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水贸易必要性可行性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18950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虚拟水贸易必要性可行性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虚拟水贸易必要性可行性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虚拟水贸易必要性可行性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虚拟水贸易必要性可行性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虚拟水贸易必要性可行性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虚拟水贸易必要性可行性分析.docx

《虚拟水贸易必要性可行性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虚拟水贸易必要性可行性分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虚拟水贸易必要性可行性分析.docx

虚拟水贸易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虚拟水贸易必要性

可行性分析

 

摘要

虚拟水战略,即富水国家或地区通过实物贸易向贫水国家或地区输出水密集型产品以输出虚拟水,被认为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缺水地区水安全的有效手段。

众所周知,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水资源的主要特点,由此造成的我国北方地区的水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目前,国际虚拟水贸易状况已经非常频繁,中国虚拟水交易量还很小,理论和经验均很不足,本文在系统归纳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收集、文献整理,综合利用各种理论工具,对我国开展虚拟水贸易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局限性做出全面具体的分析。

 

目录

第一章前言0

1.1虚拟水贸易概述0

1.1.1“虚拟水”概念的形成过程0

1.1.2虚拟水贸易概念及研究范围1

1.2研究背景和意义2

1.2.1研究背景2

1.2.2研究意义4

第二章我国开展虚拟水贸易的必要性分析5

2.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开展虚拟水贸易提出新要求5

2.2我国宏观与区域发展战略的逐步调整和变化对开展虚拟水贸易提出新要求6

2.3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水安全与生态安全对开展虚拟水贸易提出新要求8

2.3.1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9

2.3.2我国水安全面临的挑战10

2.3.3我国生态安全面临的挑战11

2.4我国水资源现状评价及未来利用趋势分析12

2.4.1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12

2.4.2我国未来水资源利用趋势分析13

2.5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对开展虚拟水贸易的需求分析16

第三章我国开展虚拟水贸易的可行性分析17

3.1我国开展虚拟水贸易具有较长的历史17

3.1.1我国南粮北调历史过程回顾17

3.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流通的新格局18

3.2我国开展虚拟水贸易的现状基础21

3.3我国加入WTO后对开展虚拟水贸易的积极影响23

3.4我国现有外汇储备能力为开展虚拟水贸易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3

第四章我国开展虚拟水贸易的局限性分析24

第五章结论27

致谢28

参考文献29

第一章前言

虚拟水战略,即富水国家或地区通过实物贸易向贫水国家或地区输出水密集型产品以输出虚拟水,被认为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缺水地区水安全的有效手段。

众所周知,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水资源的主要特点,由此造成的我国北方地区的水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目前,国际虚拟水贸易状况已经非常频繁,相比而言,中国虚拟水交易量还很小,理论和经验均很不足,我国应大力发展虚拟水交易,尤其在西北地区,进行虚拟水交易是缓解水资源压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虚拟水交易,已经迫在眉睫。

本报告在系统归纳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收集、文献整理、典型调研,综合运用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外部性理论、水资源学与农业科学等理论研究工具,坚持理论与实证相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制度分析为主线,对我国开展虚拟水贸易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局限性做出全面具体的分析。

1.1虚拟水贸易概述

1.1.1“虚拟水”概念的形成过程

一般认为,虚拟水的思想最早起源于Fishelson提出的“物化水”概念,在对以色列农产品中水的边际价值的研究过程中,Fishelson指出对以色列而言,出口大量水密集型农产品是不可持续的,从而把水问题的研究与凝结在农产品中的水联系起来。

在正式提出“虚拟水”一词以前,Allan[1]也曾提出过“嵌入水”的概念,但并未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

在Allan提出“虚拟水”概念后,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曾经试图用“水、粮食和贸易脉络”替代虚拟水的提法,Merrett则用“粮食出口中的作物需水量”来定义作物生产中的水,Haddadin也提出过“外生水”的概念。

但相比较而言,“虚拟水”的提法较好地把农产品中的水与国际粮食贸易结合起来,因其立意的独创性和新颖性迅速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可。

以至于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虚拟水问题逐渐成为国际水问题和农业研究领域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在国内,最早引入虚拟水理念的是程国栋院士,在对我国西北干旱区虚拟水的研究中,程国栋初步计算2000年西北各省(自治区)的虚拟水消费量,并分三种不同情况测算了利用虚拟水的效益,探讨了虚拟水战略的政策含义,并对未来我国水资源安全战略提供了新的思路[2]。

“虚拟水”的提出为我们利用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水资源学与农业科学等手段研究水资源、农业生产和国际粮食贸易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从而也为我们解决传统水问题开辟了新的思维空间。

