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事故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10154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甲醇事故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甲醇事故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甲醇事故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甲醇事故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甲醇事故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甲醇事故分析.docx

《甲醇事故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甲醇事故分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甲醇事故分析.docx

甲醇事故分析

事故分析报告一

一、事故发生时间

2007年1月1日

二、事故情况

2007年1月1日,甲醇系统开车。

转化炉蒸汽升温,在11时14分预热炉出口温度达到650℃.由于氧压机不具备开车条件,故又将温度降下来。

11时47分,预热炉出口温度达到683℃,投焦炉气。

此时,带动TI60605温度达到709℃。

12时04分转化炉点火,床层温度明显上升,点火成功。

故又将TI60605温度降至生产操作温度480-520℃之间。

三、事故原因

1、投焦炉气时,焦炉气流量表TI60612无显示。

三段压力升高后,燃料气压力升高,燃料气压力表量程小,无法知道燃料气压力。

2、投焦炉气前,预热炉出口温度高,达到683℃,投焦炉气带动温升。

3、开车程序进一步优化,准备工作不到位。

4、业务技能缺乏,致使指挥现场开关阀门幅度过大,过程控制不稳。

5、责任心不强,温度升高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致使温度超过工艺指标。

四、整改措施

1、与仪控人员尽快解决仪表量程小问题。

2、岗位协调进一步加强,准备开车要有章有序。

3、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条件。

4、加强责任心,采取相应措施,稳定工艺指标。

事故分析报告二

一、事故发生时间

2007年1月9日

二、事故情况

07年1月9日,甲醇生产基本正常。

工艺乙班(8点-16点)接班后分析取样预后甲醇后PH值在13.45左右,分析夜班酸度在0.0005%。

由于前几次分析中精甲醇酸值大约在0.0016-0.0018之间,达不到优等品指标,而且当甲酸中酸值过高时,会对精馏设备及管道腐蚀特别严重,严重影响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三、事故原因

1、接班后,分析PH值略高。

而精馏系统进料量增加,预后甲醇PH值调整滞后。

2、产品质量分析,要求PH值在高限操作。

3、预后甲醇PH值在13-14.3之间,而甲醇质量特别是酸度波动大,最小为0.0005%,最大为0.0014%,基本够优级品。

4、车间对PH值规定按规程是7.5-8.0,而其他厂家均在8-9之间。

为提高产品质量,让操作在高限9-11之间,负有管理责任。

四、整改措施

1、操作工严格执行操作规程,PH值控制在9-11。

2、车间加大工艺指标摸索,制定出切实可靠的指标。

3、分析室加大分析频次,确保分析数据准确。

4、加强责任心,及时和调度室联系,重新取样分析。

5、对产品质量控制、基本酸度控制在优级品内。

人为控制酸度会造成以NH3分析碱度增加。

事故分析报告三

一、事故发生时间

2007年1月10

二、事故情况

2007年1月10日8:

00,化产倒风机造成风机跳车,甲醇减量生产。

此时气柜高度为8000M3。

7:

43减量22500-20500-17000-10000

NM3/h,此时氧气量仍保持在4400NM3/h,氧气流量没有降下来,造成转化炉测温点超温,达到1097℃,严重危及安全生产。

7:

50氧气没有流量,转化切氧。

三、事故原因

1、风机跳车,焦炉煤气减量过快。

2、气柜高度低,缓冲余地小,生产负荷调节余地小。

3、氧气压力、流量降的不及时,造成氧气流量大。

4、焦炉气和氧气流量比失调,焦炉气量在17000NM3/h时氧气流量应在2400-2500NM3/h之间。

5、操作工操作水平有限,有待进一步提高。

6、安全联锁没有投用,下一步车间研究是否投用,报生产室批准。

四、整改措施

1、生产负荷调整要适当,不能大幅度降温降压。

2、气柜高度高度应保持在10000M3以上,增大缓冲时间。

3、安全联锁研究投用。

4、增设安全报警。

5、加强职工培训力度,提高操作技能。

事故分析报告四

一、事故发生时间

2007年1月23日

二、事故情况

07年1月23日,3#焦炉气压缩机水冷器煤气泄露严重(14:

53)系统煤气量突然下降,由25500NM3/h下降至21700NM3/h。

14:

553#压缩机紧急停车,煤气量迅速下降至11000NM3/h,但是氧气流量为4500NM3/h,没有及时下降,造成转化炉温度点超至1033℃。

三、事故原因

1、3#压缩机泄露严重,紧急停车。

2、因紧停一台压缩机,致使煤气量下降过快,煤气与氧气量比例严重失调。

3、氧气因调节幅度过大,降压缓慢。

4、操作工操作水平有限,应进一步加强学习。

四、整改措施

1、生产负荷的调整要适当,不能大幅度降温降压。

2、增设安全报警。

3、加强职工培训力度,提高应急处理的能力,及时调整氧气压力与流量。

 

事故分析报告五

一、事故发生时间

2007年1月30日

二、事故情况

1月30日凌晨1时5分左右操作人员朱开翠根据巡检要求及机组开车计划组织开车。

正常巡检过程中,油站运行正常,未发现异常情况,辅助油泵正常备用。

1:

35发现机组油压报警,便到油站检查,发现辅助油泵出口法兰处喷油,便紧急停油泵处理。

联系维修人员检查,发现泵出口采用橡胶垫片,垫片已坏。

三、事故原因

1、二合一机组油泵出口法兰原设备厂家采用橡胶垫片,不符合运行介质要求,长时间运行老化是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2、辅助油泵的止回阀不灵活,没有达到正常止回的作用,也是造成此次事故的原因之一。

3、操作人员正常巡检时油站运行正常,忙于开车,检查监视力度不够。

另油泵流量为543L/min,短时间内油大量泄露是造成此次事故的次要原因。

四、整改措施

1、全面检查油泵出口管线法兰、阀门垫片。

更换为金属缠绕垫。

2、检查检修止回阀,排查空压机、氧压机。

3、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加强点巡检力度,加强员工责任心教育。

事故分析报告六

一、事故发生时间

2007年2月7日

二、事故情况

07年2月7日焦炉气量从16000NM3/h加至24000NM3/h,此时铁钼预进口温度上涨。

至14:

20TI60602从293℃涨至321℃,而铁钼预A床层热点温度TI60605从293℃到17:

56涨至569℃。

至16:

11铁钼转化器TI61615满量程600℃。

16:

24TI60609满量程达到600℃。

随后,TI60612、TI60613、TI60611相继满量程达到600℃。

17:

34氧化锰C槽热点温度TI61229满量程600℃,精脱硫超温。

17:

20总控接氧分析为2.16%,17:

45加做氧分析为2.49%。

同时现场反映铁钼预A出口及氧化锰C入口有火苗。

17:

50请示生产室,转化切氧,同时现场利用消防器材灭火。

三、事故原因

1、化产来焦炉气含氧量超标。

2、甲醇车间判断有误,没能及时进行压温或减量生产或停车。

3、没有及时通知分析室取样分析及化验,结果没有及时通知到中控室。

4、甲醇车间检查力度不够,温度高时漏点着火。

5、消防器材挪作他用,蒸汽灭火所配管不到位。

6、灭火预案不详,现场人员少,应制定详细的人员调整。

四、整改措施

1、发现槽子床层温度飞升,应立即通知分析室取样分析,并及时上报调度室及车间。

2、提高业务水平,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床层温度。

3、现场消防器材准备到位,并且增加泡沫式灭火器,制定灭火紧急预案。

4、岗位工在各槽热态时,利用测爆仪查找漏点。

5、负压管道检修时,生产室及时通知甲醇车间。

6、在气柜进口管道上增设H2S、O2报警仪。

 

事故分析报告七

一、事故发生时间

2007年2月8日

二、事故情况

07年2月8日,焦炉气加量从16时39分15021NM3/h加至18时11分23627NM3/h,合成蒸汽富余。

精馏开车也在逐步提负荷,低压蒸汽压力为0.75-0.76MPa。

18时33分废热锅炉出口蒸汽压力为2.46MPa,去管网低压蒸汽压力较高。

当班操作工关小去管网减温减压阀。

18时41分废热锅炉出口蒸汽压力升至2.698MPa,安全阀起跳泄压。

18时44分,恢复至2.286MPa。

三、事故原因

1、加量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合成汽包压力、合成出口温度、废热锅炉汽包压力、低压蒸汽管网压力,及时调整。

2、操作人员要细心调节,精心操作。

四、整改措施

1、为保证废热锅炉压力稳定,尽量少调节减温减压阀,多余蒸汽送化产。

 

事故分析报告八

一、事故发生时间0

2007年3月4日

二、事故情况

07年3月4日15:

05A#焦炉气压缩机二级缸十字头断裂,二级缸爆裂。

焦炉气量由19350NM3/h骤降至10000NM3/h。

甲醇总控立即通知空分减量,氧气量由4160NM3/h减至1660NM3/h.转化炉TI60608温度涨至1013℃,后呈下降趋势,至15:

12TI60608温度上涨。

此时焦炉气量为零(实际为7000-8000)NM3/h,氧气流量为2400NM3/h,继续对氧减量。

15:

15转化炉TI60608升至1139℃,切氧停车后TI60608温度继续升至1495℃,致使TI60607温度点烧坏,套管烧熔。

三、事故原因

1、由于A#焦炉气压缩机二级缸爆裂,致使焦炉气压力流量下降很快,虽然大幅度减少氧气量,但因焦炉气压力下降很快,氧气与焦炉气压差增大,造成系统压力下降太快,氧气流量在短时间内下降不下来而与焦炉气比例失调导致超温,是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2、由于焦炉气量减少,致使反应热减少,从而导致废锅产气量减少,中压蒸汽进转化炉量减少,只进行氧化反应,没有还原吸热反应,无法将燃烧热带出。

3、开工蒸汽补给阀开度小,补充不及时导致氧气压力>焦炉气、>蒸汽,物料比例严重失衡。

4、车间对上次事故虽作了总结,整改措施只是到分析报告单,没有形成专门的预案。

四、整改措施

1、对测温点更换新的测温元件,调整蒸汽压力>氧气压力>焦炉气压力。

2、开工蒸汽阀打开,利用减温减压调节阀控制中压蒸汽补充量。

3、在加减量过程中出现的压力比例失调、流量比例失误,当压差<0.1MPa、流量氧气比焦炉气>25%时,切氧处理,以确保转化炉不超温。

4、车间同各班班长、总控工讨论,制定详细的预案,主控室可采取紧急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事故分析报告九

一、事故发生时间

2007年4月22日

二、事故情况

4月22日16:

00气柜高度DOS显示为16000,现场显示为19000。

17:

40气柜高度下降,车间19:

12至20:

48进精脱硫气量由28000NM3/h减至24200NM3/h,气柜高度DOS显示为1200,现场显示为5000,导致气柜低限报警。

三、事故原因

1、减量幅度低。

接调度通知后中控室通知人员减量,但幅度太小,用气量>进气量导致气柜高度一降再降,直至报警。

2、现场实际高度与DOS显示相差太大,中控室人员和现场联系频繁。

3、焦炉检修完毕,回炉煤气压力未张,甲醇车间又希望维持工段指标,完成产量。

此种情况下,应及时降低负荷。

四、整改措施

1、今后中控室人员与调度多联系、多汇报。

在稳定生产的前提下,保证指标合格,做到用气量与进气量平衡。

2、督促仪表工做好DOS系统数据显示,与实际一致。

3、班组根据生产情况及时调整,以安全稳定生产为前提,控制各项指标。

 

事故分析报告十

一、事故发生时间

2007年5月2日

二、事故情况

14:

49焦炉气流量为15791NM3/h,氧气流量为4628NM3/h,TI60608为982℃,转化炉出口温度为893℃,操作工于是增加氧气量。

15:

06氧气流量增加至4663NM3/h,虽然TI60608温度为995℃,但出口温度TI60601已升至941℃.于是操作工减量,氧气量由4652(15:

15)降至4065NM3/h,但是转化炉出口温度由941℃(15:

15)升至975℃(15:

25),造成转化炉出口温度超温。

三、事故原因

1、TI60608作为燃烧室温度测温点,其本身材质不是最好的。

由于烧结弯曲变形,其测温值已不能真实反映燃烧室温度。

它测量的值实际是耐火烧铸料的温度,不能以它的测量值判断燃烧室的温度。

仅能以其为参考点,重点还是要控制好转化炉出口温度,TI60608更不能超标。

2、增加氧气用量后,注意监控氧气与焦炉气的比值,应控制在25%以下。

此次加量,还应注意调节水碳比为3-4。

3、调节幅度不宜过大,尤其是加氧气量,必须遵循少量-观察-适量-再观察。

4、增加氧气用量后,员工未能及时跟踪转化炉出口温度变化,对变化趋势也未能及时掌握,重视程度不够。

5、工作责任心没有到位,调节参数没有跟踪到位,导致转化炉超温。

四、整改措施

1、TI60608温度测量点在以后大修中予以更换,保证测量燃烧室的直接温度,更好控制转化炉温度。

2、员工加碱氧气量,一要监控氧气与焦炉气的比值,二要控制水碳比,三要边观察边加量,四加量幅度要小,不宜过大。

 

