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月考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18110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月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学语文月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学语文月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学语文月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学语文月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月考题.docx

《中学语文月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月考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语文月考题.docx

中学语文月考题

中学语文题A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摆脱了被地主阶级呼牛作马的苦日子,所以,今天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B.搞学术研究若方向不明确,时而东时而西,就会歧路亡羊,很难取得成果。

C.像他这一类靠着一些繁文缛节撑撑场面的家伙,正是愚妄的世人所醉心的。

D.雍正皇帝在历代满族皇帝中精明强干、伶牙俐齿,可谓首屈一指,然而对汉人的精明也退避三舍。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和”字为核心创意,既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彰显了奥运新理念,获得了群众的好评如潮。

B.当地政府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构建循环经济,发展轨道交通,兴建屋顶花园吸附空中粉尘,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营造重视环保的氛围。

C.近日,我国利用性能最高的超级服务器曙光3000实现了关键的基因组测序和组装分析工作,率先完成了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的工作。

D.午觉睡姿不当会导致视力下降、手臂酸痛、面瘫等多种疾病,特别是趴着睡觉会压迫眼球,造成眼压过高,不仅可能诱发青光眼,严重的还会影响视力。

3、下列一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只要说及梧桐,人们总会冠以“法国”之称。

原来,梧桐生长于中国云南,因曾移栽于法租界内,故有人称之为“法国梧桐”。

八年前,我在德国、法国、比利时,那满街的梧桐树,让我在一个个陌生之地似乎找到了唯一熟悉的感觉。

这意外的惊喜,让我这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然而,欧洲的朋友明白无误地告诉我:

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梧桐”。

尔后,梧桐被带到法国种植,法国人以至全欧洲人皆称之为“中国梧桐”。

A.

B.

C.

D.

4、根据下面文段的内容,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5分)

就像世间所有美好事物一样,网络也有两面性:

         ①        。

常见的情形是,在虚拟空间聊得火热,见面之后却没有多少话,虚拟的热情和现实的冷漠,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过去,到了年节,人们走亲访友,其乐融融;而今一部手机,一部电脑,一条短信,四处群发,不知是真情祝福,还是假意应付。

方便是方便,         ②          。

5、仿照画线部分另选我国三位古代诗人的名句续写句子,结构一致。

(6分)

生活是什么?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李白说,生活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

二、阅读部分:

(40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①云物:

云雾。

②“鲈鱼正美”:

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南冠”、“楚囚”:

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6、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意境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写景的妙处。

(6分)

 

7、请结合“篱菊”“渚莲”“鲈鱼”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

(3)辛苦一遭起一经,        。

         ,身世浮沉雨打萍。

(四)小说类文本阅读:

(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大雁落脚的地方

毕淑敏

小时候,妈妈偶尔说,你生在新疆巴岩岱。

只听音,不知是哪几个字,在幼稚的心里,就以为是“八烟袋”,恍惚中觉得那地方是一块旷野,有很气派的大烟袋码成一排,八柱袅袅的白气上升。

我半岁时随父母到北京,在城墙里长大,再哪儿也没去过。

后来参军学了医,自从懂得了生理解剖、生命起源,我对出生地空前地重视起来。

想想看,即使是称为你父亲的这一个男人,和被称为你母亲的这一个女人,在这一个特定的时刻孕育了你,如果不是在这一个特定的地域,用当地的特产充填了你生命的轮廓,你也必定不是此番模样。

我开始缠着母亲,讲我出生的故事。

母亲的记忆如雨中砖地上的红叶,零落但是鲜艳洁净,脉络清晰。

她说,你出生在新疆伊宁,那是一座白杨之城。

那里的白杨每一棵都像银箭,无声地射向草原无边无际的天空。

母亲说,怀你的时候,父亲率领骑兵,要去远方。

他把照顾母亲的担子,交给一个年长的小胖子。

母亲说,整个怀孕期间,她完全吃不下寻常的食品,闻什么都吐,体重锐减。

医生说再不补充营养,大人孩子都危险。

小胖子很着急,他是四川人,会做饭,殚精竭虑地把能够想出的吃食,因陋就简地做出来。

盛在大粗碗里,端上来让母亲闻闻,看哪一样能吃得下去。

母亲对所有吃食,都大饥若饱,置若罔闻。

终有一天,母亲嗅到一缕奇异的香味,不觉食欲大动,问小胖子,你吃什么呢?

能不能让我也尝尝?

