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行班第一次考试复习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11503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8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行班第一次考试复习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加行班第一次考试复习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加行班第一次考试复习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加行班第一次考试复习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加行班第一次考试复习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行班第一次考试复习参考答案.docx

《加行班第一次考试复习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行班第一次考试复习参考答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行班第一次考试复习参考答案.docx

加行班第一次考试复习参考答案

预科系15届加行班第一次考试复习参考答案

第一册

前行之重要性:

1、为什么要修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

历代大德对加行是如何看待的?

答:

1.藏传佛教中不管是哪一个教派,在学习、修持最高的密法之前,都有修加行(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的传统。

只有把四加行或五加行修完了,合格的上师才会给你传授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无上瑜伽。

这种现象在藏传佛教中相当普遍,也是极为严密的修行次第。

我们学习佛法是为了解脱,而解脱必须依靠修行次第。

没有这处次第的话,除了极个别利根弟子和具德的上师二者因缘聚合时,仅通过上师的表示,或直指或简单法语,弟子不经地道当下便可开悟以外,普通修行人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

因此,依照传承上师常用的规矩次第修行,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现在许多人刚刚学佛时,特别想马上就开悟,找到一个具法相的上师后,让上师今天灌顶,明天讲引导文,后天就让自己成就,要求特别高,这种好高骛远的想法太不切实际,修行不是个简单的事情,必须如理次第地修持。

如果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修行人,并终获得甚深的证悟境界,就必须要下一定的功夫才有收获。

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把修行想得特别简单,没有证悟就怨天尤人,甚至对佛法和上师生起邪见,最后自他皆会堕落。

因此,无论是居士还是出家人,都要重视这个加行法。

宁玛巴大成就者顶果钦哲仁波切在《成佛之道》一书中说“不要以为前行法是某种比较初级、属于初学者的简单修持,或者不如大手印、大圆满等法门深奥。

事实上,前行修持之所以放在最开头,就是因为它具有关键的重要性,是一切修持最重要的基础。

如果直接就去做所谓的‘主要修持’,而没有以前行来预备,这对我们一点帮助也没有。

因为我们的心尚未准备就绪,就像在一个冰冻的湖泊上建筑洪亮的房屋一样,根本无法长久,天气一暖和必将毁于一旦。

2.宁玛巴了不起的大证悟者华智仁波切及其传承弟子纽西龙多、堪布阿琼、堪布根华、托嘎如意宝、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等传承上师,都对加行法门非常重视,正因为如此,如今《大圆满前行》的笔记、备忘录等数不胜数。

此传承的大德们,无论在尼泊尔、印度、藏地,其门下弟子都有一种超胜的特点——不会口口声声宣扬自己见到明点、证悟空性、有神通神变,但任何违缘也不能毁坏他们的修证,各方面验相均证明其境界非常高深。

所以,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务必要遵照传承上师的次第。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2、修此上师瑜伽时,应如何观想?

修上师瑜伽有什么重要性?

答:

1.修此上师瑜伽时,应如何观想(略)

2.总的来说,要想修行一门正法,首先必须寻找一位具足一切法相的真正上师善知识,然后依教奉行、对上师生起真佛之想、诚心诚意地祈祷上师,这一点十分重要。

经中也说:

“胜义谛是依靠信心而证悟的。

”此外,阿底峡尊者也曾经亲口说道:

“诸位法友,在没有获得菩提之前需要依止上师,因此要依止殊胜善知识;在没有证悟实相之前需要闻法,因此要谛听上师的教授;一切安乐均是上师的加持,因此要报答上师的恩德。

”喀喇共穹格西说:

“必须认识到上师是世间出世间一切成就的作者。

即使精通三藏,但如果不恭敬上师,对上师没有诚信及感恩戴德之心也不会有所收益。

尤其是,密宗金刚乘的一切道法中,唯独上师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而所有续部中都讲述了上师瑜伽的修法,并且指出这一修法比观修一切生圆次第更为殊胜。

如续部中云:

“何人俱胝劫,修十万本尊,不如一刹那,忆念上师胜。

”此宁提金刚藏乘自性大圆满的观点,既不是像下乘那样凭借伺察、推理等方式来抉择甚深意义,又不是像下续部那样依靠共同悉地而获得究竟殊胜悉地,也不是像其他上续部通过第三灌顶的喻智慧来直指义智慧,而是认为唯一依止一位传承如纯金丝线没有沾染破誓言的锈一样具有殊胜证悟的上师,将这位上师看成

真佛,以坚定不移的虔诚信心与恭敬心猛烈祈祷,使自己的凡夫心与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也就是说依靠上师的加持力使自相续中生起证悟,就像前所引用的:

“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依积资净障力,具证上师之加持,依止他法诚愚痴。

”萨哈尊者也说:

“师言入于何人心,犹如现见手中宝。

此外,全知法王无垢光尊者也在《虚幻休息》中说:

“依靠观修生圆次第等各道本体不能解脱,因为它们还需要依靠行为及助缘等。

唯以此上师瑜伽自道本体才能使自相续中生起实相的证悟,而得解脱,所以说一切圣道中上师瑜伽最为甚深。

因此,无伪实相的证悟,唯有依靠以恭敬诚信之心来修上师瑜伽,才可以在自相续中生起,除此之外依靠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证悟。

那若巴尊者尽管是精通三乘的班智达,能折服一切外道,但在布扎玛希拉寺担任守护北门的班智达时,智慧空行母告诉他:

“你只是精通词句而并没有通达意义,所以仍然需要依止上师。

”于是尊者便遵照空行母的授记,历尽千辛万苦而依止帝洛巴尊者。

到了一定的时候,上师对他说:

“这般宣讲开示还不了达。

”说罢便用鞋底猛击他的额头,结果那若巴尊者的相续中顿时生起了实相的证悟,达到了与上师的密意平等一味的境界。

第1节课

3、修持前行,对一个修行人来讲有何必要?

答:

直奔大法者有时依靠上师的加持,当时感觉不错,似乎通达了密法或禅宗的最高境界,但由于没有稳固的前行基础,尤其是缺乏共同加行中的看破今世,以至于处处贪图暂时的名闻利养,这样下来,修行绝不会长久,最后有些出家人还俗了,有些居士生邪见了,很容易误入歧途。

有些人上半生修行非常好,但因为没有打好前行基础,到了下半生,很可能对佛法生邪见,自己尚且无法解脱,更不要说以大悲心去利益众生了。

反之,若一开始就把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修得非常圆满,那么上上的功——对三宝的信心、利益众生的菩提心、积累资粮、忏悔业障等,自然而然可以显现出来。

前行基础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但有此上师显现上不是特别重视。

其实,除了个别利根依靠上师加持可速得成就以外,对大多数人来讲,还是需要修前行。

修持前行能把基础打得扎扎实实,并完全依此而成就。

法王如意宝的弟子那么多,弘法利生的能力如是强,却不会让世人产生邪见、毁谤,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上师合格的传承弟子很谦虚,不会到处宣扬自己证悟了、能看到他人的前世后世。

而这一切如法的言行举止,归根结底来源于前行的修持。

4、请详细解释什么叫“三大传承”。

答:

所谓的“三大传承”,即是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补特伽罗耳传。

如来密意传:

佛陀以无言语、无表示的方式传授诸法,使如海眷属现前了实相密意,断证功德与本师成为无别。

持明表示传:

持明上师不通过语言、文字来传法,仅仅以身体的表示,比如直指虚空等,就能使弟子证悟法性,上师的境界全部融入弟子心中。

补特伽罗耳传:

莲花生大士来藏地之后,依靠语言、文字来口耳相传,令弟子领受法义,依此实修而成就。

第2节课

5、本论是华智仁波切怎么样造的?

你对此有哪些感触?

