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物流的概念的形成和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546508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外物流的概念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国外物流的概念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国外物流的概念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国外物流的概念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国外物流的概念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外物流的概念的形成和发展.docx

《国外物流的概念的形成和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外物流的概念的形成和发展.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外物流的概念的形成和发展.docx

国外物流的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国外物流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关于物流概念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1)物流概念产生于1901年。

有人认为是约翰·克罗威尔(JohnF.Crowell)于1901年首先研究了物流问题。

(2)物流概念产生于1905年。

有人认为是美国少校琼斯•贝克(ChaunceyBaker)在1905年提出“与军备的移动与供应相关的战争的艺术的分支就叫物流”,即军事后勤(Logistics)的概念。

(3)物流概念产生于1915年。

认为是美国营销学者阿奇·萧(ArchW.Shaw)在1915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SomeProblemsInMarketDistribution)一书中提出了物流(PhysicalDistribution,译为:

实物分拨)的概念。

学术界一般较为认同阿奇·萧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物流概念的人。

这也是早期“物流”被表述为PD的原因。

(4)物流概念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

唐纳德·鲍尔索克斯认为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了物流的概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918年,英国犹尼利弗的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

其公司宗旨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达到批发商、零售商以及用户手中。

这一举动被一些物流学者誉为有关“物流活动的最早文献记载”。

一般认为,现代物流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是20世纪初经济危机条件下产生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围绕战争供应,美国军队建立了现代军事后勤理论。

战后“后勤”一词在商业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时的后勤包含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物流,使得物流的含义包含更广泛的内容。

《坦克大会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海湾战争。

1963年,(美国)全国物流管理协会成立,当时的英文名称为:

NationalCouncilPhysicalDistributionManagement(NCPDM)

1985年下半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更名为:

TheCouncilofLogisticsManagement(CLM)。

海湾战争是二战后参战国最多、空袭规模最大的一场高科技的战争。

第一次海湾战争历时42天,其中单纯空袭轰炸38天,地面进攻战4天,参战国41个,其中出动作战部队的有28个国家。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共计76万人参战(其中美军54万人),出动坦克4300辆,装甲车5600辆,飞机4000架,火炮2300门,舰艇400艘(包括6个航母战斗群)。

其后勤保障规模巨大。

为搞好后勤保障,美军在七个多月的时间里,共空运部队50万人和54.4万余吨装备和补给品,海运了340余万吨物资和610万桶石油,为取得海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较为充足的保证。

据有关部门统计,美军战时人均日消耗物资约500公斤,平均一个月消耗物资约810万吨(54万美军,30天)。

这些物资消耗中,油料约占65%,弹药约占20%,其他消耗物资(包括士兵的口粮、饮用水、清洁用水、备份零件等)约占15%。

一般情况下,海军的人均物资消耗量约为陆军的4~6倍,空军则是陆军的10~20倍。

——要“打赢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后勤是保障!

美国国家物流管理委员会于1976年在定义物流管理中指出:

“物流活动包括,但不局限于:

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销售情报、库存控制、物料搬运,订货销售,零配件供应、工厂及仓库的选址、物资采购、包装、退换货、废物利用及处置、运输及仓储等”。

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重新定义物流为:

“物流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顾客要求的过程。

该过程包括进向、去向和内部与外部的移动以及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物料回收。

1998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又进行了新的修改:

“物流是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的,为提高产品服务和相关信息从起始点到消费点的流动储存效率和效益而对其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

2001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再次对物流的定义进行了最新的修改:

“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

它是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在起源地到消费地之间有效率和有效益的正向和反向移动与储存进行的计划、执行与控制,其目的是满足客户要求。

20世纪50年代中叶,日本在经济恢复中,十分重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1956年,日本生产性本部向美国派出了“搬运专业考察团”(也有称为流通技术考察团),此举动对日本未来物流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日本于60年代正式引进了“物流”这一概念,并将其解释为“物的流通”(物の流),是“实物流通”的简称。

日本通产省物流调查会的定义:

“物流是制品从生产地到最终消费者的物理性转移活动。

具体是由包装、装卸、运输、保管、以及信息等活动组成。

1981年日本日通综合研究所出版的《物流手册》定义物流:

“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

从物流的范畴来看,包括:

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诸种活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及企业竞争战略的变化,物流在企业经营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物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物流英文用语也由“physicaldistribution”转变为“logistics”。

为此,日本也于1992年将“物の流”改称为“ロジスティックス”(logistics的日本语读音,片假名),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没有将“logistics”译成相对应的日文,而直接使用其日语读音,为区别起见,日本将“物の流”视为“传统物流”,而ロジスティックス则指“现代物流”。

相应的,日本标准学会以日本工业标准(JIS)的形式,对物流相关的词汇作了两个明确的定义:

一是“物の流”(对应于“PhysicalDistribution”)——物质资料从供应者到需要者进行时间的、空间的移动过程的活动。

一般认为是将包装、输送、保管、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与此相关的情报等各项功能进行综合管理的活动。

在不同的对象领域有特定的不同称呼:

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等等。

二是“ロジスティックス”(对应于“logistics”)——

将物流活动的目标定位于充分满足最终需要同时要解决保护环境等方面的社会问题,在此前提下追求高水平的、综合的完成包装、输送、保管、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相关情报等各项工作,以谋求将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等各个领域实现一体化、一元化的经营活动。

从上述介绍的物流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对物流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是它们反映出以下几个基本点:

 

第一、物流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生产、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的不断进步密切相关。

第二、物流概念与物流实践最早始于军事后勤,而“物流一词没有限定在商业领域还是军事领域。

物流管理对公共企业和私人企业活动都适用”。

(见DonaldJ.Bowersox1986出版《物流管理》)

第三、物流无论从实物供应(PhysicalDistribution)还是后勤的内涵中都强调了“实物流动”的核心。

第四、物流的功能主要以运输、储存、装卸、包装、以及信息等所构成。

二、物流的概念

物流的概念——

“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

它是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在起源地到消费地之间有效率和有效益的正向和反向的移动过程,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其目的是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同时解决环境保护的社会问题。

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与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的结合。

如何界定“物流”概念中的“物”与“流”?

(1)“物”的要素

物流中“物”的概念是指一切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置移动的物质资料。

这类物质资料可以是有固定形状的,也可是无固定形状的。

它包含了以固、液、气三种形状存在的全部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移的物质资料。

物流中的“物”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必须可以发生物理性位移,因而固定不动的设施、建筑物等不属这里的“物”。

注意“物流”中的“物”与我们平时所说的物资、物料、货物、商品、物品等概念的区别。

①物资,物资是对物质资料的一种称谓。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将物资专指生产资料,现在泛指全部物质资料。

与物流中的“物”的区别:

物资中包含相当一部分不能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不属于物流研究的范畴。

②物料,是我国生产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

生产企业习惯将最终产品之外的,在生产领域流转的一切材料(不论其来自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燃料、零部件、半成品、外协件以及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的边角余料、废料及各种废物统称为“物料”。

物料具有可运动之性质,是物流中“物”的一部分。

③货物,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

交通运输领域将其运输的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一类是物。

除人之外,“物”这一类统称为货物。

很明显,既然是交通运输的经营对象,“货物”必须具有可运动之性质,是物流学中“物”的一部分。

实际上,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物流学中的“物”指的就是货物。

④商品,商品和物流的“物”的概念是相互包含的。

商品中一切可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物质实体,亦即商品中凡具有可运动要素及物质实体要素的,都是物流研究的“物”。

但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是物流包含的对象,有一部分商品不属于此。

如不动产类商品。

因此,物流的“物”有的是商品,有的不一定是商品。

⑤物品,物品是生产、办公、生活领域常用的一

个概念。

在生产领域中,物品一般指不参加生产过程,不进入产品实体,而仅在管理、行政、后勤、教育等领域使用的与生产相关的或有时完全无关的物质实体;在办公、生活领域则泛指与办公、生活消费有关的所有物件。

在这些领域中,物流中所指之“物”,就是通常所称的物品。

总之,物流中所称之“物”,是物质资料世界中同时具备物质实体特点,又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移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

