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保护第四级基本要求内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15404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级保护第四级基本要求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等级保护第四级基本要求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等级保护第四级基本要求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等级保护第四级基本要求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等级保护第四级基本要求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等级保护第四级基本要求内容.docx

《等级保护第四级基本要求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级保护第四级基本要求内容.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等级保护第四级基本要求内容.docx

等级保护第四级基本要求内容

等级保护第四级基本要求-技术

需部署的安全设施

其他建议

残留问题

1.1.1物理安全

1.1.1.1物理位置的选择(G3)

本项要求包括:

a)机房和办公场地应选择在具有防震、防风和防雨等能力的建筑内;

b)机房场地应避免设在建筑物的咼层或地下室,以及用水设备的下层或隔壁。

一般选择在建巩物2-3层,最好在办公区附近,且不能邻近洗手间、厨房等。

(同B类安全机房的选址要求。

1.1.1.2物理访问控制(G3)

本项要求包括:

a)机房出入口应安排专人值守并配置电子门禁系统,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

机房安装电子门禁系统

(北京天宇飞翔,深圳微耕,瑞士KABA或德国

KABAGallenschutz),建议采用双向控制。

增设保安人员在门外值守;

通过门禁电子记录或填写出入记录单的形式记录进出人员和时间。

b)需进入机房的来访人员应经过申请和审批流程,并限制和监控其活动范围;

机房内、外部临近入口区域安装监控摄像头保证全部范围覆盖。

需要有来访人员进入机房的审批记录;外来人员进入机房应当由专人全程陪同。

C)应对机房划分区域进行管理,区域和区域之间设置物理隔离装置,在重要区域前设置交付或安装等过渡区域;

d)重要区域应配置第二道电子门禁系统,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

重要区域物理隔离,并安装第二道电子门禁系统(双向)。

1.1.1.3防盗窃和防破坏(G3)

本项要求包括:

a)应将主要设备放置在机

房内;

b)应将设备或主要部件进

使用机柜并在设备上焊

行固定,并设置明显的不易除去的标记;

接铭牌,标明设备型号、负责保管人员、维护单位等信息。

(设备铭牌只能被破坏性地去除。

C)应将通信线缆铺设在隐敝处,可铺设在地下或管道中;

d)应对介质分类标识,存储在介质库或档案室中;

介质应异地存放。

e)应利用光、电等技术设置机房防盗报警系统;

机房重要资产存放处及附近区域安装光、电防盗报警系统,如红外或感应报警系统。

f)应对机房设置监控报警系统。

机房安装视频监控报警系统。

1.1.1.4防雷击(G3)

本项要求包括:

a)机房建筑应设置避雷装

置;

b)应设置防雷保安器,防止感应雷;

安装电源三级防雷器和信号二级防雷器(美国克雷太ALLTEQ。

C)机房应设置交流电源地线。

机房设置专用交流电源地线,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Q。

机房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防雷接地应符合GB50174-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要求。

1.1.1.5防火(G3)

本项要求包括:

a)机房应设置火灾自动消防系统,能够自动检测火情、自动报警,并自动灭火;

在机房内安装温感或烟感探测器,连接到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中;安装有管网气体自动灭火系统。

火火方式应采用气体灭火系统,如

C02FM-200、气溶

胶和烟烙尽等。

b)机房及相关的工作房间和辅助房应采用具有耐火等级的建筑材料;

进行机房改造,使用防火材料装修。

c)机房应米取区域隔离防火措施,将重要设备与其他设备隔离开。

进行机房改造,重要区域使用防火玻璃隔断。

1.1.1.6防水和防潮(G3)

本项要求包括:

a)水管安装,不得穿过机房屋顶和活动地板下;

b)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通过机房窗户、屋顶和墙壁渗透;

C)应采取措施防止机房内水蒸气结露和地下积水的转移与渗透;

