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范文最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21122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半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范文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上半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范文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上半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范文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上半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范文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上半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范文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半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范文最新.docx

《上半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范文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半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范文最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半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范文最新.docx

上半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范文最新

2022年上半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范文最新

将精准扶贫作为全镇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镇之力而为之。

在区扶贫办的精心指导下,稳步有序推进全镇精准扶贫工作。

2022年上半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今年以来,我县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扶贫办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的重大部署安排,高举科学发展大旗,乘跨越之风、享政策之先、举全县之力,在专项扶贫、脱贫奔小康试点、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扶贫体制机制创新等重点领域,试点示范、先试先行,系统扶贫、科学开发,苦干实干、创业创新,积极探索符合山区实际、注重群众增收的脱贫奔小康之路,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社会呈现出奋进赶超的良好态势,一个大扶贫、大开发、大发展、大跨越的强大气场已在我县形成。

现将上半年扶贫开发工作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效

(一)扎实推进建档立卡工作。

围绕省市工作要求和有关文件精神,我县抽调专人、落实专责、上下联动、加班加点,加大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和扶贫统计监测的工作力度。

目前,全县已全面完成78个贫困村、34332个贫困户、106781个贫困人口的数据更新和信息化系统完善工作。

在贫困人口动态管理上,全面完成了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增减调整、年-年度实施项目录入工作。

(二)扎实推进“1+3”扶贫品牌。

将打造整村推进、扶贫搬迁、小额信贷、雨露计划“1+3”品牌作为全县专项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扎实抓好整村推进工作。

坚持产业第一、能力至上,实行整村推进与美丽乡村试点相结合,着力打造贫困村脱贫奔小康的新样板。

启动实施了年13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和7个老区重点村项目建设工作,重点以村级“三个一”、“三边三化”为工作载体,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促进了各项工作落实。

据统计,全县20个重点村坚持不等不靠,变压力为动力,重点启动实施了一批村组道路、产业化、基础设施、人畜饮水等扶贫工程,项目建设势头很好,项目工程投资总额达到7500多万元,其中整合部门资金3200多万元,村集体及农民自筹资金2400多万元;已拨付整村推进重点村财政扶贫资金1200万元。

整村推进重点村的贫困人口人均收入同增长了18.2%。

二是扎实推进“雨露计划”培训。

启动实施了国家“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项目补助1300人,人平补助标准1500元;正在实施6000人的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有序推进1.5万人(次)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扶贫干部业务培训,在实施过程中效果相当明显,较好地达到了“扶持一个贫困户,脱困一个贫困家庭”的目标。

三是扎实推进扶贫搬迁工作。

创新安置模式,实行培植产业,集中安置;自发搬迁,协助安置;改造危房,灵活安置;政策扶持,联合安置等多种形式的搬迁扶贫和生态移民。

启动实施了295户的搬迁扶贫项目,户平补助标准1.5万元;启动实施了62户的生态移民项目,对入户调查认定的生态移民户人平补助3000元,确保年底之前完成搬迁盖房任务。

四是大力推进小额贴息贷款。

全面创新小额贷款担保联保机制,成立了创新小额信贷管理办公室,设立了小额扶贫贷款担保基金350万元,目前这项工作已全面启动实施运作。

对发展产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小额信贷贴息直补到户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贷款户和产业大户按照年利率的5%予以贴息支持。

稳步实施22个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最高发放互助资金贷款5000元。

(三)扎实抓好驻村帮扶工作。

建立部门联村、干部联户、企业联村帮户的全覆盖帮联责任制。

县委、县政府已就干部驻村帮扶工作下发了两个文件,即《关于在全县开展干部驻村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通知》和《关于全县干部驻村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全县共计向11个乡镇派驻了11个农村工作队,向78个贫困村派出了137家县直驻村帮扶单位,实现了全县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

全县1万余名县乡村党员干部,纷纷对照《扶贫手册》,进村入户结对大帮扶,精准扶贫,精细考核,不脱贫、不脱钩;对扶贫工作不力的党政领导、联村单位责任人、联户干部,分别采取约谈问责、限期整改、组织处理等措施,切实形成“千斤重担万人挑、人人肩上扛指标”的精准扶贫格局。

(四)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工作。

在规划农村扶贫项目上,突出产业建设重点,充分发挥产业扶贫优势,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打造“特色产业主阵地”的发展战略,对农村贫困户加大了产业扶贫和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实现户平一亩高效经济林园。

