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历年灾情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539224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7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凉历年灾情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平凉历年灾情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平凉历年灾情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平凉历年灾情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平凉历年灾情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凉历年灾情1.docx

《平凉历年灾情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凉历年灾情1.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凉历年灾情1.docx

平凉历年灾情1

第一节旱灾

旱灾是平凉地区主要自然灾害,由于平凉地区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所以每次旱灾都会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据历史记载,公元前本区发生次数很少,从明代开始,旱灾次数逐渐增多,而且愈近现代,旱灾愈加频繁。

从1800年至2001年的202年中,发生大旱近90次,从1960年至1982年的23年中,仅有1975年未出现旱灾,可谓“十年九旱”。

历史上,由于旱灾所致的“粮价腾贵,民大饥,饿殍载道”甚至“人相食”的记载时有所见。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旱灾程度较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由于各级人民政府发动群众抗旱、救灾,旱灾的影响程度大大减轻。

惠帝二年(前193年),陇西郡夏大旱。

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秦、陇大旱。

光武帝建武二年(26年),全国大旱,野蚕成茧,遍于山谷,人收其利,麦歉收,民饥。

永初二年至五年(108─111年),陇西、北地等郡连旱,民饥荒。

武帝泰始六年(270年),夏五月,秦、雍、凉三州旱,民饥。

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大旱,伤麦。

-39-

太康九年(288年),旱,伤禾稼。

惠帝元康五年(295年),七月,秦、雍二州旱、霜、疫并作,米每斛值万钱。

元康七年(297年),七月,雍、秦旱、疫,“米万钱,道馑相望”。

元康八年(298年),雍州旱。

北朝

太元四年(379年),五月,秦州旱,大饥。

义熙十一年(415年),雍州大旱。

太安五年(459年),秦、雍州遍旱,年谷不收。

太和元年(477年),六月,陇东旱。

太和十二年(488年),十一月,雍州旱,成灾,民间饥荒。

太和二十年(496年),西北州、郡均旱,开仓赈恤。

天平四年(537年),雍州大旱。

武德初年(618年),旱,泾州大饥,米每斗值千钱。

武德八年(625年),七月,陇东旱,禾枯槁。

贞观二年(628年),四十余州饥,关中更甚。

永徽元年(650年),平凉大旱。

则天久视元年(700年),陇东旱,歉收。

开元十四年(726年),秋,亢旱,并降早霜。

天宝九年(750年),陇东大旱,禾枯。

-40-

永泰元年(765年),平凉大旱。

大历元年(766年),岁大旱,人饥死。

贞元元年(785年),秋,泾州炀旱,泾、陇一带水旱无收,饥馑枕道。

元和九年(814年),陇东旱。

开成二年(837年),旱。

中和二年(882年),陇东干旱饥馑,人相食。

中和四年(884年),平凉大旱,大饥,人相食。

五代

后晋天福七年(942年),春,天下大旱。

四月,关西诸郡蝗虫群飞,“食草木以尽”。

粮歉收,人民流徙,十死八九。

宋(金)

建隆二年(961年),自夏至秋,泾州亢旱,饥民流亡。

开宝元年(968年),平凉大旱,民饥。

至道二年(996年),平凉大旱,民饥。

天禧四年(1020年),夏,陇东旱,民间饥荒,朝廷放粮赈济。

熙宁七年(1074年),春、夏,陇东干旱饥荒。

熙宁九年(1076年),平凉旱。

元丰元年(1078年),西北诸路旱,伤禾几尽,民流不止。

元丰三年(1080年),夏,陇东干旱。

元右三年(1088年),秋,陇东干旱,民饥馑。

-41-

金皇统二年(1142年),泾、渭、灞、产皆旱,灾情频重,民多饥死。

大定十六年(1176年),七月,平凉旱。

至元十六年(1279年),五月,陇西、通安等四十驿旱,民饥。

至元三十年(1293年),六月,平凉旱,米价腾贵。

元贞元年(1295年),夏六月,平凉旱。

延佑元年(1314年),正月,泾州大饥荒。

泰定元年(1324年),六月,泾州自春至夏不雨,禾苗枯死。

泰定三年(1326年),五月,泾州饥,次年,陕、甘旱。

致和元年(1328年),冬春之交,雪雨愆期,陕、甘复旱,泾州等地麦苗枯死,秋禾未种,饥馑荐臻,饿殍载道,民庶惶惶,流徙者众。

天历二年(1329年),甘、陕行省诸路饥民23.4万人。

洪武八年(1375年),七月,赈济平凉、庆阳、临洮、巩昌等处饥荒。

宣德三年(1428年),六月,静宁大旱,民饥。

正统二年(1437年),平凉等六府夏、秋旱,麦无收。

天顺元年(1457年),甘肃诸府、卫夏旱;

