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07438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答案.docx

《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答案.docx

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答案

一、简答题(以复习资料P6为准)

1、如何区分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这两对范畴?

(教材P122-126)

答:

所谓决定论,意味看承认普通的因果联系,承认世界上识有什么东西是可以免于决定的。

而非决定论则认为,并非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有所谓的原因,否认世界的普通因果联系。

在决定论中,就基本倾向来看,可分两种不的形式:

强决定论和弱决定论。

所谓强决定论,就是主张自由与决定论的不相容性,它排除一切形式的自由。

所谓弱决定论并否认事物的因果联系,但它又认为,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一定程度的自由仍是可能的。

 

2、什么是经验?

什么是理性?

二者在认识中各具有什么样的地位、作用?

(教材P146-149)

答:

所谓经验,在直观的意义上,借助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关于作为认识对象的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大致包括感知,内省和直觉等几种形式。

所谓理性,在直观的意义上,主要是指人的理智通过抽象或推理把握事物类的特性和一般性的能力。

二者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

经验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是认识事物中通过对经验材料的分析,综合和思维加工,达到事物本质认识的高级阶段和过程。

二者应相互储存、相互渗透,是不可缺少的两个认识过程或阶段。

 

二、论述题

1、试比较“是”、“在”、“无”这三个概念的异同。

(教材P103-117)

答:

纵观古往今来各派哲学的观点,什么是存在的问题,其实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

,这是从“是”、“在”、“无”三种不同的视角来界定存在而导致的结果。

“是”,是语言的逻辑界限。

从某种角度来说,所谓本论也可以叫做“是论”。

“是”,是具有形式意义的逻辑联结词,它在日常语言中的作用,是使思想送循线形式的规定,在语言中保持其同一性。

语言和思想之所以能够有逻辑,正是因为我们在用“是”来表达思想。

从此意义来说,“是”是思想和语言的逻辑界限。

“在”是语言的语言界限。

对于一个事物,我们可以说它“在”,也可以说它“是”,当我们说这个事物“在”的时候,仅仅是指出了这个事物的自身同一性,除此以外就不再有别的意思。

当我们说一个事物“是”的时候,情形就有所不同了,我们其实已经开始认识这个事物,哪能怕仅仅给主命名,就已经包含看对这个事物的一定认识了(说主“是什么”,也就是否定主“不是什么”)。

而这样一来这个事物就不再是单纯的“在者”,而变成了“是者”。

所以“在”不是逻辑经验性认识的对象,而是逻辑经验性理解的对象。

“无”也并非“真无”。

无论是“是论”还是“在论”,都是以存在优于非存在前提的。

但是在中国哲学中,非存在是优先于存在的。

中国哲学习惯非存在叫做“无”作为研究对象的本体论,我们可以叫它“道论”。

中国道家和佛家所谓有,固然首先指的是事物的客观存在,但因为它并非“真有”,所以这种有存在的就不具有绝对性;所谓无固然首先指的是客观事物的“缺先”和“缝隙”,但因为这种“缺先”和“缝隙”的重要性,所以非“真无”。

在这里“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谓“有无相质”是也。

 

2、比较分析理想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党派的异同。

(教材P176-180)

答:

分析哲学的分类,指照“语言批判”所选择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分析哲学大致可分为理想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两大类。

理想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的异表现为:

理想语言学派认为,语言分析实际就是逻辑的分析。

这不仅因为哲学研究要自觉地以现肛逻辑的基础,而且也是因为哲学只有以现代数理逻辑为工具,从形式方面分析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中的命题,才能得出准确,可靠的结论。

而日常语言学派则认为,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是社会生活赋予的,这表明日常生活本身就蕴含看真理。

理想语言学派与日常语言学派的同表现为:

一是,二者都是围绕对传统哲学问题的反思和清理而展开的,其任务性明确,就是对传统哲学进行语言改造,实现其“语言批判”。

二是,二者通过对“语言”的批判,对传统哲学的反思,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哲学的发展,特别是分析哲学以对知识的解释和分析取代传统认识论有关问题的研究,适应了认识发展的实际,对后来哲学的发展极为重要的影响。

三是,二者都并没有主最初希望那样,成为可以科学相提并论的学向。

 

三、分析题

1、我们知道,西方语言属于拼音文学,汉语属于象形文字,试从这个角度,分析一下“是论”,“在论”和“道论”的区别,以及这三种本体论对于科学、宗教和艺术的不同作用。

答:

“是”是语言的逻辑界限。

人类的思想是随着语言一起诞生的,如果说没有语言,人类就不能思想,因为“语言是思想外壳。

”但是人类的语言还要逻辑,如果没有逻辑,思想时是样不能进行。

这是因为,只有依靠逻辑,人们才能在思想中,建立“抽象的同一性”。

人们通过语言和逻辑进行思想,第一步指称的各种事物之间关系进行推理。

但无论是命题还是推理,直到语言出现了,事物才变得可能。

换句话说“语言中直到出现了不词“是”,语言才可能真正地有逻辑。

”这是因为,只有不词“是”才能当具有形式意义上的逻辑联结词,在日常语言中纯形式地使思想通过语言保持其同一性。

这对于科学,字教和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教材P104)

“在”是语言的语言界限。

由于西方语言的“是”与“在乃是同一词汇(being),人们往往忽略了“是”与“在”的作用。

“是”作为语言的逻辑界限,当然包括了“语言”的内涵。

但是在语言的逻辑过程中,如果逻辑是对的,但语言不规范,甚至出现错误,这也是很难达到事物真理性的认识。

因为语言有自身日等逻辑重要的规范要求。

“在”强调的语言规范,不论是对科学,艺术和宗教的发展乃起看十份重要的作用。

“道”将非存在叫做“无”,并主张“非存在”先于“存在”。

由于中国的字是象形文字,说存在就应该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存在。

但是没有看得见摸着的地方就应该是“无”。

并且是只有先无才能后有,而有“是”在“无”中生“有”起来的。

这样一种具有中国特点的本体论思想为宗教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

 

2《中庸》说: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戾,谓之数。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请你分析一下这段话的意思,并谈谈自己的手法。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是”与“应当”之间的关系?

答:

所谓“是”,是指实际做什么;所谓“应当”,是指应当做什么。

二者的关系是:

由于人们实际做什么和他们应当做什么二者之间,并没有一种直接的或必然的联系,所以,在有关人的行为的道德与否问题的判断上,重要的就不是看人的实际做了些什么,而是看人们究竟应当做什么。

否则,我们就可能在一些根本性问题的理解上出现矛盾。

而为了判断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我们有必须设立某种道德标准,这就是“是”与“应当”的关系 

2、义务论和圣谕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表现在哪里?

答:

其共同点:

二者的行为都不计功利,不讲结果。

其不同点:

义务论把道德看作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的,是出于人的自觉的一种善意行为,纯粹由一种义务感决定的善意行为。

圣谕论强调,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一个人应当做好那些符合上帝旨意的事,且是上帝旨意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行为,反之 

二、论述题

1、如何区分利主义与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是以怎样的论证最终在理论上取代了利己主义而成为广泛被接受的结果论道德哲学理论的?

功利主义自身又存在着哪些基本的理论弱点?

答:

二者的区别是:

利己主义表达出来的道德主张,可以归结到人的自我实现来理解。

所谓利己,不过是希望达到自我的实现,即表现为所有人的欲生的各个方面得到良好的体现。

功利主义是指,主坚持一种行为如果在道上是正确的,只有当,或仅仅当这种行为能够为所有那些爱这种行为影响的人带来最好的结果时才是可能的,而且,这种结果在任何其他的这种方式来行为的人那里表现出来也是如此。

功利主义的论证最终在理论上取代了利己主义而成为广泛被接受结果论道德哲学理论。

一是按照行为功利主义的观点,任何人在行为前,都要问下自己:

我们的这种行为的结果将会给我自己以及与我的这一行为有关人带来些什么:

我们这种行为的结果将会给我自己以及与我的这一行为有关人带来些什么?