1.1.2虚拟水贸易概念及研究范围

虚拟水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商品贸易的形式,从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计划地购买水密集型产品,以达到有效节约水资源、保障本国或本地区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的目标。

虚拟水贸易为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或地区提供了一种通过采用经济手段缓解自身水资源压力的新的有效途径,亦即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利用本国或本地区极为稀缺的水资源大量投入农业生产来满足全部粮食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在国际市场上通过虚拟水贸易来保障自身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

虚拟水贸易理论上可以提高水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效率,这是因为,虚拟水从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较高的国家流向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较低的国家意味着在全球层次上水资源的节约。

但也有学者研究指出,虚拟水贸易并不总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灵丹妙药。

全球粮食供给的不确定性、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地理政治因素以及市场发育条件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对虚拟水贸易产生制约作用。

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应用虚拟水战略以及如何制定虚拟水战略下的应对措施和适应对策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

虚拟水贸易的研究范围可以分为三个尺度:

国际尺度、国家尺度和地区尺度。

许多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学者参与了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

本文将针对我国具体情况从国家尺度对我国发展虚拟水贸易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局限性做具体分析。

1.2研究背景和意义

1.2.1研究背景

开展我国虚拟水贸易的发展对策研究,有其深厚的背景,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存在且愈演愈烈的用水危机。

水问题成为当今世人瞩目的焦点绝非偶然。

一方面缘自人类长期以来对自然界的不合理干预造成的全球气温变暖带来的水循环变异;另一方面缘自人口的快速增加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造成的水资源稀缺程度的加剧。

自然驱动力和社会驱动力的相互耦合,加之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区域资源禀赋、使得全球水问题日趋严峻,在不同程度上阻滞了经济社会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甚至引发了地区或国际冲突。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沛但人均稀少,降水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同步,与人口、资源和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据统计,2008年我国人口已达13.28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45.7%,国内生产总值已达30万亿元,外汇储备已达1.95万亿美元,粮食产量已达5.3亿吨。

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较,我国人口增长了1.4倍,GDP保持了年均9.88%的增长速度,人均GDP增长了近10倍,城镇化率增长近28%。

但也必须看到,为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对水资源进行的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在我国许多地方尤其是北方缺水地区相继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

目前整个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已经接近50%,尤其是华北和西北主要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均已超过水资源可利用限度。

其中黄河流域水资源实际开发利用率为105%,淮河为85%,海河高达120%以上,水资源利用潜力开发殆尽。

在我国许多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河道断流,地面沉降,湖泊萎缩,河道水域污染严重,森林、草场、植被、湿地以及河口退化,生物多样性逐渐消失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一些流域或地方用水冲突加剧。

展望未来,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化、工业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持续提出新的需求[3]。

据有关预测,到2030年,即使在采取强化的节水模式下,我国必须增加近400亿立方米的调水规模,才能基本满足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与此相对应,经过近60年的开发建设,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已逐步接近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极限,一些易于建设的水源工程已基本开发殆尽,开辟新水源工程的建设成本、生态环境压力和社会公众反响越来越大[4]。

因此,如何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国水资源管理必须在理论和方法上寻求新的更大突破。

虚拟水理论的诞生为在全球范围内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视角。

与以往水资源管理把实体水作为主要研究目标不同,虚拟水理论跳出水资源自身看问题,强调“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在人口-粮食-贸易之间构建了一个新的水资源链条,这就为缺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虚拟水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国家或地区购买水密集型产品或服务来获得自身水、粮食以及生态安全提供了可能。

正因如此,虚拟水理论一经提出,就在国际范围内产生积极反响,并已逐步成为当今世界水资源管理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

1.2.2研究意义

基于上述背景,在我国开展虚拟水及其贸易发展对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是因为:

一是虚拟水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并拓展了我国传统的水资源管理理念,把研究视角从水资源自身扩展到市场和贸易等更广阔的领域,有利于我们立足国际和国内两个平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破解水资源自身的瓶颈制约问题。

二是我国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粮食问题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始终为全世界所关注。

开展我国虚拟水贸易发展对策研究,对于我们今后更好地把粮食安全、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纳入一个统一的研究体系,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研究探讨我国加入WTO后如何开展适度的国际粮食贸易,进一步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和粮食生产与区域贸易发展格局,在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目标,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三是我国传统的水资源管理中政府宏观调控特征十分明显,习惯于采用行政协调和必要的工程体系建设等解决水问题,在如何引入市场化手段方面相对薄弱,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低下。

