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复习提纲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06492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技术复习提纲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通用技术复习提纲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通用技术复习提纲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通用技术复习提纲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通用技术复习提纲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用技术复习提纲doc.docx

《通用技术复习提纲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技术复习提纲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用技术复习提纲doc.docx

通用技术复习提纲doc

通用技术(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1、技术的含义:

(P4)

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以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IH然、改造IH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方法、手段和技能的总和。

2、技术的性质:

(P2〜24)

技术也目的性•・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枝木的创新性•.

技术的综合性:

握综合知识;

技术的匆踌性:

技术的舟介性:

技术的疚重属性:

自然属性('芯合自然规律)和社会属性(受社会条件的制约);技术创新表现为技术发册口表术英新树种形式;

技术是综合知识的结晶,技术的创造者必须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掌技术是直接生产力,具有实践性;

只有利用技术这个中介,科学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技术应用的两靠:

一•项新技术的应用,既会给人类带来财富、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可能给人类造成危害。

技术的专衫性:

3、技术的基本要素:

(P5)

姿球由KJ技术要素(经验、技能等主观性的技术要素);

踏形刮J技术要素(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

如说神KJ技术要素(以技术知识为象征的主体化技术要素,有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两种表面形式)。

4、技术革新的形式:

(PID

(1)技术原理的整体性没有改变,只是技术功能发生了局部性变化;

(2)技术原理和功能基本不变,但其产品结构、形状发生了某些变革,性能有所增强。

5、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P14〜15)

⑴科学与技术的含奖不同;

(2)科学与技术的成"式不同;

(科学成果一般表现为理论、概念、定律、规则、论文等,一般不具有商业性;而技术成果一般则以工艺流程、设计图、操作方法等形式出现,可以商品化。

(3)科学与技术的任务不同;

(科学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则要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4)科学与生产不发生直接的联系,而技术直接服务于生产,技术离开了实践,就无法体现其价值。

科学与技术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6、知识产权的含义:

(P22)

知识产权是指智力的创造性劳动取得成果后,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包括占有权、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

它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权。

7、知识产权的内容:

(P23)

公民、法人享有的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商标使用权、发明权和其他技术成果权。

8、专利的含义:

(P24)

专利是专利权的简称,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按专利法授予申请人在一定时间内对其发明成果所享有的独占、使用和处分的权利。

它是一种财产权,受国家法律保护。

9、专利的作用:

(P24)

专利的作用是保护一•种思想、发明或革新的经济利益。

10、专利的特性:

(P24)

(1)独占性—专利受法律保护,任何人都不得侵犯;

(2)时间性—发明成果只在专利保护期限内受法律保护,期限届满或专利权中途丧失,任何人都可无偿使用;

(3)地域性项发明在哪个国家获得专利,就在哪个国家受到法律保护。

11、专利的种类:

(P24)

(1)发明专利[保护期限为20年);

(2)外观设计专利(保护期限为10年);

⑶实用新型专利(保护期限为70年)。

12、专利申请原则:

(P25)

在我国,审批专利采用先申请原则。

13、申请专利的途径:

(P25)

(1)直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或通过挂号邮寄文件方式申请;

(2)到专利事务所委托专利代理人代办专利申请。

[第二章步入设计殿堂]

1、设计的一般过程:

(P31)

发现与明确问砰►制定设计方虹►制作原型或模型一>优化设计方架—编写产品使用说明书

2、设计的含义:

(P31)

设计就是从确定的目标出发,经过一定的规划、分析和决策,产生相应的文字、数据、图形等信息的过程。

简单的说,设计其实就是问题求解的计划过程。

3、设计的特点:

(P33-35)

(1)设计课题的源泉是人类的需求;

(2)设计的本质是";

(3)设计的领域很广泛;

(4)设计工作需考虑多方面问题;

(5)设计需要发挥团队精神。

4、技术设计的类型:

(P35)

⑴开发性设计

(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所进行的独创性设计)

⑵综合性设计

(利用现有技术及其原理,进行重新组合,使设计系统化、综合化,从而创造出具有新功能的技术产品)

⑶改进性设计

(在总的方案原理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己有的产品进行局部变更,使其进一•步满足某些特定需要的设计)

5、影响外观设计的因素:

(P35〜43)

(1)造形

(平面设计的基本元素:

点、线、而。

(2)色彩

(3)美感

(产品外观的美可从动感、节奏感、方向感和比例等方面评价。

⑷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是指以人的活动范围及人体各部分或各种动作、姿势所需的尺寸范围为基本条件,在设计时考虑使人安全舒适、操作便利的尺寸形状。