小胖子说,我在喝野鸽子汤。

在俄式木屋不远处,有一座废弃的粮仓。

粮仓高而窄的窗户,像古堡的透气孔。

每天早晨,小胖子打开窗户,然后就忙自己的事去了。

粮仓的地上,散落着陈年的莓谷粒,粮仓的每一寸墙壁,都蒸发着粮食干燥熏香的气息。

铺天盖地的银灰色野鸽群飞来了,从窗口鱼贯而人。

到了夕阳倾斜的辰光,小胖子突然从墙外关闭窗户,使粮仓没人黑暗。

然后挥着一把大扫帚冲入门内,旋风般扑打,鸽羽纷飞……

怀你十月,我只吃了不到十斤的大米和一点野菜。

剩下的营养,全靠野鸽子汤支撑,母亲很严肃地说。

我追问道,您一共吃了多少只野鸽子啊?

母亲想了想说,一天少说也有十只,几百天算下来,总有几千只了。

我大惊,愤愤地说,您也太能吃了。

要是“绿色组织”知道了,会对您提出抗议的。

母亲纠正我说,不是我能吃,是你能吃。

一旦生下你,我就再也不吃野鸽子了。

一想到自己平凡的生命之弦上,挂着千只野鸽,坠得心绪弯出弧形。

无数次的讲述历史之后,我对母亲说,咱们回一趟新疆吧?

去看木房子、小榆树和野鸽子。

妈妈漫声应着,几乎不抱希望地说,好啊好啊。

只是新疆太远,伊宁太远。

对话埋在土里,好像古墓中的莲子,酣睡着,不知何时才会绽成花?

  1997年夏秋,我和母亲同赴新疆,以结夙愿。

在伊犁的日子里,母亲第一个也是最后的愿望,就是找到她和父亲住过的地方。

我们驱车去巴岩岱。

这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地方,几乎每个伊犁人都知道,但当我细究这地名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又谁都说不清楚。

几经周折,我们找到了当年的俄式木屋。

你好啊!

老房子,我来看你来了。

你还记得我吗?

这就是当年那个爱哭的孩子啊!

我们一道从北京来看你,你还记得我们吗?

母亲拍打着积满青灰的栏杆,对着空中自语。

母亲安宁了,好像同我交割清了生命的最后一笔账目,我却接过一副沉重的挽具。

你已知道生命的源头,你不由得张望生命的尽头,心中惴惴。

当你有朝一日,一切归于永恒,背负黄土,仰望星空,检点一生:

毕淑敏啊,你可对得起三千银翅、一蓬绿阴、古旧的木纹和一个名叫小胖子的老兵?

!

离开新疆前,我应邀做了一场讲演。

主题发言以后,我说,我有一个私人问题,求助大家。

我出生在伊宁巴岩岱,我不知巴岩岱是什么意思?

谁能帮我解答?

不一会儿,纸条递上来了,说;“巴岩岱是蒙古语,意思是——大雁落脚的地方。

可惜大雁落脚又飞走了,你何年再回新疆?

我一时热泪盈眶。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以时间为顺序,娓娓道来,叙述了作者与她的出生地之间的故事,感情细腻真挚,读来让人十分感动。

B.本文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母亲对木房子的感情,就是通过敷衍的回答表现出来的。

C.作者急于想回出生地看看,主要是因为她对自己出生的故事以及那群野鸽子充满了好奇心。

D.“对话埋在土里,好像古墓中的莲子,酣睡着,不知何时才会绽成花?

”表现了母亲对希望感到十分渺茫,但又十分渴望的心理。

E.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作者对出生地的依恋就是本文要抒发的最主要的感情。

(2)文章最后揭示“巴岩岱”的意思,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作者及其母亲对“野鸽子”充满了怎样的感情?

请结合原文具体分析。

(6分)

(4)文章的标题是“大雁落脚的地方”,但全文却没有一处写到有大雁在此驻足,这是为什么?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8分)

三、写作:

(440分)

台湾作家张晓风在一篇散文中写道:

“树在。

山在。

大地在。

岁月在。

我在。

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我在,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形式,也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更是一种生命的价值。

请以“我在”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子的文章。

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观点。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中学语文题A卷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A

