盖卫星遥感、位置服务、软件开发、设备销售、测绘服务等地理信息全产业链。

地理信息小镇成功举办首届联合国地理信息大会,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落户,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企业中有14家公司的子公司、国内地信最具活力中小企业和高成长企业有5家公司落户小镇,并入选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获省级特色小镇亩均效益领跑者、省数字化示范园区等多项荣誉。

2.产业数字化稳步推进,智能工业水平提升。

根据《2020年浙江省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两化”融合发展指数102.14,较2015年提升30.02,在全省排名第15位,位列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第一梯队。

**在全省县域率先提出“智能工业”发展战略,制定出台《**县智能工业发展规划》和《**县智能工厂认定管理办法》,全面实施“十百千”工程和重点骨干企业智能化改造三年全覆盖工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智能制造管理体系。

目前,共有3个项目入围国家智能制造项目,11家企业列入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鼎力机械入选全省首批“未来工厂”,数量位居全省县域前列;积极融入省“1+N”工业互联网体系,培育一批行业级和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制造业“双创”平台,累计入选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名单的企业7家、省市上云标杆企业43家,上云企业累计超过4000家。

3.新业态新模式崛起,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围绕建设全国数字农业试点县和省级跨境电商产业集群试点,打造全域数字治理试验区,创建国家车联网先导区等中心工作,全面推进数字农业、电子商务、智慧旅游、智慧医疗、智慧校园、智慧城管、智慧环保、智慧养老、数字水利、智慧交通等领域的智慧化应用,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实施“地理信息+”应用示范三年行动计划,打造12个应用场景,推动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生态环境治理、交通运输管理与数字政府建设、行业监管与公共服务、智慧社会建设等方面实现应用创新。

4.数字政府建设有力,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县积极打造全域数字治理试验区,制定出台《**县全域数字化治理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与阿里合作共建全国首个县域阿里云ET“城市大脑”,采用中台理念,搭建融通政务数据和社会数据的公共数据服务管理平台,归集58个部门近10亿条数据,已初步建成“目录清晰、标准统一、一数一源、动态更新”的公共数据资源管理体系。

全力打造“全国县域第一智城”,依托城市大脑,聚焦经济调控、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治理、环境保护、政府运行各领域场景,推进全方位的系统性数字化重塑,现已为全县63个智慧应用提供数据、安全、计算、存储、网络等全方位的支撑。

创新建设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推进“数字乡村一张图”县域全覆盖,构建乡村智治新模式。

5.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网络服务能级提升。

近年来,**加快推进城区重要公共场所免费无线WiFi广泛覆盖和铁塔基站改建,积极推动5G试点和IPv6的部署应用,加快推动5G网络、中国联通**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

截至2020年底,全县宽带用户33.8万户,其中光纤接入用户21.1万户,占宽带用户总数的62.4%;全县已累计建成5G基站892个(含宏站和室分),实现5G网络县域全覆盖。

**智慧出行项目、**城市大脑项目、**城市级车联网平台项目、基于“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供应链管理系统等5个信息基础设施项目列入《数字浙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清单》,列入项目个数位居全省县(区)第二、全市第一。

6.创新要素显著富集,平台支撑不断夯实。

“十三五”期间,**坚持创新要素引育、平台建设“两手抓”,统筹推进高端人才集聚、研究院经济发展、众创平台建设等各项工作,创新指数居全省第五、全市第一。

高规格打造城西科创大走廊**片区,成功创建省可持续创新发展示范区,扎实推进“研究院+人才+基金+孵化平台”创新链条建设,中科大Alpha创新研究院等24家研究院成功落地,拥有地理信息、通航智造、生物医药3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地信产业创新要素不断积聚,地理信息小镇内全国首家国家级地理信息众创空间“地信梦工厂”“空天云创”等7家众创空间相继建成运营;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即将落户**。

高端人才持续流入,积极建设环浙工大知识经济圈,成功创建省首批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和院士之家,顶尖领军人才、“国万”“省万”等高层次人才引进数量均列全市第一。

