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越三绝到绍兴三宝.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551341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古越三绝到绍兴三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古越三绝到绍兴三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古越三绝到绍兴三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从古越三绝到绍兴三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从古越三绝到绍兴三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古越三绝到绍兴三宝.docx

《从古越三绝到绍兴三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古越三绝到绍兴三宝.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古越三绝到绍兴三宝.docx

从古越三绝到绍兴三宝

从“古越三绝”到“绍兴三宝”

从“古越三绝”到“绍兴三宝”

  越王勾践剑素以“天下第一剑”著称于世;越式青铜镜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天下铜镜出会稽”之称;越窑青瓷是成熟最早、最负盛名、烧制年代最久的瓷器,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母亲瓷”。

绍兴古代的这三种工艺珍品被称为“古越三绝”,都是工艺美术的巅峰之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古越三绝”正越来越引起国内外文化界的浓厚兴趣。

有权威专家建议说,绍兴应尽快给“三绝”找个让世人瞻仰的藏宝馆。

更多的老百姓说,让“古越三绝”成为“绍兴三宝”,重现辉煌、“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应是绍兴文化强市建设的题中之义、重要内容。

  一、“古越三绝”是工艺美术的巅峰之作

  1.越王剑。

绍兴古为越国首都。

越国在商周时期即已步入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迅速发展意味着越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标志着这个地区的划时代进步,而这正是春秋末期越国横空出世、成就霸业必须具有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前提。

  在越地生产的青铜器中,最多最精的是兵器,越王剑则是其最杰出的代表。

1962年在湖北江陵望山的一座楚国墓葬中出土了一柄装在黑色剑鞘里的青铜宝剑,剑重857.4克,长55.6厘米,其中剑身长47.2厘米,剑柄长8.4厘米。

剑身两面满饰黑色的菱形几何图案,近格处铸有鸟篆铭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八字。

剑格宽5厘米,正面嵌以蓝色琉璃,背面又用绿色松石镶嵌出美丽的花纹。

据科学测定,该剑含有铜、锡、铅、铁、硫、砷多种金属成分,而且各部位所含的金属种类和分量也不尽相同。

由此剑可知,越国青铜剑的冶铸是一个经过多项青铜工艺的复杂过程,而且集冶炼、铸造、绘画、书法、雕刻于一身,体现了越国青铜文化的最高成就。

该剑虽深埋地下2400余年,但却仍光洁如新,寒芒逼人,锋利无比。

曾试此剑于纸,20余层一划而破。

  中国最早的地方志《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有宝剑五,闻于天下。

”说的是春秋战国吴越争霸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秣马厉兵,他请来著名的铸剑师欧冶子在绍兴南部山区铸剑,“当造此剑之时,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雨师扫洒,雷公击橐;蛟龙捧炉,天帝装炭;太一下观,天精下之。

欧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

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见《越绝书》,赤堇山、若耶溪均为绍兴地名)书中把欧冶子铸此五剑的场面描写得神乎其神,但此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剑”,古代宝剑无出其右,则是业界的共识。

  2.会稽铜镜。

青铜镜起源于夏商周的青铜时代,原本是古人照面饰容的生活用品。

由于它的背面装饰有精美的花纹与图案,也就成为了具有审美价值的工艺品。

历代铜镜的铸造工艺、铜质、纹饰、铭文等无不反映特定的时代背景,反映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及风俗习惯等。

它见证历史,集观赏、实用、珍藏于一身,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春秋战国以后,越国铸剑名匠的传人从铸剑行业中转移出来,将他们的聪明才智应用到审美领域中,继续施展他们的才华,从而使古越大地上绽放出中国青铜器工艺美术的又一朵奇葩――会稽铜镜。

  会稽铜镜即越式青铜镜,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早在战国时期,越式铜镜已经非常精美。

在绍兴城郊西施山遗址出土的一面战国时期的镂空风纹青铜镜,是绍兴迄今为止出土的最早战国复合型青铜镜。

此镜背面纹饰竟然是镂空装饰,“面和背分铸合成,镜背制成凹形托盘,将镜面套入,再有胶漆粘合加固”。

这面制作精巧、纹饰精美的会稽铜镜一时震惊世人。

到西汉时期,会稽已是我国重要的铸镜中心之一。

以后直到唐代,会稽郡及越州都是全国铸镜业的中心,以至有“天下铜镜出会稽”之说。

  流行于东汉时期的画像镜、龙虎镜、神兽镜是会稽铜镜的“驰名”品牌,风行全国。

珍禽瑞兽始终是铜镜装饰图案的主题,神奇的腾龙、美丽的飞凤、优雅的游鱼、娇健的奔马及富贵的团花等,通过能工巧匠的刻意描绘,栩栩如生地出现在铜镜上。

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也是重要的表现题材,其中以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人物画像最具时代和地方特色。

