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清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23249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险化学品清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危险化学品清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危险化学品清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危险化学品清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危险化学品清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危险化学品清单.docx

《危险化学品清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险化学品清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危险化学品清单.docx

危险化学品清单

运营中几种常见(危险)化学品,其中包含废水处理原材料、

药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化学品,做统一的介绍;

一、危险化学品概述

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

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二、运营常见(危险)化学品

 

1、硫酸

硫酸(化学式:

H₂SO₄),常见于冶炼废水中、生化处理工艺中。

1.1 理化性状和用途

无色油状腐蚀性液体,有强烈的吸湿性。

密度:

1.8,熔点 10.4℃,

沸点:

280℃。

用于制造硫酸铵、磷酸、硫酸铝合成药物、合成染

料、合成洗涤剂合金属酸洗剂。

1.2 毒性

属中等毒类。

对皮肤粘膜具有很强的腐蚀性。

最高容许浓度:

2

mg/m3

1.3 短期过量暴露的影响

吸入:

吸入高浓度的硫酸酸雾能上呼吸道刺激症状,严重者发生喉

头水肿、支气管炎甚至肺水肿。

眼睛接触:

溅入硫酸后引起结膜炎及水肿,角膜浑浊以至穿孔。

皮肤接触:

局部刺痛,皮肤由潮红转为暗褐色。

口服:

误服硫酸后,口腔、咽部、胸部和腹部立即有剧烈的灼热痛,

唇、口腔、咽部均见灼伤以致形成溃肠,呕吐物及腹泻物呈黑色血

性,胃肠道穿孔。

口服浓硫酸致死量约为 5 毫升。

1.4 长期暴露的影响

长期接触硫酸雾者,可有鼻粘膜萎缩伴有嗅觉减退或消失、慢性支

气管炎和牙齿酸蚀等症状。

1.5 火灾和爆炸

本品虽不燃,但很多反应却会起火或爆炸,如与金属会产生可燃性

气体,与水混合会大量放热。

着火时立刻用干粉、泡沫灭火等方法。

 

1.6 化学反应性

本品为强氧化剂,与可燃性、还原性物质激烈反应。

1.7 人身防护

吸入:

硫酸雾浓度超过暴露限值,应佩戴防酸型防毒口罩。

眼睛:

带化学防溅眼镜。

皮肤:

戴橡胶手套,穿防酸工作服、胶鞋。

工作场所设安全淋浴和

眼睛冲洗器具。

1.8 急救

吸入:

 将患者移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有呼吸道刺激症状者应吸氧。

 

眼睛:

张开眼睑用大量清水或 2%碳酸氢钠溶液彻底冲洗。

皮肤:

用大量清水冲洗 20 分钟以上。

口服:

立即用氧化镁悬浮液、牛奶、豆浆等内服。

注:

所有患者应请医生或及时送医疗机构治疗。

1.9 储藏和运输

与可燃性和还原性及强碱物质分开。

1.10 安全和处理

注意对硫酸雾的控制,加强通风排气。

车间内要有方便的冲洗器具。

 

注:

在稀释酸时决不可将水注入酸中,只能将酸注入水中。

 

2、氧化钙/氢氧化钙

 

氧化钙/氢氧化钙(化学式:

CaO/ Ca(OH) 2),石灰是生石灰

的俗称,主要成分是氧化钙(CaO)。

把生石灰和水混合产生化学反

应,就会产生出熟石灰,又名消石灰,学名是氢氧化钙(Ca(OH)2),

常见于污酸处理、生活水处理以及其他水处理等工艺中。

 

2.1 理化性状和用途

白至灰白色块状或颗粒状粉末,可能杂有黄色或棕色,无气味。

来制造玻璃、纸浆和纸、建筑材料、家禽饲料和其他化学品。

2.2 毒性

具有刺激的腐蚀作用。

最高容许浓度:

2

2.3 短期过量暴露的影响

吸入:

能刺激鼻、喉和肺,打喷嚏和咳嗽,通常不会产生严重危害。

 

眼睛接触:

会严重灼伤角膜,可以造成失明。

皮肤接触:

能造成严重刺激、灼伤和损害皮肤。

口服:

能灼伤口腔、喉,产生呕吐、腹泻和虚脱。

2.4 长期暴露的影响

无影响记录,重复和长期接触可能出现有发痒、变红和肿胀的皮炎。

 

2.5 火灾和爆炸

不燃烧,能与某些化合物反应产生足够的热量使附近的易燃物质起

火,不可用水来扑灭.

