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胶比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553045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晶胶比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晶胶比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晶胶比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晶胶比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晶胶比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晶胶比例.docx

《晶胶比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晶胶比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晶胶比例.docx

晶胶比例

为什么烧伤病人输液晶体和胶体的比例为2:

1

最佳答案

2:

1只是经验性的初始比例,实际上大面积烧伤的治疗方案个体差异极大,涉及到晶体和胶体的各自的抗休克的利弊,详细去查查《烧伤治疗学》

何谓烧伤休克

 

概述

大面积烧伤后48-72小时内为休克期。

休克的原因是由于烧伤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渗出,有效回流量减少造成的。

烧伤休克为低血容量休克,因此防治休克的有效手段是输液疗法。

临床表现

1.局部组织水肿和创面大量渗出。

2.尿少。

3.心率增快,周围回流不良。

4.面色苍白,口渴,烦躁不安,手足冰凉。

5.血压及中心静脉压均降低。

如何治疗:

治疗原则

烧伤休克的防治,当前仍取补液疗法为主的综合措施。

伤后2-3天的休克期内补充血容量,纠正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和低蛋白血症,持续监测心、肺、肾、胃肠、血液系统的变化,预防并发症。

(a)补液疗法:

1.按全国公式制订输液计划:

烧伤后第一个24小时输入胶晶体液量=烧伤面积(Ⅱ度+Ⅲ度)×体重(Kg)×1.5(小儿为1.8;婴儿为2.0);另加生理量2000-3000ml。

(小儿生理量为60-80ml/Kg;婴儿为100-200ml/Kg)。

胶体和晶体的比例为1:

1,或1:

2。

输液速度在伤后8小时内均匀输入总液量的1/2;另1/2量在后16小时内均匀输入。

第二个24小时补入的胶晶体量为第一个24小时的一半,生理量仍为2000-3000ml。

第三个24小时输入的胶晶体量则为第二个24小时的一半,生理量仍为2000-3000ml。

经常维持病人(成人)尿量30-50ml/小时。

2.、输液治疗注意点:

(1)胶体液指血浆、全血、人体白蛋白溶液、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等。

后两种的用量不宜超过1000ml。

晶体液包括平衡盐溶液、等渗盐水和等渗碱性液(碳酸氢钠和乳酸钠溶液)。

电解质液与碱性液之比一般为2:

1,如有血红蛋白尿或严重酸中毒时,碱性液输入量可增至1:

1。

如缺少胶体液,可用电解溶液代替。

基础生理量指5%或10%的葡萄糖溶液,成人每日为2000-3000ml。

如因暴露疗法、室内温度、天气炎热、创面用烤灯或热风机烘等,可增加输入量以经创面、皮肤和肺呼吸等不显性失水。

(2)成人烧伤<20%/Ⅱ度,小儿<5%-10%,无恶心呕吐者,应及早进量进食。

幼儿可饮母奶。

大部份伤员不需静脉输液。

头面颈部组织较疏松,烧伤后水肿重,尤其小儿头面烧伤)5%要预防休克,应予输液。

(3)成人烧伤面积在20%-30%,可静脉输液加口服流质,补液以电解质为主,胶体液可用右旋糖酐:

Ⅲ度烧伤者,胶体以全血、血浆为主,适量右旋糖酐。

(4)计算的补液与成份,必须切实按时、按质,按量输入。

在烧伤休克期2-3天内,中断输液或输液过慢均可发生休克。

(5)进行输液治疗时,必须强调尿量监测。

因尿量的减少先于血压、脉搏的变化。

血压低,脉压差小,尿少,表示

血容量不足或已有休克,应先输入胶体液;血压、脉压差正常,尿少,应先输入电解质液或水份。

输入右旋糖酐可使尿比重上升。

(6)输液抗休克时,注意采取保暖,更换潮湿敷料,减少搬动,充分止痛,吸氧,防感染综合治疗。

(b)特殊情况的处理:

1.来院时伤员已处于严重休克,应立即进行静脉切开,快速输液,成人每小时可输电解质液、全血、血浆约1000ml左右,至病情改善,开始排尿,再按尿量、脉搏、血压,肺部有无罗音等调整输液量与速度。