现存绍兴的最著名铜镜之一是国家一级文物、1971年绍兴县兰亭镇娄宫出土的一面东汉车马神仙画像镜。

该镜圆形,圆锥形纽;内区纹饰布局以四乳钉间隔成四组:

两组为四匹骏马驾轿式车,两组为神仙,分别是东王公、题榜和西王母、侍者图案,周围有一圈铭文。

铭文为:

“驺氏作镜四夷服,多贺国家人民息,胡虏殄灭天下复,风雨时节五谷熟,长保二亲得天力,传告后世乐无极。

”。

外区为栉齿纹、锯齿纹和双线波浪,边缘为三角。

此镜非常精美,不愧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之瑰宝、汉代铜镜之极品。

东汉时期的会稽铜镜代表了古代制镜工艺的最高水平,在国内外出版的所有铜镜书籍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均会提到会稽铜镜。

  铸造青铜镜的原料有铜、锡、铅三种配比而成。

铜镜的形状有圆、方、委角、柄形等,镜面多微鼓,以扩大映照范围。

铜镜的表面经过玄锡处理,形成了特殊的富锡层,经过打磨抛光,具有非常良好的照影效果。

镜背上刻有丰富优美的纹饰,其技法经历了从线条到浮雕的变化。

特别是在汉代制作的“透光镜”,镜面迎着太阳或强光时,镜背的字画可以明显地映射于墙壁之上,为一大绝无仅有的奇迹。

  3.越窑青瓷。

中国是瓷器之国,而绍兴是瓷器之源。

早在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中国最早的成熟瓷器就在上虞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比西方整整早了15个世纪。

并且质量已经相当之高:

瓷质坚硬有光泽,透光性好,吸水率低,釉面淡雅滋润,釉层透明清澈。

据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上虞小仙坛东汉越窑青瓷窑址出土的瓷片标本测试,其烧成温度高达1310摄氏度,超过现代日用瓷的烧成温度;由于烧结温度高,因而瓷胎叩之有金属声;吸水率仅为0.16%,是同时期瓷器中最低的;显气孔率为0.62%,透光性好,0.8毫米的瓷片可微微透光;抗弯强度达每平方厘米710公斤,超过康熙、乾隆年代的瓷品。

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越窑被列为“诸窑之冠”。

  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

因为烧制瓷器的釉以铁为呈色剂,釉色呈青绿、青褐等颜色,故将这种青釉瓷器称为青瓷。

越窑青瓷胎色灰白,质地细腻,施釉均匀,胎釉结合紧密,晶莹光亮。

器表多用拍印、划刻、堆塑等技法进行装饰,纹饰有水波纹、弦纹、网格纹、窗棂纹、篦纹、三角形纹、蝶形纹等,非常精美。

现收藏于浙江博物馆的东汉越窑青瓷弦纹罐是汉代越窑青瓷的代表,罐高15.3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0.7厘米;直口,圆唇,斜肩,圆球腹,平底内凹,肩部置对称二系并弦纹二道,釉不及底。

器物非常完整,极为罕见,系国家一级文物。

  在古会稽郡北部和东部的绍兴、上虞、慈溪、余姚等地,都发现有东汉中晚期的青瓷窑址。

这一地域从唐朝起同属越州,故其窑被称为“越窑”。

目前已经发现的青瓷窑址以上虞为最多,位于上浦镇东山的小仙坛越窑遗址是迄今发现的最早青瓷窑址,2006年5月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到唐代,绍兴制瓷业步入了鼎盛时期。

青瓷窑址遍及全境,成为一代名窑。

越窑青瓷以其明澈如冰、莹润如玉、胎骨坚致轻薄、釉色纯洁温润而声名鹊起,备受人们喜爱。

诗人皮日休以“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的诗句说出了越瓷造型的规整和轻盈。

越瓷的器形也有所创新,特别是以茶具最为典型,荷叶形、葵瓣口的青瓷碗被奉为圣品。

唐朝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祀为茶神的陆羽在《茶经》中说: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洪州次。

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

若邢瓷类银,则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唐人嗜茶,讲究茶具,能够评为茶具之上品,这是一种极高的褒奖。