如果一个人不在每一情况下搞清楚。

他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的行为将会给与这一行为有关人员带来些什么。

他就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这是先弄清楚结果给已其有关人员带来什么的情况下再决定行为的。

二是从逻辑上,正确的行为并不是那种在实际中会产生最好的结果的行为,甚至也不一定是带来最好结果的行为,而是那种在实际中有可能带来最好结果的行为。

因此,这种行为是建立在当时所能得到的最好证据支持的基础上的。

三是就行为来谈行为,对于那些不懂得道德的一般原则的人来说,意味着他们将永远也不可能获得正确道德上的指导。

因此,这种行为即使是正确的,但仍不能持之以久。

功利主义自身还存在着不少的理论弱点。

基本的有:

一是,功利主义的原则是否有可能在实践中被贯彻到底。

二是对幸福,快乐,愉快等功利进行量化是否科学,很有怀疑。

三是理论逻辑上也有模糊不清处。

 

2.义务论与功利主义看待行为道德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里?

你支持义务论的道德主张还是功利主义的理论观点?

试用逻辑和论据说明之。

答:

义务论把道德看作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的,出于人的自觉的一种善的行为,即是不计功利、不讲结果的,纯粹由一种义务感驱使下决定做的善的行为。

功利主义认为在道德上是正确的,只是当,或仅当这种行为能移为所有的那些受这种行为影响的人带来最好的结果才是可能的。

[请学生选择二间自己的选择]本人谈了选择义务论的主张。

]支持义务论的道德主张:

理由:

(教材page221)一是世界上惟一能称得上是善的东西。

是我们的善良意志。

因为,善良意志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如果善破与某种条件。

结果,目的性联系起来,那就不能被认为是真正的善。

二是善又表现行为,行为须体现无功的善,而这就是所谓的“义务”。

对于道德行为来说,唯一合适的动机就是义务感。

三是,把行善看作是人的义务,将给社会带来一种物的道德风尚。

功利主义的弱点:

一是选择功利的结果再做出行为判断。

这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私行为。

属于不道德行为。

二是先选择结果再选择行为不一定能达到收的结果。

导致行为偏移为不道德的轨迹。

三是为了结果而选择行为会导致人人都从获得功利而去选择行为。

使社会带来道德危机。

当然,义务论也有缺陷。

有三:

一是刻板、僵化。

二是把情感和个性看做是与个人的道德泽价完全无关的东西。

三是现实生活道德是复杂的。

 

三、分析题:

 

1。

一位男子有很长时间的家庭暴力史。

在一次他于酒后滥施暴力的过程中,他的妻子为了保护自己和两个孩子不受伤害,用当时随手抄起的一跟擀面杖击打他的头部,导致他休克死亡。

这位女士的行为是道德的吗?

请说明你认为这种行为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理由?

答:

这位女士的行为是一种自己行为。

这种自己行为如果是符合以下条件的话,我认为是符合道德的。

起要点:

一是自己的原则。

二是自己的条件

三是支持自己的理由。

 

2。

动物权利在当代越来越被认真地看待。

真的有动物权利这种东西吗?

你支持还是反对把动物权利与人的权利相提并论?

请详细说明你的理由。

答:

不同意把动物权利与人的权利相提并论。

理由:

一是从动物的本性来看,人性与动物本性是有质的区别的。

人是有目的的,有动机地进行自觉活动;而动物则是进行的一种本能的盲目活动。

因此,二者的权利不能相提并论。

二是动物的生存是一种自然的形态表现的,而人的生存虽然有自然的因素,但更多的通过一种社会的形态表现出来,行为权利。

则是特指协调社会人际关系所赋予社会中的人的,而动物无从谈起自己的权利。

如果说动物享有某种权利的话,试向,哪一中动物能行使这种权利呢?

