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电影史》复习纲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51507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电影史》复习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外国电影史》复习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外国电影史》复习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外国电影史》复习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外国电影史》复习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电影史》复习纲要.docx

《《外国电影史》复习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电影史》复习纲要.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电影史》复习纲要.docx

《外国电影史》复习纲要

《外国电影史》复习纲要

  第一章:

电影的诞生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公映了他们的影片,标志电影的真正诞生

  #路易·卢米埃尔的作品按题材和内容分类:

  1.劳动和工作的生活场景:

《工厂大门》(被称为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影片)

  2.家庭生活情趣的记录:

《婴儿的午餐》

  3.政治、文化、新闻实录:

《代表们登陆》

  4.自然风光和街头实景的拍摄:

《火车进站》

  #卢米埃尔作品的特点:

固定视点的单镜头拍摄而成、不同叙事形式的可能性。

  #卢米埃尔的贡献:

发明活动电影机、把电影与商业结合

  #梅里爱作品分类:

魔术片《贵妇人的失踪》;排演的新闻片《哈瓦那湾战舰梅茵号的爆炸》;

  神话故事片《灰姑娘》;科幻探险片《月球旅行记》。

  #梅里爱作品的特点:

“乐队指挥的视点”、“银幕即舞台”的美学观念

  #梅里爱的贡献:

创建电影史上第一个摄影棚,并把戏剧方法引入电影;在电影技巧方面的贡献(停机再拍、二次曝光、合成照相、叠印、溶入溶出等)

  #卢米埃尔与梅里爱的比较:

不以艺术为目的,“再现生活”vs创造艺术,“改变生活”;表现生活完全是写实的、纪录性的vs“银幕戏剧”是幻想的、浪漫主义的;再现主义vs表现主义;纪录片先驱vs故事片先驱。

  #早期欧洲电影的两种倾向:

“布莱顿学派”的美学探索;艺术电影运动。

  #“布莱顿学派”的口号:

“我把世界摆在你眼前”。

特点:

A现实主义萌芽;B向电影化迈进(多视点的时空观念的突破,户外拍摄与情节表现相结合)。

  #斯密士:

交替使用特写镜头和远景镜头,视为最早的“分镜头”原则;威廉逊:

强调运用物体运动感来造成景别变化,用蒙太奇手段将不同情境的形象交替出现;柯林斯:

“移动摄影”和“反角度”镜头(后来成为经典情节剧的主要叙事语言)

  #艺术电影运动:

《吉斯公爵的被刺》(1908)。

其创作倾向和原则是“银幕戏剧”的发展,传统戏剧观念在电影中的延伸。

对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在美学观念上的根本否定。

  第二章:

电影叙事形式的发展

  #鲍特《火车大劫案》(1903):

画面内部信息的组织上,在镜头与镜头之间时空交错切换技巧上,创造性地发展了电影叙事地流畅性和连贯性。

局限:

每一段都是一个位于远景中的长镜头。

  #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党同伐异》(1916)(由四个独立故事情节组成:

母与法、基督受难、圣巴特罗谬节大屠杀、巴比伦的陷落)

  #格里菲斯的电影叙事观念:

  1.电影的叙事形式:

强调以情节结构作为影片叙事的基础;

  2.电影的叙事时间:

在影片宏大的叙事时间表现中,以具体的视觉画面与抽象的思维概念相结合,使电影情节的构筑进入到电影寓意的阐释范畴,超越实际叙事时间,扩大心理时间。

  3.电影的叙事空间:

区别4个故事的主要方式时靠叙事空间的造型效果和视觉信息。

最大贡献:

冲破叙事空间的束缚和冲破花框的束缚的空间观念。

  4.电影的叙事语言:

特写镜头和远景镜头的运用。

确立了以镜头作为电影时空结构的基本构成单位的原则(现代电影分镜头和剪辑的基础)。

  5.电影的叙事节奏:

“最后一分钟营救”的节奏性剪辑。

  #美国默片喜剧片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赛纳特;基顿《大将军》(1926);劳埃德《大学新生》(1925)(与《一个国家的诞生》、《淘金记》、《大阅兵》一起被列为美国电影默片时代嘴卖座的四部影片)

  #早期电影喜剧:

纯视觉的表现形式、依靠演员的表演、依靠形象的动作、依靠强烈的运动。

  #卓别林的电影喜剧观念及贡献:

  1.人物形象的塑造:

以电影的形式来创造富有人性的人物形象。

  2.影片的结构观念:

以动作的视觉结构的方式来掩盖情节结构的存在。

  3.影片的空间观念:

强调单镜头的空间表现力,强调画面内部的场面调度。

镜头特点:

A善于使用全景镜头;B借助全景镜头较多代不同的与人物动作相适应的空间环境;C以长镜头的形式表现动作本身喜剧冲突的视觉效果和连贯性;D画面内部的多信息表现。

  4.电影的时间观念:

注重叙事时间的瞬间效果的表现。

戏剧冲突就是时间冲突的表现。

  第三章: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第一节法国印象主义心理叙事和超现实倾向的各种流派

  #印象主义心理叙事代表人物及作品:

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的节日》(1919)

  路易·德吕克《流浪女》(1922)

  #印象主义学派的主要特征和贡献:

  1.开掘题材拓展电影心理叙事。

  2.追求自然物象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对应。

  3.确立新的摄影技巧(主观摄影、移动摄影、特级摄影)来适应人物心理和精神的视觉表现。

  4.强调视觉节奏的表现与节奏性剪辑的重要性。

  #超现实倾向的各种流派:

  1.“纯电影”的美学实验:

费尔南·莱谢尔《机器的舞蹈》(1923)

  2.达达主义无理性的电影实验:

雷内·克莱尔《幕间休息》(1924)

  3.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绝对现实:

刘易士·布鲁艾尔《一条安达鲁狗》(1928)

  第二节德国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的美学追求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诞生标志:

罗伯特·维内《卡里加里博士》(1919)

  (多层面的叙事结构、表现主义的造型风格、人工照明)

  #德国室内剧三部曲:

《后楼梯》(1923)、《圣苏尔维斯特之夜》(1923)、《最卑贱的人》(1924)

  (注重人物心理刻画、运用移动摄影和主观镜头叙事)

  #德国街头电影代表作:

《杂耍场》、《柏林的贫民窟》、《没有欢乐的街》(1925)

  (关注社会现实、使用摄影棚和移动摄影都是为了表现社会现实)

  第三节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的美学探索

  #库里肖夫的“实验工作室”:

影片结构的基础不是来自现实素材,而是来自空间结构和蒙太奇。

  #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

电影机应该像人的眼睛一样去客观地记录生活实景。

  #柯静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等人的“奇异演员养成所”:

在作品的拍摄中竭力地获得一些惊人的视觉效果,使用一些正常视线所捕捉不到的仰拍、俯拍等视觉角度,以及蒙太奇的奇突变化的组接。

  #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1925)中“敖德萨阶梯”段落的三点特征:

  1.以视觉节奏的造型因素突出影片主题,创造影片情绪。

  2.以蒙太奇视觉结构的形式强化影片视觉形象,扩大影片空间效果。

  3.以多角度反复重复的延续动作使得影片的时间抽象化,造成延时表现。

  (单镜头画面处理得平面、单一,两个镜头间的关系是强制性的,为了强调“冲突”)

  #爱森斯坦“杂耍蒙太奇”:

把任意选择的、独立的杂耍表演自由地组成蒙太奇。

  #爱森斯坦“理性蒙太奇”:

在电影中通过画面内部的造型安排,使观众将一定的视觉形象变成一种理性的认识。

  #爱森斯坦“蒙太奇”:

镜头内部的冲突,是由两个并列的镜头冲突所产生的某一概念从而造成有目的的主题效果。

  #普多夫金:

《母亲》(1926)、《圣彼得堡的末日》(1927)、《成吉思汗的后代》(1928)

  #普多夫金在创作与理论上的主要特征:

  1.强调剧本创作的重要作用,突出强调叙事性。

  2.注重演员工作的基础作用。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学派)

  3.把蒙太奇视为电影艺术创作的基础。

(“联想蒙太奇”)

  第四节20年代纪录主义电影的发展

  #前苏联:

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的美学主张,是从机械主义的记录本性出发,以纪录主义的美学来反叛传统的再现主义的美学。

代表作:

《电影真理报》、《带摄影机的人》。

  #德国:

鲁特曼《柏林交响曲》(1927)

  #法国:

卡瓦尔康蒂《只有时间》(1929)、让·维果《尼斯的景象》(1930)

  #荷兰:

伊文思《雨》(1928)

  #英国:

格里尔逊《漂网渔船》(1929)

  #弗拉哈迪《北方的纳努克》(1922)

  #各流派之间相互渗透:

《圣女贞德的受难》(1928)

  第四章:

美国好莱坞“黄金时代”(没有真正的美学流派)

  #1927年10月6日,华纳兄弟公司拍摄并上映《爵士歌手》,标志有声电影诞生。

  #声音进入电影给电影带来的美学变化:

视听觉结合增强观众注意力;影响电影的节奏和剪辑;丰富电影的语言和类型。

  #30、40年代好莱坞电影企业中的“5大3小”:

派拉蒙公司、米高梅公司、华纳兄弟公司、20世纪福斯公司、雷电华公司;环球公司、哥伦比亚公司、联艺公司。

  #在好莱坞鼎盛时期,制片厂体系和制片厂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表现在三方面:

  1.高度精细的组织分工(准备阶段、拍摄阶段、组合阶段)

  2.制片人制度

  3.明星制度

  #类型电影:

是由不同的题材或技巧所形成的不同的影片范式。

  #三、四十年代,最突出的类型电影:

  1.喜剧片:

卡普拉《一夜风流》(1934),滑稽戏和社会讽刺相结合。

  2.西部片:

约翰·福特《关山飞渡》(1938),其深层的符号和象征,是关于美国人开发西部的史诗般的神话,影片多取材于西部文学和民间传说,并将文学的想象幅度和画面的幻觉幅度结合起来,创造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去反映美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倾向。

  3.强盗片:

茂文·洛埃《小凯撒》(1930),关于强盗的、犯罪的影片。

西部片突出大自然与文化的矛盾,强盗片突出社会秩序的冲突。

  4.音乐片:

把音乐与叙事结合起来。

  #好莱坞类型电影的特点:

  1.戏剧性的叙事模式,以故事情节取胜,人物关系从属于情节关系;

  2.强调连贯性的剪辑和流畅性的时空组合,以利于封闭的因果关系的线性发展;

  3.封闭的结构造成大团圆结局,也决定人物与环境的假定性和不真实性;

  4.叙事技巧和手段的封闭性:

画面构图的信息集中在主人公的中心位置;灯光照明造成通堂亮效果;“三镜头”法诱使观众简单认同。

  #奥逊·威尔斯《公民凯恩》的影片风格探索:

  1.关于景深镜头:

画面空间与实际空间更接近,减少人为痕迹;画面信息多,要求观众积极投入思考;景深镜头影响影片构思,冲突在一个镜头内产生。

  2.关于仰拍:

体现空间真实的观念;天花板增强画面构图的造型感;天花板设计衬托人物形象的刻划。

  3.阴影逆光的表现:

突出人物所处的空间环境的真实感;参与影片的叙事发展;表现人物心理和人物命运。

  4.移动摄影:

始终像一个人一样跟随着凯恩,从而更有效地展开叙事。

  第五章: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30年代)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先驱:

  雷内·克莱尔:

《巴黎屋檐下》(1930)、《百万法郎》(1931)、《自由属于我们》(1932)、《七月十四日》(1933)(“四部曲”)

  让·维果:

《零分操行》(1932)、《驳船阿塔朗特号》(1934)

  #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让·雷诺阿、雅克·费戴尔、马赛尔·卡尔内、杜威维尔。

  1.费戴尔:

《大赌博》(1934)、《米摩沙公寓》(1935)

  2.杜威维尔:

《同心协力》(1936)、《翠堤春晓》(1938)

  3.卡尔内:

《雾码头》(1938)、《太阳升起》(1939)

  后期阶段的重要人物:

格里米庸、贝盖尔(把诗意现实主义引向更为真实的现实主义)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象征——让·雷诺阿。

代表作:

  电影生涯转折点:

《坠胎》(1931)、《娼妇》(1931)

  标志雷诺阿独立制片的开始,预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托尼》(1934)

  最重要的两部影片:

《大幻灭》(1938)通过以主题戏剧化的方式最终淡化或推翻了影片的情节,形成写实主义风格;声音处理:

多种语言混用,语言标明人物身份和阶层,音乐主导影片动机。

《游戏规则》(1939)叙事上按照小说的特点,强调平行;影片体现雷诺阿的中庸;向景深镜头努力,强调场面调度。

  #诗意现实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