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高三上期末历史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33419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6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昌平高三上期末历史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北京昌平高三上期末历史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北京昌平高三上期末历史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北京昌平高三上期末历史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北京昌平高三上期末历史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昌平高三上期末历史含答案.docx

《北京昌平高三上期末历史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昌平高三上期末历史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昌平高三上期末历史含答案.docx

北京昌平高三上期末历史含答案

2020北京昌平高三(上)期末

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

认真审题,仔细想一想,然后选出唯一正确答案。

(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

1.(3分)1976年,在河南安阳市殷墟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中,出土了755件玉器和468件青铜器。

其中玉器以礼器、兵器和装饰器为主,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商朝确立了礼乐制度,迷信鬼神和崇尚天命

B.商朝的军事实力强大,确立了对西域的统治

C.商朝手工业技艺高超,产品远销至河西走廊

D.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中原与西域已有往来

2.(3分)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将军蒙恬北击胡人,掠取河(黄河)南地;公元前214年,征服百越,增设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后又在西北驱逐匈奴,从榆中沿黄河往东到阴山,设立四十四个县。

由此推断,在秦朝扩大疆域的过程中(  )

①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形成

②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进一步发展

③秦王嬴政创立了皇帝制度

④各地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得到加强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3分)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入关中地区等。

北魏建立后,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

孝文帝的改革(  )

A.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

C.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

D.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

4.(3分)重庆大足石刻的造像题材均源于佛教,南宋僧人赵智凤开凿的宝顶山第15﹣18龛的大型佛教造像是大足石刻的经典。

解读以下造像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第15龛表现的是:

父母养育子女的十种恩德。

第16龛表现的是:

不孝子孙遭雷劈电击的惨烈场面。

第17龛表现的是:

释迦牟尼孝及三世、恩泽四海。

第18龛表现的是: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是僧人的必修首业。

A.儒学家借佛教强化伦理道德秩序

B.儒学与佛教出现了争鸣之势

C.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D.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

5.(3分)推动如图所示文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君主专制的加强B.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C.经济重心的南移D.早期启蒙思想的出现

6.(3分)孙中山评价道:

……敢于冲破成例的束缚,励精图治……育才则有同文、水师、武备诸学堂;裕财源则辟煤金之矿,立纺织制造之局;兴商务则有招商轮船。

快舰、电邮、火械,昔西人之所持以凌我者,我今亦已有之……但仿效西法,虽取得成就,但终因舍本图末,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所以犹不能与欧洲相抗衡。

他评价的是(  )

A.《资政新篇》的设想未能实现

B.洋务运动没有实现自救的目的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平衡

D.清末新政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

7.(3分)对以如表格反映的历史信息,解释合理的是(  )

1842年,清政府与英方商定,遇到英国商民与内地居民的交涉案件,英国商民归英国自理,内民由内地惩办。

清政府认为这是“让夷人管理夷人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

1900年之后,清政府多次向英国提出修约,旨在收回领事裁判权,未果。

1902年初,清政府与英国商定,待中国整顿律例并与各国律例一致,并且完善司法制度后,英国同意放弃领事裁判权。

随后,日、美等列强亦允诺待清政府完善司法后放弃领事裁判权。

4月,清政府颁发修律上谕,任命沈家本、伍廷芳为修订法律大臣,着手法律的修订。

A.清政府的司法主权意识逐渐加强

B.戊戌变法是清政府政治变革转折点

C.列强主动地推动清政府变革法律

D.义和团运动迫使列强放弃侵华特权

8.(3分)晚清时期,中国乡村毁坏新式学堂的现象屡见不鲜。

不少人鄙视新学堂,认为:

“学校里唱歌、体操和剪纸、拌泥等手工劳作,都是鬼混……凡入学堂者,莫不染乖戾之习气,动辄言平等自由,父子之亲,师长之尊,均置不问。

”这反映了当时(  )

A.新式学堂课程设置不合理

B.国人普遍反对外来的文化

C.自由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

D.新思想与旧观念存在冲突

9.(3分)有同学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为主题,搜集了下列地图,分别代表了4个重要历史事件,按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B.②④③①C.③④①②D.④②①③

10.(3分)阅读如表,下列对1962﹣1965年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开展计划经济创造了条件

B.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广泛开展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行

11.(3分)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写道:

“多数人被少数人奴役,人民起来反抗贵族的斗争十分激烈,直到他们共同选择他为调停人和执政官。

他认为随意袒护一方,就有成为僭主的可能,所以宁愿遭受双方仇视,采取立法,拯救国家。

”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

A.普罗泰格拉B.梭伦C.克利斯提尼D.伯利克里

12.(3分)鸦片战争时期起草的《望厦条约》规定,由合众国代表美国,涉及条约修改事宜,只能由合众国政府与中国政府交涉,合众国内各州不能与中国政府交涉修约事宜。

这项规定体现了美国政治体制的(  )