机房顶棚、地面和四周应做好防水处理,有条件的话可以在机房顶部安装防漏水设施,在机房地面修建地漏、泄水槽和配置排水设备。

机房尽可能选择没有水管经过的房间和尽量不靠近建筑物外侧墙壁的地方,这样可以节省做防水系统的大量投资。

d)应安装对水敏感的检测仪表或元件,对机房进行防水检测和报警。

安装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对机房设备的运行状态、温度、湿度、洁净度、供电的电压、电流、频率、配电系统的开关状态、测漏系统等进行实时监控并记录历史数据),其中含漏水检测装置。

1.1.1.7防静电(G3)

本项要求包括:

a)主要设备应采用必要的接地防静电措施;

b)机房应采用防静电地

板;

C)应采用静电消除器等装置,减少静电的产生。

采用防静电工作台、静电消除剂和静电消除器等。

1.1.1.8温湿度控制(G3)

机房应设置温、湿度自动调节设施,使机房温、湿度的变化在设备运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安装带湿度调节功能的精密空调系统,配置温湿度检测装置,并接入动力环境监控系统。

空调应依据机房面积和设备数量安装,尽量保证设备工作在湿度

带湿度控制的空调价格比较昂贵,且需要对水管的布置进行考虑。

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增加机房内的湿度,使用湿度表进行监控。

45-60%之间,夏季温度控制在23±2C,冬季温度控制在20±2C,温度变化率不超过5C/h,并且不得结露。

(按《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A级要求)

1.1.1.9电力供应(A3)

本项要求包括:

a)应在机房供电线路上配置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

配置线路稳压器和电源保护装置(如金属氧化物可变电阻、硅雪崩二极管、气体放电管、滤波器、电压调整变压器和浪涌滤波器)。

b)应提供短期的备用电力供应,至少满足主要设备在断电情况下的正常运行要求;

为机房设备配置UPS

C)应设置冗余或并行的电力电缆线路为计算机系统供电;

建筑应采用双路供电系统(连接两个不同区域的供电站),并根据对业务恢复时间的要求,制定备用供电系统的切换时间。

d)应建立备用供电系统。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配备柴油发电机保证较长时间的应急供电。

1.1.1.10电磁防护(S3)

本项要求包括:

a)应米用接地方式防止外界电磁干扰和设备寄生耦合干扰;

通过将机架外壳接

地的方式可以降低

外界的电子干扰。

b)电源线和通信线缆应隔离铺设,避免互相干扰;

强、弱电线路尽量原离,使用交叉走线,避免平行走线;使用铁质线槽可以抵御电磁干扰并有效保护线缆安全。

c)应对关键区域实施电磁屏敝。

重要设备和磁介质放置在电磁屏敝装置中,或对关键区域建屏敝室。

1.1.2网络安全

1.121结构安全(G4

本项要求包括:

a)应保证网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力具备冗余空间,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b)应保证网络各个部分的带宽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C)应在业务终端与业务服务器之间进行路由控制建立安全的访问路径;

d)应绘制与当前运行情况相符的网络拓扑结构图;

e)应根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能、重要性和所涉及信息的重要程度等因素,划分不同的子网或网段,并按照方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为各子网、网段分配地址段;

f)应避免将重要网段部署

在网络边界处且直接连

接外部信息系统,重要

网段与其他网段之间采

重要网段与其他网段之间采用防火墙或网闸进行隔离。

取可靠的技术隔离手

段;

g)应按照对业务服务的重

在多个业务共用的网络

有条件的话可以在

要次序来指定带宽分配

设备上配置QOS

主干通信线路上安

优先级别,保证在网络

装专用的带宽管理

发生拥堵的时候优先保护重要主机。

设备。

1.122访问控制(G4

网络边界部署安全隔离

现有产品无法根据

本项要求包括:

与信息交换系统(网

数据的敏感标记允

a)应在网络边界部署访冋

闸)。

许或拒绝数据通

控制设备,启用访冋控

制功能;

b)应不允许数据带通用协

议通过;

C)应根据数据的敏感标记

允许或拒绝数据通过;

d)应不开放远程拨号访冋功能。

过。

1.123安全审计(G4

部署专业的日志审计系

本项要求包括:

统,并且所有事件源与

a)应对网络系统中的网络

审计服务器保持时钟冋

设备运行状况、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进行日志记录;

b)审计记录应包括:

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步。

c)应能够根据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审计报表;

d)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e)应定义审计跟踪极限的

阈值,当存储空间接近极限时,能采取必要的措施,当存储空间被耗尽时,终止可审计事件的发生;

f)应根据信息系统的统一

安全策略,实现集中审

计,时钟保持与时钟服务器同步。

1.124边界完整性检查(S4)

本项要求包括:

a)应能够对非授权设备私

自联到内部网络的行为

进行检查,准确定出位

置,并对其进行有效阻

断;

部署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利用IP/MAC绑定及ARP阻断功能实现非法接入控制。

b)应能够对内部网络用户私自联到外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准确定出位置,并对其进行有效阻断。

部署终端安全管理系统,提供非法外联监控功能。

1.125入侵防范(G4

本项要求包括:

a)应在网络边界处监视以下攻击行为:

端口扫描、强力攻击、木马后门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IP碎片攻击和网络蠕虫攻击等;

a)当检测到攻击行为时,应记录攻击源IP、攻击类型、攻击目的、攻击时间,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应提供报警及自动采取相应动作。

部署网络入侵防御或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对进出边界的网络数据流进行攻击检测,并提供适当的日志记录、报警和自动响应机制。

1.126恶意代码防范(G4)

本项要求包括:

a)应在网络边界处对恶意

代码进行检测和清除;

a)应维护恶意代码库的升

级和检测系统的更新。

在区域边界部署病毒过滤网关系统。

1.127网络设备防护(G4)

本项要求包括:

a)应对登录网络设备的用

户进行身份鉴别;

b)应对网络设备的管理员

登录地址进行限制;

c)网络设备用户的标识应

唯一;

d)主要网络设备应对同一用户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来进行身份鉴别;

e)身份鉴别信息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口令应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f)网络设备用户的身份鉴别信息至少应有一种是不可伪造的;

g)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当网络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等措施;

h)当对网络设备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采用动态电子令牌身份

认证系统(如RSA

SecurlD),其令牌应当

不可伪造。

i)应实现设备特权用户的

权限分离。

1.1.3

主机安全

采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

1.1.3.1

身份鉴别(S4)

系统安全评估和加固服

本项要求包括:

务。

a)

应对登录操作系统和数

据库系统的用户进行身

份标识和鉴别;

b)

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管理用户身份标识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口令应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c)

应启用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自动退出等措施;

d)

应设置鉴别警示信息,

描述未授权访问可能导

致的后果;

e)

当对服务器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f)

应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用户名,确保用户名具有唯一性;

g)

应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

采用动态电子令牌身份

组合的鉴别技术对管理

认证系统(如RSA

用户进行身份鉴别,并

SecurlD),其令牌应当

且身份鉴别信息至少有

一种是不可伪造的。

不可伪造。

1.1.3.2安全标记(S4)

应对所有主体和客体设置敏

感标记;

采用安全操作系统(如一些国产Linux操作系统或B1级操作系统)或在C2级操作系统中安装内核加固软件(如浪潮SSR服务器安全加固系统-适用Windows)。

1.1.3.3访问控制(S4)

本项要求包括:

a)应依据安全策略和所有主体和客体设置的敏感标记控制主体对客体的访问;

b)访问控制的粒度应达到主体为用户级或进程级,客体为文件、数据库表、记录和字段级。

c)应根据管理用户的角色分配权限,实现管理用户的权限分离,仅授予管理用户所需的最小权限;

d)应实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特权用户的权限分离;

e)应严格限制默认帐户的

访问权限,重命名系统

采用安全操作系统

(如一些国产Linux

操作系统或B1级操作系统)或在C2级操作系统中安装内核加固软件(如浪潮SSR服务器安全加固系统

-适用Windows)。

默认帐户,修改这些帐户的默认口令;

f)应及时删除多余的、过期的帐户,避免共享帐户的存在。

1.1.3.4可信路径(S4)