2.6 化学反应性

稳定.与强酸类、氯、三氟化硼、氢氟酸起激烈反应,与水混合能产

生热量。

2.7 人身防护

吸入:

如粉尘及烟雾浓度不明或超过暴露限值时,应戴用1级防尘

口罩。

皮肤:

如需要应使用手套、工作服和工作鞋。

合适的材料是天然橡

胶、氯丁橡胶,工作场所应备有安全沐浴和眼睛冲洗器具。

眼睛:

使用防尘或防溅的安全眼睛,必要时还应有防尘面罩。

2.8 急救,

脱离氧化钙产生源或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

眼睛接触:

迅速擦去残余物,用水冲洗澡间 30 分钟以上。

皮肤接触:

在流水中脱去受污染的衣服,用水冲洗患处 30 分钟。

口服:

立即漱口,不可催吐。

2.9 储藏和运输

应储藏于防水的容器内,放在防水的地方,远离禁禁忌物和工作场

所,避免产生粉尘,稀释时,将氧化钙少量的加入水中以防止起沸

和溅出。

2.10 安全和处理

只有受过训练的人员才能从事清理工作,保证提供良好的通风设备。

使用良好的防护服装和呼吸器。

不要接触溅出物。

用泥土、沙土及

其它吸着物覆灭、盖溅出溶液,并用水冲洗。

将固体铲入干净、干

燥的容器内以待处理。

防止进入下水道或密闭以待处理。

防止进入

下水道或密闭空间,遵守环境保护法规。

 

3、硫化钠

 

硫化钠(化学式 Na2S),常见于污酸处理中重金属处理以及预处理

 

3.1 物化性状和用途

无水物为白色立方形结晶或颗粒。

具有极强的吸湿性,在空气中易

变色,不稳定。

工业品均为红褐色或血色块状或片状结晶。

密度:

1.43,熔点:

约 500℃。

用于染料硫化剂、金矿溶出剂、脱毛剂、

电镀锌和镉、金属处理。

也用于纺织、颜料、橡胶工业等。

3.2 毒性

结晶硫化钠为强碱性腐蚀品。

与酸类发生反应,散发出剧毒和易燃

的硫化氢气体。

3.3 短期暴露的影响

与皮肤和粘膜接触时有极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

3.4 长期暴露的影响

与酸累计充分议会释放出硫化氢气体,吸入会严重中毒。

3.5 火灾和爆炸

无水硫化钠是自燃物品,特别是硫化钠的粉末易在空气中自燃。

化钠粉末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着火时,用水灭火。

3.6 化学反应性

与氧化剂、酸性物品接触能发生剧烈反应,对大多数金属有轻微腐

蚀性。

3.7 人身防护

眼睛:

如需要应戴密闭护目镜。

皮肤:

使用手套、工作服和工作鞋。

工作场所应备有可用的安全淋

浴和眼睛冲洗器具。

3.8 急救

眼睛接触:

用水冲洗,严重者须就医诊治。

皮肤接触:

用大量水冲洗。

口服:

误服立即漱口、饮水,并送医院就治。

3.9 储藏和运输

储存于阴凉、通风、干燥处,防潮、防氧化、防止容器破损。

与氧

化剂、酸性物品隔离储运。

也不可与有机物共储混运。

包装方法:

(Ⅱ)类。

3.10 安全和处理

泄漏时,用水冲洗,经稀释的污水排入废水系统。

 

4、硫酸亚铁/聚合硫酸铁

 

硫酸亚铁/聚合硫酸铁(化学式 FeSO4、FeSO4·7H2O/[Fe2(OH)

n(SO4)3-n/2]m;常见于石灰+铁盐法工艺以及其他水处理工艺中,是

一种常见的水处理剂。

4.1 物化性状和用途

绿色或黄色的细粒状或块状晶体。

相对密度:

1.898,熔点:

640℃

(失去 6 个水分子),沸点:

3000℃(失去 7 个水分子)。

4.2 毒性

属中等毒性类。

刺激眼睛、皮肤等。

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

1mg/m3

4.3 危险性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眼睛及皮肤接触。

短期暴露刺激眼睛、皮肤;食入引起瞌睡、易怒、虚弱、腹痛、恶

心、呕吐和便血,潜伏症状有肺积水、肝变异、休克、昏迷、肠梗

阻及胃肠穿孔;长期暴露损伤肝、脾和淋巴系统;吸入导致出现斑

点。

4.4 火灾和爆炸

本品不燃。

4.5 禁忌物

强碱。

4.6 防护措施

穿戴清洁完好的防护服、手套、足靴、头盔,以保护皮肤;戴防尘

镜保护眼睛;选用适当的呼吸器。

4.7 急救

眼睛接触:

用水冲洗至少 15 分钟。

皮肤:

用水冲洗 5 分钟。

吸入:

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施行人工呼吸;必要时就医。

口服:

立即就医,用磷酸钠溶液或水洗胃,再用大量 1%的碳酸氢钠

溶液灌洗 3 小时。

其它:

消防选用适合周围火源的灭火剂。

4.8 储藏和运输

储存于密闭容器内,置于凉爽、通风处,避强碱。

运输无特殊要求。

 

4.9 安全和处理

使用本品要加强通风。

发生泄漏时,须穿防护用具进入现场;用最

安全、简便的方法收集泄漏粉末至密封容器内。

 

5、次氯酸钠

 

次氯酸钠(化学式 NaClO), 俗称漂白水,常见于去除污水中不稳

定氧化物、氰化物等工艺

5.1 理化性状与用途

无色透明液体或淡黄色液体,深层时略带淡兰色。

密度;1.44;冰

点-0.4℃;爆炸极限:

26~100%。

用作氧化剂、漂白剂、杀菌剂、

消毒剂、发色剂。

 

5.2 毒性

它的毒性主要是由它的活性氧化作用所引起的,如对眼睛、皮肤和

黏膜的化学灼伤等。

5.3 短期暴露的影响

具有强烈烧灼感,故吞入的可能性很小。

主要是皮肤接触引起烧伤,

是局部皮肤和毛发发白(但过一段时间后可复原),产生刺痛、瘙

痒。

5.4 长期暴露的影响

由于量、时间、作用部位不同产生程度不等的化学灼伤。

渗入皮肤

角质层后分解产生氧,使表皮起泡,因手掌、指尖及甲床等处角质

层较厚,末梢神经丰富,疼痛更为剧烈,难以忍受。

剂量较大、冲

洗不及时,可留下永久疤痕。

液滴溅入眼内,可引起结膜炎、虹膜

睫状体炎及角膜上皮变性、坏死和浑浊,影响视力或导致完全失明。

 

5.5 火灾与爆炸

本品属爆炸性强氧化剂。

它本身是不燃的,但它能与可燃物反应并

产生足够的热量而引起着火,又由于它分解所放出的氧能强烈助燃,

最终可导致爆炸。

5.6 化学反应性

在碱溶液中极易分解,在强光,特别是短波射线照射下,也能发生

分解。

能与许多有机物如糖、淀粉、醇类、石油产品等形成的混合

物是敏感的,在冲击和热量或电火花作用下能发生爆炸,与氧化物

混合,存在潜在的危险性。

5.7 人身防护

皮肤:

应使用橡胶和氯丁橡胶手套、天然橡胶高统靴、聚氯乙烯防

护服、聚乙烯围裙和袖套以及头巾等。

工作的场所应备有可用的安

全淋浴和眼睛冲洗器具。

眼睛;戴护目镜、塑料面具。

5.8 急救

皮肤接触;应立即用水冲洗。

如皮肤灼伤剧痛不止,应用本巴比妥

钠或咖啡,并防止继发性感染。

眼睛接触:

应立即用水冲洗 15 分钟以上,然后就医。

口服:

误服立即催吐或洗胃,送医院急救。

5.9 储藏与运输

存放聚四氯乙烯、聚三氯乙烯制成容器,严禁铁、铁锈或尘土等杂

质进入。

20~60%的过氧化氢储存于聚乙烯桶或纯铝桶中。

容器盖应

有排气孔。

储存场所应防止阳光直射,应有足够的水源和消防水龙

带以及喷雾装置。

场所不得有燃料、氧化剂、有机物等,必须保持

整齐清洁。

包装方法:

(Ⅰ)、(Ⅱ)类。

5.10 安全和处理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

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

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小量泄漏:

用砂土、

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

大量泄漏: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泡沫

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

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6、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化学式 NaOH),俗称片碱、碱、火碱、苛性钠,主要用

于污酸酸度调解以及其他水处理预处理工艺

6.1 理化性状与用途

白色、无臭、不挥发的固体。

熔点:

318℃;易溶于水,同时放热。

适宜于配置溶液使用。

用来中和酸类、石油精炼、制造纸张、纺织

生产、染料生产、涂料生产、清洁金属、清洁剂制造和食物添加剂。

 

6.2 毒性

属于强碱,具有腐蚀和刺激作用。

最高容许浓度:

0.5mg/ m3

6.3 短期过量暴露的影响

吸入:

由于腐蚀作用,会对鼻、喉和肺产生刺激。

眼睛接触:

极严重的腐蚀,造成严重的灼伤,严重暴露会造成疼痛

和永久失明。

皮肤接触:

极严重的腐蚀作用,造成严重的灼伤和深度溃疡,灼伤

可能不会立即产生痛感,而是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后产生。

口服:

会产生严重疼痛,口、喉和食道灼伤、呕吐、腹泻、虚脱,

可能死亡。

6.4 长期暴露的影响

影响报告尚未见到。

但 12 到 42 年之后,由于口服事故而产生食道

癌,癌变发生于严重灼伤部位,由于组织受到损伤并形成疤痕。

6.5 火灾与爆炸

不燃烧、不爆炸。

6.6 化学反应性

与强酸(如硫酸)产生强烈放应。

与水反应产生热。

与某些金属如

锌反映产生爆炸性氢气。

与许多有机化合物起爆炸性反应。

6.7 人身防护

吸入:

如尘粒浓度不明或超过暴露限值,应戴用合适的呼吸器。

皮肤:

使用无渗透性的手套、工作服、工作鞋或其他防护服装,合

适色材料是氯丁橡胶。

在直接工作的才场所应备有安全淋浴和眼睛

冲洗器具。

眼睛:

戴用面罩或化学防溅眼镜。

6.8 急救:

吸入:

脱离氢氧化钠产生源或搬移患者到新鲜空气处。

眼睛接触:

使眼睑张开,用微温的缓流的流水冲洗患处至少 30 分钟,

在流水下脱去受污染的衣服。

口服:

用水充分漱口,如需要用鸡蛋清灌胃(10~15 个鸡蛋)或给

患者饮水约 250ml。

如呕吐自然发生,使患者身体前倾并重复给水。

 

注:

一切患者都应请医生治疗。

6.9 储藏与运输

将氢氧化钠储藏于不漏水的镍金容器内,放置于干净、阴凉的地方,

与工作场所和禁忌物隔离。

储存地方应有单独的通风设备。

配置溶

液时,应将固体缓慢地加入水中,以放水溅和气泡。

包装号:

5、6。

6.10 安全与处理

应当有一个紧急处理方案。

提供良好的通风设备、防护服装和呼吸

器。

铲起干物作为再循环使用或予以处理。

用黄沙或泥土吸除溅出

的溶液,中和残余物并用水冲洗场地。

废物可在焚化炉内烧掉。

守环境保护法规。

 

7、硫化氢

 

硫化氢(化学式 H2S),常见于污酸处理工艺、使用硫化钠药剂工艺

中,它作为反应产生类化学品

7.1 理化性状和用途

无色有臭蛋气味的可燃气体。

易溶于水。

自然点:

246℃,爆炸极限;

4.3-46%。

硫化氢很少用于生产,一般作为化学反应或蛋白质自然分

解产物而存在于多种生产过程中以及自然界中。

凡含硫的有机物发

酵腐败均产生硫化氢。

含硫石油开采和提炼、人造丝、鞣革等生产

过程都有硫化氢产出。

7.2 毒性

硫化氢是强烈的刺激神经的毒物,可引起窒息。

对粘膜也有明显的

刺激作用。

最高容许浓度 10mg/m3

7.3 短期过量暴露的影响

吸入:

鼻烟部灼热感,咳 、胸闷、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

意识模糊或出现昏迷。

暴露于 1000mg/m3 以上时,可发生“电击样”