截止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1家,新增销售过5000万元企业14家,税收过100万元的企业达到20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295户,注册各类企业277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13家;特色农林产业扶贫基地总面积达到85万亩,特色产业经营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4.7%;大力推进1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文化小镇、26个生态农庄和家庭农场建设;以22个试点村为带动,大力实施“绿满某某”和“三边三化”行动,分别创建省级宜居村庄6个、生态村6个、绿色示范村3个、市级生态乡镇1个、生态村10个;“中国好空气某某森呼吸”旅游广告语成功登陆央视,全县发展“农家乐”500多家,神峰山庄、玉泰丰分别被评为五星级和四星级农家乐,接待游客20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2亿元。

(五)扎实推进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

开展试点工作结硬账活动,组织对县直有关部门的各项规划指标完成情况和专项支持政策、定点帮扶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认真组织对试点实施七年来的情况进行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估,系统总结全县试点工作成效和基本经验,为片区攻坚提供借鉴。

去年以来,我县共计落实脱贫奔小康专项政策资金4.5亿元,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900万元,争取省直定点帮扶资金4900万元,落实信贷资金1.11亿元,争取到行业扶贫资金10.13亿元,社会扶贫资金15.84亿元。

截止目前,全县无房户或住危房户下降16.69%;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参保率97.66%;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6.5%,义务教育辍学率下降0.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0.8%;有合格卫生室的行政村达100%,有合格乡村医生的行政村达87.5%;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达100%,有合格文化活动室的行政村达100%;财政支出民生占比达87%;群众生活环境得到大力改善,幸福感日益增强。

(六)扎实推进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

完善年度片区区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建设,规划投资总额116.14亿元,截止目前已完成全年计划投资的69%。

开年以来,我县“十项重点工作”共计投入行业扶贫资金约5.83亿元,完成通村公路100公里;新建农村集中和分散式饮水工程400多处;建立互助式养老服务点34个,新改扩建乡镇福利院3所;实施农村电力保障项目8个,改造农村危房1017户,新建特色产业基地45个,实施教育、卫计、文化、信息化等项目建设65个,农村互联网覆盖率92.8%。

(七)扎实推进扶贫开发机制创新工作。

坚持以“六项改革”为重点,推进片区攻坚与精准扶贫相结合。

在片区攻坚上突出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精准扶贫上突出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完善直扶到村到户到人措施。

我县以年13个整村推进重点村、7个老区重点村建设为平台,认真开展扶贫搬迁、小额信贷、雨露计划、互助资金、产业扶贫、资源整合等专项扶贫试点;大力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向最贫困区域和最困难人群倾斜,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重点投向78个省定重点贫困村、10.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积极探索精准扶贫的好机制、好模式、好办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实现区域整体脱贫致富;积极探索城乡经济统筹和“四化”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努力打造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新亮点;不断创新产业扶贫模式,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适当向乡村旅游扶贫、美丽乡村试点项目倾斜,积极探索乡村旅游扶贫、旅游扶贫共建示范区的新思路。

(八)扎实编制“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

将扶贫开发纳入全县“十三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精心编制了全县“十三五”扶贫开发专项规划文本。

“十三五”期间,我县计划争取财政专项扶贫项目资金投入总额为28250万元,其中整村推进重点村项目9750万元,老区重点村建设项目1750万元,易地扶贫搬迁到户试点项目1500万元,国家“雨露计划”试点项目1500万元,小额扶贫贷款贴息试点项目1750万元,产业扶贫到户试点项目3000万元,片区扶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500万元,乡村旅游扶贫试点项目3000万元,贫困村信息化及扶贫政策业务培训项目1000万元,老区连片开发、中央彩票公益金、科技扶贫、扶贫救灾、扶贫公路建设等其他竞争性扶贫项目2500万元。

二、当前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贫困人口相对较多,扶贫任务很重。

截止目前,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全县新一轮建档立卡认定的省级贫困村78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24.92%;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84万,占农村常住人口的36.13%。

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仍然较慢,还有相当多的农村扶贫对象没有享受扶贫政策,没有脱贫致富,迫切期望得到更多的关心支持。

党中央提出,到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短短的6年期限内,我县要让新一轮重新认定的78个贫困村、10.84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迅速脱贫致富,让全县40万人实现不含“水分”的全面小康,扶贫开发任务非常艰巨。