答:

这部论典不是华智仁波切随随便便臆造的,而是他按照根本上师如来芽尊者的传授,一字不漏记录下来的。

他在结文中也说:

“我原本十分精通繁冗的词藻学,也十分善巧绘制诗韵的彩虹图,可这些并非大恩上师的口传教言,故而在我的论中未掺杂自己分别念所造的文字。

”因此,所有内容均是如来芽尊者的无谬口传,华智仁波切在其座下听闻二十五遍以后,才汇集成了这一部《大圆满前行》。

古大德的闻法精神与我们确实不同。

现在有些人不要说听二十五遍,仅仅听了三四遍,再听就觉得不耐烦了——“怎么要讲《大圆满前行》呀!

”这种心态是不合理的。

对本论,你也许文字上过得去,但内容不一定完全通达,反复听闻还是必要的。

第3节课

6、什么叫做三殊胜?

行持善法为何要以三殊胜摄持?

所谓的三殊胜,首先是加行发心殊胜,即以菩提心来摄持所修之善根;中间是正行无缘殊胜,指不被分别念所染,以无分别或专心志致的智慧来摄持;最后是后行回向殊胜,是指在结尾以回向来印持,令善根永不失毁,且蒸蒸日上。

无论学什么佛法、做什么善事,必须要具足三殊胜。

平时你念咒诵经、布施供养、放生、转经轮等,开头要有一个发心,中间不被分别念中断,最后要作回向,这三者是不可缺少的。

希望行持善法的所有佛友们,把它牢牢地记在心间,并在日常生活中用上,只有这样,你的善根功德才会无边无际。

否则,刚开始没有发菩提心,中间没有正行无缘,最后没有回向摄持,善根不但不会增长,反而有失坏的可能,这是谁都不愿意的。

第4节课

7、请以教证概述密宗有何特点。

请具体阐明密宗哪方面与显宗相同,哪方面比显宗超胜。

答:

关于密宗的特点,诚如《三相灯论》所云:

“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极胜秘密乘。

如颂词中所说的“一义”,是指密宗与显宗在究竟成佛的目标上没有差别,都承认通过最初发菩提心、中间积累二大资粮,最后能现前色身与法身双运的佛果。

然而,在见解、修行、行为、根基方面,密宗确实超胜于显宗。

密宗在四个方面胜过显宗,具体而言分别是:

(1)“不昧”:

见解方面不愚昧。

见解分为胜义、世俗两种,在抉择胜义时,显宗虽然依中观理论承认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但并没有像密宗一样,如实抉择光明如来藏的本体;在抉择世俗时,显宗虽然承认万法如幻如梦、现而无自性,但并不没有像密宗一样,通达一切显现是五智、五佛身的本体。

所以在这方面,显琮不如密宗。

(2)“不难”:

行为方面不难。

密宗依靠殊胜的直指方法,可将五种妙欲直接转为道用,不舍烦恼的同时证得菩提,地道顿时获得圆满。

(3)“方便多”:

修行方面具有诸多方便。

密宗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生圆无二大圆满等许多不共修法,生起次第又分有相、无相之别,圆满次第又有风、脉、明点的观修方法,同时,上师们的窍诀开示也不胜枚举。

这些方便方法,在显宗经论中并不明显,只是以隐藏方式叙述的。

(4)“为利根”:

根基方面是利根。

“根”分为涅槃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其中最根本的是信根。

如果对上师和密法有强烈信心,弟子当下即可开悟,这类现象在密宗历史上非常多。

密宗揭示的是显宗的隐藏义,若不借助密宗的窍诀,很难以揭示《华严经》、《妙法莲华经》等显宗甚深经典的隐藏义。

一个人如果只精通显宗,不可能解释得了密宗;但一个人如果精通密宗,肯定能把显宗讲清楚。

第5节课

8、在闻法时,什么叫做法器之三过?

都有哪些具体表现?

此三过如何依次障碍闻思修?