虚拟水贸易不仅是传统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建设的重要补充,而且更加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利用市场这一只“看不见”的手更为真实地反映水资源稀缺的价值信息和供需信号,有利于通过成本收益驱动改变传统用水习惯、用水模式和用水理念,并相应降低行政交易成本,最终实现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有鉴于此,在我国开展虚拟水贸易发展对策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证意义,必将对我国今后的水资源管理思路和理念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第二章我国开展虚拟水贸易的必要性分析

2.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开展虚拟水贸易提出新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增速,近年来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对开展虚拟水贸易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2008年,我国人口13.28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0%、亚洲人口的33%。

根据有关预测[5]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将达14.3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2年前后,预计14.7亿人左右,比2008年增加1.4亿人,年均增长率为5‰。

人口增长的同时伴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增长:

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7.9%;到2008年,城镇化率已达45.7%,年均上升0.9个百分点;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资料,预测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3%,比2008年提高17个百分点。

自1978年~2008年的30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保持了年均9.88%的增长势头,比同期世界经济增速高出6.8个百分点,已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0万亿元,增长近80多倍。

2008年我国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的比重为6.4%,位居美国和日本之后,排世界第3位;外汇储备增至19460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预计到2030年我国GDP总量将达105万亿元,人均GDP达到7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增速,逐步实现了从传统的以农业为主向一、二、三产协同发展的转变。

2008年,第一产业由1978年的28.2%下降为11.3%,第二产业由47.9%上升至48.6%,第三产业则由23.9%大幅上升到40.1%。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未来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将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其中电力、石化、冶金、纺织等高用水工业仍将维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预测到2030年,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比例将达到5.2:

47.8:

47.0。

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未来我国的水资源提出一系列新的刚性的增长需求。

而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对应,近年来我国年均供水量在以每年1%的速度递增,目前我国多年平均需水量已略高于多年平均可供水量,两者相比较供水已略显不足。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研究探讨我国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和开展虚拟水贸易战略,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2.2我国宏观与区域发展战略的逐步调整和变化对开展虚拟水贸易提出新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发展经历了从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三个重大战略转型过程[6]。

在1950~1978年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业待兴,农业生产比重偏大,工业生产先天不足,为迅速扭转不合理的产业布局、不断满足国防建设的需要,我国政府利用计划经济体制的推力,集中全国的优势资源,重点在中西部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投资建设。

这一均衡发展战略一直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1978以后,我国在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借鉴发达国家的区域发展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对宏观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布局做了重大调整,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政策,促进了重点开发区域从过去的中西部地区向更具发展优势的东南沿海地区的转移,实现了从追求区域均衡发展向追求以效率为中心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演变,这一非均衡发展战略大约持续了20多年。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经济整体实力得到明显加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国际地位日益提升。

但与此同时,由于长时间非均衡的发展战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差距逐步拉大,区域间不公平问题逐渐显现,实现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

为此,我国在2000年前后又逐步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力求通过东西互动和优势互补实现全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了新的发展指针。

自1978年改革开放为起点,我国陆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构建了三大城市群,目前已成三足鼎立之势。

据统计,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的土地面积不足全国的2%,但聚集了全国10%的人口和1/3强的GDP,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增长极。

近年来,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发展态势相比,京津冀地区发展增速,天津被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环渤海经济区必将成为未来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目标,北方地区已经逐渐成为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区域。

我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战略,都是党和国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作出的正确抉择。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规模、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日益提升,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也必须看到,长时间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客观上加剧了地区间尤其是沿海与内地、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差距的日益扩大,给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有鉴于此,党中央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一系列战略,逐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南中北经济联动的新的发展格局。

据统计,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可利用量占全国的31%,而南方则占69%。

为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不断增长的需要,近年来北方地区普遍加大了对当地水资源的开发力度。

目前整个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已经接近50%,尤其是华北和西北主要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均已超过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限度。

国家宏观与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势必对我国北方地区和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因此,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地区尤其是北方缺水地区的水资源瓶颈制约问题,除了必须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以及转变用水方式外,还必须在理论、方法和措施上寻求新的更大的突破,开展适度的虚拟水贸易研究,通过合理的水资源置换实现我国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已经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2.3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水安全与生态安全对开展虚拟水贸易提出新要求

与其他自然资源相比较,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资源能像水资源一样,与人的生命健康、生活生产和生存发展具有如此紧密的关联。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水以净为本”,自古至今,水利发展关乎江山社稷,关系国计民生,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发展史也是中华民族逐水而居、随水而迁、通过对水的不断开发利用而繁衍发展的历史。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现有的粮食安全、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均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展望未来,这些压力和挑战将会越来越大。