为减轻再灌注损伤,需给予给生素C、E、辅酶Q10等自由基清除剂。

为改善心脏功能,及早输5%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并给能量合剂。

2.少尿无尿:

应先补充血容量抗休克,不给利尿剂。

血容量基本补足,待血压上升时,可用甘露醇(0.5-1.0/Kg)。

重复应用利尿剂仍然少尿或无尿者,应考虑有无急性肾衰。

3.血红蛋白尿与肌红蛋白尿:

应增加输液量并输碱性溶液以碱化尿液,要求尿量达到80-100ml/小时,及早输甘露醇。

记录尿颜色及尿量变化,直至尿液清亮为止。

用药原则

1.治疗原则补液及用青霉素G发,硫酸庆大霉素头孢呋辛,头孢三嗪,头孢塔齐定,葡萄糖,氯化钠,维生素C

,氯化钾,平衡液。

2.给予大量血浆及白蛋白治疗。

疗效评价

1.休克期安全度过。

2.过不了休克期,出现并发症。

专家提示

及早进行补液,预防休克出现。

不同比例晶体和胶体混合液用于急性血液稀释的观察--《中华麻醉学杂志》1997年12期

本文献来源中国知网

  目的:

观察1:

1、1:

2、1:

3三种晶体和胶体混合液用于血液稀释(血稀)的特点,探讨以何种比例混合较适宜。

方法:

选择40例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5组,每组8例,于静吸复合麻醉诱导后,经桡动脉采集自体血(总血容量的20%~30%),同时将一种稀释液按预定量作同步快速输毕,观察血稀前后的各项生理指标变化。

结果:

5组血流动力指标均稳定;ECG、SpO_2、P_(ET)CO_2正常;Hb、Hct、PLC、Fg和血浆比粘度均呈稀释性下降。

血浆胶体渗透压(COP)在单晶组、1:

1组、1:

2组血稀后有显著性变化;在单胶组和1:

3组血稀前后则基本无变化。

结论:

晶体液与胶体液的混合比例以1:

3较为适宜。

【作者单位】:

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250012济南市

【关键词】:

血液稀释;胶体类;溶液;晶体类

【分类号】:

R614

【DOI】:

cnki:

ISSN:

0254-1416.0.1997-12-005

【正文快照】:

  输注库血引起恶性疾病(如乙型肝炎,爱滋病等)传播的实例日见增多,随之“尽量不输库血”的呼声已引起人们关注,其中1964年发现的“急性血液稀释自身输血”(下简称“血稀”)技术,自1986年以来又被再次确认并重新启用‘”。

常用的血液稀释液有晶体液或胶体液两类‘艺·3,对机体生

输血反应处理与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核心提示:

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和节约用血lt;BRgt;1、两个80%。

一家综合性医院的用血约80%用于手术病人,而手术用血的80%是用于手术中。

  

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和节约用血

1、两个80%。

一家综合性医院的用血约80%用于手术病人,而手术用血的80%是用于手术中。

2、节约用血技术:

①严格掌握输血指征(不输营养血)②减少术中出血(外科和麻醉科医生的共同责任)③开展自体输血(输血科负责采集和保存病人血液)④术中出血的回收⑤合理使用血液和血浆代用品⑥止血药物的应用。

3、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具体措施:

①术前自体血预储+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铁剂②麻醉后血液稀释及术野自体血的回收③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④大力提倡和普及成份输血,避免或减少全血的输入⑤提高麻醉管理水平,联合使用控制性低血压、低温等麻醉技术⑥提高手术技能及术中采用良好的止血措施⑦血液保护及止血药物的合理使用⑧手术后体腔或切口引流血的处理回收。

4、术前自体血储备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

出于对输血安全的关注,为了避免或减少异体输血,在择期手术前对估计需输血的病人进行自体血储备,供手术中或术后使用。

术前自体血储备在国外已常规用于择期手术。

根据预测术中出血量的多少,在术前7-21天,采用“蛙跳法”采集血1~3单元(每单元400ml),每次采血1单元(不多于估计全身总血量的12%),间隔1周。

采血400ml一周后血红蛋白基本达到采血前水平。

术中可能出血600-800ml,可自体储血400ml,则术中不用输异体血。

适应与禁忌:

①除全身感染(如菌血症)外术前自体血储备无绝对禁忌症②一般状况好,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Hb:

男性>120g/L,女性>100g/L③小儿病人除了能理解和配合外,体重应在30kg以上。

年龄因素:

①传统认为大于60岁病人不宜自体采血②现在临床研究表明60岁以上的病人能够安全耐受术前自体采血1~3单元③有文献报道80岁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病人术前自体预先储备血。

术前自体采血可刺激内源性红细胞生成素(EPO)的产生,加速红细胞的生成,同时补充外源性EPO能促进采血后机体骨髓的造血更有益,术前2周开始应用,每次皮下注射EPO400μ/kg,每周两次。

在多次应用EPO时应及时补充铁剂,同时还应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12和叶酸及改善全身的营养状况。

5、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自体输血(麻醉医生操作)。

麻醉后采集自体血,同时输入一定比例晶体液或胶体液补充血容量,采集的自体血在手术结束或手术后期(不超过6小时)回输。

青医附院已开展十几年,对于心血管、肝病及骨科手术尤为适用,大大减少了异体血的输注。

血液稀释是否可行就取决于血液稀释一定程度后的氧供(DO2)能否满足机体的需求(氧耗)。

血液稀释的安全限度:

传统认为Hct30%(Hb100g/L)是血液携氧能力的最低水平,将Hct30%作为术中和术后输血的指征或血液稀释的安全限度。

动物实验显示猩猩可以耐受Hct10%的血液稀释。

临床试验发现,术中Hct并非越高越好。

冠脉搭桥的病人体外循环期间能显著耐受血液稀释,未见明显并发症。

Hct维持在25%~30%是安全的,低于25%应输血,即使心肺功能良好的病人Hct也不应低于20%(Hb为70g/L),心功能差的病人则要求Hct维持在30%以上。

经验证明,在Hct25%(Hb为80-90g/L)时效果很好。

6、麻醉与低温。

在深麻醉下,机体耗氧量降低,对血液稀释的耐受程度增加;低温同样降低机体耗氧。

全身麻醉配合低温可以耐受更大程度血液稀释,这也就是低温体外循环期间可以进行重度血液稀释的理论基础。

体外循环期间Hb可保持60g/L,明显减少术中出血,体外循环后应回升到Hb为80g/L。

放血量的简化计算:

体重60-70公斤,Hb为120~140g/L时,放血量按10~15ml/kg计算,Hb>140g/L时放血量可按15~20ml/kg计算。

体重60公斤,术中放血800ml,通常能够耐受。

具体方法:

麻醉后经静脉或动脉放血,同时经静脉输入晶体液或/和胶体液,采血量与所用液体量的比例为:

晶体液为1:

3,胶体液为1:

1,晶体与胶体液合用为1:

2。

存放与回输:

室温下可放置4~6小时,超过6小时应放入2-6度储血冰箱并于24小时内用完(但低温同样破坏血小板活性)。

待术中大出血基本控制后输还给病人,也可在术后输入,如情况紧急,可提前输还。

7、血液回收。

将手术野的出血回收、经抗凝等处理后再回输给病人。

传统的方法如收集宫外孕或脾破裂时的腹腔内出血,经抗凝过滤后直接回输,方法简便易行,但回输的血液质量低,输血后并发症高,甚至产生严重后果。

现在还多用于血管外科、骨科及良性肿瘤。

青医附院现使用美国血液公司生产的CellSaver全自动自体血回收装置。

潜在问题:

回输的血液不含血小板或凝血因子。

在大量失血的病人,应同时补充血小板(富含血小板血浆)或凝血因子。

禁忌征:

菌血症或恶性肿瘤细胞污染。

8、掌握输血指征,合理用血。

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①节约用血,首先要改变不合理的传统输血观念,避免不必要的输血;②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自体输血,③普及成分输血,控制异体输血,科学规范的使用血液资源。

大量输注异体血可明显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减少自然杀伤细胞,影响到机体肿瘤的复发、扩散等。

红细胞输注:

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的输血指南:

Hb>100g/L不必输血;Hb<60g/L 需要输血;Hb60~100g/L,结合病人心肺功能情况及术后是否有继续出血的可能而定。

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Hb>100g/L不必输血;Hb<70g/L需要输血;Hb70~100g/L之间,根据病人的贫血程度、心肺功能情况、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而定。

心肺功能良好的病人术后Hb维持在80~90g/L不必输血,心肺功能不好的病人术后Hb维持在90~100g/L不必输血。

新鲜冰冻血浆主要用于补充凝血因子,血容量在5000ml时,失血量在1500-2000ml,不必补充血浆,可用红细胞和代血浆;失血量超过2000ml可考虑输注血浆,补充凝血因子,用量须达到10-15ml/Kg才有效(至少600-800ml);一般来讲,只要纤维蛋白原大于0.8g/L,即使凝血因子只有正常的30%,凝血功能仍可维持正常。

血小板输注

主要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的手术患者。

血小板>50×109/L时,一般不会发生出(渗)血增多。

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或肝素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

卫生部“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血小板>100×109/L,可以不输;血小板<50×109/L,应考虑输;血小板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而定;如手术中出现不可控制的渗血,确定为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则不受上述限制。

在输血小板时,因输注后的血小板峰值决定其效果,缓慢输入的效果较差,所以应快速输注,并一次性足量使用,避免多次小量输注,一般成人一次用量为10单位。

9、等容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低血压。

控制性低血压可以减少手术失血的30%,尤其对心血管手术、易引起大出血的其他手术更为有利,已被作为麻醉管理中常规辅助技术。

术中血压控制可视病人术前血压情况以及术中心跳、呼吸情况而定。

控制性低血压与血液稀释联合应用可明显减少手术失血,对节约用血有重要意义,已经被视为血液保护的新措施。

联合技术的生理学基础是通过改善组织灌注和供氧,减少血栓形成。

血液稀释又可通过降低血液粘度,部分抵消因低血压时血流速度减慢的不利影响,改善组织灌注和供氧,防止血栓的形成。

10、提高外科技术和局部应用止血药物

外科止血的重要性:

是减少手术病人失血的关键;无论采取何种血液保护措施,都不应轻视手术止血的重要性,更不可忽视长时间手术的创面广泛渗血,否则往往低估实际的失血量;对长时间的手术除应计算失血量外,还应监测血常规(Hb+Hct)。

局部止血药物等应用:

纤维蛋白胶、凝血酶、凝胶海绵、可吸收纤维素沙布及血小板胶等。

这些药物或止血材料已普遍用在心脏、血管以及神经外科等手术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体温:

低体温影响凝血功能,体温降至18~26℃以下时外周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低温体外循环中血小板聚集反应明显下降,并且可发生大面积的内皮细胞损伤或激活;低温下凝血试验显示血凝块形成时间明显延长,相当于常温下凝血因子缺乏的病人。

术中保温:

调节室内温度;输液、输血的加温;使用变温毯、暖气罩保温等;即使是实施低温或低温体外循环的病人在手术结束前,也应将病人体温恢复至正常并给予保持,以减少术后渗血。

术后体腔或引流血液的回收:

可明显减少异体血的用量,但应注意病房或术后监护室的无菌条件较手术室差,应在整个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主张一般仅收集术后6小时之内的引流血液。

二、输血反应——薛燕申博士

简要介绍几种与采供血密切相关的输血反应

1、输血反应种类:

⑴、溶血性输血反应⑵、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⑶、过敏反应⑷、急性疼痛输血反应⑸、细菌污染⑹、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⑺、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⑻、低血压输血反应⑼、输血后紫癜⑽、循环超负荷⑾、大量输血的合并症⑿、新生儿输血的合并症⒀、造血祖细胞输注相关输血反应⒁、治疗性血浆置换的合并症⒂、人血来源血浆制品的不良反应⒃、自体输血的不良反应等。

2、输血所致的过敏反应多发生于输血开始1小时内,多为产生IgE抗体,严重时发生过敏性休克,主要见于IgA缺乏者。

美国人IgA缺乏者占1%左右,我国人群中约占1/700。

预防:

①洗涤血液制品②使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效果存在争议)③提前用药④对IgA抗体的患者进行处理。