法器之三过:

一、耳不注如覆器之过;二、意不持如漏器之过;三、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一、耳不注如覆器之过:

在闻法的时候,自己的耳识万万不可四处分散,而应当专心致志倾听说法的声音。

否则,就如同在覆口的容器上倾注汁液一般,尽管身居听法的行列中,但恐怕连一句正法也不会听清。

二、意不持如漏器之过:

如果对于所听闻的法仅仅限于一知半解或者单单听听以敷衍了事而没有铭记于心,那就会像漏底的容器中注入多少汁液也无法留存一样,不管听了多少法也不会懂得融入相续而身体力行。

三、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在闻法时,如果自己心存贪图名誉、谋求地位等有过患的动机,或者掺杂着贪嗔痴等五毒妄念而听闻,那么所谓的法非但对自心无利反而会变成非法,如同向有毒的容器中注入上好的汁液一样。

诚如印度单巴仁波切也曾经这样说:

“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样;思维时要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观修时应如愚人品味一般;行持时应如饥牛食草一般;得果时应如云散日出一般。

”意思是说,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样,野兽闻声是怎样的情景呢?

野兽酷爱琵琶的声音,就算猎人从旁边射毒箭也不发觉,仍旧怡然专注地听着。

听法三种过失,依次障碍闻、思、修:

第一种过失,是障碍闻慧,耳朵若没有好好专注,佛法不可能听进去;第二种过失,是障碍思慧,如果一点都没有记住,已经全部漏光了,则无法如实地思维法义。

第三种过失,是障碍个修慧,若杂有贪嗔痴烦恼,修行的智慧就无法现前。

第6节课

9、修持佛法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哪五个阶段?

其各自有什么特点?

请以比喻一一说明。

答:

闻、思、修、行、果五个阶段。

一、闻——听闻佛法。

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样,有些野兽酷爱听琵琶声,猎人为了将其捕获,一个人弹奏乐器以吸引其注意,另一个人则乘机向它射毒箭,可它根本不发觉,仍旧怡然专注地听着。

同样,我们在听受佛法的过程中,无论在上师面前还是电视面前,也要力求做到如此全神贯注,对法一定要有极其虔诚、纯洁的信心。

二、思——思维佛法。

听完上师所讲之法后,理应逐字逐句地思维,就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羊到春天,褪旧毛换新毛,人们把旧毛从下到上全部剪光,绝不会留下一只前腿或后腿不剪。

以此说明,我们在思维法义时,要将上师所讲的道理全部细细分析,没有什么好取舍的。

三、修——观修佛法。

观修的时候,应该像愚人品尝美味一样,有感觉却说不出来。

愚人吃酸甜苦辣的东西时,明明品尝到了味道,决定有这种感受,但就像哑巴吃糖一样表达不出来。

我们修行也应该如此,譬如观想“人身难得”,若只是绝思绝虑,闭目坐一会儿,这不会有什么收获,理应再三思维人身怎么样难得,从而找到一种感觉,这时候才算尝到佛法的美味。

四、行——行持佛法。

行持时,应当如理如实地做到,而且一定要有强烈意乐。

就像饥饿的牦牛找到一片草地,它会饥不择食地一扫而光,而不是四处都尝尝。

同样,我们现在行持佛法,每一个法义都应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而不是中间取舍一部分。

五、果——最后得果。

所谓的得果,是指每一个修法后的所得之果,不一定是得阿罗汉果或佛果。

得果时不能糊里糊涂的,而要像云散日出一样,完全显露实相,没有任何怀疑。

第7节课

10、在听法的过程中,一切功德为何与傲慢者无缘?

你是否有傲慢?

请举例说明。

答:

就像藏俗话所说:

“傲慢的山顶上,留不住功德的水。

”或者产:

“傲慢的铁球上,生不出功德的苗芽。

”只要相续有了傲慢,认为自己比法师更胜一筹,那就如同身上披了件雨衣,雨水无法进来一样,所有功德从此与自己无缘。

因为有了傲慢,便会认为上师讲的这个我懂、那个我也懂,心外就像有了防卫兵,任何功德一来,马上就被挡了出去。

平时稍不小心,就可以会产生傲慢,比如和道友交流时,有时会关注其所说的问题,而不能恭敬地聆听,故应时刻以正知正念摄持,提起警觉心,莫令傲慢有可乘之机。

11、信心分为哪四种?