6、设计的基本原则:

(P44-51)

⑴科学性原则

(设计必须遵循自然界的科学规律。

(2)实用性原则

(要求产品简洁、方便、宜人、安全、耐用,以较小的物质消耗获得更大的效益。

(3)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设计的核心。

其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一•般从外形、材料、结构、原理、工艺等方面来考虑。

(4)安全性原则

⑸经济性原则

(力图用较低的成本获得较好的设计产品的原则。

⑹美观性原则

⑺技术规范性原则

⑻可持续发展原则

(其基本思想是,在设计阶段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设计之中,将环境保护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和出发点。

7、设计与技术的关系:

(P52〜54)

(1)设计是技术发展的基础;

(2)技术发展为设计创新提供了条件。

技术与设计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其闪亮的结合点就是妍

[第三章体验设计实践]

1、设计定位时的调查方法:

(P57)

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

2、明确设计的具体要求:

(P59)

(1)应达到的标准;

(2)所受的限制。

3、构思的方法:

(P63)

(1)根据设计课题的要求,借鉴现有信息,形成想法,并逐步加以发展和完善;

(2)组织讨论,集思广益,激发创造性思维。

(例如“头脑风暴法”)

4、草图的含义:

(P64)

草图一般都采用徒手绘画来完成。

徒手绘画就是只用铅笔,不用尺和其他绘图工具的绘图技能。

5、设计交流:

(P68)

设计的交流主要依靠图纸,图郭就是工程技术界的“语言二用于进行设计交流的图通常有两种:

透视图和三视图。

6、制图标准:

(P68〜70)

(1)图纸幅面及格式:

A0〜A4,大,小。

(2)字体:

汉字应写成长仿宋体。

字母及数字一般写成算律(与水平成75°角)

(3)比例:

比例是图样中的图形与其萩相应要素的线性尺寸之比。

无论采用何种比例,所注尺寸数字均应是物体的真实大小,与绘图的比例无关。

(4)图线:

粗实线:

可见轮廓线;

细实线:

尺寸线及尺寸界线等;

虚线:

不可见轮廓线;

细点划线:

轴线或对称中心线。

(5)尺寸标注:

%1尺寸三要素:

尺寸线、尺寸界线N尺寸数字。

%1尺寸数字的默认单位为割6

%1标注直径或半径时,应在尺寸数字前分别加注符号“或“R"。

%1标注球面的直径或半径尺寸时,应在符号"或“R”前再加注符号“S”。

7、绘图铅笔(P72)

绘图铅笔的铅芯有软硬之分,分别用字母〃和月表示。

B前的数字愈大,表示铅笔芯愈软,H前的数字愈大表示铅芯愈硬,HB表示铅芯软硬适中。

8、透视图的种类:

(P73)

根据消失点的数目,可将透视图分为一点透祕、二点透视、三点透祕3种。

9、画透视图的简单步骤:

(P74)

(1)设视平线;

(2)取消失点;

(3)向消失点连线;

(4)图形画在连线内。

10、透视图的应用:

(P74)

透视图因具有很真实的立体感,故通常用于画表现方案设计的效果图。

一点透视图常用于画室内设计效果图;

二点透视图常用于画产品设计效果图;

三点透视图常用于画建筑物的效果图。

11、三视图间的投影关系:

(P75)

主视图反映了上兀左右•,

俯视图反映了左右、前后•,

左视图反映了工元前后。

(1)主、俯视图中相应投影的长度相等,即主、俯视图长对正•,

(2)主、左视图中相应投影的高度相等,即主、左视图高平齐•,

(3)左、俯视图中相应投影的宽度相等,即左,俯社图宽相等。

12、标注尺寸的要求:

(P79)

(1)正确

(2)完整

⑶清晰

(4)合理

[第四章展现设计成果]

1、材料分类:

(P90)

(1)天然材料(例如木材、黏土、石材等)

(2)合成材料(例如塑料、玻璃、钢铁等)

(3)混合材料(例如胶合板、纸、混纺料等)

2、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能:

(P91〜92)

(1)强度

%1抗压强度

%1抗拉强度

%1抗弯强度

%1抗剪强度

弹性韧性硬度

(5)延展性

(6)其他(例如耐久性、传热性、导电性等)

3、木材分类:

(P93〜94)

⑴质地较软的木材(杉木、松木等)

⑵软硬适中的木材(樟木、槌木、梓木等)

⑶人造板材

%1胶合板

%1其他人造板,如纤维板、刨花板等

%1饰面板

4、

金属材料分类:

(P94)