A.联邦制原则B.三权分立原则

C.共和制原则D.人民主权原则

13.(3分)一位西方史学家在《全球文明史》中写道:

1750年到1914年西方社会错综复杂的历史有三个主题:

一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工业化。

二是1789年到1848年的革命年代中的政治剧变。

三是西欧的制度和价值观输入到诸如美国和澳大利亚等移民社会中,扩展了西方文明的地理范围。

对这个时期的历史可以补充的主题是(  )

A.人文主义开始复兴B.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C.雅尔塔体系的形成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4.(3分)1874年,明治政府将官办的“邮政蒸汽船会社”与13艘轮船无偿赠与私人企业三菱公司;并从1875年起,连续15年每年向其提供25万日元特殊补贴,补偿其因同外国公司竞争所带来的损失。

之后,三菱公司日渐壮大,先后击败美国、英国公司,独占日本至上海的航线。

这说明日本(  )

A.大力扶植私人企业增强竞争力

B.通过指令性计划推动经济发展

C.工业化水平迅速超过欧美等国

D.向西方学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5.(3分)某位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

“那是一场到目前为止人类最了不起的冒险之一,它引领劳苦大众傲然走进历史。

大庄园的土地将在农民中进行分配;工会和工企委员会,将在那里着手让工人来支配工业。

每一个村、镇、市、区和省,都将有工人、士兵和农村代表,准备承担地方上的行政事务。

”这位学者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巴黎公社的成立B.十月革命的胜利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55分)

16.(6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1968年,位于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汉武帝统治后期的诸侯王)墓中首次发现金缕玉衣。

玉衣为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的敛服,一般用金缕、银缕、铜缕来缝制玉衣。

在探究“刘胜的金缕玉衣是否能作为‘诸侯王僭越等级制度’的证据”这一主题时,有同学搜集并整理了如下史料。

材料一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未见关于“玉衣”的记载。

材料二东汉卫宏的《汉旧仪》(记述西汉历史)记载,不仅皇帝的“玉衣”缝以黄金缕,而且诸侯的“玉衣”也“缀以黄金缕为之”。

材料三东汉班固的《汉书》(记述西汉历史)中只见“玉衣”,而无金缕、银缕、铜缕之分的记载。

材料四《后汉书•礼仪志下》(记述东汉历史)记载,皇帝的“玉衣”用金缕,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大贵人用铜缕。

材料五截至2011年,两汉时期诸侯王墓葬中出土的玉衣统计数据如表

西汉

东汉

汉高祖到汉武帝

汉武帝后

前期

中后期

金缕

7

6

0

0

银缕

1

2

2

4

铜缕

0

1

3

10

请就“刘胜的金缕玉衣是否能作为‘诸侯王僭越等级制度’的证据”这一主题,谈谈你的看法,并运用以上材料和史实,说明理由。

17.(12分)棉花﹣﹣棉花帝国。

唐宋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棉花种植。

《农书》记载,棉花“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得御寒之益”。

元以后,历代统治者积极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

明万历时,织工创造出提高棉布质量的方法,“多穿地窖,深数尺,作屋其上,檐高于平地仅二尺许,作窗棂以通日光。

人居其中,就湿气纺织”,因而织出了高质量的棉布。

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

﹣﹣摘编自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

(1)依据材料,概括唐宋以来棉花逐渐成为主要纺织原料的原因。

1786年,美国的种植园主开始注意到,英国机械化棉纺织业迅速扩大,导致棉花价格不断上涨。

种植园主大量种植棉花,美国向英国出口的棉花数量迅速增长。

1793年,为了满足棉花的加工要求,惠特尼建造了一种新轧花机器,将轧花的生产效率提高了50倍。

19世纪,联邦政府侵略性地获得了许多新领土,或从外国政府那里获得,或通过武力逼迫美洲印第安人获得,这些土地都非常适宜棉花种植。

为了大规模扩大棉花生产,种植园主购买大量奴隶。

直到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棉花产业和奴隶制携手并进、同步发展,美国成了新兴的棉花帝国。

﹣﹣摘编自贝克特《棉花帝国:

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2)结合材料和所学,概述美国成为新兴棉花帝国的过程。

18.(20分)理论﹣实践﹣反思

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通常表现为“古今之争”,它最初表现为一种复古主义﹣﹣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家都试图用古代的权威来取代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到了17世纪以后,随着理性的振兴和科学的崛起,它在18世纪的法国思想界表现为一种用理性来颠覆信仰的激进姿态。