(二)贫困人口分布零散,开发难度大。

尽管全县减贫增收的效果显著,特别是城中村、路边村、示范村的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但反过来看,在全县的偏远山村还有很多农民吃不上水、看不起病、住不上房。

据调查,在我县10.84万贫困人口中,有50%左右分布在海拔较高的边远山头村。

要实现全县全面整体脱贫,不仅对基础设施的投入需求大、产业布局难、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更给下一步扶贫攻坚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

(三)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脱贫致富障碍多。

全县贫困人口大多数分布在交通不畅的边远山头村,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灌溉难、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如在交通方面,现在“村村通”工程只通到村部,村与村之间、组与组、湾与湾之间有很多还没有公路,村级断头路、联村公路不畅在全县各村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更不用说实现“户户通公路”的目标。

由于交通不畅,山上的特产运不出去,山下的肥料等农资运不进来,极大地影响了困难群众的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致贫原因非常复杂,返贫现象凸显。

我县属自然灾害多发地区,返贫机率高,稳定脱贫难度大。

残疾、疾病、灾害、多子女、无劳动力等原因造成大部分贫困人口负担重、经济较为贫困,其中因残疾、疾病等身体原因致贫的比例较高;不少贫困家庭因教育、医疗问题而致贫,有的贫困户人病了无钱治,处在“越贫越病,越病越贫”的状况。

据调查,因年老而缺劳动力致贫、因病因教返贫、因缺技能致贫的现象在全县贫困群体中均占较大比重,全县年度返贫人口在1.1万人左右,返贫率高达1%。

(五)内生动力不足,脱贫主体意识不强。

我县属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经济总量小、本级财政收入低,有限的财力无法满足扶贫开发需求。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贫困农户自身脱贫能力低,部分农户扶贫开发主体意识不强,“等靠要”等依赖思想比较严重。

(六)机制创新不敢深入,扶贫开发缺少活力。

扶贫资金的整合缺力度,扶贫资金投入没有活力。

一些机制创新项目在扶贫审计上不能过关,基层干部为了个人安全和规避风险,不敢试险创新。

在去年省审计组对我县扶贫资金的管理与使用进行了全面审计后,大多数扶贫专干思想包袱很重,无形中更加大了扶贫体制机制创新的难度。

(七)对精准扶贫政策不适应,一些地方不是很信任。

当前,我县贫困村、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工作已顺利完成,大的氛围很好,但基层反映对帮扶措施能否真正落实,帮扶工作队能否真扶贫,老百姓能否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持怀疑态度。

如果帮扶工作队得不到落实,帮扶措施不能到位,老百姓得不到实惠,前期的建档立卡工作将又成为一项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工作。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新常态下,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和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下半年,我县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高扬创新发展主旋律,锤炼苦干实干硬作风,围绕扶贫攻坚和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不断深化改革,奋力新作为,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贯彻实施扶贫开发战略,把“攻坚龙头”舞起来。

面对新形势,适应新要求。

我县将不折不扣地贯彻实施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的战略部署,牢牢锁定扶贫攻坚主战略频道不变,动态推进实施扶贫项目工程建设,把扶贫攻坚的龙头舞起来。

(二)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工作,把“增收支柱”筑起来。

依托扶贫资源秉赋,大力发展以茶业、药材等为主导的科技环保型扶贫产业,以山庄、农场等为主体的绿色生态型扶贫产业,以人文、山水等为支撑的养生休闲型旅游扶贫产业,以毕文化为统领的多元结构型文化扶贫产业,促进扶贫特色产业提档升级,把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支柱筑起来。

(三)加速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把“扶贫品牌”树起来。

高举绿色发展大旗,立足丰富的生态资源,全地域、全区域、全时域、全领域发展旅游,创新旅游扶贫模式,走有山区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

把全域旅游与基础扶贫相结合,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整村推进项目,切实把扶贫攻坚建设转变成为旅游扶贫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把扶贫品牌树起来。

(四)锁定精准扶贫工作重点,把“扶贫对象”扶起来。

把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要求贯穿到扶贫开发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建档立卡锁定78个贫困村、34301个贫困户、10.84万贫困人口。