本项要求包括:

a)在系统对用户进行身份鉴别时,系统与用户之间应能够建立一条安全的信息传输路径。

b)在用户对系统进行访问时,系统与用户之间应能够建立一条安全的信息传输路径。

米用高等级安全操作系统(如一些国产安全操作系统或国际主流操作系统厂商提供的高级安全功能。

1.1.3.5安全审计(G4

本项要求包括:

a)审计范围应覆盖到服务器和重要客户端上的每个操作系统用户和数据库用户;

b)审计内容应包括重要用户行为、系统资源的异常使用和重要系统命令的使用等系统内重要的安全相关事件;

c)审计记录应包括日期和时间、类型、主体标识、客体标识、事件的结果等;

服务器开启日志功能;重要客户端安装终端安全管理软件进行审计。

d)应能够根据记录数据进

行分析,并生成审计报

表;

采用专业的日志审计系统。

e)应保护审计进程,避免

受到未预期的中断;

服务器采用安全操作系统或安装内核加固软件,对审计进程进行守护,防止进程中断;重要客户端的终端安全管理代理进程具有自我保护机制。

f)应保护审计记录,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g)应能够根据信息系统的

采用专业的日志审计系统。

统一安全策略,实现集

中审计。

1.1.3.6剩余信息保护(S4)

本项要求包括:

a)应保证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用户的鉴别信息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再分配给其他用户前得到完全清除,无论这些信息是存放在硬盘上还是在内存中;

b)应确保系统内的文件、

目录和数据库记录等资源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给其他用户前得到完全清除。

采用安全操作系统

(如一些国产Linux操作系统或B1级操作系统)或安装

Windows平台的剩余信息保护软件。

(同客体重用。

1.1.3.7入侵防范(G4

本项要求包括:

a)应能够检测到对重要服务器进行入侵的行为,能够记录入侵的源IP、攻击的类型、攻击的目的、攻击的时间,并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提供报警;

采用主机或网络入侵检测系统。

b)应能够对重要程序的完整性进行检测,并在检测到完整性受到破坏后具有恢复的措施;

采用安全操作系统或安装内核加固软件。

c)操作系统应遵循最小安装的原则,仅安装需要的组件和应用程序,并通过设置升级服务器等方式保持系统补丁及时得到更新。

采用操作系统安全评估和加固服务,并部署补丁服务器。

1.1.3.8恶意代码防氾(G4)

本项要求包括:

a)应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并及时更新防恶意代码软件版本和恶意代码库;

b)主机防恶意代码产品应具有与网络防恶意代码产品不同的恶意代码库;

c)应支持防恶意代码的统

一管理。

安装网络版防病毒软件并与病毒过滤网关异构。

1.1.3.9资源控制(A4)

本项要求包括:

a)应通过设定终端接入方

式、网络地址范围等条件限制终端登录;

b)应根据安全策略设置登录终端的操作超时锁疋;

采用操作系统安全评估和加固服务。

c)应对重要服务器进行监

视,包括监视服务器的

CPU硬盘、内存、网络

采用操作系统附带或第三方资源监控软件。

等资源的使用情况;

d)应限制单个用户对系统资源的最大或最小使用限度;

e)应能够对系统的服务水平降低到预先规定的最小值进行检测和报警。

1.1.4应用安全

1.141身份鉴别(S4)

本项要求包括:

a)应提供专用的登录控制模块对登录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

进行应用系统二次开发。

b)应对同一用户米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实现用户身份鉴另其中一种是不可伪造的;

c)应提供用户身份标识唯一和鉴别信息复杂度检查功能,保证应用系统中不存在重复用户身份标识,身份鉴别信息不易被冒用;

采用数字证书身份认证系统,证书和私钥存放在硬件Key中。

d)应提供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自动退出等措施;

e)应启用身份鉴别、用户身份标识唯一性检查、用户身份鉴别信息复杂度检查以及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并根据安全策略配置相关参数。

