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词连词和助词.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15889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介词连词和助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介词连词和助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介词连词和助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介词连词和助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介词连词和助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介词连词和助词.docx

《介词连词和助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介词连词和助词.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介词连词和助词.docx

介词连词和助词

介词、连词和助词

 

一、部分连词辨析

 

(一)[辨析]“或者”与“还是”

“或者”和“还是”一样,既能连接词、词组,又能连接分句,都表示选择关系。

例如“你或者他”、“你还是他”都表示在“你”和“他”这两项中间选择一项。

但是它们在用法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1、用“还是”时,说话人不知道是哪一个或哪种情况,所以“还是”带疑问语气,一般用来构成选择疑问句;而用“或者”时,说话人是告诉别人有这几种可能性,不能用于疑问句,只能用于陈述句。

如:

(1)今天晚上我们或者看电影,或者看戏。

(2)今天晚上我们看电影还是看戏?

这两句中的“或者”“还是”不能互换。

2、有些句子,就全句看是个陈述句,但句子里所包含的表示选择关系的联合词组却是含有疑问语气的,这时也得用“还是”,不能用“或者”。

如:

(1)我记不清那天是阴天还是晴天。

(2)这批货到底进还是不进,你要快点拿主意。

在这类句子中,谓语常常是“不知道”、“不清楚”、“没决定”等等。

3、“或者”有时可用来表示前后两项所指相同,只是说法不同,这时“或者”相当于“即”。

例如:

“名词性词语,或者名词性成分都不能作补语。

4、“还是”还可以用来表示经过对几种可供选择的情况的比较和仔细考虑,最后作出选择,一般和句末语气词“吧”一起用。

例如:

A:

你喝茶还是喝咖啡?

B:

(想了想后)还是茶吧。

(二) [辨析]“因为”与“由于”

“因为”和“由于”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多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引出某情况发生或存在的原因。

两者都可以和“所以”搭配使用,但它们的用法不完全相同。

1、“因为”在口语中常用,“由于”多用于书面语。

2、“由于”既可以同“所以”配合,又可以同“因而”、“因此”配合;“因为”一般只和“所以”配合,不和“因而”、“因此”配合。

如:

(1)由于他经常无故旷课,因此被学校除名了。

(2)由于问题很复杂,各人的观点又不同,因而意见不完全一致。

3、“由于”引出的偏句不能放在后一分句中,而“因为”可以。

如:

(1)由于我和他一起工作过,所以我对他比较熟悉。

(2)因为我和他一起工作过,所以我对他比较熟悉。

(3)我对他比较熟悉,因为我和他一起工作过。

例(3)中的“因为”不能换成“由于”。

(三) [辨析]“而”与“而且”

1、“而”和“而且”都可以连接两个并列的形容词,所连接的两项之间意思是一致的。

如:

(1)他写的文章清新而活泼。

(而且)

(2)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而且)

但是如果形容词前还加上了“很”、“十分”等副词,就只能用“而且”,不能用“而”。

如:

(3)她聪明而漂亮。

(而且)

(4)她很聪明而且很漂亮。

例(4)中的“而且”不能换成“而”。

有时连接的两项一个是肯定形式,一个是否定形式,但是意思是一致的,这时只能用“而”,不能用“而且”。

如:

(5)会上,大家展开了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认真而不是敷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2、当连接的两个成分语义相反或相对时,有“可是”、“但是”、“然而”的意思,这时用“而”,不用“而且”。

如:

(1)能读懂文章而写不通文章的人是大有人在的。

(2)大家敢怒而不敢言地在那里立着,心中并没有给刘四爷念着吉祥话儿。

3、表示承接关系时,而且常有“进一步”的意思。

这时用“而”。

如:

(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他的脸慢慢由红而白,把以前所受过的一切委屈都一下子想起来,全堵在心上。

有时,虽然句子表示的是“进一步”的意思,但不体现承接关系时,用“而且”,不用“而”。

如:

(3)他在学习上帮助我,而且在生活上关心我。

(4)去登山之前要掌握一些登山的知识,而且还要准备好登山的装备。

例(3)和例(4)中的前后两个分句的顺序是可以互换的。

例(3)可以改成“他在生活上关心我,而且在学习上帮助我”。

例(4)可以改成“去登山之前要准备好登山的装备,而且要掌握一些登山的知识。

4、“而且”还可以连接并列的动词,“而”没有这种用法。

如:

我希望而且相信他会振作起来的。

5、“而”把表示方式、原因、目的等的状语与后边的动词短语连接起来。

“而且”没有这种用法。

如:

(1)他们是通过上网而认识的。

(2)祥子还照常拉车,并不因为谣言而偷懒。

(四) [辨析]“况且”“何况”“而且”

这三个连词都表示递进关系,用在复句后一分句的开头。

由“况且”、“何况”引出的分句总是对前一分句所表达的缘由或情况进行追补,常用于书面语。

常常同“也”、“还”、“又”等副词搭配使用。

口语里常用“再说”。

例如:

(1)他责任心很强,况且他对义务又很熟悉,一定干得了。

(2)这种录音机音质好,携带方便,何况也不贵,可以买一个。

以上两句中的“况且”和“何况”都用来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从这一意思上来说,二者可以互换。

又如:

(3)他聪明而且肯干。

例(3)的“而且”虽然表示的是递进关系,但不能换成“况且”和“何况”。

原因是“而且”表示的只是一般的递进关系,没有进一步追加理由的意思。

另外,“况且”和“何况”常用来连接分句和句子,“而且”除了连接分句外,还可以连接词和短语。

“而且”强调意思进一层,重点在后一分句:

“况且”和“何况”表示追加补充说明,重点在前一分句。

用“何况”时,还带有前后对比、衬托的意味。

常常用于反问句,语气更为肯定。

常常同“尚且”、“连”“都”等词配合使用。

主要用来表示“逼进一层”的意思。

例如:

(4)经常复习都不容易记住,又何况不复习呢?

(5)你力气比我大尚且拉不动,何况我呢?

以上两例的“何况”都不能换成“况且”。

请看以下三个例句:

(6)我们不仅要研究现在,而且要研究未来。

(7)你病还没好,况且外面还刮着风,改天再去吧。

(8)总之,行行出状元。

古代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个时代呢?

这三个复句都表示递进关系。

(1)表示一般的递进关系,所以用“不仅…而且”,这里的“而且”不能用“况且”“何况”来替换。

(2)用“况且”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即在已经说出的理由之外,再追加一层理由,相当于口语中的“再说”。

这里的“况且”可以换成“何况”。

但如果换成“而且”,“追加理由”这一层意思就不那么明显了。

因此在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时不宜用“而且”。

例(3)用“何况”,有“逼进一层”的意思,相当于口语中的“甭说”。

这里的“何况”不能换成“况且”,更不能换成“而且”。

(五) [辨析]“从而”与“进而”

“从而”和“进而”是两个意思不同的连词。

“从而”表示根据前面的条件或原因引出了某种结果。

例如:

(1)公司在内部进行了改革,从而大大提高了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

(2)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终于学好了汉语,从而为学习专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进而”则强调在前一行动的基础上,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例如:

(3)公司在内部进行了改革,并进而建立了良好的管理制度。

(4)他想先学好汉语,再进而学习专业课。

如果进一步采取的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看作是前一行动所产生的结果,那么,既可以用“进而”,也可以用“从而”,但意义上有差别。

试比较:

(5)为了迫使他屈服,他们停发了他的工资,进而切断了他的一切经济来源。

(6)为了迫使他屈服,他们停发了他的工资,从而切断了他的一切经济来源。

例(5)用“进而”,是说他们在停发了他的工资以后,还进一步切断了他除工资以外的其它经济来源。

这意味这迫害的加深,前后是递进关系。

例(6)用“从而”,是说由于..