成化二十年(1484年),平凉、镇原等处干旱,麦无收成,民

-42-

众饥饿。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平凉、泾州、镇原大饥。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平凉、巩昌等府大旱,冬饥。

弘治十六年(1504年),静宁秋旱,大饥,死亡甚众。

正德七年(1512年),临洮、巩昌、庆阳、平凉、秦州等处大旱,民间饥荒。

嘉靖七年(1528年),一冬无雪。

次年,庆阳、平凉、巩昌等地大旱,饥荒,米每斗值银4两。

嘉靖八年(1529年),庆阳、平凉、镇原等地大旱饥荒,民众食草茹木,人相食。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泾州大旱,饥荒。

嘉靖三十六年(1556年),平凉、镇原、庄浪等地大饥荒,人相食。

疫病并发,死亡甚多。

万历九年(1581年),平凉、巩昌等府旱,次年大饥,饿死甚众。

万历十年(1582年),临洮、巩昌、平凉、庆阳俱旱。

万历十一年(1583年),春闰二月乙酉,赈旱灾,免田租。

万历十四年(1586年),临、庆、平、巩、秦各府州县大旱,民饥。

万历十五年(1587年),庄浪大旱,人口流亡过半。

万历十九年(1591年),平、庆大旱,本年饥荒,人相食。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陇东及甘肃全省大旱。

-43-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庄浪大旱,人大饥,移粟以赈。

崇祯元年(1628年),平凉大旱。

崇祯三年(1630年),平凉、静宁大旱,民饥。

崇祯十年(1637年),平凉等府大旱。

崇祯十二年(1639年),静宁旱蝗成灾,民饥。

崇祯十三年(1640年),甘肃大旱,庄浪大饥,人食草木,易子而食;静宁旱、蝗成灾,兼连岁大饥,户口凋亡,民死者众;泾州严重饥荒,人相食,斗麦值银3两。

崇祯十四年(1641年),全省大旱,蝗害成重灾,米每斗银一两五钱,至四月麦斗银二两。

民间有父子、夫妇相食者,十室九空,城外积尸如山。

顺治十年(1653年),平凉旱灾,免赋。

顺治十二年至十三年(1655─1656年),平凉连旱二年,民饥,斗粟银二钱。

顺治十三年(1656年),静宁春至夏无雨,麦禾枯槁,米价昂贵。

康熙元年(1662年),静宁春夏旱。

康熙六年(1667年),静宁、庄浪等地旱饥。

康熙七年(1668年),静宁旱,大饥。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庄浪上冬无雪,是年闰四月始雨,斗

粟千钱。

-44-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平凉旱,民饥,米价腾贵。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静宁旱,疫病流行,死者无计。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静宁夏旱,禾无收,民饥。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泾州干旱,饥荒。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平凉、泾州等地旱歉收,乡民饥饿。

粟每斗银3钱。

免当年赋额,并动用仓粮接济贫民,复免除受灾州、县次年银、粮、草束。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是年大旱,夏禾无收,民饥。

流徙者众。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平凉旱,民饥,免额征银、赋额、草束、并免积年通欠。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平凉、泾州、静宁等地俱旱,粮食无收,年馑,免赋额。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本年至次年夏,临洮、巩昌、平凉、庆阳等地旱,次年五月始雨,民间饥荒。

雍正六年(1728年),平凉旱,禾苗尽伤。

雍正十三年(1735年),静宁夏旱,禾歉收,民饥;平凉大旱,禾歉收,民饥。

乾隆元年(1736年),泾州饥荒。

乾隆六年(1741年),泾州严重饥荒。

乾隆七年(1742年),秋,平凉夏禾受旱,民饥。

免草束,并赈。

-45-

乾隆九年(1744年),泾州饥荒。

乾隆十五年(1750),平凉等20余州、县旱灾。

乾隆二十年(1755年),泾州大旱。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泾州大旱。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庄浪县普旱,北乡尤甚。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泾州旱,饥荒。