7.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体制机制日趋完善。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成立**县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形成权责明确、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先后围绕两化融合、企业上云、工业大数据、智能工业等数字经济重点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全国率先开展“企业码”建设,作为全省首个“企业码”试点地区,在全省首创个性化专区**专区,涵盖专区服企平台、亩均数据填报、技改兑付、码上办电、码上融资等应用场景,着力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围绕“三进三服务”活动,大力宣传国家、省市县关于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宣传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

召开全县数字经济推进大会,开展企业上云上平台现场推广活动、企业CIO主题活动(工业互联网现场推广会)、数字化问诊服务、举办专题培训班等,引导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二、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系统观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标对表“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决策部署,以数字化改革为驱动,以“四化两新”为主线,聚焦数字产业化,聚力产业数字化,推广治理数字化,推进数据价值化,抢先布局数字新基建,激发双创新活力,构建形成与数字经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全力打造“四区一中心”(即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标杆区、全国人工智能创新示范区、全国车联网创新发展先导区、全域数字化治理试验区和全球地信北斗时空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万物智联强县,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深化改革,统筹推进。

坚定不移抓改革创新,坚持包容审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统筹协调各地各部门工作,构建密切配合、各负其责、运转高效的多维推进体系,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引领,数字赋能。

坚持科技创新为发展第一动力,支持关键技术、产业发展、业态模式、治理方式、体制机制等方面创新。

鼓励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应用示范,融合发展。

紧紧围绕地理信息、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数字治理等特色优势领域,加大数字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深度应用,促进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发展,通过示范试点先行先试,形成“以用促产、产用联动”的良性发展格局。

——区域协同,开放合作。

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杭州都市圈等区域发展战略,探索高端要素集聚、人才团队引培、数字经济“飞地”等新机制、新模式创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数字经济交流,促进跨区域开放协作。

(三)发展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巩固和提升在地理信息、人工智能、车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培育发展经济新产业、新制造、新治理,打造临杭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高水平建成全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产业规模明显提升。

数字产业规模稳步扩大,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培育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数字产业集群,成为数字特色产业集聚区。

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力争超市平均值。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重点企业研发投入水平持续提升,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建立。

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3%,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增加值比重保持在8%以上,新增新型研发机构5家,自主培育“国千”“省千”人才15人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有效发明专利达490件。

——数字转型全面推进。

农业、制造业、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全面提升,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数字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

到2025年,全社会全员劳动生产率24.8万元/人,打造省级以上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25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创建平台12个以上,省级数字化示范园区5个,建成数字农业工厂20家,实现网络零售额150亿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数字化转型“**模式”。

——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最多跑一次”改革纵深推进,“企业码”应用广泛推广,公共数据开放、政企数据共享、数据创新应用水平显著提升,网络安全保障不断强化,到2025年,依申请政务服务办件“一网通办”率达到90%,公共数据开放率上升至30%,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落实率达到90%。

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网络基础设施优化升级,完成城乡光纤宽带改造,主城区和重点区域实现5G网络全覆盖,到2025年,5G基站数量突破2500个、实现网络全域覆盖和重点区域优质覆盖,数据中心总机架超5500个。

表1:

“十四五”**县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表

类别

指标

单位

2020年

2025年

数字产业化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5.1

7

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

亿元

109.3

180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

亿元

8.6

18

科技创新

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增加值比重

%

5.5

8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有效发明专利

312

490

数字经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6

36

产业数字化

全社会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17.7

24.8

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11

25

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规上企业比例

%

/

80

网络零售额

亿元

80.7

150

数字贸易进出口总额

亿元

/

12

数字农业工厂

6

20

治理数字化

“掌上办公”比例

%

55

80

依申请政务服务办件“一网通办”率

%

81.6

>90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落实率

%

/

90

公共数据开放率

%

4

30

数字基础设施

5G基站数量

892

2500

数据中心总机架数

5000

5500

三、主要任务

(一)推动数字产业化,打造高端化标志性产业链

充分发挥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承办和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落户双重效应,构建以地理信息、北斗时空为核心的空天互联网产业链,强化网络通信、集成电路等基础产业支撑,持续扩大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终端等融合型新兴产业优势,构建“223”万物智联特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研究院经济,加强高能级平台支撑,提升数字科技创新的策源能力,推动**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