(2)“流”的要素

物流中的“流”指的是物理性运动。

在运动的基本形式中,化学的、机械的、生物的、社会的运动现象都不包含于内。

物流中的“流”(物理性运动)限定为以地球为参照系,相对于地球而发生的物理性运动,即“位移”。

三、现代物流理念

(一)物流是市场的延伸理念

(二)“军事后勤”与物流服务观念

(三)物流价值与利润观念

(四)物流系统化观念

(五)精益物流理念

(六)物流一体化理念

(七)联盟与合作理念

(八)绿色物流理念

(一)物流是市场的延伸理念

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物流动的过程。

在20世纪20年代,物流还是被作为流通的附属机能。

30年代起,人们主要从有利于商品销售的愿望出发,探讨如何进行“物资的配给”和怎样加强对“物质分布过程”的合理化管理,其核心部分正如日本学者羽田升史所说:

“物流被看成是市场的延伸。

其一,通过为用户提供物流服务来开拓市场。

其二,将物流功能和物流设施的建设,看做为潜在的市场机会。

其三,物流被看作为市场竞争的手段和策略。

其四,物流被视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二)“军事后勤”与物流服务理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根据军事上的需要,在军火和军需品的战时供应中,运用后勤管理(LogisticsManagement)的方法。

二战后,后勤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被引入到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后,其定义中包括下列一些业务活动:

原材料的流通、产品分配、运输、购买与库存控制,贮存,用户服务等。

物流的核心是服务!

随着服务理念的深化,物流服务出现了层次性的变化:

物流的基本服务→增值服务→高水平的“零缺陷”服务→高投入高产出的超值服务。

1、基本服务

(1)企业的书面物流服务章程。

(2)告知客户的书面服务章程。

(3)组织结构。

(4)系统灵活性。

(5)技术服务。

2、物流增值服务

(1)了解缺货情况。

(2)提供订单信息。

(3)合理的交货周期。

(4)提供快运服务。

(5)提供转运服务。

(6)提高物流系统的准确性。

(7)提供便利的订货方式和渠道。

(8)提供产品替代服务。

3、物流附加服务

(1)提供产品安装、品质保证、维修、零部件供应等附加服务。

(2)对产品进行跟踪调查。

(3)为客户提供索、投拆和产品回收等附加服务。

(4)为客户提供临时性替代产品服务。

4、超值物流服务(完美订货服务)

完美订货服务的工作流程如下:

(1)企业订单传递服务

(2)企业订单处理服务

(3)订单的分拣与集合服务

(三)物流价值与利润理念

1962年美国著名经营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在《财富》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经济的黑色大陆》一文,他将物流比做“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

彼得·德鲁克(即教材中的彼·特拉卡,又译为彼得·杜拉克)指出:

物流是“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西泽修在《主要社会的物流战》一书所阐述的:

“现在的物流费用尤如冰山,大部分潜在海底,可见费用只是露在海面的小部分。

”在西泽修的《流通费用》一书中,将改进物流系统称之为尚待挖掘的“第三利润源泉”(第一利润源泉是降低原材料消耗,第二利润源泉是降低劳务费用)。

美国全部生产过程只有5%的时间用于加工制造,95%的时间则用于搬运、储存等物流过程。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在原材料、设备和劳动力成本压缩的空间趋于饱和后,对成本的控制将转为物流领域。

(四)物流系统化理念

这是将系统论的有关理论引入到物流领域后形成的。

所谓系统,是同类或相关事物按一定的内在联系组成的,相对于环境而言的,有一定目的、一定功能和相对独立的整体。

系统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集合性(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适应性。

如:

人体共有8个系统,哪些?

 

物流系统化理念

物流系统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大环境里由所需位移的物资和包装设备、搬运装卸设备、运输工具、仓储设施、人员和通讯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在物流运行中存在着“二律背反”性(也称“效益背反”性)。

即物流功能间或物流服务与成本间存在二重矛盾,即追求一方,必须舍弃另一方的对立状态。

整个物流合理化,需要用总成本评价,这反映物流是整体概念的重要性。

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的系统。

(五)精益物流观念

精益物流是起源于日本丰田(TOYOTA)汽车公司的一种物流管理思想,其核心是追求消灭包括库存在内的一切浪费,并围绕此目标发展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来源于:

精益生产(敏捷制造,JIT)。

背景:

美国福特公司创立的“流水生产线”的生产方式,即需要有足够的市场需求作保证,同时还要求消费者的需求单一化,这些均不符合日本的国情。

故日本没有全盘照搬美国的做法,独创了JIT。

物流管理学家则从物流管理的角度对比进行了大量的借鉴工作,并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密切融合起来,提出了精益物流的新概念。

精益物流的内涵是运用精益思想对企业物流活动进行管理,其基本原则是:

(1)从顾客的角度而不是从企业或职能部门的角度来研究什么可以产生价值;

(2)按整个价值流确定供应、生产和配送产品中所有必须的步骤和活动;

(3)创造无中断、无绕道、无等待、无回流的增值活动流;

(4)及时创造仅由顾客拉动的价值;

(5)不断消除浪费,追求完善。

精益物流的目标可概括为:

企业在提供满意的顾客服务水平的同时,把浪费降到最低程度。

(六)物流一体化理念

企业内物流一体化管理是根据商品的市场营销动向决定商品的生产和采购,从而保证生产、采购和销售的一致性。

物流是被看作使企业与顾客和供应商相联系的能力,这个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虽然内部物流一体化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它并不足以保证厂商实现其经营目标。

要在今天的竞争中达到充分有效,厂商必须将其物流活动扩大到顾客和供应商相结合方面,这种通过外部物流一体化的延伸被称作为供应链一体化。

要获得供应链理论所要求的这种企业内外的广泛合作,需要一种与传统组织观念不一样的创新的组织定位,从而形成一套科学的、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物流、商流、信息流的统一体系。

(七)联盟与合作理念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美国为了物流复兴,将“基于物流的联盟作为最可观的合作”理念,发展物流联盟和广泛开展合作关系的思想已成为物流实践的基础。

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业务关系的特点是建立在权利的基础上的对手间的谈判(竞争)。

而今,合作最基本的形式是发展有效的组织间的联合作业,形成多种形式的业务伙伴关系(合作)。

一方面促使企业从外部资源寻求物流服务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促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流供应商与物流需求商组织联合起来。

“如果你打不过你的竞争对手,那就加入他吧”。

1、物流企业

物流企业是从事物流业活动的经济组织。

物流业是指物流企业的集合。

物流已经形成独立的组织化、系统化、规模化的新兴产业。

物流企业是物流联盟的主体。

物流企业的种类很多,包括由传统运输公司或仓储公司演变的物流企业,新兴内资跨区域的物流企业,大型外资跨区域物流企业等。

2、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指由供方(发货人)与需方(收货人)以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专业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

第三方就是提供物流交易双方的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的外部服务提供者。

现代的第三方物流,主要是指能够提供现代的、系统的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的物流活动。

3、物流外包

企业业务外包,即企业的主要精力放在其关键业务上,在充分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将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交给合作伙伴来完成。

物流业务外包是由物流企业作为承包方,由物流需求企业为发包方的物流联盟形式。

4、全球化物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世界大市场概念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对企业的作业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企业从世界市场获取原材料、在世界各地的工厂组织生产,然后将产品运送到世界各地的用户手中。

——导致物流的全球化。

极致:

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销售+温馨体贴的全球售后服务。

(八)绿色物流观念

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就是要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即向绿色物流、循环型物流转变。

第二节商流与物流

一、商流的概念

二、商流与物流的关系

一、商流的概念

以产品的所有权转移为前提,通过买卖活动而发生商品价值形式的变化,叫作商业流通,简称商流。

二、商流与物流的关系

商流和物流是商品流通活动的两个方面。

它们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互相结合,又互相分离。

(一)商流与物流的统一

商流是物流的前提。

物流是商流的保证。

(二)商流与物流的分离

商流与物流产生分离究其根本原因是商流运动的基础——资金,与物流运动的实体——物料,两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各自有各自的运动规律。

在商品交易中,也存在只有商流而没有物流的特殊现象。

问题:

有没有只有物流而没有商流的现象?