乾隆三十年(1765年),泾州严重饥荒,饿死者无数。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春,泾州仍闹饥荒,不少逃荒者饿死路途。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庆阳、平凉等府偏旱,大饥荒,疫病流行,死人甚多。

诏免受灾区租赋及历年积欠粮440余万石。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甘肃各属灾荒。

拨陕甘藩库银200万两,调运米粮30万石赈济。

免除历年积欠银37.4万两,粮12.4万石。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诏免甘肃通省赋额”。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夏,泾州旱,麦苗枯死。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泾州严重饥荒,斗麦值银6、7钱;四月,诏免肃通省自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以前所有民欠钱、粮、草束及历年借欠籽种、口粮数百万。

嘉庆六年(1801年),陕、甘地区40州、县受旱,夏秋禾绝收。

嘉{}庆九年(1804年),泾州旱。

-46-

嘉庆十年(1805年),泾州大旱,饥荒,斗麦值银1两。

嘉庆十一年(1806年),豫、晋荒歉,远道运粮,致使陕、甘粮价腾贵,灵民有饿死者。

嘉庆十三年(1808年),秋,泾州干旱。

嘉庆二十年(1815年),五月,泾州干旱。

道光四年(1824年),静宁大旱,民大饥。

道光六年(1826年),宁州、静宁等六州、县旱、雹、霜成灾。

岁荒。

道光七年(1827年),免甘肃通省自嘉庆二十三年至道光五年民欠正、杂银两及兵差过境时甘肃各州、县赋额。

道光十二年(1832年),秋,泾州大旱。

道光十三年(1833年),泾州仍大旱,至五月才下雨。

道光十五至十七年(1835─1837年),平凉连续三年大旱,夏秋均歉收,民饥。

道光十九年(1839年),静宁大旱,民饥。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平凉、静宁等十三县大旱,瘟疫流行。

咸丰七年(1857年),庄浪大旱,人民饥馑。

咸丰十一年(1861年),庄浪大旱。

同治六年(1867年),庄浪大旱,土地失种,饥民外逃。

同治七年(1868年),平凉、镇原、固原、定西等22州、县自

正月至五月大旱,陇东尤甚。

泾州饥荒极严重,斗麦值银7两,苜蓿

-47-

1斤值银60文,人相食,新埋尸体被掘食一空。

光绪三年(1877年),陕西、庆阳、平凉、泾州等州县大旱,饥民死者甚多,麦斗值银一两五钱。

次年,人食草根,时疫流行。

光绪四年(1878年),春,陇东大旱。

光绪八年(1882年),春三月,诏免甘肃通省至同治十三年以前民欠钱、粮。

又因连年灾荒,光绪七年以前民欠地丁正耗银两、粮食、草束,地丁课税等项杂赋,全行辖免,以纾民困。

光绪十六年(1890年),静宁旱、大疫。

病死者较多。

光绪十七年(1891年),静宁、庄浪大旱,民饥。

光绪十八年(1892),泾州、静宁、庄浪大旱,麦无收成,饥民外逃。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庄浪、静宁等处大旱,饥。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平凉、静宁、泾州大旱,斗麦值钱2800文,饥民饿死无数。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陇东因上年冬无雪,当年春、夏大旱。

七月始雨,田无禾苗,野无荒草。

平凉、庆阳2府所属各州、县大饥,人多食树皮草根,兼瘟疫流行,死者枕藉,鬻妻卖子,哀鸿遍野。

平凉、固原、庆阳等处比户皆空。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庄浪、泾州大旱,禾歉收,民饥。