中毒,瞬间内呼吸停止但心脏可仍搏动数分钟。

眼睛接触:

出现畏光、流泪、眼刺疼(浓度为 16-32mg/m3 以上时)。

暴露于 200-300mg/m3 时,还可有眼睑痉挛、视力模糊等症状。

7.4 长期暴露的影响

长期接触低浓度硫化氢,可致嗅觉减退。

暴露于 100mg/m3 以上浓度

时可能引起肺部损害。

7.5 火灾和爆炸

本品极易燃,严禁明火、火花和吸烟。

其蒸汽与空气混合物具有爆

炸性。

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有毒气体。

生产场所应有防爆装置。

7.6 化学反应性

与金属离子反应生成盐,对铁等金属有极强的腐蚀性。

与氧化剂反

应很剧烈,易起火或爆炸。

7.7 人身防护

吸入:

如气体浓度不明或超过暴露限值时应佩戴氧气呼吸器或有灰

色色标滤毒罐的防毒面具。

眼睛:

戴化学防护镜。

7.8 急救

吸入:

救护者应佩戴好供氧呼吸器,将患者安全地移至新鲜空气处。

如患者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硫化氢剧毒,不宜进行口

对口呼吸,以压胸法为宜,应坚持 2 小时以上。

眼睛:

使眼睑张开,用生理盐水或 1-3%的碳酸氢钠溶液冲洗患眼。

7.9 储藏和运输

防火、冷藏、密闭。

7.10 安全和处理

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密闭、通风、排毒。

处理污水池、纸浆池时应先

查清该处是否有硫化氢气体存在。

如果存在,应先进行局部通风换

气之后再进行工作。

含硫化氢的废气排放应遵守环境保护法规。

 

8、二 氧 化 硫

二 氧 化 硫(化学式 SO2) ,它属于污酸处理工艺中产生类危险化

学品8.1 理化性状

和用途

无色气体,有刺激性臭味。

密度:

2.3,沸点:

-10℃。

用于制造硫

酸、亚硫酸盐、硫酸盐以及某些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漂白纸浆、精

炼石油等。

8.2 毒性

属中等毒类。

本品易被粘膜的润湿表面所吸收而生成亚硫酸,一部

分进而氧化为硫酸。

因此它对呼吸道及眼睛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最高容许浓度:

15 mg/m3

8.3 短期过量暴露的影响

吸入:

吸入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引起咳嗽、鼻、咽喉部烧灼样痛,声

音嘶哑甚至呼吸短促。

吸入极高浓度时,可立即引起反射性声门痉

挛而致窒息。

眼睛接触:

可引起流泪、畏光、眼灼疼。

液体二氧化硫溅入眼内可

立即引起角膜浑浊,造成班翳(yi 翳子:

眼角膜上的所生屏蔽视线

的白斑)。

皮肤接触:

液体沾染皮肤,造成皮肤灼伤、起泡、肿胀、坏死。

8.4 长期暴露的影响

长期吸入低浓度二氧化硫,可有头昏、头痛、无力、干咳、恶心、

失眠、嗅觉和味觉减退等症状。

长期接触者还可引起肺气肿,牙齿

酸蚀症和慢性鼻炎等。

8.5 火灾和爆炸

本品不燃,也不助燃。

8.6 化学反应性

本品溶于水成为酸。

潮湿二氧化硫具有强腐蚀性,能腐蚀金属。

干燥时,其腐蚀作用不大。

8.7 人身防护

吸入:

如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过暴露限值时应佩戴有黄色色标滤

毒盒(罐)的防毒面具。

眼睛:

带化学防溅眼镜。

皮肤:

戴防酸手套,穿工作服和工作鞋。

工作场所应有可用的安全

淋浴和眼睛冲洗器具。

8.8 急救

吸入:

将患者移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温、安静,必要时吸氧。

眼睛:

用大量清水或 2%碳酸氢钠溶液彻底冲洗。

皮肤:

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 20 分钟。

8.9 储藏和运输

储于钢瓶。

包装号为 1。

8.10 安全和处理

生产过程需要加强通风。

发生泄漏时应迅速撤离现场,戴供气式呼

吸器,将损漏钢瓶转移至安全场所。

工业废气中的本品应设法回收

及综合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