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负责制工作自查报告全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11909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民增收负责制工作自查报告全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农民增收负责制工作自查报告全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农民增收负责制工作自查报告全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农民增收负责制工作自查报告全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农民增收负责制工作自查报告全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民增收负责制工作自查报告全文.docx

《农民增收负责制工作自查报告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增收负责制工作自查报告全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民增收负责制工作自查报告全文.docx

农民增收负责制工作自查报告全文

农民增收负责制工作自查报告(全文)

今年以来,我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及省委、州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规划体系奠基础,责任体系促担当,投入体系强支撑,机制体系保实效”四方面入手,筑牢农牧民增收根基,实现农牧民人均增收持续高位增长,全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5770元,同比增长10.2%,现将农民增收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基本情况

县位于省西北部、州东北部,地处三省交界处和西部旅游黄金路线的中心位置,全县幅员面积8486平方公里,县城海拔2850米,辖17个乡镇、122个村,总人口7.6万余人,是以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长江、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红军长征纪念地、藏汉和亲见证地、茶马互市集散地、民族团结和谐地,境内有世界自然遗产景区、古城等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景区,建设中的成兰铁路纵贯全县,机场落户境内,素有“”和“”美誉。

二、县发展现状

面对“8·8”九寨沟地震、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和年年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的连续冲击,县委、县政府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全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

2020年前三季度,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17.52亿元,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47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28亿元,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231万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5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15元,同比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893元,同比增长4.9%,接待旅游人数356.24万人次,同比增长23.9%;实现旅游总收入34.89亿元,同比增长10.7%,经济发展呈稳中有进、回升上行态势。

三、2020年助农增收工作开展情况

全面落实农民增收县委书记和县长负责制。

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委常委为第一副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助农增收工作领导小组。

与此同时,各乡、村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助农增收机制。

县始终坚持农牧民增收“旬研判、月例会、季汇报”工作方式,及时掌握并解决农民增收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坚持每季度召开增收现场会,以现场观摩学习的方式,促进各乡镇、部门之间交流互动、取长补短、务实举措。

以目标管理责任制形式把助农增收工作纳入各乡、县级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并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各乡、县级相关部门落实确保助农增收进行督查,确保了助农增收稳步有序推进。

全方位筹措资金,持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1.不断加大财政投入。

今年以来,我县克服新冠肺炎和“8.20”自然灾害双重影响,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加大“三农”工作投入力度。

据统计,全年本级财政投入“三农”资金 万元,同比增加   万元,同比增长   。

2.强化惠农政策落地落实。

一是全面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农民补助政策,通过“一卡通”方式,及时向全县17个乡镇112个村10592户种植户兑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713.758578万元;二是为全县17个乡镇110个村15483户牧户兑付农牧民奖励政策资金1846.625万元;三是为12860户退耕还林户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414万元,为14000户农牧民兑现集体公益林资金1071.06万元,做到政策落实不打折、不走样、不缩水,让广大农牧民在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中实现增收。

四是按照“政府组织推动、农户自愿参保、保险公司市场运作”的原则,在全县实施牦牛、生猪、能繁母猪和莴笋等政策性保险,为农牧民群众减少经济损失1076万元。

五是主动承接生态扶贫战略部署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要求,注重脱贫攻坚“当务之急”和生态保护“长久之计”有机融合,建立17个乡镇造林合作社和112个行政村生态管护专合社,整合开发公益性岗位3965个,安置贫困群众3965名。

壮大“10+3”现代农业产业,增加农牧民经营性收入。

1.夯实农业园区发展基础,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

制定县1+5产业规划,为松贝、臧红花椒、高原蔬菜、藏香猪、牦牛、休闲农业,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向,

一是发展藏花椒3450亩,年产藏花椒224.3吨,实现产值达2691.6万元,目前臧红花椒产业园正在申报州级农业产业园区。

二是整合各类资金6000万元,引进通利融松、牦之牛等9家涉农企业落地,推动形成了以农畜产品加工集中区为核心的“1+5”农业园区新格局。

2.狠抓生猪稳产保供,产能恢复有序推进。

一是投入浙江对口援建资金25万元,在白羊乡下河坝村、燕子坪村改扩建生猪规模养殖场2个,建设完成圈舍300平方米,饲养生猪220头。

二是投入浙江对口援建资金100万元,在红土镇建设藏香猪养殖场1个,建设完成圈舍1768.9平方米,饲养藏香猪226头,其中能繁母猪86头,种公猪4头。

三是全面落实《省促进恢复生猪生产八条措施》,通过实施能繁母猪补贴等一系列扶持生猪生产措施,调动了广大养殖户发展生猪产业积极性。

据预测,全年出栏生猪2.5万头,帮助农牧民人均增收82元。

3.土地扩面,粮食增产。

我县采取撂荒地复垦复种,在白羊乡、小河镇扩种玉米101亩,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1%;采取林下套种方式,在镇坪乡、岷江乡扩种马铃薯202亩,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1%。