宣统元年(1909年),春、夏,甘肃全省亢旱。

拨银六万两赈济。

二年九月,免受灾地亩钱、粮、草束。

-48-

中华民国

民国四年(1915年),春、夏,陇东17县大旱,夏秋无收。

民国五年(1916年),静宁、泾州大旱,麦苗枯死。

民国十三年(1924年),甘肃全省春夏亢旱,庄稼几乎无收,大饥荒。

民国十五年(1926年),夏,陇东各县及陇中等处均大旱,麦多枯死。

民国十六年(1927年),夏,甘肃东部及中、南部大旱,成灾达50余县,民饥。

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夏,甘肃大旱。

自陇东至河西受灾达50余县,又值战乱,粮价奇贵,饥民载道。

国民政府拨款急赈。

民国十八年(1929年),甘肃全省58县大旱,继以冰雹、洪水、虫害、霜冻、瘟疫流行。

春耕失种,颗粒未收,陇东及全省大饥荒,入夏后,树皮、草根、麸皮等食之以尽。

兰州、陇东、陇南等地,斗麦价银50元,以至易子而食。

外出逃生者多饿死野外,白骨曝日,积尸盈道。

民国十九年(1930),平凉夏旱,民饥。

民国二十年(1931年),静宁旱,雹、洪成灾。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旱,田禾枯槁、草木黄萎,收成大减,民饥,流亡逃外者相继。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平凉大旱。

入春后,播种困难,已

-49-

出土之禾苗,多枯死,民饥,逃亡者甚众。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静宁、镇原、平凉、灵台等45县亢旱,禾苗多枯死,收成大减。

政府赈济,贷籽种,免灾区田赋。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平凉旱,民大饥。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甘肃全省旱,夏禾绝望。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静宁旱、雹、洪水成灾,民多饥。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灵台、静宁等县黑霜杀禾苗,复冰雹、大旱、风沙相继为灾,庄稼歉收,民有饥馑。

政府赈济免灾区田赋、贷籽种。

民国三十年(1941年),静宁大旱、黑霜、冰雹成灾,夏禾无收;华亭夏秋大旱百天,麦尽枯死,小麦斗价法币11元;崇信遭旱、雹、风霜灾害,麦死十之八九,受灾13800亩,当年冬小麦无法播种。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甘肃全省受旱、雹、水、风沙灾害57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平凉、静宁、庄浪等地大旱,夏禾普遍歉收,秋田不能下种,民有饥馑。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静宁旱、雹、水、虫成灾;平凉旱,免田赋。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庄浪大旱,民逃荒。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1年,4─6月(灵台4─8月),平凉、泾川、灵台、崇信、静

-50-

宁等县干旱,风沙、虫害相继成灾。

冬麦形成青枯、颗粒秕瘦,春麦被晒,萎缩枯黄,高梁、谷子叶卷枯萎,糜子不能下种,粮食大幅度减产。

1952年,8月前,各县未下透雨,不少田禾枯萎。

1953年,静宁等四县发生严重旱灾,影响小麦按时播种。

1955年,灵台、崇信、泾川、平凉、静宁等县旱、冻、水、风、雹、虫害相继成灾;平凉、灵台、泾川、崇信因干旱缺墒,谷子、糜子及油料作物未下种,仅灵台小麦比1954年减产20%以上,豌豆、扁豆减产50%以上。

1957年,平凉入伏后天气炎热,正值秋苗出穗拔节时大旱,秋田受到损害,成灾面积35600亩;灵台下半年到1958年3月,200余天未降雨雪,3月13日虽有小雨,仅湿地表,旱象持续250余天,时称双百天大旱。