洗涤红细胞通常情况下洗涤3次可去除97%血浆抗体,有IgA抗体应洗涤6次。

3、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主要由皮肤污染引起,尤其是皮肤皱褶处的细菌在献血穿刺时消毒不严引起。

容易引起细菌污染的血制品主要是血小板(新鲜血小板需要在22度保存)。

美国血库协会AABB第22版血库与输血服务标准规定,血站2004年3月1日前要有能力限制和检测所有血小板制品中的细菌污染。

(主要针对机采血小板,手工血小板不检测)。

细菌检测方法中最灵敏有效的是细菌培养法。

预防血制品细菌生长的方法:

①储存前滤白②添加抗生素③化学灭菌④亚甲蓝⑤紫外线⑥储存前培养。

4、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主要由供者血浆中HLA/HNA抗体引起,HLA抗体与受者体内的中性粒细胞结合,使白细胞发生凝聚,导致肺浸润,使肺泡渗透性增加,并激活补体产生一系列反应。

主要表现为输血后6小时内发生急性肺损伤,死亡率在5-10%,在输血相关死亡中居首。

TRALI涉及的血液制品常见的有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含血浆多),少见的有冷沉淀和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

HLA/HNA抗体主要来源是供者血浆,包括①有输血史的献血者②有妊娠史的女性献血者有10-15%有抗体。

减少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策略:

①合理使用血制品②选择男性供血者③询问供者有无输血史或妊娠史④检测HLA和HNA抗体⑤血浆灭活等。

5、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原理:

有免疫活性的供者T细胞对受者组织发生免疫反应。

较少见,几乎总是致命的。

预防:

目前最有效的是血液成分的辐照,去除淋巴细胞活性;其他措施包括尽可能不使用新鲜血、不使用亲缘关系的血液、自身输血等。

与薛燕申博士交流的采供血相关知识点:

1、Rh血型相关知识:

Rh血型不合导致的溶血反应为血管外溶血,并发肾衰的概率很小,不易致命,故Rh阴性高年男性和女性在危急情况下如果Rh阴性血液无法满足需要,可输用Rh阳性血液,即使以后再输血发生溶血反应,因肾衰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重症并发症概率小,不会产生致命危险。

但是Rh阴性幼儿绝不能用Rh阳性血液。

美国有一种药物可消除Rh抗体。

2、美国血液成分集中分离制备,多用FP24(24小时冷冻血浆),与FFP(新鲜冰冻血浆)差别不大,仅Ⅷ因子和Ⅴ因子部分降低。

美国血友病用Ⅷ因子主要由基因工程制备,很少用冷沉淀。

冷沉淀常用于伤口愈合。

合理用血:

重视术后液体治疗合理应用人工胶体

日期:

2010-08-05提交:

采供血服务部

(2010年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厦门外科高峰论坛纪要)

2010年6月13日,北京费森尤斯卡比2010年外科高峰论坛在美丽的滨海城市厦门召开。

会议邀请了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肇汉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冷希圣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姜洪池教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秦新裕教授和中国医大一附院刘永锋教授等共同担任主席,并邀请了来自全国外科界的专家学者共150余人参与会议。

与会专家学者就“重视术后液体治疗,减少术后并发症”以及“关爱生命,合理用血”两大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下简要介绍本次会议的部分内容。

外科液体治疗新进展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进展

北京友谊医院张忠涛教授指出,外科液体治疗的目的就是维持机体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微循环状态,维持组织细胞充足氧供,促进组织愈合和器官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液体治疗是外科病人术后恢复的基础,近年来其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

2008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专门制定了外科胶体治疗的专家指导意见,对规范外科液体治疗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临床上涉及晶体与胶体的选择、人工胶体与白蛋白之争,以及限制补液量是否更加有益、如何实施目标导向的液体治疗等仍无定论。

由于晶体和胶体的扩容效果不同,在液体治疗过程中各有其作用。

等渗晶体液输入后将在细胞外液进行均一分布,约80%的液体进入组织间隙,仅有20%的液体留在血管内。

主要用于补充机体水分的丢失及维持电解质平衡;胶体溶液输注后主要分布于血管内,用于扩充血容量以维持有效的循环血量,可有效升高血压、增加心输出量、提高组织氧张力并改善微循环灌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天然胶体溶液-白蛋白来源紧张且价格昂贵,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输注白蛋白进行容量扩充并不能改善患者预后,且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因此白蛋白目前主要用于纠正严重的低白蛋白血症,通常不用来扩充血容量。