4.着力臧红花椒产业发展。

立足多样化生态特点、立体式空间布局、差异性气候特点和镇坪乡、镇江关镇产业发展基础,按照“最适、最优、最特”的原则,加快藏红花椒产业园建设,新增花椒面积1000亩,实现花椒产量1100吨,帮助农牧民人均增收248元。

5.突出错季节蔬菜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我县环境优良、空气、水质、土壤洁净这一优势,按照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理念,加快了蔬菜产业发展,围绕成都等大中城市和本地市场对蔬菜需求,通过规范流转土地和土地入股的方式,集成要素集聚,加快了莴笋、大白菜等错季节蔬菜产业发展,在全县推广种植各类适销对路蔬菜3.5万亩,实现产量12.6万吨,帮助农牧民人均增收1528元。

6.狠抓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新技术推广。

一是投入资金200万元,从外地引进12个品种的藜麦,在县进安镇牟尼村,安宏乡烟囱村、川主寺镇川盘村进行藜麦试验示范种植,种植面积达740亩,最大亩产达789斤,藜麦种植推广不仅调整了我县高半山区产业结构,也为高半山区农牧民增收培植了新的增长点,农牧丰收节当日,藜麦丰收情况在央视新闻联播进行了播出;二是投入资金75万元,在安宏、红土等乡镇开展种草养畜新技术示范推广,套种大豆-玉米1200亩,亩产青储饲料5吨,亩产实现增收1500元。

7.夯实道地中药材产业基础。

按照“生命、生态、生产、生活”并重的内涵式发展路径,不断突破中药材发展要素和瓶颈制约,努力把地标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环境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全面加快了以松贝为主的道地中药材发展,种植松贝1500亩,种植羌活5000亩、种植大黄等其他中药材25000余亩,帮助农牧民年人均增收435元。

8.扩大销售半径,增加农牧民收人。

依托“净土”区域品牌,加大与省内外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产销对接,组织“净土”商标使用权企业、专业合作社参加省内外各种农产品展销会,畅通了市场渠道。

立足服务农村、便捷农户、加快网销物流渠道下沉,建成牧场村电子商务示范村1个,电子商务O2O特色产品体验馆1个,县级电子商务中心1个,乡镇电商配送服务站12个,村级电商终端服务站点18个,有效挖掘了农业新的增值空间,实现农产品简单包装销售额达1.3亿元,帮助农牧民年人均增收510元。

9.着力技能培训,增强造血能力。

聚焦休闲农业、种养殖业等实用技能,通过请进专家讲、送到院校学、本土专家带等方式,推行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累计开展劳务品牌、职业技能、创业培训、中长期深度异地培训104期,累计培训农牧民1.2万人次,确保农牧民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培育职业农民熊天忠为“全国百优农民先锋”。

10.实施休闲农业工程,增强农牧民增收续航力。

依托特殊的地理优势及浓郁的民俗风情,带动110个行政村农牧民从事旅游业服务,实现人均增收3700余元。

构建“休闲农业+整村推进”模式,建成旅游综合服务站10处,生态农业体验园14个,思源阁藏家乐和毛儿盖红色农庄等一批旅游经营主体应运而生,带动项目所在村群众人均增收2019元以上。

11.抓产业精准扶贫,建立贫困农牧民稳定增收机制。

一是2020年投入到户产业扶贫资金6.3万元,引导剩余4户17名贫困人口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殖业。

二是切实将“一社两园三基地”建设作为台松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特色产业培育重点,打造浙川东西协作对口支援产业园和藏红花椒产业园,带动6500余名农牧民创业增收、300余名贫困群众脱贫。

大力推广“三城十店、双线运行”模式,推动莴笋、耗牛、野生菌等特色农畜产品销售、精深加工合作,销售扶贫大礼包5.8万份1800余万元,带动全县种、养、采贫困户增收1000余元。

12.抓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立足劳动力市场需求,始终不渝地把非农产业增收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有组织地拓宽农牧民转移渠道,促进了劳务经济发展。

一是紧扣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契机,创新实施“千人技能培训、百户劳务输出”工程,举办线上线下就业扶贫招聘会11期,提供县内外就业岗位3万余个,转移贫困劳动力7661人次,带动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二是在野生中药材采挖和野生菌类采摘季节,按照“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有序组织农牧民采挖虫草、贝母等野生中药材和各类野生菌。

全年采集野生中药材和各类野生菌800吨,帮助农牧民人均增收3200元。

三是围绕旅游业服务,扩展了农牧民收入路径,全年,共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1.18万余人,帮助农牧民人均增收688元。

四是抓住成西铁路、剑科电站、绕城路建设、七藏沟旅游景区开发等重大项目建设机遇,引导、支持、鼓励农牧民就近就地务工,全年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0.6万人,帮助农牧民人均增收338元。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增加农牧民财产性收入。