1960年,静宁、平凉、华亭、泾川春夏大旱。

入夏后旱象持续80多天。

其中静宁县李店、雷大、治平等公社春季干旱严重。

农作物受旱面积87700亩,因旱未出苗和出苗后又枯死的88700亩。

粮食大幅度减产。

1961年,平凉入冬后100多天缺雨,旱情严重。

泾川春季缺雨,夏粮歉收,农民饥不择食,浮肿、干瘦病普遍发生,有人因饿、病而

死。

1962年,静宁、庄浪、华亭、泾川等县旱、风、虫害相继成灾,

-51-

旱灾严重。

旱象自先年10月开始持续270多天,其中庄浪县成灾面积341800亩。

泾川县200多天内降雨量只有68毫米,全年粮食歉收。

1965年,华亭7月中旬至9月中旬大旱,成灾21000亩。

1966年,全区大旱。

自先年11月以后,持续干旱200多天,没有下透雨,土壤含水量一般低到10%以下,全区因旱夏粮减产30%左右,约一亿至一亿三千万斤。

1968年,庄浪初夏旱,成灾面积190300亩。

1971年,静宁伏旱;平凉“三伏”大旱,受灾面积274900亩。

1972年,平凉地区伏秋连旱。

全区2400000亩秋田作物,520000亩回茬作物和40000亩秋菜因旱减产。

较为严重的是西部静宁、庄浪8月未落透雨,由伏旱转为秋旱。

其中庄浪成灾面积达357600亩。

1973年,平凉、泾川、崇信、灵台、庄浪等县出现较为严重的春、夏干旱。

其中平凉县从4月27日至8月17日持续干旱111天,受灾面积达406200亩,泾川县夏粮歉收,秋粮减产,粮食总产比上年减产3成。

1974年,平凉、静宁、庄浪春旱、伏旱;其中,平凉4月干旱,入伏后,旱象持续发展,受灾面积763200亩。

1979年,静宁、庄浪、平凉、华亭、泾川等县春旱、伏旱严重。

其中平凉春旱持续50多天,夏秋减产。

泾川8-10月降雨量比多年平均减少49%,严重影响小麦播种、出苗。

1980年,泾川自先年9月下旬至当年1月,干旱严重,加之上

-52-

年冬季气温偏低,小麦死苗严重。

因旱全县小麦比上年减产6成。

1981年,静宁旱、病、虫相继成灾560000余亩;平凉伏旱严重,部分地区20厘米土壤含水率不足10%,受灾面积180000亩。

1986年,华亭冬春连旱;平凉出现了历年少有的冬干、春旱、夏秋连旱,干旱天数长达190天左右;泾川伏秋连旱;灵台冬─春、伏─秋两连旱,影响了春耕秋播,部分麦田死苗较多,小麦发育期和玉米下种普遍推迟,玉米等秋田作物产量形成受到影响,同时影响秋播;崇信伏秋连旱持续时间长,影响大,全县回茬麦缺苗30%左右。

1987年,静宁旱象为近30年少见,冬小麦无法适时播种,播期推迟,回茬麦缺苗断垄严重;平凉四季有旱象,影响大秋作物生长及冬小麦的适时播种和出苗;泾川旱、冻、病灾害交加,全县小麦总产比上年减产29.4%;灵台“伏旱”造成秋田作物高温逼熟,同时影响冬小麦的适时播种及正常出苗;崇信伏秋连旱致使秋粮减产,并影响冬小麦适时播种。

1988年,灵台继87年伏秋连旱之后至二月上旬末,持续干旱78天,全县二、三类苗达总面积的60%─65%;崇信二、三类苗占播种面积的71.4%。

1989年,静宁、平凉、崇信连续出现了春旱和春末初夏旱,使一部分小麦“春烤”,对产量影响极大。

1991年,全区伏秋连旱,严重影响了秋粮生产和冬小麦的播种、

-53-

出苗及安全越冬。

其中,静宁、庄浪、泾川受灾严重;灵台全县秋作物受灾207000亩,其中186000亩减产三成以上,43000亩绝收;平凉370000亩大秋作物受到危害,100000亩复种作物几乎绝收。

1992年,继上年伏秋旱后冬春少雪雨,干旱持续,影响全区小麦单产比上年减产34.4%,总产减少了41.1%。

1993年,全区普遍出现春旱,个别县(市)有夏旱。

受干旱影响,全区大部分地方小麦生长发育不良,大秋作物播种困难,出苗不齐,个别地方人畜饮水发生困难。

1994年,区内发生了春末、伏期和前秋干旱。

严重的后春干旱,致使泾河流量锐减,水库蓄水下降,部分水库、河流干涸、断流。

全区春旱受灾面积达4500000亩,其中,1200000多亩严重干旱,造成夏粮单产减产2成以上,有近万亩烤烟因旱死亡,5月底有14.16万人和7.55万头大家畜饮水发生困难。