金属材料可分为黑色金属(含铁金属)和有落金属(不含铁金属)两大类。

5、塑料分类:

(P95)

塑料可分为热塑性塑料(物态变化可循环)和热固性塑料(物态变化不可循环)。

6、木工常用工具:

(P98)

锯、刨、凿、斧、钻、羊角锤、钉冲及度量画线工具(尺、木工铅笔、木工圆规、画线规、墨斗)等。

7、钳工常用工具:

(P100-105)

画针、画规、样冲、直角尺、手锯、手锤、鉴子、铿刀、攻丝工具(经锥、攻丝绞手)、套丝工具(板牙、板牙绞手)

8、钳工常用基本设备:

(P106)

钳台、虎钳、砂轮机、钻床等。

9、工艺:

(P107)

工艺是生产过程中的程序、方法和技巧,它体现了生产活动中的技术和知识经验,并把这种体现分解落实到了每道工序、每个操作步骤。

最古老的工艺是原始的石器制作工艺。

10、工艺过程:

(PI08)

工艺过程是将原砌(含元器件)转换成设计产品的过程。

一般说来,工艺过程具有如下环节:

⑴备料

⑵形成坯件

⑶零件加工

⑷部件制作

⑸总装配

⑹表面涂饰

11、常用工艺:

(P109〜111)

(1)木ZN才(适用于一切木制品的生产制作)

(2)疝Z才(适用于机械制造和装配、机械维修以及不便进行机床加工的各种金属加工制作)

%1车工工艺

%1刨工工艺

%1锋工工艺

%1锐工工艺

磨工工艺

(3)机械加工工艺(使用各类机床设备及相应的工具和专用夹具对各种零件所进行的加工工艺)(使用刨床加工回转体零件)

(使用刨床加工零件的平面)

(使用锋床加工零件的内圆孔)

(使用铁床加工各种异形或凹槽等)

(使用磨床对零件表面的精加工)

0)焊接工艺(主要适用于各种金属框、架等结构的联接)

(5)铸造工艺(主要适用于制作外表形状比较复杂而不太规则的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零件毛坯)

锻造工艺(主要应用于制作钢制零件毛坯)

莎压工艺(将具有较好延展性的金属冲压成型,如金属盘、碗、门扣、饺链等)热切割工艺(利W瞬间高温熔化金属材料的一种切割加工方法)

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通过“加热”今“冷却”等操作程序使金属的物理性能得到改变的方法)

(10)表面涂覆处理工艺(①涂、喷油漆,应用于木制品、金属制品,起到增强外表美观,防止金属氧化腐蚀等作用;②涂覆一层金属,起到改善外观和防腐作用。

12、原型与模型:

(P111〜112)

在制作工程较大的情况下,选择做虚型来代替原型,只要模型能够满足对产品的测试、评价、交流目的即可。

如果设计的是很小很简单的产品,制作耗费小,也比较容易制作,可考虑选择制作实

[第五章再创设计新意]

1、提高创新设计能力:

(P118)

(1)注意训练创新思维;

⑵明确创新设计的方向。

2、创新设计的思维特征:

(P119)

⑴开放性(敢于突破思维定势)

⑵多向性(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3)投龙■您(敢于追求与从不同、前所未有的见解,能大胆突破前人设计的时代局限)

3、创新设计的类型:

(PI19-120)

⑴原理创新

(2)结构创新

(3)外观创新

4、技术测试:

(PI2I)

技术测试是检验产品性能、质量的科学手段,包括各种技术检测相技术试验,

5、技术测试存在于三个阶段:

(P121)

⑴生产施工前的测试

(2)生产施工过程中的测试

⑶生产成品的测试

6、设计评价的基本原则:

(P126)

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设计评价的基本准则,一•般说来,可以将褂学、实用、安全、经济、美观、新新作为设计评价的基本原则。

7、设计评价原则的相互制约关系:

(P126-127)

(1)存在“一,票否决”的情况;

(2)在运用评价原则时,要分轻重主次;

(3)通过寻找平衡点来协调互相矛盾的评价原则。

8、产品使用说明书的结构组成:

(PI32)

(1)设计说明

(2)使用说明

(3)注意事项

(4)联系方式

9、撰写产品使用说明书的原则:

(P132)

(1)实事求是

⑵表达准确

10、设计产品的交流方式:

(P133)

(1)直接交流

设计者或产品宣传推广者与产品消费者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通过设计者或产品宣传推广者的语言、动作等方式实现设计的交流。

(2)间接交流

产品设计者或宣传者借助于一定的载体,以一利特殊的方式间接地实现设计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如文本、图表、模型、广告媒体、网络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