1.围绕新业态培育,加强乡村旅游发展。

充分抓住“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及“州熊猫级标杆酒店和州熊猫级标杆民宿”评选的机遇,大力培育“光和云朵”、“古道牧风”等休闲农业发展个体,积极争取州“创新孵化园”落户。

2.围绕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专家服务建设力度。

继续保持全县科技工作走在全州前列,巩固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成果,积极探索新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建成花椒、种草养畜2个专家大院,和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签订地校战略合作协议,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

3.围绕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一是开展县农业创意园产业产地环境分析,为我县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用地规划依据。

二是正定莴笋、洋芋、大白菜、花椒、大蒜、胡豆等作物标准,从产前、产中、产后按标准生产,提高产品竞争力。

三是积极推广农产品合格证检验制度,积极为合格农产品开拓市场,严防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4.围绕溯源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加快“溯源”农业追溯体系建设进度,现已建设完成。

保证农资店溯源全覆盖,积极动员种养大户加入监管,实现农业从种到餐桌的质量全程监控,农业种养殖科学化水平实现历史性飞跃。

5.围绕品牌创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一是充分运用好“扶贫832”平台、“扶贫”等公益品牌,“净土”、“山珍”等区域品牌加大农特产品的营销力度。

二是以“三品一标”创建为抓手,积极申报地标、绿标、有机品牌。

继续保持“松贝”的核心优势,加大大蒜的地标申报力度,确保“莴笋”“花椒”地标入库并启动相应申报程序。

6.围绕“三权”分置改革,提升群众幸福感。

建立土地经营权出让、转让管理机制,依托成都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统一挂牌转让、出让集体资产,努力壮大村级经济组织,盘活村级集体资产。

7.围绕示范建设,大力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制定出台《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办法》和《县2020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试点示范建设实施方案》。

二是在全县开展数据摸底,对全县110个行政村按照《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办法》的要求,开展自查和督查,按照成熟一个申报一个的原则,提高我县在省、州乡村振兴战略考评的竞争力。

对标对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办法》分类开展强弱项补短板工作,不断壮大候备队伍,形成梯队发展模型,确保申创成功率。

今年力争创建省级先进乡镇1个,州级先进乡镇1个,省州示范村2-3个。

8.围绕做强做大特色产业为目标,持续改进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激励办法。

一是持续抓好《县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激励办法2019-2021》的实施。

二是认真开展调研修订完善《县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激励办法》,努力实现从产前补助到产后补助的模式转变,逐步减少对传统农机的补助,加强对冷链物流等短板弱项补助,减少资源闲置浪费,不断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9.做好乡镇区划调整的后半篇文章,建全乡镇农技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乡镇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办公室等事业服务机构,加强县、乡农技服务人员培训,不断加强乡镇服务“三农”水平,不断改进县农技队伍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

10.创新工作载体,不断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创建“农投”公司,改变农业没有强大市场主体的现状。

持续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农投”公司承接实验示范性的农业项目,减轻新品种推广中群众承担的风险,。

1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期不变,按照中央部署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

勇于承担试点责任,全力完成试点任务,县自觉主动承担了全州村两委换届试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村支部书记换届选举工作,下一步将全力以赴完成好村主任一肩挑试点工作任务。

延伸农业综合效益链,促进农民多层次增收。

1.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一是组织实施总投资75万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在全县种养殖新型经营主体安装农产品追溯体系终端设备,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监督服务。

二是投入资金200余万,对县兽医实验室、农产品检测室进行提升改造,进一步增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投入。

三是为17个乡镇购置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设备17台,从技术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是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对非法运输未经检疫牛肉行为进行了依法查处,从人防上确保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严厉打击违规经营农畜产品事件在“川观新闻”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

2.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率。

依托农牧民群众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本年度全县新增旋耕机、收割机、喷药机等农业机械152台,使农业机耕、机播、机收率较去年提高9%,帮助农牧民节省劳务资金600余万元。

3.抓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引领产业发展。

一是以培育省、州示范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加快了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农牧业新型经济体发展,创建3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州级农业专业合作社,满山红臧红花椒专业合作社正在申创国家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是全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培育30亩以上规模种植户124户。

探索“大基地+小业主”运作模式,培育科技示范户1428户,带动了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

4.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牧民增收。

2019年集体经济总收入为710.18万元,全县农牧民人均增收77.89,预计今年全县集体经济收入增幅在10.2%以上。

5.高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以实施“六化三整治”行动为抓手,按照“一村一景观”的思路,持续深化“三域一居”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农村户厕改造2383户。

2020年4月23日,农业农村部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办公室以《:

多途径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题刊发专题简报。

今年以来,我县强化生猪产能恢复、粮食扩面增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等工作,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高位发展。

下一步,我县将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积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重点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争取;加快1+5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步伐;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高质量衔接;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划打造一批生态观光型、乡村旅游型、农耕体验型、农业生产型等特色村寨。

我县将已更加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多措并举,切实提高县农牧民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