大力实施“1+3”精准扶贫品牌,把贫困村、贫困户等重点扶贫对象扶起来。

(五)层层分解扶贫脱贫任务,把“扶贫责任”担起来。

对照年“基本消除贫困,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目标,把扶贫开发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层层签订军令状,级级压实分解目标责任,倒排工期,倒逼进度,精准发力抓落实,不脱贫、不脱钩,切实把扶贫主体责任担起来。

2022年上半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为全面抓好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落实,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地基乡积极开展脱贫攻坚“转作风、大调研、抓精准、促落实”专项行动,将脱贫攻坚作为统揽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进行研究,深入开展调研,探索思路方法,积累经验做法,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一、大地基乡贫困现状

大地基乡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71户1489人,其中:

2022年新识别纳入10户31人。

目前全乡仍有2个深度贫困村和16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636人尚未脱贫,2022年计划脱贫摘帽77户330人,2022年计划脱贫摘帽85户306人。

红卫桥村委会共有14个小组234户农户100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7户358人于2022年全部脱贫,红卫桥贫困村于2022年脱贫出列,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二、大地基乡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

2022年,大地基乡紧紧围绕全市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和乡情实际,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定不移打好脱贫攻坚战。

(一)不断壮大产业发展。

紧紧围绕“一廊四带”的产业发展布局,抓好传统农业,培育新兴特色产业,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业,积极推广红卫桥村“以奖代补”产业帮扶模式,引导农户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农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增收渠道,推动全乡经济跨越发展。

一是不断扩大规模养殖。

继续发展壮大黑山羊、生猪、肉牛等养殖,养殖大户达297户,生猪出栏14130头,牛出栏2242头,羊出栏9840只,家禽出栏13.5万羽。

二是培强特色生态产业。

特色种植方面,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坚定产业发展方向,以核桃、魔芋、中草药、果蔬为重点,在稳定粮烟生产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核桃提质增效,目前已落实种植魔芋9400亩、果蔬3000亩、中药材3000亩、小米辣1500亩,示范种植羊肚菌5亩,发展壮大“楚彝银豪”茶、“云彝脆皮”果核桃等绿色品牌;特色养殖方面,发展黑山羊、野鸡等特色养殖,着力培育“彝乡野品”等生态品牌。

三是积极培树新兴产业。

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培强乡集镇电商体验店和6个村电商站点。

四是探索发展乡村旅游。

以打造红卫桥乡村特色旅游体验区为重点,发展热带水果种植650亩,规划落实一批乡村旅游体验项目。

(二)稳步推进项目建设。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继续在项目建设上下功夫,加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申报、储备、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基础条件。

一是加强公路设施建设。

完成涉及2022年度易地扶贫搬迁建设项目3条44.28公里公路和2座桥工程量核验工作,稳步推进投资1180.53万元的2条28公里农村人居环境通村道路改建及硬化工程。

二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完成2022年度中邑舍易地扶贫搬迁水利工程项目核验工作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项目前期工作。

三是加强电力设施建设。

实施完成2个农网改造工程项目。

四是加强互联网项目建设。

大力提升农村互联网覆盖面,完成37户农户农村“互联网+”工程,实现33个小组连接光纤网,新增526户网络宽带用户,全乡村组实现4G网络覆盖达90%以上。

(三)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围绕脱贫目标任务,科学编制精准脱贫四级规划,巩固提升已脱贫人口的扶贫成效,抓好腊脚、中邑舍2个贫困村提升工程,稳步推进建档立卡数据信息调整和补录工作,新识别纳入10户31人;实施完成26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到户项目和发放100万元产业信贷资金扶持贫困户发展增收产业;完成2022年度60户危房改造及抗震安居工程建设项目验收和补助资金兑付工作,抓好2022年度63户4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抓好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工作,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相关政策。

三、大地基乡脱贫攻坚经验做法

(一)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经济发展硬件水平。

针对我乡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乡党委、政府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依托脱贫攻坚政策扶持,积极争取、协调项目落实,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促进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开展。

(二)狠抓特色产业培育,提升群众增收致富能力。

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注重贫困群众经济发展能力提升,加大特色产业培植力度,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为全面建成小康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创新“以奖代补”产业帮扶模式,激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改变传统的产业帮扶模式,采取“先补后做,以奖代补”的方式,避免部分贫困户“套利”的侥幸心理,极大削弱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有效激发贫困户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化。

(四)多措并举扶贫济困,提升帮扶成效。

促进贫困户脱贫退出,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大地基乡紧紧围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坚持贫困帮扶多措并举,坚持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健康扶贫齐头并进,确保贫困户脱贫有保障、脱贫不返贫、脱贫能发展。

