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总复习《经济生活》必考重点梳理提纲全册完整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554571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总复习《经济生活》必考重点梳理提纲全册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政治总复习《经济生活》必考重点梳理提纲全册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政治总复习《经济生活》必考重点梳理提纲全册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政治总复习《经济生活》必考重点梳理提纲全册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政治总复习《经济生活》必考重点梳理提纲全册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总复习《经济生活》必考重点梳理提纲全册完整版.docx

《高考政治总复习《经济生活》必考重点梳理提纲全册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总复习《经济生活》必考重点梳理提纲全册完整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政治总复习《经济生活》必考重点梳理提纲全册完整版.docx

高考政治总复习《经济生活》必考重点梳理提纲全册完整版

2022年高考政治总复习《经济生活》必考重点梳理提纲(全册完整版)

一、生活和消费

考点1:

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A)

①含义: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

a.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b.商品一定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是商品。

c.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才需要交换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当者。

价值

a.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异的人类劳动。

b.商品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一定是商品。

c.不同商品都有价值,所以才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

考点2:

货币的概念、本质(A)

①概念:

从商品中别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开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

一般等价物。

考点3:

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B)

①价值尺度:

含义:

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原因:

货币本身有价值。

形式:

观念上(想象中)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

含义: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形式:

现实的货币。

商品流通: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W-G-W。

(流通手段不同于商品流通)

考点4:

纸币含义及发行规律(A)

①含义:

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②发行规律:

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置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考点5:

信用卡的含义和功能(A)

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局部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注意:

并不是在所有的消费场所或营业机构消费、存取现金或转账。

信用卡的功能:

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考点6:

外汇和汇率(A)

外汇:

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

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

考点7: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C)

①要辩证地(正确地)看待金钱,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也是不行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种中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②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通过符合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开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考点8:

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B)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考点9:

价值与价格的关系(B)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班情况下,商品价值量与价格成正比)。

考点10:

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成正比)。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考点11:

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B)

每个商品生产者用高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都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

因此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

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考点12:

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C)

①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注意:

等价交换中的“等价”是什么意思?

②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考点13:

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B)

(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置减少;价格下降,购置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拟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拟大。

③在互为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考点14:

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等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A)

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主要是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一般说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成正比——要开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

//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要改善收入预期。

//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上下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要缩小收入差距。

一般说来,物价水平与人们的消费水平成反比——要稳定物价。

考点15:

消费的类型(A)

最常见的是钱货两清的消费,此外,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越来越常见。

按产品类型分,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开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考点16:

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恩格尔系数(B)

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它会随着经济的开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思考过大影响如何?

考点17:

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的影响(A)

①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受到别人评价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

)——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②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效果。

)——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可,还要考虑代价。

③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出于向上看齐、人无我有的炫耀心理。

)——是不健康的。

④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讲究实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

)——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考点18: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C)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过于节俭不可取)

②防止盲从,理性消费(防止跟风随大流,防止情绪化消费,防止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含义:

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二、生产劳动与经营

考点1: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B)

(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开展;

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

考点2:

大力开展生产力的意义(B)

(1)由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决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只有大力开展生产力,才能为稳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兴旺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致超过兴旺国家;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考点3: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达(B)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异;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开展起主导作用。

①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表达在控制力上,即表达在控制国民经济开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②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考点4: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A)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局部。

考点5: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和意义(B)

内容: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开展。

原因:

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开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意义:

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开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

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的稳固和开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开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局面(两个“毫不动摇”)。

考点6:

企业的含义(A)

企业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效劳的经济组织。

考点7:

公司的含义(A)

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考点8:

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B)

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提高产品质量和效劳水平,打造品牌)。

考点9:

劳动的意义和就业的作用(A)

劳动的意义:

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开展的源泉。

荣耀属于劳动者。

就业的作用:

(1)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①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②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开展。

考点10: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C)

①树立自主择业观。

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

②树立竞争就业观。

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实现自主择业。

③树立职业平等观。

各种正当职业的劳动者,都是创造财富所必需的,没有上下贵贱之分。

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

如自由职业、弹性工作、临时工、家政效劳等就业方式可更加灵活地选择。

还可以通过职业介绍所、媒体广告、网上人才市场、招聘会等选择职业,实现就业。

考点11:

劳动者依法享有的的主要权利(A)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规定的其它劳动权利。

考点12:

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B)

维权基础:

自觉履行劳动义务;

维权依据:

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维权途径:

法律。

劳动者要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考点13:

储蓄存款的种类(A)

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考点14:

我国的商业银行及主要业务(A)

①含义:

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我国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局部。

②主要业务:

存款业务——基础业务;

贷款业务——主体业务,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

结算业务——银行对此收取一定的效劳费用。

考点15:

股票的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