7、8月又出现高温干旱,使大秋作物干枯现象普遍,近三分之一的小秋作物缺水死苗。

入秋后的9-10月上旬,旱情再次发生,东部县的冬小麦播种期普遍推迟半月以上,许多地方只能干打硬种,冬小麦缺苗、断垄现象严重。

1995年,全区在去年严重的“三旱相连”基础上,出现了近60年以来特大干旱。

从94年7月至95年7月上旬7县(市)总降水量为历

史极少值。

由于长期雨水极缺、持续高温,使河流断水,水库干涸,土壤墒情极差,呈现“立体旱象”。

全区夏秋粮两季受旱面积540余

-54-

万亩,减幅约3.3亿斤。

1996年,全区各县均出现春旱。

7月中旬到8月中旬,平凉、崇信、华亭、静宁等县出现伏旱,旱情西部重于东部,对春播及夏秋粮影响较大。

1997年,全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春末初夏大旱、伏秋高温干旱。

尤其是春末初夏大旱灾情严重。

5-6月,7县(市)降水量比历年同期偏少74%,为历史极少值,至6月下旬全区有32.36万人、12.86万头牲畜饮水困难;397000亩夏粮绝收;28座水库有16座干枯,36座塘坝有32座干枯,1700多眼机井有1300多眼出水困难或无水。

1998年,自1997年春末初夏大旱、伏期高温连旱后,冬季全区降水量仍特少,气温特高,旱情持续。

3月中、下旬,4月中、下旬区内相继出现高温干旱少雨时段,土壤墒情较差,全区干旱严重,小麦苗情普遍不如上年,仅平凉市受旱面积396000亩,西两县受旱面积1457000亩,且有280000多亩冬小麦发生干枯死苗现象,20.5万人和6万多头大家畜饮水困难。

1999年,全区发生了严重的冬春连旱和伏秋连旱。

11月至3月各县(市)降水总量2.9-18.5mm,比历年同期偏少7-9成,平凉市为1950年以来的次少值,其余6县均突破历史极值。

截止3月中旬,全区受旱面积4790400亩,其中重旱面积2697800亩。

至4月底,全

区有26.65万人、9.85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水库、塘坝、河流干涸。

8-9月,7县(市)降水量比历年同期偏少5-8成,全区秋旱面

-55-

积3939700万亩,重旱面积2135900亩。

2000年全区出现了严重的春旱。

在春季农时活动关键期的4月初到5月底近60天无有效降水,气温居高不下,且多大风、沙尘天气,蒸发量加大,土壤失墒严重,造成春播困难,已下种的缺苗断垅,冬小麦及果菜生长受阻。

全区受旱面积达4000000亩,冬小麦受旱2100000亩,其中重旱1500000亩,有300000亩出现干枯死苗现象。

全区主要河流来水量减少,各水库容量明显下降或干涸。

全区有41.6万人、26.6万头大家畜饮水困难,尤其静宁县、庄浪北部、中东部县(市)山区源边地带缺水状况严重,部分地方有水荒现象发生,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

全区因春旱造成损失在3亿元以上。

在春季大旱之后,7月又出现了伏旱,全区各地赤日炎炎,热浪滚滚,出现了大范围、长时间的高温酷暑天气。

大于30℃以上高温连续达9—13天,月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均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高或次高值。

与此同时,各旬降水量特少,平凉市、华亭县月降水量为历史最少值。

各地蒸发量加大,中西部县(市)突破历史同期最大值,致使农田墒情急剧下降,使正处抽雄—吐丝孕穗期的玉米株高比历年偏低20—50cm,叶片干黄,部分濒临干枯死亡。

伏旱严重影响大小秋作物产量的形成,人畜饮水再次发生困难。

2001年2月中旬到4月中旬,4月底到6月初相继出现了早春和

初夏两个少雨干旱时段。

期间气温持续偏高,多吹风沙尘天气,农田

失墒严重,对春播和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后期的产量形成造成不利影

-56-

响。

7月到8月上旬,部分县还出现了伏旱。

第二节水灾

平凉地区的洪涝灾害多由局地性的暴雨造成,也有连阴雨造成的涝灾,但发生几率较小。

本区降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过分集中在夏秋季节,因而容易在7─9月份形成洪涝灾害。

新莽地皇元年(公元20年),秋,平凉大雨60余日。

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秋季,平凉雨水伤禾。

惠帝元康八年(298年),九月,平凉大水为灾。

北朝

北魏承平元年(452年),秋七月,平凉大水淹没田地房舍。

文成帝和平元年(460年),八月,平凉大水成灾。

太和六年(482年),平凉大水冲毁田禾屋舍。

德宗贞元八年(792年),秋,平凉大水成灾,溺死者甚众。

五代

后晋天福六年(941年),五月,平凉雨雹,大水坏城廓。

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