总之,物流和商流构成了商品流通的两大支柱。

小知识:

商流与物流

1、商流与物流的统一

一般的商品交易,较多的都是商流与物流几乎同时发生。

如在超市中购物,通过收银台收银后,所购买的商品便能安全带出超市了。

2、商流与物流的分离

具体有四种情形:

一是先有商流后有物流:

如供不应求时的预付货款后提货的情形。

——卖方市场

二是先有物流后有商流:

如供过于求时的赊销的情形,先提货走,再于约定的时间付清货款。

——买方市场。

三是只有商流没有物流:

如房地产交易的场合便是。

四是只有物流没有商流:

如朋友之间的相互借物的场合。

第三节物流活动的构成

物流活动由物资包装、装卸与搬运、运输、储存、流通加工、配送、物流情报等项工作构成。

上述构成也常被称之为“物流活动的基本职能”。

一、包装活动

二、装卸与搬运活动

三、运输活动

四、储存活动

五、流通加工活动

六、配送活动

七、物流情报活动(物流信息活动)

一、包装活动

所谓包装,是指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存、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包括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进行的操作活动。

包装包括产品的出厂包装,生产过程中在制品、半成品的包装以及在物流过程中换装、分装、再包装等活动。

包装大体可分为商品包装与工业包装。

包装有三大功能,即:

保护功能(防止物资的破损变形,防止物资发生化学变化,防止有害生物对物资的影响,防止异物混入、污物污染、丢失、散失),方便功能(方便物资的储存,方便物资的装卸,方便运输)及促销功能(优美的包装装潢设计能唤起人们的购买欲望)。

二、装卸与搬运活动

装卸搬运活动包括物资在运输、保管、包装、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中进行衔接的各种机械或人工装卸搬运活动。

在全部物流活动中只有装卸搬运活动伴随物流活动的始终。

装卸是指物品在指定地点进行的垂直移动为主的物流作业;搬运是指在同一场所内将物品进行水平移动为主的物流作业。

“装卸搬运”是指在某一物流节点范围内进行的,以改变物料的存放状态和空间位置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活动。

三、运输活动

运输是人和物的载运及输送。

其中人的载运称为客运,不属于物流研究的范畴。

运输(物的载运)是在不同地域范围间,以改变物的空间位置为目的的活动,即对物进行空间位移。

物流部门依靠运输克服生产地与需要地之间的空间距离,创造商品的空间效用。

运输是物流的核心之一。

因而在很多场合,把它作为整个物流的代名词。

四、储存活动

储存也是物流的核心之一。

储存是包含储备在内的一种广泛的经济现象。

在任何社会形态中,对于不论什么原因形成停滞的物资,也不论是什么种类的物资,在没有进入生产加工、消费、运输等活动之前或在这些活动结束之后,总要存放起来,这就是储存。

储存活动也称为保管活动,是为了克服生产和消费在时间上的距离而形成的。

物品通过储存活动产生了商品的时间效用。

保管活动是借助各种仓库,完成物资的保管、保养、堆码、维护等工作,以使物品的使用价值下降到最小的程度。

五、流通加工活动

流通加工活动又称之为流通过程的辅助加工。

流通加工是在物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流动的过程中,为了促进销售、维护产品质量、实现物流的高效率所采取的使物品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的功能。

六、配送活动

配送是按用户的订货要求,在物流据点进行分货、配货等工作,并将配好的货物送交收货人的物流活动。

七、物流信息活动

物流信息包括上述各种活动的有关的计划、预测、动态信息以及相关联的费用情况,生产信息、市场信息等。

对物流信息的管理,要求建立情报系统和情报渠道,正确选定情报科目和情报收集、汇总、统计、使用方法,以保证指导物流活动的可靠性和及时性。

现代信息采用网络技术、电子计算机处理手段,为达到物流的系统化、合理化、高效率化提供了技术条件。

第四节物流的性质和作用

物流自始至终构成流通的物质内容,没有物流,也就不存在实际的物资流通过程,物资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就不能实现,社会再生产就无法进行。

一、物流的性质

二、物流的作用

三、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一、物流的性质

1、物流的生产性质(物流的自然性质)

2、物流的社会性质

3、物流的服务性质

1、物流的生产性质(物流的自然性质)

从事物资的包装、装卸、运输、储存、加工等物流工作与工业企业中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活动虽然在生产内容和形式上有所不同,但都具有生产性质。

无论是生产企业的物流,还是流通领域的物流都是一样。

这是因为:

(1)物流是社会再生产中的必要环节

物流虽然不能使物资的使用价值增加,但能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