启蒙思想家们把眼光投向了未来,明确地以一个先进的新时代来与落后的旧社会相抗衡。

﹣﹣摘编自赵林《理性与信仰在西方启蒙运动中的张力》

(1)依据材料,概括作者关于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古今之争”的观点,并结合史实对观点进行说明。

法国大革命对英国产生了深刻影响,英国各界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持续了多年。

19世纪中后期,许多英国学者认为,法国大革命的暴力把一切美好的传统都摧毁了,使得各种不同的利益再也无法互相调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与法国相比,英国则诉诸自己古老的宪政传统,自1688﹣1689年那场温和得多的革命以来,通过和平、务实和渐进的手段取得了广泛的公民自由,逐步地建立起了一个更民主的政治制度。

﹣﹣摘编自迪金森《伯克之后的思考》

(2)概括材料中英国学者有关法国大革命的看法,结合材料和所学,简要分析这种看法形成的原因。

1898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

“臣读各国革命史,杀戮变乱之惨,未有近世革命之祸惨酷者矣,盖皆自法国始。

路易十六宽裕爱民,实为恭俭之君,如明定宪法,君民各得其分,则路易十六必有泰山磐石之安,而惜路易十六不能审时刚断也,遂至身死国亡,岂不哀哉!

1903年,为了加强革命舆论工作,蔡锷与黄兴创办的《游学编译》称:

“法国大革命,实平民确认其自有之权利之时代也。

夫法兰西社会革命者,实一切社会革命之母也。

明于法民权利思想之所由以成立者,乃可以提挈民族而立于20世纪之人群。

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历史教科书在描述法国大革命时,称其为“巴黎乱民起袭巴斯底狱,烧狱舍,杀狱官,揭其首于竿,狂走市街,蹂躏贵族富人之家。

”斥共和派“过激”,称拿破仑“超群英武”,“因人民奉戴而为帝”。

﹣﹣摘编自《改良还是革命》等

(3)结合材料和所学,评述清末民初国人对法国大革命的认识,并指出产生不同认识的原因。

19.(17分)西方学者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非常关注,对中国问题的研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

英国学者研究中国抗战史的概况

出版年

作者

著作

摘要

1939年

贝特兰

《不可征服的人们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抗战》

记录访华见闻和国共两党的抗战

1970年

林迈可

《1937﹣1945年晋察冀边区税务制度》

关注根据地税制

1986年

班国瑞

《新四军的由来及其早期成长》

研究新四军史

2003年

方德万

《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战争(1925﹣1945年)》

肯定中国在“二战”中的重要地位

2013年

米特

《中国:

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

揭示了中国在“二战”中的重要作用

2014年

穆盛博

《中国的战争生态学:

河南、黄河及其他(1938﹣1950年)》

开辟了军事与灾荒、战争与环境的综合研究

2015年

托比•林肯

《战争与和平中的中国城市化:

以无锡为例》

讨论抗日战争时期与战后无锡的城市化

(1)依据上表,指出英国学者研究中国抗战史的趋势。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些趋势出现的原因。

在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西方学界进行了专题研讨,不仅肯定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成功,还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政治和社会原因。

许多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善于及时调整政策,具有务实性,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制度和政策安排。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具有渐进性,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解決问题。

(2)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有多种观点,从材料中选择一个观点进行论证(也可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并进行论证)。

(要求:

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0北京昌平高三(上)期末历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

1.【分析】本题考查商代政治经济。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殷墟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和对材料的正确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殷墟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可知,涉及的是商朝政治、经济状况,不能体现中原与西域已有往来,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ABC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对商代政治经济状况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

主要考查秦朝军事扩张。

【解答】现代中国疆域版图形成于清朝前期,排除①”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秦朝统一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并进一步发展,②正确;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了皇帝制度,而不是在秦朝扩大版图过程中,排除③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秦在扩大疆域过程中,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④正确。

故选:

C。

【点评】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琴在扩大版图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及其影响。

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3.【分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解题的关键是“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入关中地区等。

北魏建立后,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

【解答】“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入关中地区等。

北魏建立后,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表明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A。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4.【分析】本题考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父母养育子女的十种恩德”“不孝子孙遭雷劈电击”“释迦牟尼孝及三世”“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道是儒家倡导的伦理道德,材料中佛教宣扬“父母养育子女的十种恩德”“不孝子孙遭雷劈电击”“释迦牟尼孝及三世”“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表明外来的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故D正确。

材料中的石刻是僧人开凿的,不是儒学家,故排除A。

材料体现的是儒学与佛教融合,而不是争鸣,故排除B。

材料体现不出统治者的宗教政策,故排除C。

故选:

D。

【点评】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数据的变化趋势,并正确掌握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影响。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主专制的加强”与题干所给材料中的文化现象无关。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属于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之一,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的时间不符。