只有人才能够既有享受权利,同时也可以自觉地使用社会所赋予的权利。

三是为了生态平衡和尊重家养牲畜对有些动物进行保护。

不能随意杀害,这不是动物本生的权利,而仍然属于人的权利的范畴。

比如有人将家养的动物杀害了,这不是能犯了动物的生存权利,而是犯动物是人洋哪个动物的权利。

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一.哲学对科学和思想文化的作用有哪些?

(P33-42)

答:

哲学对科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确立科学的理论前提,二是阐明科学的基本形式,三是捍卫科学的独立性,谋求全体科学的统一;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也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对日常意识的反思,二是对学科前提的批判,三是对自由意识的促进。

二.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P57-58)

答:

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包括:

(1)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

(2)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

三.如何理解哲学作为一门人类思想探索性活动的特点?

(P30-32)

答:

抽象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有多种不同的形式:

宗教活动、艺术活动、道德活动都是抽象。

哲学与哲学抽象活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基于自身需要而进行的思维性探索活动。

哲学的思想探索特征,首先表现在它所涉及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作为寻常信念基础的原则或假定。

哲学原则或假定,既有日常生活意义上的,又有科学意义上的。

哲学的思想探索特征,还表现为哲学本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但哲学所研究的问题,却是相对不变和基本固定的。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人与世界的关系有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即常识、科学与哲学。

相对于这三个不同的领域,存在着三类不同性质的问题,即常识性问题、科学性问题和哲学性问题。

由于思想的探讨是永无止境的,因而哲学性问题也不可能有所谓一劳永逸的证明或结局。

四.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的特点是什么,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P74-77)

答:

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对康德哲学关于“科学与价值”二元分析的继承和发展,现代西方哲学形成了两大主要思潮或理论倾向:

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

在科学主义思潮看来,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成就,是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等一切重大问题的充分而有效的工具。

不仅如此,现代科学理论更是人类知识得以真正确立的典范或摹本。

因此,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应当相应地发生根本变化。

与科学的实证性、精确性相比,传统意义上的哲学不仅在方法上“思辨、空洞”,而且妄图“凌驾于科学”之上,因而这种哲学作为“形而上学”必然遭到拒斥。

这样,哲学要想切实得到发展,就必须用实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也就是说,通过对科学方法的研究才能真正达到“科学的哲学”。

在这个意义上,科学主义思潮的各个主要流派的哲学,诸如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批判理性、逻辑实用主义、科学实在论等,大多倾向于把哲学归结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

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坚持和维护科学的理性传统。

罗素和维特根斯坦是哲学哲学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

从总的方面看,批判、改造传统理性,树立和发扬现代理性,是科学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特征。

与科学主义思潮发展的相对集中相比,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发展更复杂。

总的来说,现代人本主义思潮主要包括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人格主义、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等哲学流派。

这些流派在总体上呈现出一些共同特征。

它们都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思想,把人以及人的发展、完善、尊严、自由、创造等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放在哲学乃至整个文明的中心的地位。

它们普遍认为,无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发达,都不可能消除以反思人的存在为基本宗旨的哲学的价值。

它们强调,现代哲学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对科学或理性的反思,来探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性、人道主义及其“异化”等问题。

现代人本主义的哲学家大都采取“非理性”或“反理性”的哲学立场。

在上面分别对科学主义思潮及人本主义思潮的介绍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二者的区别,那就是科学主义强调应该从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中吸收经验,运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注重精确性,强调理性,重视知识论的研究;而人本主义则主张超越理性,不仅要注重理性,而且更应该注重“非理性”,认为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不能涵括人生价值的研究方法,强调哲学必须超越“知识论”,注重对人类生存的状态、价值进行研究。