1.打造“北斗地信+”未来产业集群

——做大做强地理信息产业。

聚焦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遥感数据分析和应用、地理信息软件开发与集成、地理信息装备等领域创新突破,构建形成涵盖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加快高、低空数码影像和可量测地面实景影像获取技术研发,推动地理信息获取向多时相、多数据源的融合方向发展。

做强RS数据处理软件、GIS平台软件等基础与平台软件领域,深化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融合,超前布局位置智能、室内定位、高精地图、三维扫描、商遥微小卫星、无人机遥感等领域。

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时空技术等新技术发展,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理信息平台型、应用型和嵌入式软件、集成产品研发以及相关技术服务,形成基于时空信息云的各类地理信息加工、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等软件产品体系,实现服务业态创新。

提升发展地理信息装备制造,推动地信企业由单一的装备制造向提供完整的装备集成解决方案转变。

专栏1:

地理信息产业提升发展

——夯实地理信息基础支撑。

以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为依托,加强与千寻、中测新图、正元、中海达等企业合作,推动政府、企业地理信息数据有效融合和共享,形成全县集中共享的一体化地理信息数据底座,打造地信大脑“一中枢”。

充分整合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公共专题数据、智能感知数据、互联网实时数据等信息资源,不断建立完善**三维精准时空城市地图,实现对**现实世界的精准建模和实时感知。

在“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基础上,推动**地理信息时空云平台与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深度融合,提升时空云平台的地信数据源获取和处理能力,以适应“数字**2.0”建设与应用的需求。

——推进地理信息+示范应用。

深入推进地理信息在县域治理中的示范应用,不断深化地理信息与政务信息的融合发展,提升地理信息在城市规划、城市管理、交通运输、环保监测、公安警务、农林水利、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应用水平,提供高效的一站化、移动式地信服务。

推进地理信息在工业、农业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形成“共享、融合、智慧、应用”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提高行业管理的智慧化和精细化应用水平。

推进地图服务、导航定位等地理信息技术在大众消费上的示范应用,拓展地理信息在智慧旅游、智慧社区、智慧出行等领域的应用范围,形成多样化、大众化和智慧化的服务产品。

——完善地理信息产业创新生态。

持续推进新一代卫星遥感数据地面接收中心、地理国情监测重点实验室、微波目标特性测量与遥感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建设,为地理信息的开发研究提供多方位的基础创新载体。

持续提升地理信息小镇建设,加快向南拓展,打造地信智慧城,构建类硅谷的创新空间格局。

完善国家级地理信息众创空间“地信梦工场”建设,建立“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的孵化体系。

 

 

——谋划布局北斗时空产业。

围绕“北斗+”产业发展趋势,通过建链补链强链,打造涵盖射频芯片、通信芯片、基站、天线、检测认证、终端应用等完整产业链。

上游领域,围绕北斗定位、导航、授时、短报文通信等基础功能,研制面向时空智能服务的芯片、模组、天线等核心关键元器件,提升**北斗产业基础制造能力;中游重点发展北斗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相关的智能终端、高端遥感技术装备及关键零部件,重点突破一批高性价比、高精度的专业级北斗终端、“北斗+5G”融合型终端以及多元IOT终端等;下游主要发展北斗导航位置服务以及与北斗相关的行业解决方案、运维服务等,推动北斗导航定位及位置服务与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的融合发展。

依托通航智造小镇,协同余杭航空科技小镇,重点推动智能飞行器、无人机等通用航空领域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谋划发展低空、通用航空、低轨道等多时空智能设备。

专栏2:

北斗时空产业培育发展

——加快北斗企业项目招引落地。

充分发挥千寻位置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聚焦北斗产业链重点招引一批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头部企业和总部企业,推动北斗企业集聚发展。

依托园区内中海达、南方测绘、长光卫星、极飞地理、中科微电子、浙江中导等关联企业,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粘性,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实施分类分级培育,制定“一企一策”,推动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性强的优质项目落地。

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联动发展,在地理信息、北斗、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强研究合作、技术需求对接、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协作,实现“北斗+”产业链集群发展。

——以融合应用驱动北斗产业发展。

围绕**城市交通、电力、农林业、减灾等行业应用需求,推动北斗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政府数字化治理、数字化生活服务新应用等场景的融合应用,

打造一批基于北斗应用的数字化治理示范工程。

重点支持“北斗+5G+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通过构建高精度、高可靠、高安全的新一代信息时空体系,打造基于“高精度定位、高精准时间、高清晰图像”场景应用示范标杆,以示范应用工程引领产业集聚发展。

——强化北斗产业平台载体支撑。

依托**地信小镇二期地块,

谋划建设北斗产业园,全面

构建北斗产业的服务体系,打造全省北斗产业生态的核心枢纽,成为长三角地区“地理信息北斗+”产业先行示范区和全国北斗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

采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创新运作模式,建设以北斗为核心的时空服务体系,突破卫星导航、时空信息、位置服务、智能传感等核心关键技术,专注于提供精准与专业的“北斗+”应用服务,创新推广模式,促成行业标准落地,打造成为面向卫星导航和位置服务应用的创新平台。

积极打基于云架构的位置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北斗导航应用体验与交流中心,全方位展示卫星导航、位置服务、时空信息处理等技术创新应用成果。

配套设立北斗应用孵化机构提供孵化加速服务,构建完善的北斗产业创新发展生态系统。

——以联盟协会为纽带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加强与

浙江省北斗产业联盟、

浙江省北斗卫星应用产业协会和浙江

省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等合作,推动北斗行业跨区域交流。

由千寻位置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横向同类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组建企业共同体,优化产业链企业分工与协作,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产业链主导能力、供应链畅通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实现产业链关键技术自主可控。

充分发挥**地理信息核心技术资源优势,通过企业强强联合、协同攻关,加速推动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等信息领域关键“卡脖子”技术突破,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2.提升数字产业能级规模

——提升发展电子信息基础产业。

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与产业链提升,全面推动网络通信、集成电路等基础产业竞争力提升,加快培育电子信息基础产业生态和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

支持华莹、东胜等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全面拓展声表器件、物联网设备等核心产品在移动通信、汽车电子、消费等领域的应用,在中高端领域培育增长点。

专栏3:

电子信息基础产业发展重点

网络通信。

依托兆龙互连、中电华莹等龙头企业,巩固射频器件、电线电缆等优势,补链发展5G基站和相关通信器件及材料、智能控制器、光纤光缆、移动通信设备等网络设备、5G通信设备,集成发展网络安全、工业数据采集、智能网联汽车通信、北斗通信等专用设备。

集成电路。

依托中电华莹等龙头企业,围绕高端智能装备、工业控制和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北斗导航、5G通信等重点领域应用市场需求,重点发展高端智能装备、工业控制、汽车电子、5G通用芯片和专用集成电路芯片。

着力引进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的集成电路材料和封装测试企业,补齐产业链上下游核心基础环节,加快构建集成电路产业生态。

——培育壮大融合型新兴产业。

聚焦**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全省首个全域城市级自动驾驶与智慧出行示范区建设,以及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创建,依托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研究院、同济大学中车捷运研究院莫干山分院等科研院所等创新平台以及**智能生态城等产业平台,推进之江实验室·AI莫干山基地、**城乡智慧公交中心、人工智能设备研发生产基地、浙江**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城北高新园车联网实验室及检测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壮大提升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终端等融合型新兴产业竞争力。

专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