  晚唐至五代,越窑还开发生产出一种被称为“秘色瓷”或“秘色越器”的青瓷产品。

1987年在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批唐代供奉品,其中有“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子共六枚”等,时人将秘色瓷直接断定为钱氏吴越国的特种瓷品。

如宋朝的赵令在《侯鲭录》卷6中说:

“今之秘色瓷,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贡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

”比见唐代诗人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诗,“乃知唐时已有秘色,非自钱氏始”。

秘色瓷器胎薄如纸,色明如镜,十分精美。

它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和极品,它的问世,标志着越窑瓷器达到了的巅峰。

  二、“绍兴三宝”是工艺美术传承的成功典范

  春秋战国以后,青铜器为更先进的生产力代表铁器所取代,以越王剑为代表的越式青铜剑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在明代引入玻璃镜以后,铜镜逐渐失去了它的实用性;越窑青瓷则由于南宋初期向浙南山区的产业转移,也从此沉寂。

  千年以后,在新中国,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古越三绝”又因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收藏、交流、纪念品市场的强烈需求而被研究、试验、开发。

特别是在近几年,随着绍兴文化强市建设的进展,“古越三绝”先后传承成功,被誉为当代工艺美术界的“绍兴三宝”。

  1.新版越王剑横空出世。

原在上海创业的朱利尧三年前回到绍兴,埋头研究挖掘越式青铜剑古法铸造技艺。

他邀请了国际铸剑大师、兵科院专家、顶尖青铜学术专家、古兵器收藏家、传统手工艺传人为顾问,借助10多年青铜剑研究的积累,进行研究攻关。

首先是青铜配比,锡成份太多,剑就会太硬而韧性不足;铜太多则硬度不够。

其次是硬模铸浇,空气的湿度和模具的温度及熔铜的熔化时间等因素,控制稍有不当就会前功尽弃。

经过几千次的试验和修正,朱利尧终于成功复原了古法铸剑工艺。

同时,他以越王剑文物为参考,既注重把炫目耀眼的青铜花纹表现出来,融入现代审美元素作为外观型制,又注重青铜剑的物理性能――杀伤力,将此作为铸剑追求的最高境界。

掌握了成熟的铸浇技艺和独特的型制设计,严格按古法铸浇的越式青铜剑终于重放异彩。

他仿制的越王剑剑身刚柔相济,两刃的前部收束成弧曲,线条流畅优美;剑身满饰黑色菱形花纹,色泽白里泛黄,黄中透红,剑首11道精细的同心圆圈圆润规整,正面近剑格处铭“胆剑精神”四个鸟篆字散发着浓浓古意,剑格正反面镶蓝色琉璃和绿松石,整把剑充斥着王者之气。

对于朱利尧的铸剑技艺,特别是剑身再现古代传说中的神奇青铜剑纹,国内外刀剑收藏界和学术界好评如潮。

2012年8月举办的第26届中国北京工艺品礼品展览会中,朱利尧所铸的“湛卢剑”和“纯钧剑”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评为金奖和银奖。

同年10月,“纯钧剑”在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评为金奖。

  2013年5月18日,“越王剑传承创新研讨会”在绍兴咸亨酒店召开,来自省内外的青铜研究专家、学者和中国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及绍兴越文化研究会专家聚集一起,共同对越王剑的成功传承进行评价,深入探讨了如何把越王剑打造成为绍兴工艺美术甚至是绍兴城市的靓丽名片。

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总监、总策划翁艺高度评价了传承人朱利尧的技艺和精神,认为这把越王剑是“最接近原物(即出土的越王剑)的青铜剑”。

浙江省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都一兵等专家学者高度评价了越王剑传承成功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同时提出,随着时代发展,越王剑也需要融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用更多的文化元素装点越王剑,使其更具有时代特色及收藏价值。

  2.越窑青瓷重放异彩。

新中国成立以后,绍兴的陶瓷行业得以恢复。

1980年,上虞陶瓷厂的科技人员在上海博物馆、省轻工业厅、省考古所等单位的协助下,选定蛙形水盂、鸡首壶、羊形烛台、狮形烛台、香薰等器物,经过几十次胎釉配方试验,把古老的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终于成功烧制出仿古的越窑青瓷,获得省科技成果奖、省轻工业厅优秀“四新”产品奖,还参加了美国“路易斯安娜世界博览会”、日本“筑波世界博览会”、北京“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国际博览会”,均获得好评。

  改革开放以来,在越窑青瓷的发源地上虞和绍兴,涌现出了一批青瓷工艺的传承者,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俞支援的浙江运发文化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