五.亚里士多德说过:

“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星辰的运动以及宇宙之创生,做出说明……这样,显然,我们不为任何其他利益而寻求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认取哲学为唯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唯一学术。

”请结合教材的学习,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P2-3,P29-42)

答:

这段文字,说明了哲学这门知识的几个重要特点:

一是哲学是一种爱智的学问;二是哲学同其他具体科学相比,其价值是深层次的,其作用不是直接的;第三是哲学探索是人类本性的一种自然追求,它的最大特点是自由和独立。

一.哲学是一种爱智的学问。

哲学一词,从词源上考虑,本意是“爱智慧”。

因此,哲学是一种智慧之学,哲学以智慧为研究对象,而不以实际的功利或功用知识为研究对象,是一种为知识而知识、为学问而学问、纯粹穷理尽兴的知识和学问。

从逻辑上说,哲学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人生方面的那些根本性问题的好奇及沉思。

二.哲学不具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

一般的具体科学都以研究某一具体领域的现象为任务,通过研究具体领域的具体问题,寻求出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办法,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来说,具有明显的价值和直接的用途。

哲学则不是这样,因为哲学是研究智慧的,是为知识而知识,为学问而学问的,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要满足人们解决具体生活问题或生产问题而进行的。

另外,哲学所探讨的问题,都是具体科学的理论前提或生活信念问题,不提供具体发*作方法或技巧。

因此哲学不具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

但是不具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并不就表明哲学毫无用处。

哲学的用处,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自然和人生问题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哲学探究有助于确立科学理论前提、阐明科学基本性质、维持科学的独立和统一,同时也有利于促使对日常意识进行反思和对学科前提进行批判,并能促进自由意识。

哲学本质上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实际的改造世界的活动。

三.哲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和独立。

从起源上看,哲学并不是因为人们为要解决某一具体实用问题而产生,它起源于人们对自然和人生的好奇。

它是人类本性的一种自然追求。

因为哲学产生的非功利性,决定了它从一开始就具有比较鲜明的自由和独立性,再加上哲学是一种思维探索性活动,它主要是一种意识的内在过程。

它通过思辨、反思、分析等各种形式的思维活动,对现实问题的基本前提和信念进行剖析和检验,它具有非常鲜明的批判性,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哲学批判分析的对象。

它作为一门爱智的学问,具有突出的自由性和独立性。

六.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检验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生活。

”你同意他的这一观点吗?

什么叫“已经检验过的生活”或“未经检验过的生活”?

请概括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举例说明之。

(第1章、第2章相关章节)

答: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

他相信如果我们真地要过美好而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对人生中的各种选择和决定进行诘问、检查和批判。

我们大部分人即使在做重大决定时,几乎很少问自己基于什么原则而如此决定,或者那些原则是否值得我们的重视与承诺。

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批判分析与质问来审视自己的生活,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活,换句话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昏昏噩噩,既没有尊严,也不光荣,只是日复一日。

苏格拉底认为,要做个真挚完整的人,每个人就应该把自己的生活与信念交付给自我检视来探测。

进一步而言,只有通过自我检视的过程,人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按照苏格拉底的想法,事情真相并不像表面所显现的,我们都知道事物表面的样子与其真实面貌可能存在差异。

比如:

一半插在水中一半露在水面的筷子看起来弯曲,但其实它是笔直的;太阳在接近地平线时,看起来远大于日正当中之时,其实它并未改变大小;魔术师似乎从你的耳朵里取出一枚硬币,其实那是从它手里拿出来的。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因此,某些在我们看来是正确的道理,可能实际上是错误的。

如果我们依据那些仅仅是看起来正确的道理安排自己的行为,那就有可能做出错误的行为。

另外,苏格拉底还认为,真理不在我们之外的某个地方,而在我们自己的心里。

真正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就在我们内心深处,惟有无情而批判的自我审视才能将它揭露。