请具体阐述。

哪一种信心最好?

答:

四种信心:

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不退转信。

清净信:

我们偶尔步入佛殿里,或者听到念佛的声音,不知道什么原因,心里特别喜欢,这就是清净信。

欲乐信:

通过听闻上师讲法或自己看书,知道一些功德和过患,进而对三宝生起信心。

胜解信:

对三宝、四谛、因果等,通过一段时间的闻思,从心坎深处生起强烈信心,此乃信解信。

这种信心实际上也是一种希求心。

不退转信:

有过长年的闻思,对上师三宝的功德经过反反复复地观察,最终不管别人怎么说,也完全明白这是值得皈依的对境,其功德不可思议,有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心,就叫不退转信。

不退转信是所有信心中最好的一种信心。

第8节课

12、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识若贪执外境,分别会有哪些过患?

应该如何断除?

答:

眼识贪执于色法,来世转生飞蛾死于灯火上。

眼睛接触美好的色法时,如果耽著而生贪心,就会因贪心造业而在轮回中无法解脱。

死后不但不能投生善趣,反而会转生为飞蛾,由于以前的习气使然,夜晚看到美丽的灯火,依然想拼命追求,便不顾一地扑了上去?

?

其下场只能是自取灭亡。

耳朵耽著美妙的声音,也会导致祸患无穷。

就像獐子、鹿子等野兽酷爱琵琶声,这种习气被猎人所利用,最终使它们毙命在毒箭、猎枪之下。

鼻子耽著好闻的芳香,就会像贪执香味的蜜蜂,最终缠死在花丛中。

舌识贪执于美味,就会像鱼儿被饵料所诱,最终钓在铁钩之上。

现在城市里的人对饮食十分讲究,看到一个动物,不管是陆地上的,还是水里的,首先想的是它也许好吃、如何新鲜,这样的话,所造的业非常可怕。

下一辈子你很可能转生为动物,而那些动物转生为人,到时你就会成为他们热锅里的美食。

身识贪执于所触,就会大象贪凉溺死泥潭中。

《窍诀宝藏论》中讲到了意识对外境的贪著,如云:

“意为法欺如骆驼失子。

”心若迷恋诸法,对男女、财物执著不舍,必定会被法所欺诱,就像骆驼痛失爱子,以致肝肠寸断,最终丧身于迷恋爱子的痛苦。

在这些比喻中,自己感受如眼识对外境的耽著最有体会,对悦意外境就会多看一眼,就像装修新房屋一样,什么都想用最好的最漂亮,用智慧一分析,才了知非常愚痴。

因此,我们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的对境,不要特别执著,一旦产生执著,则要马上认识到这是堕入恶趣之因,依靠正知正念来对治。

第9节课

13、什么叫做内收?

闻法和修行时若内收,会有什么样的过患?

修行时如何才能做到松紧适度?

请引用公案教证加以说明。

答:

所谓内收是指过于专注或紧张。

闻法和修行时若内收,会导致身体不适,心也不适,最后出现种种违缘。

如果在闻法时仅仅专注佛法的个别词义,则只能记住一个道理,而无法记住所有的道理,这就如同马熊挖雪猪子一样得此失彼,不可能有了知一切的时候。

《前行》中有个有关昼辛吉尊者的公案:

从前,阿难尊者教诫昼辛吉修法时,昼辛吉有时紧张过度,有时异常松懈,而未能生起任何修法的境界。

于是他便前去请教世尊。

世尊问:

“昼辛吉,你在家时擅长弹琵琶吗?

”他回答:

“极为擅长。

”世尊又接着问:

“那你弹奏时所出的妙音,是在琴弦极度绷紧时发出,还是在琴弦十分松弛时发出呢?