2.3.1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始终为全世界所关注。

粮食问题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始终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考虑到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耕地的逐年减少、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出现和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农业用水被长期挤占等因素,加之欧佩克石油限产、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粮食减产、生物质燃料生产快速增长等影响,我国粮食供需和市场形势亦十分复杂,保持国内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难度加大[7]。

目前我国粮食产需基本平衡,但根据2008年国务院批复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20年全国粮食消费需求量将达到5725亿

按照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的要求,2020年国内粮食生产能力应达到5400亿

以上,比2008年粮食总产量的5000亿

增加约400多亿

考虑到年际间气候变化和灾害损失等不确定因素,未来12年间,全国需要增加粮食生产能力500亿

目前我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0%以上,据有关预测分析,为实现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目标,即使在推行强化节水的模式下,仍然必须通过新增供水来支撑粮食增产对水资源的需求,因此未来水资源短缺将有可能成为制约我国粮食增产的重要因素。

但如果考虑开展适度的国际虚拟水贸易的因素,将全国粮食自给率维持在90%左右,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的粮食增产和水资源供给的压力。

2.3.2我国水安全面临的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现象已经相当严重。

据统计,全国由于河道外供水不足、地下水超采和挤占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等造成的总缺水量,多年平均情况下达536亿

,其中农业生产缺水占31%,工业和生活占4%,挤占生态环境用水占65%。

全国目前有400座城市供水不足,110座城市严重缺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3亿亩以上。

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多年平均农业缺水量约469亿

南方地区虽然水资源较为丰富,但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工程性缺水严重,现状仍然存在67亿

的农业用水缺口。

目前我国现状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不足3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仅为1/3左右,加上点源和非点源污染日渐突出且缺乏有效的防治,我国水污染加剧的态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造成我国地表水和地下水水体质量不断恶化,部分水体使用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丧失。

据有关统计,全国总供水量中有722亿

的水不符合水质要求,占全国总供水量的13%;城镇生活供水水质不达标的比例为23%,工业、农业供水不达标的比例均为12%;有25%的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不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大部分湖泊水库均呈中营养状态和富营养状态;全国平原区地下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有35%的供水水质属

类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水体质量恶化,导致我国可供利用的水源进一步减少,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严重危及了水安全。

2.3.3我国生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为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我国许多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加剧,人水之间的弹性空间越来越小,人水冲突日趋严重,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用水被恣意挤占,由此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十分明显。

据有关资料分析,近年来我国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河西内陆河和新疆内陆河等流域经济社会用水挤占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量高达130亿

以上,约占其生态环境需水量的15%,其中石羊河流域高达53%。

全国深浅层地下水年超采量合计为215亿

,超采区面积接近19万

黄淮海地区现状每年超采地下水约90亿

,累计超采量已超过1000亿

由于长期超采地下水,我国平原区已有11%的地下含水层存在不同程度的衰减,其中有4%已接近枯竭,全国超过6万

的面积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陷,最大累积沉降量达3040

;海水入侵总面积超过1500

,地下咸水入侵面积约为1160

长期以来人类对水的不合理干预,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地下含水层疏干、土地沙化、地面沉降、生物多样性消失、海水入侵等问题在一些地区不同程度地显现。

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有必要拓展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领域,通过适度的国际和区域虚拟水贸易,有效缓解国民经济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矛盾和冲突,确保我国的生态安全,逐步改善水环境,维系合理的生态平衡体系。

2.4我国水资源现状评价及未来利用趋势分析

2.4.1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沛但人均稀少,南北差异较大,与人口、资源和生产力的布局不相匹配(见表1)。

据统计[8],我国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4.3%,耕地面积占39.4%,GDP占55.2%,却拥有81.5%的全国水资源量。

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的45.7%,耕地面积占60.6%,GDP占44.8%,拥有的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8.5%。

尤其是作为我国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不相适应的黄淮海地区,人口占全国的35%,耕地面积占39%,GDP占32%,而水资源量仅占7%,人均水资源量460

,是全国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异常尖锐。

表1我国区域水资源量与人口、耕地和GDP分布表

分布比例

分区

占全国的百分比(%)

水资源量

人口

耕地

GDP

北方

东北地区

7.0

9.2

20.1

10.2

华北地区

7.0

34.2

35.5

32.7

西北地区

4.5

2.3

5.0

1.9

小计

18.5

45.7

60.6

44.8

南方

81.5

54.3

39.4

55.2

为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不断增长的需要,近年来北方地区普遍加大了对当地水资源的开发力度。

据统计,目前整个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已经接近50%,尤其是华北和西北主要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均已超过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限度(见表2),其中:

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实际开发利用率为105%,淮河为85%,海河高达120%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