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可知,北宋时期,我国文化中心由中原地区转向江浙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期启蒙思想出现于明清时期,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的时间不符。

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要求学生结合洋务运动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而不是对《资政新篇》的评价。

B.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孙中山是批判只学习技术而不学习制度的洋务运动。

他认为洋务运动最终不能实现改革自救的目的。

C.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均衡。

D.材料不是强调清末新政,而是反映出洋务运动的内容。

故选:

B。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洋务运动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7.【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解答的关键信息是“让夷人管理夷人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旨在收回领事裁判权”“待中国整顿律例并与各国律例一致,并且完善司法制度后,英国同意放弃领事裁判权。

随后,日、美等列强亦允诺待清政府完善司法后放弃领事裁判权。

4月,清政府颁发修律上谕,任命沈家本、伍廷芳为修订法律大臣,着手法律的修订”。

【解答】题干中的“领事裁判权”体现的是司法主权遭受破坏,清政府逐步想收回领事裁判权,体现清政府司法主权意识逐渐加强,A正确;

B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列强主动”“放弃侵华特权”明显错误,排除CD。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晚清时期司法近代化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分析】本题考查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

主要考查近代教育的发展。

【解答】通过材料“毁坏新式学堂现象屡见不鲜”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当时新式学堂已经建立,但农村守旧思想仍然反对新式学堂,这反映出新思想与旧观念存在着冲突,故D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新式学堂课程设置不合理,排除A;

B普遍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乡村反对新式学堂和自由平等思想,排除C。

故选:

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教育存在的冲突。

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9.【分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四幅图示反映的事件,结合该事件的时间分析。

【解答】依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①是抗日战争时期;②是解放战争时期;③是北伐战争时期;④是红军长征,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因此先后顺序是③④①②,故C项正确。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重大事件及其时间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示、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是:

1962﹣1965年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原因的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出现的严重经济困难,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调整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故D正确。

A出现在1953年前后,排除。

B出现在1956年,排除。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主要是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负面影响进行的,排除C。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20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1.【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反抗贵族的斗争十分激烈”“调停人”“(不)随意袒护一方”“采取立法”。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梭伦改革之前,雅典贵族通过债务奴隶制和土地兼并等方式剥削和压迫平民,在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的时候,梭伦被选为首席执政官,被授予立法者和调停人的地位,他采取立法的方式进行改革,改革措施带有妥协和折中色彩。

所以,材料中的“他”指的是梭伦,故B正确。

A、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不符合,故排除。

故选:

B。

【点评】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梭伦改革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2.【分析】本题考查美国的邦联制和联邦制。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条约修改事宜,只能由合众国政府与中国政府交涉”“各州不能与中国政府交涉修约事宜”。

【解答】从材料中的是“条约修改事宜,只能由合众国政府与中国政府交涉”“各州不能与中国政府交涉修约事宜”体现了美国中央政府与各州各有权限,只有中央政府有外交权,这体现了美国的联邦制原则。

B、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不符合,故排除。

故选:

A。

【点评】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美国的联邦制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3.【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解题的关键是“一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工业化。

二是1789年到1848年的革命年代中的政治剧变。

三是西欧的制度和价值观输入到诸如美国和澳大利亚等移民社会中,扩展了西方文明的地理范围”。

【解答】“一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工业化。

二是1789年到1848年的革命年代中的政治剧变。

三是西欧的制度和价值观输入到诸如美国和澳大利亚等移民社会中,扩展了西方文明的地理范围”主要是围绕社会主义运动兴起来讲的,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B。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使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4.【分析】本题考查明治维新,解题的关键是“1874年,明治政府将官办的“邮政蒸汽船会社”与13艘轮船无偿赠与私人企业三菱公司;并从1875年起,连续15年每年向其提供25万日元特殊补贴,补偿其因同外国公司竞争所带来的损失。

之后,三菱公司日渐壮大,先后击败美国、英国公司,独占日本至上海的航线”。

【解答】“1874年,明治政府将官办的“邮政蒸汽船会社”与13艘轮船无偿赠与私人企业三菱公司;并从1875年起,连续15年每年向其提供25万日元特殊补贴,补偿其因同外国公司竞争所带来的损失。

之后,三菱公司日渐壮大,先后击败美国、英国公司,独占日本至上海的航线”说明日本大力扶植私人企业增强竞争力,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A。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经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15.【分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大庄园的土地将在农民中进行分配;工会和工企委员会,将在那里着手让工人来支配工业。

每一个村、镇、市、区和省,都将有工人、士兵和农村代表,准备承担地方上的行政事务”的主旨,结合十月革命后苏俄政权的性质和巩固措施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