”昼辛吉呈白道:

“这两种情况都不是。

只有琴弦松紧适度时,才能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

世尊教诲说:

“那么,你修心也与之相同。

14、闻法时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疲厌的心态?

产生这种心态时,应当如何对治?

假如实在无法对治,那应该怎么办?

答:

1)若因讲法时间过长而感到饥饿难耐、口干舌燥,或者遭受风吹雨打、烈日暴晒等情况时,容易产生疲厌的心态。

2)对治。

应当观想:

如今已获得暇满人身,并值遇了具有法相的上师,有了听闻甚深教言的机会,应生起欢喜心。

这是无数劫中积累资粮的果报。

如今能听到甚深妙法,犹如一百生中享用一次饮食一样,这多么令人高兴啊!

所以,为了这样的妙法,应当安忍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以欢喜心而谛听。

3)假如实在不愿意听,堪布阿琼在教言中说:

“此时你可以站起来,发愿‘我不离法、不离上师’,然后离开传法的地方,否则,对上师和佛法生邪见的过患更严重。

第10节课

15、什么是五不持?

各有什么过患?

如何对治?

答:

“五不持”分五:

“持文不持义”。

如果不观察甚深意义,仅仅为了词句的美妙动听而受持,则如同孩童采集鲜花一样,即推敲词句对自心无有利益。

“持义不持文”。

主要内容:

如果认为一切文字结构只是泛泛空谈,没有任何意义,进而轻视词句偏重甚深的意义,这样词句和意义就会互相脱离,因为不依靠词句不可能了知意义。

“未领会而持”。

倘若没有理解了义、不了义以及具有密意的各种说法而受持,则会误解词句和意义而违背正法。

“上下错谬而持”。

如果上下错谬而受持,则违反了佛法的规律。

即无论闻法、讲法或修法也都会与正法相违。

“颠倒而持”。

假设意义颠倒而受持,则自相续会因邪分别念滋生蔓延而毁坏,并且此人将成为佛法的败类。

所以,应当断除这些过患,做到一切词句与意义上下不错谬,以正确的方式受持。

遇到疑难或词句甚多之处时,不应懈怠而不受持,而应精勤受持。

遇到意义简单或词句极少之处时,不能认为法义浅显而轻视,应不遗忘而受持。

如何杜绝:

1)不要有傲慢心,应该按照上师的教言:

按照上下次第来修学。

2)学习任何经文论典,必须先摆正自己的心态,有正确心态,才能通达它的内容。

3)不能口头上说一下、随便听一下就行了,而要对所有内容长期地串习,对法义通过词句与意义上下毫不错谬的正确途径来受持。

4)不管大法还是小法,均要视如甘露来对待,任何法师宣讲时,理当聚精会神地听受。

之后再数数思惟,直至有一种觉受。

如此就能杜绝这两种过患。

第11节课

16、什么叫做依止四想?

请具体解释。

答:

《华严经》云:

“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明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药想。

我们无始以来沉沦在轮回的大苦海中,相当于遭受因三毒、果三苦所折磨的病人。

三界中任何一个众生,都有贪嗔痴等八万四千烦恼的病因,并不断遭受在逼迫。

我们要意识到自己是个病人,而且病情非常严重。

就像得了麻风病、肺结核的人,要想脱离身体的病苦而得到安乐,就要八方奔走、四方求医,依止一位有临床经以、有智慧、有慈悲的明医,并谨遵医嘱按时按量地服药。

同样,我们这些众生无始以来被业和烦恼的重病所折磨,必须要依止一位如明医般具足法相的上师,通过三喜来承侍上师,百分之百地依师教言奉行,服用正法的妙药,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业惑苦难的疾病。

当然,如果没有实地修持良药般的妙法,那就像一位药般的妙法,那就像一位病人的枕边虽有不可计数的妙药和药方,但不曾服药也会于病无补。

《劝发胜心经》云:

“吾已说妙法,汝闻不修行,患者不用药,吾亦无法救。

”同样,上师殊胜的教言再多,弟子不如理修持,也无济于事。

所以,作为弟子,要将上师所讲的法记得心里,记住之后永远去行持,这样无明烦恼就会有祛除的希望,从而获得痊愈般得解脱。

第12节课

17、藏地经忏师在超度亡人时说:

“上去下去之关键,如马随辔头所转。

”对于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最终可得出什么结论?