2、C(A项“获得了群众的好评如潮”杂糅;B项搭配不当,应是“构建循环经济体系”;D项语序不当,应是“不仅会使近视加剧,严重的还可以诱发青光眼”。

3、C根据衔接词语“然而”“原来”“尔后”“这”等判定。

4、

在虚拟空间拉近人们之间距离的同时,也在现实世界减少了人们之间的直接交流。

但缺少了一点可以感知的温度,淡化了抱拳、鞠躬之间所包含的浓浓情谊。

(第一句3分,应根据下文的内容概括出网络的优势和不足;第二句2分,与“方便则方便”呼应,应为转折关系,写出网络交流的缺憾。

句意连贯,意思对即可,共5分)

5、答案要求:

仿句符合与例句句式相同,诗句与作者要正确对应,要正确理解诗句内涵。

二、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答案:

6、从意境上看:

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吹笛之人,营造了一幅凄清的画面,烘托出内心的悲凉之情。

从手法上看:

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雁横塞”“人倚楼”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

动静结合:

“雁横塞”是动态;“残星”“人倚楼”是静态。

(意境2分,手法4分,共6分;答“远近视角变化”“诗中有画”等酌情给分)

7、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闲雅静穆,是隐逸之人喜爱的花;水塘里面的莲花,红衣脱落,枯荷败叶,满面愁容;家乡的鲈鱼正美。

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融情于景,“鲈鱼正美”引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的故园之思和归隐之意。

(分析3分,感情2分,共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8、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四)(1)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

(2)

照应了题目和开头,回答了开头和文中提出的疑问,从而使文章成为完整的一个整体。

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强调巴岩岱是“我”的出生地,是“我”生命开始的地方。

(每一点3分。

不具体分析只是笼统地答“照应”“呼应”“突出”等,每一点最多得1分)

(3)作者及其母亲对野鸽子充满了感激、愧疚和怀念之情。

在那个饥饿的年代,是野鸽子汤救了“我”的命,所以感激;为了养活自己的生命,伤害了几千只的野鸽子,所以愧疚;多年来未能来巴岩岱看望野鸽子,未能表达对野鸽子的感激之情,所以怀念。

(每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分析得当,即可得满分)

(4)这是虚实结合的写法。

作者用“大雁落脚的地方”做标题,意在表达自己对生命曾经驻足的地方心存感激和敬畏之情,并不是要实写大雁在此落脚的情景。

大雁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象征着到处迁徙漂泊的生命。

巴岩岱也仅仅是作者及其父母生命中的一处驿站。

(答出虚实结合2分,每点理由3分。

答出类似意思,并分析得当即可)

三、写作(40分)

提示:

1、文题中的“我在”,可以指我还活着,我的存在;可以指我在现场,我是目睹者和见证人;可以指我正在做什么,如我在跑步、我在唱歌、我在微笑等等。

2、文题中的材料,是张晓风散文中的一句话,这句话重点突出的应该是“我”存在的价值,所以文章要体现材料的基本内涵。

3、考场作文要求文体规范。

 

 

一等

(20~16)

二等

(15~11)

三等

(10~6)

四等

(5~0)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情感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情感真挚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情感不够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内容空洞

情感虚假

表达

符合文体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符合文体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体较工整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难辨

 

发展等级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新

①分析深入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性

④材料丰富⑤形象丰满⑥意境深远

⑦词语生动,句式灵活

⑧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⑨文句有意蕴

⑩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

11、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12、有个性色彩

说明:

①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

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

②发展等级评分,依据12个评分点,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③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错别字每一个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④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

确认为抄袭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中学题语文题B卷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

(20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一贯勤快的人,突然变得懒惰起来,碰到事情总是垂头丧气,或者总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假如不存在什么病痛,就有可能是肥胖的预兆。

B.很多时候,人们洗手只是蜻蜓点水,整个过程3——5秒,这样洗手很不到位,要把手洗干净,每次洗手需要反复搓揉30秒左右,然后再用流动水冲洗干净。

C.记者赶到乐园,只见嗷嗷无告的杜鹃宝宝,正孤零零的蜷缩在供游客遮阴休息的木架上,一双黑溜溜的大眼睛四处乱转,像在祈求围观人们的救援。

D.河北举办的一场庙会大打穿越牌,不仅有清朝帝王家的形象,同时出现的还有机器猫和阿凡达,不想效果适得其反,被指不稂不莠。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潘放与几位同学经过数月编程,一套湿地生态健康度测试软件投入使用,实现了多种指数监测,且软件可应用于多种操作系统。

