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10430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docx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docx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

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

它是一首动听的曲子,一幅美妙的图画,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甚至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艺品……它让我们的耳朵听到最优美的旋律,让我们的眼睛看到最亮丽的色彩,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蒙娜丽莎之约》向我们介绍了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那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神秘而永恒的美;《我的舞台》娓娓叙述了我国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之女吴霜女士在艺术舞台上成长的故事,反映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的道理。

读了这组课文,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正如海顿说的那样:

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四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本组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文章和书籍,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和实践。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搜集有关资料,留心观察身边的艺术,注意了解学生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的真切感受,在课文教学中做相应安排。

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本组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人说:

“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太好了。

“若”,好像。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

“你弹得太好了!

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

“妙极了!

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读了这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

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

教学时,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

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③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破琴”,把琴摔碎。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这里指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音。

“复”,再,重新。

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

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

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2)对词语的理解。

伯牙绝弦:

绝,断绝。

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

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学建议

1.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文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

如: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

建议采取以下步骤:

(1)学生尝试读文,根据读文情况教师可示范读文,指导学生恰当停顿,读好两个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哉兮”,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2)课文读通顺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教师加以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3.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交流对“知音”的感受和体会。

有条件的,可安排学生聆听《高山流水》,欣赏浑厚流畅的旋律,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4.拓展交流古今中外关于交友的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5.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自读自悟。

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文章的韵味。

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四教学案例

一揭题导入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

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

“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

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一)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

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

“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换位体验:

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于是你怎么赞叹?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引导学生想象回答:

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

于是你怎么赞叹?

(“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

于是你怎么赞叹?

(“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

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

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

这就叫──知音。

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

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

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

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出示句子,学生读: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

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

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五深悟绝弦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

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

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

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六回味绝弦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

《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教学设计: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教研室闫学)

五相关链接

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

 如“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宋代王安石《伯牙》诗:

“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

”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这些诗都是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六拓展阅读

伯牙学琴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

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

“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

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

”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

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

“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

”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

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

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

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

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

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

“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

”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

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

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

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静的海面上“洒满了银光”,这时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静。

月亮“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我们在体味作者用词精妙的同时,更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所感动。

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

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

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

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于凄楚中饱含了对哥哥的体贴。

正是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感动了贝多芬,使得他即兴创作《月光曲》,并为之演奏。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文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二是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难点是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因为它关系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这一点课文没有具体的答案,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才能突破难点。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姑娘说: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盲姑娘一直以来的愿望,而盲姑娘把这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十分理解哥哥说的“音乐会入场券太贵,咱们又太穷”话中含有的不安和痛楚之意,她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

这“随便说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让我们感受到淡淡的凄楚和酸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那种被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热爱的无奈。

是啊,生活本来就已经很艰难了,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多么奢侈而又无望的事啊!

学习本句,要侧重语意的领会。

可通过联系上文中兄妹俩的对话,反复朗读,让学生领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②她激动地说:

“弹得多纯熟啊!

感情多深哪!

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

句子中的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

后来她做出了判断,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因此第二个“您”就很肯定。

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盲姑娘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盲姑娘的这几句话使贝多芬十分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这是知音啊!

正因为遇到了知音,贝多芬才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顿时而生。

③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清幽”,秀丽幽静。

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是那么朦胧,那么美,就连破旧的茅屋也显得诗情画意。

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

此情此景,深深打动了贝多芬,他“望了望”穷兄妹俩,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是啊,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又爱好音乐的人们,这样想着,使他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

④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

“霎时间”,极短的时间。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

第一幅:

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

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

第二幅:

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

随着景象的变化,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

第三幅: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强音乐骤然响起。

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

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

清新梦幻的境界,优美和谐的曲调,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高超的技艺。

⑤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

脸上是“恬静”的,心里是舒适安逸的。

“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波涛汹涌”,波浪猛烈地向上涌。

“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又是多么光明美好的景象,这正是兄妹俩所向往的情景。

贝多芬的琴声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

音乐,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对词语的理解。

断断续续:

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陶醉:

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课文中指优美的琴声让兄妹俩听得入迷,似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

苏醒:

昏迷后醒过来。

课文中指穷兄妹俩从美妙的音乐中回过神来。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三教学建议

1.这篇课文在知识思想情感意境等方面同当前六年级学生都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

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象。

在自读自悟中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月光曲》的美好。

2.课文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

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可从以下三方面体会:

①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

《月光曲》一文塑造了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

教学时,可以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灵美,使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陶冶。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教师着重向学生介绍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从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

作为劳苦大众的代表穷兄妹俩,他们生活很困苦,但十分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

穷兄妹俩能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这种善良的品性正是审美教育的“源流”。

②从生动的语句中感受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

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

“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

此时,即使学生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也能通过充溢着优美意境的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

③从优美的乐曲中品味艺术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

课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

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音乐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3.分清课文中的事物与联想。

在教学第八九自然段时,让学生先读文,再看图,知道哪些语句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

如,贝多芬面对纯洁善良酷爱音乐的盲姑娘,思绪万千,心情激荡,决定再给她弹一首曲子。

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屋里显得格外清幽,这些描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

贝多芬此时弹起的《月光曲》,正是从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音乐联想。

那微波粼粼的海面景象,仿佛是穷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贝多芬在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的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如果去掉这些联想的句子,只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这段文字就失去了一大半的美。

通过学生的比较阅读,教师总结:

在阅读文章时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就能按照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平时观察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具体,并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4.课文景美情深,根据这一特点,整篇课文的朗读应该是徐缓抒情的基调,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的语句,语调是激昂的。

要通过指导,把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表现出来。

比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急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贝多芬说明来意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都应该读得恰如其分,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5.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茵”读“yīn”,不读“yīng”;“霎”读“shà”,不读“chà”;“粼”的左半部分要范写清楚。

“盲”上边一个“亡”,是“无”“没有”的意思,下面一个“目”,没有目,就是瞎子盲人,这正是“盲”的意思。

老师可以提醒学生从汉字的构字规律对字词进行分析比较。

此外,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读准“啊”的变调,如,这首曲子多难弹啊“nɑ”,那有多好啊“uɑ”,弹得多纯熟啊“uɑ”。

四教学案例

片段一:

由点及面,层层剖析

《月光曲》里写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来了兄妹俩的对话。

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说的话: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

“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

没有考虑,顺便说的话。

师:

“随便说说”指的是哪句话?

生:

指的是“这首曲子多难弹啊!

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师:

盲姑娘的话真的是随便说说吗?

生:

不是。

因为这首曲子很难弹,她非常渴望能亲耳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

师:

不是随便说的,而是发自内心,那她为什么要那么说呢?

生:

说明她家太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

说明她能体谅哥哥的难处。

生:

说明她能理解哥哥贫困的处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