答:

这句话的意思虽然是说亡人刚死时你随辔头所转的马一样,是上去或下去的关键。

然而事实上,临终并不是上去下去的关键,真正关键的是自己活着的时候。

如来芽尊者和华智仁波切在不同的教言中说:

“到了中阴时,像我这样的人,只依靠简单的念诵很难转移,因此生前修行非常重要。

”到了那时,除非是前世修道的高僧大德,在法性中阴可以获得解脱。

纵然没有解脱,转世中阴的时候,依靠上师或道友在耳边的指点:

想入胎的话,将心识观为吽字或舍字等;想解脱的话,将心识观想为舍字,融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前往极乐世界,密宗中有许多这样的修法。

亡人外气已断而内气未断,或者内气已断而于四十九天内每天对他直指,他就有转移的机会,即使业力深重而前往下道,通过上师强制性的破瓦法,极个别有缘者也会转入善趣,甚至获得解脱。

不过,对大多数亡人来讲,依靠简单念诵而转移非常困难。

由于生前没有修持善法,离开世间的时候,背后为杀盗淫妄等业力的狂风所驱逐,前面有阴森可怕的黑暗和恐怖的呼叫声相迎接,就这样独自一人进入中阴狭长险道。

倘若以前杀生、造恶业非常严重,牛头马面等阎罗狱卒会手里拿着种种兵器,口中喊着“杀杀、打打”,穷追不舍地捶打你、杀害你,在断气当下,地狱境象会马上现前。

那时面临不可思议的业力显现,想逃也逃不出去,想躲也无处可躲,想求庇护也找不到怙主,处在这般无可奈何、无所适从的时刻,就像落叶一样身不由己地随风飘荡,又怎么会是上去下去的关键呢?

当然,这并不是说《闻解脱》说得不对。

对某些众生来讲,通过那种念诵也会有帮助,直指之后可以获得解脱。

但对大多数人而言,活着的时候更为重要,现在活着时行持善法,自己若拥有珍贵的善根,这是谁也抢不了、夺不走的。

第13节课

18、我们在闻法的过程中,如何于一堂课中具足六度?

这样有什么功德?

答:

《现证续》云:

“奉献花座等,随处戒威仪,不害诸含生,于师生正信,无散闻师教,解疑问难题,闻者具六支。

”在闻法之前,首先为上师摆设妙高法座,然后在法座前或者周围,供养曼茶罗以及花鬘、灯等,这即是布施度。

在讲法的经堂里,随处做洒水、清扫、喷香水等善行,保持那里整洁舒适;同时,遮止自己身口意不恭敬的威仪,长至一部法,短短一堂课,一切行为从头到尾如理如法,这就是持戒度。

听法的过程中,无论是有意、无意,都不伤害蝼蚁在内的含生,同时也不能旁边的金刚道友。

而且听受佛法的时候,不管天气再热再冷,传法时间再长,中间出现种种违缘,都要忍受。

还有听法的时候,假如上师讲什么都能接受,都有种感恩心、欢喜心,这种心态就是具足安忍度。

顺听受佛法的过程中,要断除对上师及正法的邪见、怀疑、嗔恨等不良的心态,满怀虔诚信心、满怀喜悦之情而闻法,即是精进度。

听法时心不能妄想纷飞,也不能外散于他处,倘若心不专注,佛教的甚深义不可能通过三心二意、东张西望而得到,因此,从最开始到刚结束之间应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谛听上师所讲的言教,这就是静虑度。

听闻佛法时,若对某些法义产生疑问,则应向上师请教,或者道友之间研讨辩论,以此遣除怀疑、邪见、增益,即是智慧度。

闻法具足六度的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