(五)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推动脱贫攻坚科学化管理。

大地基乡持续建立健全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完善社会服务管理,确保脱贫攻坚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易地搬迁、挂包帮扶及一户一档科学化管理,促进工作落实。

(六)坚持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绿色经济增长新动能。

多年来,大地基乡依托生态环境的独特优势,坚持脱贫攻坚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努力打造以马龙河流域的绿色经济和乡村旅游示范带,强化引领带动,为我乡脱贫攻坚和经济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

四、大地基乡脱贫攻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滞后,制约经济发展。

大地基地处山区,受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制约,辖区内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设施不完善,群众增收困难,经济“造血”功能不足,难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项目偏少,项目整体带动作用不够明显,群众致富条件受限。

多年来,大地基乡人口高度分散,项目建设成本高、难度大,项目整体偏少,导致全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项目带动作用、经济社会效益发挥不够明显,制约了群众生产生活和增收致富。

(三)产业结构单一、规模不足、结构不优,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大地基乡因自然条件、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人力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导致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优化困难,产业规模化发展难以形成,市场不稳健,产业发展风险难以预估等,都严重制约了我乡脱贫攻坚推进步伐。

(四)群众生态意识不强,农村人居环境亟待提升。

由于我乡基础设施整体配套不完善,导致人居环境项目落实困难,加之群众意识不强以及政策指引、宣传不够,群众良好的生活习惯暂未全面养成,目前部分村组脏、乱、差情况不同程度存在,农村人居环境亟待提升改善。

(五)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脱贫摘帽任务艰巨。

由于大地基乡贫困程度较深,贫困户致贫因素多样,整体发展不均衡,群众“等、靠、要”思想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扶贫项目、产业发展、脱贫致富任务落实困难。

五、深入推进大地基乡脱贫攻坚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抓教育,强引领。

一是强化教育引领,加大宣传教育培训力度,明确和清晰贫困群众增收、发展、脱贫的思路和方向。

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农村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批专业新型农民,积极发挥农户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积极落实到户产业发展。

三是结合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学习教育活动,强化思想道德和政策形势宣讲,全面提升群众道德意识和致富意识,切实把群众思想素质提升作为扶贫、扶志与扶智的关键核心。

(二)抓项目,夯基础。

继续在项目建设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一是改善“路网”,积极争取脱贫攻坚建设项目,不断提高村组公路硬化率,同时加快推进在建村组公路路面硬化项目,进一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和出行条件。

二是建强“水网”,争取及早实施乡集镇供水工程二期项目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及早启动实施投资120万元的马龙河节水灌溉项目。

三是完善“电网”,实施好电压质量低和存在安全隐患的台区电力改造工程,全力解决新搬迁无电户的用电需求。

四是进一步抓好贫困村提升工程和自然村整村推进、危旧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精准扶贫项目。

(三)抓特色,培产业。

紧紧围绕全乡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增收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结合我乡立体气候明显的实际,根据高、中、低海拔经济带,宜牧则牧、宜林则林,确保贫困户至少参与1个增收项目或参与1个合作组织。

二是依托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户采用“基地+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做大做优做强“马龙河品牌”现代特色农业产业。

三是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支持企业和个人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培强乡集镇农村电子商务站点,以点带面,充分发挥“互联网+农业”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销衔接,促农增收。

四是借助“两河一线”和自驾车旅游日益升温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培植建设一批乡村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红卫桥乡村特色旅游示范区。

五是继续培植优势特色产业,科学合理布局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持续落实好“核桃、魔芋、果蔬、中药材”四大特色产业发展工作,努力实现核桃提质增效10000亩的目标。

(四)创品牌,找市场。

一是进一步依托“云彝脆皮果”核桃、“楚彝银毫”茶、“彝乡野品”等绿色品牌,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高现有品牌知名度。

二是围绕“绿色、生态、本土、安全”目标,持续发展壮大特色生态产业,积极培育以绿色生态种养殖和野生菌为主的新品牌,积极对接种养企业、农副产品经销商、旅游开发商,依托国资商城、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打开农副土特产品销路,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五)抓生态,建新村。

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生态环境的独特优势,坚持脱贫攻坚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全面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和绿色经济带,强化引领带动,为全乡脱贫攻坚和经济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2年上半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