事故分析报告十一

一、事故发生时间

2007年6月6日

二、事故情况

07年6月6日10:

30总控室接调度通知,预热炉改烧焦炉煤气。

10:

40焦炉煤气量由20900NM3/h降至20100NM3/h,而此时氧气流量在4410NM3/h,造成TI60607温度点升至1160℃,转化炉出口温度达到942℃.10:

49焦炉气量在20100NM3/h,操作工操作工迅速减氧,氧气量为3950NM3/h,TI60607温度点降至1130℃,转化炉出口温度在897℃,转化炉出口温度出现波动。

三、事故原因

1、预热炉改烧焦炉煤气,造成煤气量波动,转化炉炉温升高。

2、焦炉气量波动,氧气调节幅度过大,造成温度变化过大。

3、氧气:

焦炉气比值参数在焦炉气量变化时,也随之变化。

操作时。

规律性没有把握好。

4、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系统波动大时,提高责任心,精心操作。

四、整改措施

1、车间加强员工的业务学习。

2、总结氧气:

焦炉煤气量在不同负荷下的比值参数。

3、总控室和氧压机调节及时协调。

4、及时调节,通过温度曲线趋势图微调、勤调,避免调节幅度过大。

事故分析报告十二

一、事故发生时间

2007年7月20日

二、事故情况

1、上午10:

00左右,甲醇会议室开会讨论停车方案,针对空冷塔压缩空气出口温度高,决定用消防水,检验能否降低空冷塔出口温度。

(18日循环水温度为32℃,空气出空冷塔温度温度为23.7℃;20日循环水温度为24℃,空气出空冷塔温度为18.3℃)。

2、14:

00左右,空分岗位循环水改消防水,要求消防水量控制在50M3/h左右,冷凝水16T左右。

14:

18停循环水,开消防水,消防水量最高为57M3/h,水冷塔液位14:

19为1029mm,14:

22为1213mm,后加速上升,14:

25为2505mm。

空分联锁跳车(液位高限联锁,保护分子筛)。

三、事故原因

1、设备方面:

液位控制阀不动作,造成液位上升,液体排不出去导致连锁跳车。

液位调节阀从事后检查看,有明显结垢,管道内有杂物、砂子等,导致阀门卡住,调节不灵敏或无法调节。

2、操作方面:

切换消防水,协调处理工况不及时,造成联锁跳车。

旁通阀打开慢,虽然打开了旁通阀,由于调节阀无法打开,液位迅速上升,导致联锁跳车。

3、仪表液位调节阀不动作是此次停车事故的直接原因。

操作协调未能及时跟上工况是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4、塔内堵塞,当换用消防水时,塔内杂物冲至调节阀出造成调节阀无法正常开启。

四、整改措施

1、工况变化,组织协调要全面,工况处理要及时、果断。

异常情况更要及时处理,如开泵、工况变化调节阀门,工况稳定10分钟后再离开。

2、对工艺影响大的阀门,适时调节,检查阀门的灵敏度,尤其是有过故障的阀门更要细心调节。

3、交接班,尤其是事故交接班,必须等工况稳定后再下班。

4、对讲机增加数量,以便能全面协调、及时协调。

5、需清除塔内的杂物。

 

事故分析报告十三

一、事故发生时间

2007年7月22日

二、事故情况

07年7月21日、22日工艺班16:

00-24:

00连续两天乙醇含量在250ppm,严重超出工艺指标。

22日由于精馏开车,各工艺测点波动,造成乙醇含量高。

23日由于进料量大,进料量正常产量是15-16m3/h,而23日班入料量16-17m3/h,产量达到92T以上。

三、事故原因

1、入料量大达到16-17m3/h。

2、常压塔回流量小,入料量增大,回流量没有加大。

3、杂醇采出量偏小,入料量加大时,杂醇仍旧以正常生产量采出。

4、加压塔塔釜及常压塔塔釜温度控制在指标范围内,加压塔132-134℃,常压塔塔釜温度在108-110℃。

5、分析误差导致数据可能有误。

四、整改措施

1、开车初期控制入料量。

2、根据分析数据,调整加压塔、常压塔回流量。

3、控制塔釜温度,尽可能减少蒸汽量,但必须确保残液合格。

4、加大杂醇采出量,增加视镜,以便观察采出量大小。

事故分析报告十四

一、事故发生时间

2007年8月9日

二、事故情况

07年8月9日早晨6:

29二合一压机转速为11923r/min;随后急剧下降至8795r/min,防喘振阀打开。

操作工李强迅速汇报中控室,并及时关闭新鲜气入口阀。

中控工赵宁发现转化焦炉气流量为零(焦炉气轻微上涨),迅速切掉氧气,打开PIC60614阀放空,随即焦炉气配蒸汽管线发生爆管。

三、事故原因

1、二合一压机转速突然下降,导致防喘振阀突然打开,转化系统焦炉气送不出去,压力迅速上升,蒸汽管爆裂。

何种原因造成二合一压机转速突然下降,需进一步分析。

2、经测厚仪检查爆裂蒸汽管厚度为2mm、4mm、5mm、6mm、7mm不等,厚薄不一。

材质需进一步化验,判断是否符合设计管道的材质要求。

3、二合一防喘振阀需进一步检查。

四、整改措施

1、凡是受到冲刷的热力管道应进行定期检查。

检查其冲刷情况,用测厚仪检测其厚度,检查管道的变薄情况。

2、分析二合一转速突然下降原因。

3、巡检时,严禁无关人员=去现场,灭火器等消防器材齐全,并悬挂安全标识牌、标识语。

进一步加强员工的应急预案学习,加强防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事故分析报告十五

一、事故发生时间

2007年8月23日

二、事故情况

1、8月23日22:

42中压蒸汽压力为3.688-3.692MPa,氧压机转速在11380r/min左右。

22:

43中压蒸汽压力为3.692MPa,氧压机防喘振压力为2.216MPa,转速为11380r/min。

随后氧压机出口压力为2.176MPa,氧压机转速降至11293r/min,氧压机防喘振阀打开。

三、事故原因

1、氧压机目前状态不稳定,其额定工作压力为3.50MPa,但现在中压蒸汽低于3.75MPa时,转速低,压力提不上去。

由于转化系统负荷在18000左右气量,氧压机相对吃力,防喘振值和氧压机出口压力接近,有时仅0.3-0.4MPa,中压蒸汽在3.70MPa,稍有波动转速波动就敏感。

操作人员操作难度较大,如调节5-1阀幅度较大,则会造成转化止回阀打开,导致转化系统停车;如调节幅度小,当接近防喘振值时,5-1阀自动打开,也会造成转化系统停车。

2、当中压蒸汽压力由3.7降至3.688时,5-1阀自动打开,操作人员未做出适当调整阀门动作。

四、整改措施

1、分析氧压机在额定中压蒸汽压力下,转速提不上来的原因,和厂家联系,分析解决。

2、目前情况下,想方设法提高中压蒸汽压力,或系统降负荷,远离防喘振值,给员工一个相对较大的操作空间。

事故分析报告十六

一、事故发生时间

2007年11月24日

二、事故情况

07年11月24日,转化开始蒸汽升温。

精脱硫10时左右氮气升温。

操作工刘奇首先对预热炉前管道进行煤气置换,炉膛内自然通风置换。

依照先进明火后开煤气的程序,点燃火嘴,这时炉内产生爆鸣,炉内喷嘴出纤维棉有少量喷出。

经打开人孔进入检查发现,炉内浇注(炉底板)无损坏,炉壁纤维毡少量剥落。

三、事故原因

1、炉膛内虽经自然通风置换,但炉膛内仍有残存煤气,是此次点火引起爆鸣的直接原因。

2、操作工对分析化验认识不足是此次事故的根本原因。

升温炉点火,必须对炉膛内气体进行分析,分析CO+H2含量小于0.5%或是对炉膛内气体作爆破试验。

而此次点火,一是没有通知分析室做点火爆破分析,二是没有作爆破试验,想当然操作,导致此次事故发生。

四、整改措施

1、点火前,必须对炉膛内气体作分析。

不合格需用蒸汽或自然通风置换,自然通风时间大于20分钟,分析合格后方可点火。

2、车间加强业务培训,严格要求按操作规程执行。

对精脱硫系统煤气的氧含量、氨含量,甲醇中酸含量、乙酸含量以分析结果作为调整的依据,加强与分析室沟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