 

二、助词的语法特点和助词的分类

 

(一)助词的语法特点

助词是附着在词、短语或句子上,表示某种附加意义,起辅助作用的一类词。

就汉语自身的语言系统而言,助词是非常重要的一类虚词。

这是因为汉语是非形态语言,在表达语法意义时常常要通过词汇的手段,比如说添加助词来实现,因此,助词在汉语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现代汉语助词是一个非常严格的封闭的类,其数量相当有限。

助词的共同语法特征是具有高度附着性,帮助词语或句子表示某种附加的语法意义。

但由于在词类的划分过程中,凡是附着性强、独立性差、归不进其他各类虚词的词,都可以归入助词,如:

“所”(所做的)、“给”(把杯子给打碎了)、“看”(再试试看)、“等”(鲜花、奖杯等等)、“似的”(象花似的)、“来着”(我看电视来着)等等,这就使得汉语的助词具有了两大特点:

其一是助词内部各小类之间的差异非常之大:

有的常用,有的不常用;有的用法复杂,有的用法简单;有的意义较实,有的意义较虚。

其二是助词内部各小类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各自具有极强的个性特征,缺少共性。

我们将汉语助词的共性总结为以下三点:

1、附着于实词、短语或句子,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2、只表示语法意义,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

3、由于处于附着地位,一般都读轻声(“所”除外)。

(二)助词的分类

根据助词的功能和用法,大致可以将助词分成以下六类:

结构助词:

的  地  得  之  所  个

动态助词:

着  了  过  来着  看

比况助词:

似的  一样  一般  样  般

估量助词:

来  把  多  第  初  上下  前后  左右

列举助词:

等  等等  云云  什么的

其他助词:

们  给

 

二、一些助词的用法

 

(一)结构助词“的”

“的”、“地”、“得”这三个结构助词的基本功用是分别充当定语、状语、补语的标志。

确切地说,是分别用在定中短语、状中短语和后补短语的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的一个辅助性连接成分。

如:

定语的标志——的:

爸爸的大衣/经常迟到的学生

状语的标志——地:

十分地高兴/戏剧性地发生

补语的标志——得:

听得懂/忙得不亦乐乎

其中的“的”有三种基本用法:

1、组成定语。

构成的句型是:

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名词。

例如:

昨天的作业  崭新的汽车

2、构成“的”字结构。

构成的句型是:

名词/动词/形容词+“的”。

例如:

他说的不对  便宜的都卖完了  我的比他的大

3、把句子变成短语。

构成的句型是:

名+“的”+形/动,名+动+“的”+名。

这种短语相当于一个名词性结构,可以在句子中做主语或者宾语。

例如:

经济繁荣→经济的繁荣  他出走→他的出走  我炒菜→我炒的菜

其他用法还有:

4、用在两组同样的动词中间,表示“有的…,有的…”,只用于已成为事实的情况。

例如:

他们走的走,逃的逃。

5、用在并列词语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

例如:

明天就开学了,书啊本的你都准备好了吗?

   护照、机票什么的要放好。

6、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表示一种状态或情况。

用在名词、动词后时,该短语多位于句首,表示原因、条件。

例如:

大过年的,还去上班啊!

用在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后,描写的是一种状态。

例如:

孩子们有说有笑的,很高兴。

屋子里乱七八糟的,好像没人住。

7、角色类的“的”。

表示角色或职务的“的”,可以单用,但大都用在对举格式中。

口语化色彩浓。

例如:

谁的主席   今天我的东  他俩结婚,谁的介绍人   他的男主角她的女主角

8、领格类的“的”。

表示的是一种似是而非的领属关系。

“的”可以插在准双宾结构中,可以插在宾语和动词补语之间(使补语成为形式上的定语),也可以插在复述主语的主谓结构中,还可以插在主谓谓语句的大主语和小主语之间。

也具有较强的口语化色彩。

例如:

拆老王的台   开他的玩笑   敲我的竹杠

教了一辈子的书  走了一整天的山路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你做你的作业

她的钢琴弹得不错    他的篮球打得很好

(二)结构助词“所”

汉语中助词“所”的功能有两类:

一类是具有指代性功能的“所”,主要用于构成“所”字短语;另一类是具有辅助性功能的“所”,主要用于凑足音节,协调句式。

这两种“所”的根本区别是指代性“所”充当动词的宾语,与动词一起组成“所”字短语;辅助性“所”附着在动词上,并不改变动词的结构与功能。

1、指代性“所”的用法主要就是直接附在及物动词的前面,组成“所”字短语。

例如:

所学非所用  一无所求  心有所感  夺人所爱  所见所闻  所需正旺

2、“所”字短语在功能上是体词性的,主要充当主语、宾语。

例如:

所言十分感人   所剩无几   所杀不计其数  所言极是

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大失所望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所”字短语比较多的是充当“有”、“无”的宾语,不少已成了固定短语。

例如:

有所发展  有所不知  有所偏差  产量有所增长  态度有所改进  对我有所帮助

无所顾忌  无所作为  无所适从  无所畏惧  无所事事  无所不用其极

也可以充当“之”后中心语。

例如:

希望之所在  关键之所在  人心之所向  近日之所作所为  急人之所急

3、辅助性“所”主要有三种用法:

(1)与“为”、“被”配合,构成被动句式。

例如:

常年为疾病所累  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定将被后人所耻笑

(2)附在“的”字短语之前,后面的动词既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

例如:

所依靠的不过是小米加步枪  所听的还是一些陈词滥调  所住的只是一间草房

(3)插在由主谓短语构成的定语中的主谓之间,使原来的主语变成定语。

例如:

我所编辑的期刊  我所了解的情况就是这些  我所认识的白莽

(三)动态助词“着”“了”“过”

“着”、“了”、“过”都是体标记。

其中“着”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或性状变化的进行或持续”;“了”表示动作行为或性状变化已经完成,“过”表示动作行为或性状变化已经过去,或曾经有过某种情况和经历。

1、“着”常用的两种句型:

(1)动1+“着”+(宾语)+动2

其中V1多为单音节动词,主要表示手段、方式和目的。

例如:

(1)冒着大雨来学校。

(2)唱着歌走过来。

(3)握着我的手跟我说。

(2)(处所)名词 + 动+“着”+ 名

这种句型主要表示状态的存在。

例如:

(4)台上坐着主席团。

(5)门口趴着一只狗。

(6)墙上挂着一幅画。

2、“了”常用的两种句型:

(1)动1 +“了”+(宾语)+(就/才/再)+动2

这一句型有后续小句,表示动作先后顺序,或者假设条件。

常和副词“就”、“才”、“再”配合使用。

例如:

(1)看了电影就回家

(2)吃了晚饭才进城。

(2)动1+宾语+动2+“了”+宾语

这一句型中通常含有连动句或兼语句。

“了”一般用在后一动词之后。

例如:

(1)学校请专家和学生座谈了一次。

(2)我去图书馆借了两本书。

3、“过”常用的两种句型:

(1)(没有)+动/形+“过”+(宾语)

主要表示完成或经验。

例如:

(1)我和他通过电话。

(2)没有迟到过一回。

(2)动1+宾语+动2+“过”+宾语

这一句型也常常包含着连动句或兼语句。

“过”一般用在后一动词之后。

例如:

(3)请他来帮过两次忙。

(4)到上海逛过南京路。

当动词是离合词时,“着”、“了”、“过”通常放在离合词的中间。

例如:

(5)洗过澡就去休息。

(6)他们曾经吵过架。

“了”是表示实现体的动态助词,不能和“没有”共现,也就是说不能出现“没有…了”这样的句子。

“着”是表示持续态的动态助词,也不能和“没有”共现。

“过”是表示经历态的动态助词,表示过去曾经有的事情,否定式是“没(有)+动词+过”。

例如可以说“没有看过电影”,但不能说“没有看了电影”,也不能说“没有看着电影”。

需要注意的是:

“着”、“了”、“过”主要表示动作持续、完成或者已成为一种经历,对这三个动态助词的使用只能立足于动作的状态,这与动作完成与否有关,而跟动作发生的时间并无关系。

因此,“着”、“了”、“过”不仅可以用于现在,也可以用于过去和将来。

例如:

            

上周末,我正逛着街,突然天阴了下来。

明天你上了课来找我吧。

 

三、常用助词的辨析

 

(一)[辨析] 估量助词“来”与“多”

 “来”置于数词后,可以表示概数,指接近于前面的数词所表示的数目,可能略多,也可能略少。

“多”的基本用法是用在数词或量词之后,表示比前面的数词略多。

两者相同的用法体现在:

 

1、都能出现在“…0,…00,…000,…0000+ 来/多 + 量词 +(名词)”格式中。

例如:

十来斤苹果  十来下儿  五十来遍  一万来块钱  一千来公里

一百多公斤大米  一千多元人民币  一万三千多亩  二十多种

但是当数词是小数,量词是“万”或“亿”时,只能用“多”。

例如:

203.5万多元,1.2亿多斤

2、都可以用在“…0,…00,…000,…0000+ 来/多 +度量单位+重、长、厚、宽、高、深、远”格式中。

如:

十尺来高  七十来吨重  两百多页厚  二十多米深

3、也可以出现在“半+度量单位+来/多+重、长、厚、宽、高、深、远”格式中。

如:

半尺来长的一根铁丝   半人来高的书  半里多远的路  半斤多重的螃蟹

4、还能出现在“10×X(X为整数)+来/多+万/亿+(量)+(名)”格式中。

例如:

十来万人  二十来万元/三十多万份/一百多万平方公里

但“来”出现于此类格式时,量词一般只限于“元”和“人”,两者的用法也有区别。

相对来说,“多”的选择面更宽一些。

“多”能出现在“1,2,3,4,5,6,7,8,9,10+度量单位+多+名”格式中。

“来”一般不行。

但这些度量单位是有限制的。

例如:

两斤多米饭  一尺多布  三公里多路

当量词为时间量词时,一般只用“秒、分、点、天、周、年”,例如:

两秒多,三年多时间;当量词为“个”时,可以用时间名词“小时、钟头、星期、月”与之搭配,例如:

四个多小时,五个多月。

“多”可以出现在“半+量词(度量单位、容量单位、时间量词)+多+(名)”以及“X(X为小数)+万/亿+多+量词+(名)”这两种格式中。

“来”不行。

例如:

半年多  半瓶多  1.4万多人  3.2亿多亩

量词为“个”,名词为“小时、月”时,“来”和“多”都可以适用。

例如:

半个来小时  半个多小时  半个来月  半个多月

5、“多”可用于以下格式:

…1,…2,…3,…4,…5,…6,…7,…8,…9+量词+多+(名词)。

例如:

三十二年多,四十三斤多白菜。

“来”没有这一格式。

另外,表示概数的“来”还适用于以下格式:

百十+来+量词+(名词)。

例如:

百十来个人  百十来本书  百十来米

“多”就没有这种格式。

(二) [辨析]“上下”“左右”“前后”

这三个估量助词都可以用在数词后面表示概数,但它们的搭配关系、适用范围不尽相同。

“上下”主要用于表示年龄、数量等,多用于成十的整数后。

例如:

五十岁上下   个子在一米八十上下  每件大约三十元上下  一百公斤上下

“左右”主要用于时间(包括时点词和时段词)、数量,也可以用于年纪、距离等。

例如:

中午十二点半左右  一年左右  总共二十本左右  五十公路左右  六十岁左右

“前后”主要表示时间,用在具有明确起止的时点词语后面表示略早或略晚。

例如:

新年前后  考试前后  开学前后  下午两点前后  国庆前后

没有明确起止的时点词语后面不能用“前后”。

如“*下周前后”、“*明天早上前后”。

总的说来,“上下”多指年龄,不能指时间、距离。

“左右”多指数量和时间的约数,不能用于节日、节气。

表示节日、节气时只能用“前后”。

例如“圣诞节前后”、“春节前后”。

“前后”与“左右”、“上下”不同的是:

“前后”不能用来表年龄、距离、重量等,不能用在表时段的词语后面。

不过“前后”可以用在表时点的谓词性词语甚至小句的后面。

这一用法是“上下”、“左右”不具备的。

例如:

磁悬浮列车运行前后(*上下)   媒体将此事全面曝光前后(*左右)

(三)[辨析] 列举助词“等”与“等等”

“等”、“等等”是两个后附助词。

它们常常附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并列的词语后面,表示列举未尽。

例如:

(1)毒蛇的种类很多,著名的就有五步蛇、眼镜蛇、竹叶青等。

(2)我家阳台上种有迎春、石榴、木桃、月季等,花开不断。

以上两句中的“等”和“等等”可以互换。

这是二者的相同用法。

表示列举未尽时,二者还有区别:

1、“等等”一般不用于指人的名词和专有名词之后,“等”不受此限制。

例如:

(1)我最近去了北方几个大城市,包括北京、天津、哈尔滨等。

(2)唐代著名诗人有杜甫、李白、白居易等。

以上两句中的“等”,都不能换成“等等”。

2、“等等”后面一般不能再有其他词语,“等”没有这一限制。

例如:

(1)近年来,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洋快餐相继打进国内市场。

(2)这次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很多,有田径、体操、射击等。

(1)中的“等”后紧跟着其他词语,所以这里的“等”不能换成“等等”。

(2)的“等”后没有其他词语,因此这个“等”可以换成“等等”。

3、“等等”跟前面的词语之间可以有停顿,“等”则不允许有停顿。

例如:

青年人有青年人的特点,他们积极、热情、开朗、有朝气、求知欲强,等等。

这句话里的“等等”如果要换成“等”,“求知欲强”后面的逗号就必须去掉。

4、“等等”可以重复,“等”不能。

例如:

这批货物品种很多,包括布匹、手表、收音机、电视机、录音机等等,等等。

此外,“等等”和“等”这两个助词前面一般不能只列举一项,至少要两项。

但如果前面是人称代词或指人的名词时,可以只列一项,而且这时只能用“等”,不能用“等等”。

例如:

你等务必尽快离京。

上例中的“等”不能用“等等”替换。

除了表示列举未尽外,“等”还可以表示列举已尽,前面常有数词指明项数。

这时“等”含有“一共”的意思,不能换成“等等”。

例如:

《诗》、《书》、《礼》、《易》、《春秋》等五部儒家经典合称“五经”。

 

四、助词“给”和介词“给”

 

(一)助词“给”

助词“给”最基本的句法特点就是,直接附在动词的前面。

在现代汉语中,“给+动词”的用法主要有两类四种。

1、用在表示被动的句子中。

或者是句中有介词“被、叫、教、让”等,施事一般要出现。

例如:

(1)新买的书叫弟弟给弄脏了。

(2)没说几句话,就被老太太给轰了出来。

(3)庄稼让大水给淹了。

(4)我的脸也教他给丢尽了。

2、句中没有介词,由“给”表示“被”的意思,施事一般不出现(有的根本就补不出施事),也可以在“给”字前面或前一分句中出现。

例如:

(1)这下他又给问住了。

(2)这儿的蚊子真厉害,连续两天他都给咬醒了。

(3)房间我们给拾掇好了/杯子我给打碎了一个。

(4)我脚给崴了一下。

3、用在表示主动的句子中。

或者是句中有介词“把”,受事一般要出现。

例如:

(1)她把钱包给弄丢了

(2)三下两下,就把那家伙给收拾了

(3)把母亲多年的积蓄都给花完了

4、句中没有“把”,由“给”表示“替”的意思,受事一般不出现,也可以在前面出现;“给”的对象可以是说话人,也可以是听话人,也可以是其他人。

例如:

(1)家里已经不由分说地给娶了媳妇

(2)你放心吧,抽屉我已给安上锁了

(3)考试的事,你给记着点儿

总的说来,“给”所起的作用主要是辅助性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句中的“给”可以省略,尤其是在已有介词的句子中。

有时句中有没有“给”的区别就在语体色彩和语体风格方面:

用了“给”的句子口语色彩明显,情态也显得自然活泼。

(二)介词“给”

介词“给”的作用是介绍、引进动作的对象或发出者。

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1、引进给予的对象,即事物的接受者。

例如:

他给市长写了一封信。

→他写了一封信给市长。

2、引进服务的对象,即引进受益者。

“给”可换成“为”。

例如:

他给我解释了一下昨天发生的那件事。

3、引进表达的对象。

“给”可换成“向”、“对”。

例如:

把你的想法给大家说说。

4、引进受损的对象。

例如:

电影票他给你弄丢了。

5、引进动作的发出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