B.总体来说,山寨文化的泛滥与其说是对草根创新精神的彰显和标榜,不如说是对国人知识产权意识严重缺乏的揭露与讽刺。

C.一份调查显示,春节恐归的理由除了传统的经济、事业、恋爱等压力外,还有假期短和组建家庭后回农村不适应等因素使一些人春节不愿回家。

D.福利院真诚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关爱被弃儿童,然而,需要提醒的是,由于大批人员的涌入,会对这些儿童的心理造成一定压力。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窗临湖开着,满眼波光,。

,。

,,。

这一切构成了一帧夏晚的佳作,充满了幽闲与静穆的味儿。

残夏时节近处水浅的地方长着浓密的芦苇

这时常有三两归巢的水鸟展着乌黑的翅膀从水面剪过

远处可以望见琼岛上的白塔和湖里的倒影

衬得隔岸的晚云分外绯红

芦苇深处时有青蛙出没,在水面打着一个个水圈儿

近黄昏,四周的暮色深了

A

B

C

D

4、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所写句子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阅读季羡林的文章,好像是走在古老大宅里翘首倾听长者诉说沧桑的往事;,;,;

,。

5、根据文意.补写出相关内容。

(6分)

  “舌尖”即舌之尖端,味觉细胞多集中在舌尖。

片名《舌尖上的中国》用味觉来体验一个国家,新颖而独特。

这里的“舌尖上”指美食或品味美食。

例如:

“舌尖上的快乐”,指①;“舌尖上的未来”,描述的是②;“舌尖上的浪费”,是指责浪费食物的现象。

随着使用频率的提升,“舌尖上”指代的意义范围扩大,有时会由食物转向了语言、言论,如“别让调节收入分配成为‘舌尖上的方案”’,说的是③。

二、阅读部分:

(40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6、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分)

 

7、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幽咽泉流冰下难。

,凝绝不通声暂歇。

(白居易的《琵琶行》)

(2)浊酒一杯家万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而又何羡乎!

(苏轼《赤壁赋》)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清 名

梁晓声

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是我以前的学生,关系近好。

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老家西南某山区的茶村玩。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

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前往茶站交茶。

大叶茶装在竹篓,一元一介;芽茶装塑料袋里,二十元一斤。

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

我见那老妪,近一米七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嫁给镇上一名小学教师。

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

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各村“说春”。

“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

她丈夫以唱代说,脱口成秀。

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

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丈夫进了学习班。

“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家卖到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的还。

乡亲们过意不去,说她太过认真。

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

对我们,清名最重要。

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工作组长了解到那一情况,愕然,继而肃然。

亲自送其丈夫回家,还对当年的阿婆好言安抚……

我问:

“现在她家如何?

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

“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儿子病故,媳妇带着孙子改嫁。

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我不禁感慨:

“多好的举措……”

不料子诚却说:

“办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认养她的那位副县长,名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我失语!

子诚说:

“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

病好后,开始替人家采茶,一天也就挣个五六元钱。

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可……这……难道就没有人认为应该告诉老人家,她完全不必那样做吗?

“许多人都这么劝过的,可老人家她听不进去啊。

不待我再说什么子诚接下来的话,使我顿时又失语了。

他说: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

”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的样子,仍然省吃俭用,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我心愀然。

进而,怆然。

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傍晚,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

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

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

“我原来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她说,谢了。

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

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

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

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

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

清名、清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

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

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

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有关茶村的一段景物描写,再现了山区茶村青翠多姿的自然美景,也为徐阿婆的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形象地描写了徐阿婆的肖像、动作及语言,塑造了一位真实可感的农村老妪的形象。

C.小说塑造工作组长与副县长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为了表明社会在整体进步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阴影。

D.小说中徐阿婆的故事全部通过子诚之口讲述,增加了可信度,同时也便于“我”在与子诚的对话中抒情。

E.小说以“清名”为题,一方面是对徐阿婆两次清名情节的高度概括,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凸显主题的作用。

(2)徐阿婆有哪些形象特点?

请简要概括。

(6分)

 

(3)文中多次写到“我失语”,“说不出话来”等,这样写的作用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

(6分)

 

(4)文中的“我”由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的形象,联想到了“朝圣者”与“独行侠”。

对此,有人认为自然合理,也有人认为矫情做作。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三、写作:

(40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老榆树的根,立在村头一角。

它把对黄土地的依恋,给了早春的嫩绿,给了晚秋的金黄,给了落在枝头的鸟,也给了树下酣睡的娃。

年复一年,树成了村庄古老神圣的旗帜,根便是村庄悠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