进行应用系统二次开发。

1.142安全标记(S4)

应提供为主体和客体设置安

全标记的功能并在安装后启

用;

借助操作系统提供的

安全标记功能。

1.143访问控制(S4)

本项要求包括:

a)应提供自主访问控制功能,依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对文件、数据库表等客体的访问;

b)自主访问控制的覆盖范围应包括与信息安全直接相关的主体、客体及它们之间的操作;

C)应由授权主体配置访问控制策略,并禁止默认帐户的访问;

d)应授予不冋帐户为完成各自承担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并在它们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进行应用系统二次开发,并结合采用第三方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系统。

e)应通过比较安全标记来确定是授予还是拒绝主体对客体的访问。

借助安全操作系统或内核加固软件提供的强制访问控制功能实现。

1.144

可信路径(S4)

应用系统二次开发,

本项要求包括:

并结合高等级安全操

a)

在应用系统对用户进行

作系统提供的可信路

身份鉴别时,应能够建立一条安全的信息传输路径。

径功能。

b)

在用户通过应用系统对资源进行访问时,应用系统应保证在被访问的资源与用户之间应能够建立一条安全的信息传输路径。

1.145

安全审计(G4

米用网络审计结合日

本项要求包括:

志审计实现;应用服

a)

应提供覆盖到每个用户

务器采用安全操作系

的安全审计功能,对应

统或安装内核加固软

用系统重要安全事件进

件,对审计进程进行

行审计;

守护,防止进程中断。

b)

应保证无法单独中断审

计进程,无法删除、修

改或覆盖审计记录;

c)

审计记录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事件的日期、时间、发起者信息、类型、描述和结果等;

d)

应提供对审计记录数据进行统计、查询、分析及生成审计报表的功能;

e)应根据系统统一女全策

略,提供集中审计接口。

1.146剩余信息保护(S4)

本项要求包括:

a)应保证用户的鉴别信息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再分配给其他用户前得到完全清除,无论这些信息是存放在硬盘上还是在内存中;

b)应保证系统内的文件、

目录和数据库记录等资源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给其他用户前得到完全清除。

冋主机安全。

1.147通信完整性(S4)

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

1.148通信保密性(S4)

本项要求包括:

a)在通信双方建立连接之

前,应用系统应利用密

码技术进行会话初始化验证;

b)应对通信过程中的整个报文或会话过程进行加密;

C)应基于硬件化的设备对

重要通信过程进行加解密运算和密钥管理。

1.1.4.9抗抵赖(G4)

本项要求包括:

a)应具有在请求的情况下为数据原发者或接收者提供数据原发证据的功能;

b)应具有在请求的情况下为数据原发者或接收者提供数据接收证据的功能。

采用SSL或IPSEC技

术,结合基于数字证书的PKI体系,重要通信加解密采用专用硬件加密卡。

1.1.4.10软件容错(A4)

本项要求包括:

a)应提供数据有效性检验

功能,保证通过人机接

进行应用系统二次开发。

口输入或通过通信接口

输入的数据格式或长度

符合系统设定要求;

b)

应提供自动保护功能,

当故障发生时自动保护

当前所有状态;

c)

应提供自动恢复功能,当故障发生时立即自动启动新的进程,恢复原来的工作状态。

1.1.4.11

资源控制(A4)

进行应用系统二次开

本项要求包括:

发或米用第三方应用

a)

当应用系统中的通信双方中的一方在一段时间内未作任何响应,另一方应能够自动结束会话;

监控系统。

b)

应能够对系统的最大并发会话连接数进行限制;

c)

应能够对单个帐户的多

重并发会话进行限制;

d)

应能够对一个时间段内

可能的并发会话连接数

进行限制;

e)

应能够对一个访问帐户

或一个请求进程占用的

资源分配最大限额和最

小限额;

f)应能够对系统服务水平降低到预先规定的最小值进行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