自20世纪开发出人工胶体溶液以来,其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新一代羟乙基淀粉——6%羟乙基淀粉(130/0.4)(万汶)较以往产品扩容效果更好,副作用明显减少,价格合理,易于获取,已在临床普遍使用。

各位外科医师应更多地关注液体治疗的个体化及目标。

腹部大手术的相关液体治疗

浙江邵逸夫医院的蔡秀军教授对腹部大手术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液体治疗进行了总结。

腹部大手术围手术期的液体治疗是维持病人水电解质平衡,保证充足有效血容量,预防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液体治疗与患者心肺功能、血流动力学、血管壁完整、血液稀释、机体凝血功能、炎症、组织水肿等各方面息息相关;而不同种类液体在血管内维持的时间,产生的扩容效果不尽相同。

因此选择合适的种类,合理的剂量对病人术后大循环稳定及微循环灌注密切相关。

出血性休克的复苏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蔡建强教授指出,对于出血性休克,传统液体复苏观念和临床措施是尽早、尽快输注大量的等渗晶体和胶体液,以快速恢复有效循环容量,改善生命体征,保证重要脏器的灌注,称为早期复苏或充分性复苏。

然而,近年越来越多的动物及临床研究表明,大量液体复苏可能严重扰乱机体的内环境,破坏机体免疫功能,加重酸中毒;损害凝血功能及携氧能力;大量液体进入组织间隙造成肺水肿及组织水肿,不利于氧弥散,进一步加重组织缺氧。

因此,限制性液体复苏作为一种新的液体复苏理念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

限制性液体复苏亦称低血压性液体复苏或延迟液体复苏,指机体处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时,通过控制液体输注的速度,将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既能保证组织器官血流灌注又不扰乱机体正常代偿机制的较低水平,一般认为应将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50~60mmHg水平作为指导补液量和速度的依据。

同时,由于白蛋白可渗漏至组织间隙加重组织水肿,影响肺氧合功能和肾功能,其在休克患者液体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质疑。

此外,人血白蛋白还有价格昂贵、不易获得、导致过敏反应以及可能导致病毒感染等缺点。

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应用白蛋白可增加危重患者尤其是合并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

脓毒症患者的液体治疗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任建安教授指出,天然胶体如血浆与白蛋白用于脓毒症患者的液体治疗,虽然可提高胶体渗透压,但在感染的情况下,白蛋白在体内的分布半衰期明显缩短,最短仅有1天;同时由于毛细血管渗漏,大量白蛋白漏出血管外,成为后期组织水肿的因素之一。

资源有限、价格昂贵更限制了白蛋白与血浆的使用。

而人工胶体羟乙基淀粉溶液往往是重症监护室内的常备液体,因可及时获得,长时间有效维持胶体渗透压,负作用少而成为首选的胶体。

重症胰腺炎的液体治疗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的孙备教授指出,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急性反应期,合理的液体治疗方案应在保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基础上,减少液体潴留、防治胰外器官功能障碍、促使液体负平衡尽早出现。

由于SAP早期全身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SCLS)会使大量晶体液渗出血管外,加重组织水肿和液体正平衡,无法持久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微循环灌注,加重组织缺氧,故建议晶体、胶体联合使用,合理搭配,按晶、胶体比例2︰1进行持续输注,“取长补短、各尽其职”,从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既可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又不至于过多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导致内环境紊乱。

肝移植病人的液体治疗

广州中山三院的杨扬教授在肝移植病人的液体治疗演讲中指出,肝移植围手术期从补充血容量和减轻炎症反应及毛细血管渗漏的目的而言,更适宜使用人工胶体液。

由于白蛋白的分子质量较小,输入后仍可能有一部分渗漏至血管外,导致更严重的组织水肿,不利于组织灌注。

相比之下,羟乙基淀粉分子质量大,在毛细血管渗漏的情况下具有“堵漏”作用,比白蛋白或血浆有更好的扩容效应。

羟乙基淀粉还具有抑制炎性因子释放,能稳定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减轻毛细血管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