因此,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想获得生活的幸福,就必须按照正确的行为准则或真理去行动,而这些正确的行为准则或真理,需要我们在行动中通过批判分析和审视,才能发现。

所以,只有经过检验的生活才是正确的有价值的生活。

当然,苏格拉底还采用一种发现真理的方法——俗称“苏格拉底的辩证法”,用于帮助我们从事舞的表面现象中去发现真理。

这不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此处从略。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知道,在苏格拉底的意见中,所谓“已经检验的生活”,就是经过我们自己认真思考核分析过的生活,而“未经检验的生活”,就是未经我们自己认真思考和审视的生活。

譬如,当我们择业的时候,我们如果在做出决定之前,认真研究过诸如“我为什么应该做出这种选择?

”、“这种选择能够使我觉得更加幸福吗?

”、“幸福是什么?

”、“这份工作有利于促进我的幸福吗?

”、“我这种选择符合我作为一个自由的人的本性吗?

”等问题,那么,我们依据思考结论所作的选择,就属于“已经检验过的生活”(之一件事);如果我们只是根据社会的风气,或者只是一具别人的建议,作出择业选择,那么,我们的选择就属于“未经检验过的生活”(之一件事)。

(说明:

这道题的内容,在教材中没有整块内容集中介绍。

但是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以及他对真理进行追问的精神,在哲学史上是非常有名的。

同学们要想回答这道问题,必须具备一定的哲学基础。

但是,从我所接触的同学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同学不具备西方哲学史的理论基础。

因此,我在这里给大家提供这道题的答案,暂共大家参考。

如果个别同学对这一问题感兴趣,建议选读相关哲学史著作。

譬如:

(1)《哲学概论》罗伯特•保罗•沃尔夫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2)《柏拉图全集》4卷本第1卷,人民出版社。

第1本书形式灵活,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同学们阅读。

作业册上的第2次练习。

一.如何区分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这两对范畴?

(P122,P126)

答:

所谓决定论,意味着承认普遍的因果联系,承认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免予被决定的;非决定论认为并非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有所谓原因的。

所谓强决定论,就是主张自由与决定论的不相容性,认为人既不可能超脱他的环境,也不可能控制他的遗传结构,而只能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和程度来行动、来活动,因而从根本上来说,人是不自由的,或者说自由不过是一种幻觉;所谓弱决定论,则是承认自由与决定论的相容性,承认事物的因果联系,同时也承认自由的可能性。

二.什么是经验?

什么是理性?

二者在认识中各具有什么样的地位、作用?

(P146-151)

答:

所谓经验,在直观的意义上,就是借助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关于作为认识对象的事物的感觉和知觉。

所谓理性,在直观的意义上,主要是指人的理智通过抽象或推理把握事物类的特性和一般性的能力。

人所知道的东西,至少就其作为常识的部分来说,绝大部分是来自感觉经验的。

经验大致可以分为感知、内省和直观等几种形式。

人的感官是人用来感知外部世界的最重要的窗口,离开了感知,我们将无法了解世界;如果说感知是对外部对象的体验,那么内省则是对内部情感、思想、信念等的体验;直觉作为一种体验性认识,既不象逻辑那样复杂,也不象累积经验那样简单,直觉能够发挥理性或感觉经验所不具备的认识作用,它能够突破感知和内省的限制形式形成对对象的直接的、即时的、敏捷的认识。

理性的作用非常重要。

只有通过抽象或推理的认识活动,人们才能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理性使认识活动在经验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并且通过逻辑等思维规则构建知识体系。

理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试比较“是”、“在”、“无”这三个概念的异同?

(P103-117)

答:

(1)“是”、“在”、“无”这三个概念,都是哲学本体论的重要概念。

西方哲学从一开始就存在优先于非存在,因此西方哲学对“是”和“在”都比较重视;而比较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